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3年3月~2005年2月在我科住院的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100例,男55例,女45例,年龄55~80岁;其中糖尿病肾病合并高血压65例,糖尿病性心脏病42例,糖尿病性脑血管病 26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0例,糖尿病合并眼底病变29例。糖尿病病史6个月~33年。
糖尿病肾病心理问题
糖尿病肾病患者心理问题的典型特征有:高抑郁、回避痛苦、注意力分散、对应激的唤醒水平低,不善于延迟的需求,要马上得到满足,以及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难集中、智力下降、疑虑、忧郁、自卑等表现,主要是情感、性格的异常和自我保健能力下降。常见以下几种情形:忧思过度,心烦不安,紧张恐惧,急躁易怒,悲伤易泣。
护理对策
增加护患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给予鼓励和支持,使病人重新树立自信,随时发现患者细微的心理、行为异常,以便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
糖尿病肾病知识宣教:向患者解释,糖尿病是老年人的常见疾病,是与生活方式不良有关的疾病,其主要危害是长期高血糖引起的各种慢性并发症,并且导致生活质量下降,甚至生活能力的丧失。目前尚无法根治,但与高血压等慢性病一样,可以在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指导下得到有效控制,故不可悲观。关键是需要患者调整不良的生活方式,正确认识糖尿病肾病,配合医生积极地控制好血糖水平,尽早消除引起并发症的因素,定期监测血糖、血脂、血压、尿微量白蛋白等相关指标,定期复查眼底、肾功能、心电图等,及时发现并发症产生的迹象,尽早消除隐患,就能避免危险发生。糖尿病并发急性心梗是糖尿病心脏病变的一种,危害较大,但并非每个人都会发生,根本原因还是与长期血糖控制不良有关,需要早期预防。
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和鼓励性的心理暗示:向患者分析目前的心理紧张状态和不接受合理的治疗对病情不利,会导致病情的不良发展。针对具体情况和原因调整心理状态,正确对待疾病,积极接受治疗,才是防止病情加重,避免并发症出现的良策。至于有些糖尿病肾病患者出现较重并发症,则首先是因为病情控制欠佳,如果规范治疗,纠正体内糖、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完全可以防止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住院指导:一方面对其病情进行全面检查和诊断,给予合理的饮食调配和运动指导,与其他糖尿病患者一起参加每天的运动锻炼如广播操、太极拳等,形成规律有序的生活节奏,并暗示患者:医生一定会使疾病得以控制,减少低血糖的发生;另一方面,通过观看有关糖尿病肾病宣教资料,参加糖尿病知识讲座,与其他患者交流病情及经验,对其目前病情进行分析解释,使其对目前病情有足够的信心和乐观的态度,积极配合治疗;以克服精神紧张对血糖的不利影响,又使患者不会过于轻视疾病,以免放松饮食和运动治疗的坚持,有利于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也为以后在家中的长期治疗打好基础。
对家属配合的指导:做好家属及周围人员的思想工作,家属要熟练掌握如何进行饮食治疗,督促并协助病人适当运动,同时做好病情监测,协助病人完成自我保健计划,给患者一个充满温情的家庭生活氛围,使其安享晚年。
社会参与:通过让患者参加糖尿病肾病病友会组织,与其他病友进行病情经验交流,建立正常的人际往来和社会关系,使其走出患病的阴影,避免自闭、自卑倾向,认识到大多数患者仍可通过努力获得正常的生活;并通过丰富多样的病友会活动,发展和培养个人兴趣爱好,充实退休后的精神文化生活,分散对疾病的过分注意,形成有规律的良好生活方式。
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在临床工作中,医护人员应尽可能地考虑到病人的经济承受能力,选择适宜的诊疗方案,以避免因经济负担过重而促使病人产生不良情绪反应,影响病人的康复及生活质量。
讨 论
随着糖尿病患病率的不断增高和中国人口老龄化,糖尿病肾病患者日益增多,关于糖尿病肾病患者心理障碍的问题也逐渐受到关注。忧郁、精神紧张、悲观忧愁等情绪波动,可以干扰神经内分泌的功能,导致某些应激激素的分泌增多,可以使血糖升高;再者,处于焦虑状态时,人体血清胰岛素含量会明显减少,也可使血糖升高。这些心理因素均可促发和加重糖尿病,糖尿病又可以引起不同程度的焦虑、忧郁、紧张等心理障碍,两者之间相互影响而形成恶性循环,对患者的康复极为不利。因此,心理治疗及护理愈来愈受到广泛重视,成为饮食、运动疗法并重的三大基础治疗。
但应特别强调的是:首先,心理治疗和护理作为基础治疗,不能替代药物治疗,必须与药物治疗并施,相互配合;其次,不但要重视患者本人,还需要其家庭、单位以及社会的关注、配合,在专科医生正确指导下,形成四位一体的支柱群体,以便为患者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同时要求医务人员要有良好的医学素养和心理素质,能耐心倾听患者的陈述,准确找出患者心理障碍的症结所在,从而获得患者的信任和有用的信息,运用医学和心理学的知识为患者解除病痛,建立新型医患、护患关系,构建和谐社区。
糖尿病肾病心理问题
糖尿病肾病患者心理问题的典型特征有:高抑郁、回避痛苦、注意力分散、对应激的唤醒水平低,不善于延迟的需求,要马上得到满足,以及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难集中、智力下降、疑虑、忧郁、自卑等表现,主要是情感、性格的异常和自我保健能力下降。常见以下几种情形:忧思过度,心烦不安,紧张恐惧,急躁易怒,悲伤易泣。
护理对策
增加护患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给予鼓励和支持,使病人重新树立自信,随时发现患者细微的心理、行为异常,以便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
糖尿病肾病知识宣教:向患者解释,糖尿病是老年人的常见疾病,是与生活方式不良有关的疾病,其主要危害是长期高血糖引起的各种慢性并发症,并且导致生活质量下降,甚至生活能力的丧失。目前尚无法根治,但与高血压等慢性病一样,可以在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指导下得到有效控制,故不可悲观。关键是需要患者调整不良的生活方式,正确认识糖尿病肾病,配合医生积极地控制好血糖水平,尽早消除引起并发症的因素,定期监测血糖、血脂、血压、尿微量白蛋白等相关指标,定期复查眼底、肾功能、心电图等,及时发现并发症产生的迹象,尽早消除隐患,就能避免危险发生。糖尿病并发急性心梗是糖尿病心脏病变的一种,危害较大,但并非每个人都会发生,根本原因还是与长期血糖控制不良有关,需要早期预防。
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和鼓励性的心理暗示:向患者分析目前的心理紧张状态和不接受合理的治疗对病情不利,会导致病情的不良发展。针对具体情况和原因调整心理状态,正确对待疾病,积极接受治疗,才是防止病情加重,避免并发症出现的良策。至于有些糖尿病肾病患者出现较重并发症,则首先是因为病情控制欠佳,如果规范治疗,纠正体内糖、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完全可以防止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住院指导:一方面对其病情进行全面检查和诊断,给予合理的饮食调配和运动指导,与其他糖尿病患者一起参加每天的运动锻炼如广播操、太极拳等,形成规律有序的生活节奏,并暗示患者:医生一定会使疾病得以控制,减少低血糖的发生;另一方面,通过观看有关糖尿病肾病宣教资料,参加糖尿病知识讲座,与其他患者交流病情及经验,对其目前病情进行分析解释,使其对目前病情有足够的信心和乐观的态度,积极配合治疗;以克服精神紧张对血糖的不利影响,又使患者不会过于轻视疾病,以免放松饮食和运动治疗的坚持,有利于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也为以后在家中的长期治疗打好基础。
对家属配合的指导:做好家属及周围人员的思想工作,家属要熟练掌握如何进行饮食治疗,督促并协助病人适当运动,同时做好病情监测,协助病人完成自我保健计划,给患者一个充满温情的家庭生活氛围,使其安享晚年。
社会参与:通过让患者参加糖尿病肾病病友会组织,与其他病友进行病情经验交流,建立正常的人际往来和社会关系,使其走出患病的阴影,避免自闭、自卑倾向,认识到大多数患者仍可通过努力获得正常的生活;并通过丰富多样的病友会活动,发展和培养个人兴趣爱好,充实退休后的精神文化生活,分散对疾病的过分注意,形成有规律的良好生活方式。
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在临床工作中,医护人员应尽可能地考虑到病人的经济承受能力,选择适宜的诊疗方案,以避免因经济负担过重而促使病人产生不良情绪反应,影响病人的康复及生活质量。
讨 论
随着糖尿病患病率的不断增高和中国人口老龄化,糖尿病肾病患者日益增多,关于糖尿病肾病患者心理障碍的问题也逐渐受到关注。忧郁、精神紧张、悲观忧愁等情绪波动,可以干扰神经内分泌的功能,导致某些应激激素的分泌增多,可以使血糖升高;再者,处于焦虑状态时,人体血清胰岛素含量会明显减少,也可使血糖升高。这些心理因素均可促发和加重糖尿病,糖尿病又可以引起不同程度的焦虑、忧郁、紧张等心理障碍,两者之间相互影响而形成恶性循环,对患者的康复极为不利。因此,心理治疗及护理愈来愈受到广泛重视,成为饮食、运动疗法并重的三大基础治疗。
但应特别强调的是:首先,心理治疗和护理作为基础治疗,不能替代药物治疗,必须与药物治疗并施,相互配合;其次,不但要重视患者本人,还需要其家庭、单位以及社会的关注、配合,在专科医生正确指导下,形成四位一体的支柱群体,以便为患者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同时要求医务人员要有良好的医学素养和心理素质,能耐心倾听患者的陈述,准确找出患者心理障碍的症结所在,从而获得患者的信任和有用的信息,运用医学和心理学的知识为患者解除病痛,建立新型医患、护患关系,构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