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人民日报》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报道为研究对象,从报道数量分布、体裁、立场等方面进行编码、量化,力求总结媒介对这一新群体的媒介形象及其话语权报道的现状,分析报道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为大众媒体、受众等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态度、认识、交流提供实践范式。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 人民日报 媒介形象 话语权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随着中国工业化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产业工人的主体,他们的利益诉求与老一辈的农民工相比变得多元化。因此,如何更好地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的生产生活,展现他们的精神面貌及整体形象,表达他们的利益诉求,已成为我国主流媒体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人民日报》是中共中央的机关报,是主流政治话语的重要窗口。通过分析《人民日报》中新生代农民工的形象,有助于探讨大众媒介对新生代农民工媒介形象及其话语权的表述,客观公正地维护这一新生代群体的媒介形象及话语权,能够合理引导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权益保障、就业问题、文化教育等利益诉求,为大众媒体、受众对这一群体的态度、认识、交流提供实践范式。
二、《人民日报》关于新生代农民工报道内容分析
1、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进行研究,并以系统方式结合使用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力求使研究结果更客观、全面、准确。在分析新生代农民工报道的形式时,采用定量分析为主,如报道数量,消息来源等;在涉及报道的内在特征时,以定性的内容分析为主,如报道的立场倾向、主体等。
2、样本选择
以江西省图书馆馆藏《人民日报》2007年开始至2012年数据库为依据,通过人工检索,共找到关于“农民工”报道547篇。为保证样本的有效性,尽量避免遗漏,笔者对人工检索出的文章进行综合筛选,过滤掉那些对农民工群体泛泛概述的部分文章及一些虽提到“农民工”或“新生代农民工”的称谓,却仅仅是法律法规或是形势政策一笔带过的文章,将收集的所有报道共32篇作为研究样本,并通过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保证编码的科学性。
3、样本分析
(1)报道以国家政策为导向。2010年1月31日,国务院发布的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首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提出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从2010年开始,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报道在《人民日报》较往年有所提高。(见表1)
另外,由于每年的3月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时间,因此,在第一季度,《人民日报》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报道大大超过以前,由图1可以看出媒介紧跟政策步伐,以国家政策为导向,对社会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
(2)报道的版面主要集中在经济民生、议政建言以及新农村版块。2010年,《人民日报》改版,但是改版前后,版块主题并未有多大变动。由图2可以看出,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报道在该报各个版面均有涉及,其中头版有2篇,占总数的6.25%。除去头版,《人民日报》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报道主要集中经济、民生周刊版块、议政建言版块以及理论、新农村版块。
(3)《人民日报》报道以中立及正面报道为主,体现了媒体的倾向。由图3可以看出,中立是《人民日报》报道的主要基调,共有21篇报道,占总数的66%。这一数据比较符合《人民日报》作为党报所承担的舆论引导功能,其不偏不倚的报道风格更体现了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其次为正面报道,对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群体的新特点给予很大的肯定,如《人民日报》于2010年2月22日及23日的头版刊登的关于新生代农民工调查的两篇报道,就以很大篇幅向社会各界展示了这一新兴群体的力量与特征,这提升了新生代农民工在社会各界的形象。
在《人民日报》对新生代农民工少有的负面报道中,如2012年6月29日,《人民日报》连线基层版的《回不去的老家,找不到的爱情》,虽然讲述的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婚恋困境,从负面说明这一群体目前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但是文章是希望呼吁政府、社会解决这一问题,希望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
(4)报道主题紧跟时代以社会热点话题为主。《人民日报》作为权威的党报媒体,对其他媒体具有引导作用。由表2可以看到,2007年至2012年,在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报道中,《人民日报》主要倾向于社会保障、生存现状、发展和融入城市等议题。
与其他媒体所展示的新生代农民工总是与灾难事故、劳资纠纷、农民工犯法等议题联系在一起不同,《人民日报》更多从政策角度,从正面的立场,意图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问题,从而提出合理的解决途径,而并非一味的揭露和抨击。
三、党报视野下新生代农民工媒介形象及其话语权分析
1、我国媒介对新生代农民工所呈现的标签化形象
一直以来,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形象,受到来自大众媒介“标签化”的影响。诸如城市文明的“冲击者”形象、媒介话语权的“潜在失语者”形象等等。另外,大众媒介在报道新生代农民工时,往往带上“个性、不容易稳定、爱偷懒”等中性甚至是负面词汇,这就引导了社会大众对新生代农民工形象的认识偏差,认为他们远远比不上老一代农民工。
这些都是媒体强加于这一新群体上的标签和符号,在媒介引导大众舆论的社会中,我们所看到和感受到的新生代农民工形象便如大众媒介所描绘的那样,并不完全是真实的这一群体。
2、我国媒介在报道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时的得与失
《人民日报》在报道新生代农民工上做出了表率,它能紧跟国家政策,配合时代步伐报道农民工,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能够彰显人性,探析农民工的精神生活。但是,《人民日报》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报道也有一些不足之处,表现在:
(1)缺乏报道的主动性,在构建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形象上有些被动。我国媒介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形象建构时,主要依靠政府机关、国家政策的动向设置议程。当相关政策出台时,才能出现相关报道,较少出现原生的、自发性的关注,对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主动关注不够。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 人民日报 媒介形象 话语权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随着中国工业化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产业工人的主体,他们的利益诉求与老一辈的农民工相比变得多元化。因此,如何更好地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的生产生活,展现他们的精神面貌及整体形象,表达他们的利益诉求,已成为我国主流媒体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人民日报》是中共中央的机关报,是主流政治话语的重要窗口。通过分析《人民日报》中新生代农民工的形象,有助于探讨大众媒介对新生代农民工媒介形象及其话语权的表述,客观公正地维护这一新生代群体的媒介形象及话语权,能够合理引导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权益保障、就业问题、文化教育等利益诉求,为大众媒体、受众对这一群体的态度、认识、交流提供实践范式。
二、《人民日报》关于新生代农民工报道内容分析
1、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进行研究,并以系统方式结合使用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力求使研究结果更客观、全面、准确。在分析新生代农民工报道的形式时,采用定量分析为主,如报道数量,消息来源等;在涉及报道的内在特征时,以定性的内容分析为主,如报道的立场倾向、主体等。
2、样本选择
以江西省图书馆馆藏《人民日报》2007年开始至2012年数据库为依据,通过人工检索,共找到关于“农民工”报道547篇。为保证样本的有效性,尽量避免遗漏,笔者对人工检索出的文章进行综合筛选,过滤掉那些对农民工群体泛泛概述的部分文章及一些虽提到“农民工”或“新生代农民工”的称谓,却仅仅是法律法规或是形势政策一笔带过的文章,将收集的所有报道共32篇作为研究样本,并通过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保证编码的科学性。
3、样本分析
(1)报道以国家政策为导向。2010年1月31日,国务院发布的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首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提出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从2010年开始,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报道在《人民日报》较往年有所提高。(见表1)
另外,由于每年的3月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时间,因此,在第一季度,《人民日报》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报道大大超过以前,由图1可以看出媒介紧跟政策步伐,以国家政策为导向,对社会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
(2)报道的版面主要集中在经济民生、议政建言以及新农村版块。2010年,《人民日报》改版,但是改版前后,版块主题并未有多大变动。由图2可以看出,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报道在该报各个版面均有涉及,其中头版有2篇,占总数的6.25%。除去头版,《人民日报》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报道主要集中经济、民生周刊版块、议政建言版块以及理论、新农村版块。
(3)《人民日报》报道以中立及正面报道为主,体现了媒体的倾向。由图3可以看出,中立是《人民日报》报道的主要基调,共有21篇报道,占总数的66%。这一数据比较符合《人民日报》作为党报所承担的舆论引导功能,其不偏不倚的报道风格更体现了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其次为正面报道,对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群体的新特点给予很大的肯定,如《人民日报》于2010年2月22日及23日的头版刊登的关于新生代农民工调查的两篇报道,就以很大篇幅向社会各界展示了这一新兴群体的力量与特征,这提升了新生代农民工在社会各界的形象。
在《人民日报》对新生代农民工少有的负面报道中,如2012年6月29日,《人民日报》连线基层版的《回不去的老家,找不到的爱情》,虽然讲述的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婚恋困境,从负面说明这一群体目前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但是文章是希望呼吁政府、社会解决这一问题,希望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
(4)报道主题紧跟时代以社会热点话题为主。《人民日报》作为权威的党报媒体,对其他媒体具有引导作用。由表2可以看到,2007年至2012年,在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报道中,《人民日报》主要倾向于社会保障、生存现状、发展和融入城市等议题。
与其他媒体所展示的新生代农民工总是与灾难事故、劳资纠纷、农民工犯法等议题联系在一起不同,《人民日报》更多从政策角度,从正面的立场,意图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问题,从而提出合理的解决途径,而并非一味的揭露和抨击。
三、党报视野下新生代农民工媒介形象及其话语权分析
1、我国媒介对新生代农民工所呈现的标签化形象
一直以来,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形象,受到来自大众媒介“标签化”的影响。诸如城市文明的“冲击者”形象、媒介话语权的“潜在失语者”形象等等。另外,大众媒介在报道新生代农民工时,往往带上“个性、不容易稳定、爱偷懒”等中性甚至是负面词汇,这就引导了社会大众对新生代农民工形象的认识偏差,认为他们远远比不上老一代农民工。
这些都是媒体强加于这一新群体上的标签和符号,在媒介引导大众舆论的社会中,我们所看到和感受到的新生代农民工形象便如大众媒介所描绘的那样,并不完全是真实的这一群体。
2、我国媒介在报道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时的得与失
《人民日报》在报道新生代农民工上做出了表率,它能紧跟国家政策,配合时代步伐报道农民工,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能够彰显人性,探析农民工的精神生活。但是,《人民日报》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报道也有一些不足之处,表现在:
(1)缺乏报道的主动性,在构建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形象上有些被动。我国媒介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形象建构时,主要依靠政府机关、国家政策的动向设置议程。当相关政策出台时,才能出现相关报道,较少出现原生的、自发性的关注,对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主动关注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