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站在母校的讲台上,孩子们可亲可爱的形象总能燃起我上课的热情,我陶醉于自己一手设计的教学,久而久之,我渐渐发现,我的课堂只是优秀生展示的舞台,多数学生凝神静听,他们成了默默无闻的观众。
由此,我想起了自己的中学时代,我不是个能言善辩的学生,每当听到同学们流利的回答,除了羡慕之外,我又何尝不想一试呢?然而,老师的目光总是停留在那几双高擎的小手上,于我,课堂发言是那么遥不可及。
现在,自己身为人师,我更深切地体会到那群被冷落的孩子心底的渴望:不是他们不想,而是不敢。于是,带着困惑,我对如何“撬开金口,激活课堂”产生了研究的兴趣。
一、 发言现状及原因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我对本校300名学生发言现状及原因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表:(见文末)
二、 积极采取有效的促进措施
基于调查结果,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做法。
(一)增学识,激兴趣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有言:“学有所得,是课堂质量的生命。无效、低效,就浪费学生的青春,浪费他们的生命。因而,学生学有所得,课堂有效,是教师教课的底线。学有兴趣,是学习的润滑剂,在欢悦中加大课堂有效性,就能增添动人的色彩。”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学有兴趣呢?她又说:“最重要的当然是语文教师自身的提高,包括业务水平、教学能力、教育观念与对教育事业、语文专业的钟爱与深情。”是啊,“水之积也不厚,则负大舟也无力。”(《庄子》)知识储备匮乏的教师,在教学中必然捉襟见肘,而一个专业素养高的语文教师,他能以广博的知识授人,以丰富的经验服人,以独特的感悟影响人,以自信的气质感染人。教师务必紧跟时代步伐,增强学识,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身,以榜样示生,这样,学生会敬重老师,恋上老师的课堂,迷上学习,并学有所得,从而产生课堂参与的兴趣。
(二) 多启发,增信心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因此,我常用“不要怕说错,就怕你不说”来鼓励学生,特别是不常发言的学生,一定要打破缄口不言的局面,此时,教师的启发极为重要。
《学记》指出:“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可见启发教学的主张由来已久。当然,教师的启发诱导必须考虑学生现有的基础水平,相机点拨;必须研究学生变化着的心理需求,适时鼓励;必须根据学生理解的程度,化难为易,化大为小,教师一步步地引导学生发现真理,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这就使他们的发言有了“源头活水”,慢慢地,他们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直至主动发言。
(三) 出点子,造氛围
苏联当代著名的教育家赞科夫曾说:“为了在教学上取得预想的结果,单是指导学生的脑力活动是不够的,还必须在他身上树立起掌握知识的志向,即创造学习的诱因 。”同样,要想提高学生课堂发言的参与率,教师需要在点子上下功夫,营造良好的发言氛围。
1.每节一人课前三分钟演讲,锻炼学生在众人面前发言的胆量。
2.用“开火车”方式促使腼腆学生参与发言。
3.采取发言积分制,让学生个体参与竞争。根据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和性格差异将学生依次分为A、B、C、D四组,基于保住先进鼓励后进的原则,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设置不同的问题和分值,只要是主动发言的学生,答对的,加相应的分数;答不完整的,酌情加分;答错的,不加分也不扣分,一个月累计一次,评出发言之星和进步之星,并张榜表扬。而且,将他们的积分与期末总评挂钩,平时发言成绩占期末成绩的20%,这样,学生就会急着思考,争着举手,忙着赚分。
4.以小组合作方式展开竞赛,促使学生集体参与发言。合作小组的成员基本上由四人组成,他们分别是A、B、C、D组中的一员,为了鼓励学生发言,D组成员发言的得分最高,往前依次类减。一个月累计一次分数,最后一名的全体组员要给第一名的全体组员送上精心制作的礼物。这样,同组同学亲密合作,组与组之间你追我赶,发言氛围顿时浓厚起来。
(四) 多交流,增情感
“情感不一定伴随认识效果自然而然地产生和发展,它需要教育者专门的评价和培养。”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如是说。因此,教师要自觉营造与学生平等交流的氛围:课堂上,一个欣赏的眼神,一句甜蜜的赞语,一份和善的微笑,能迅速拉近师生的距离。课堂外,教师更要深入学生之中,当当“孩子王”,以饱满的精神、真诚的态度面对学生,允许他们各抒己见,让他们感受到老师是可以倾心交谈的好朋友。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乐其教”,我们才能听到他们无拘无束的表达,学生也才能享受到畅所欲言的快乐。
三、发言的意义和作用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尝试,课堂发言出现了你争我抢的局面,意义深远。
(一)提高了课堂效率
有了奖励机制的激励,有了发言氛围的感染,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他们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做到课堂上能消化的决不留到课外,变“要我说”为“我要说”,达到了“堂堂清”的效果。
(二)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
提到发言,孩子们情绪高涨,不仅课堂上积极动脑,课前也能主动预习,而且,还能发现问题,并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发言成了孩子们主动学习的“内驱力”。
(三)加强了同学间的合作
不同程度的学生组合在一起,面对课堂上老师精心设置的不同层次问题,他们既独立思考着,又情不自禁地合作着,谁也不愿意落下属于自己的问题,无形中就形成了A帮B、B带C、C扶D的帮带一条绳,个个是学生,亦是老师,其乐融融。
(四)融洽了师生关系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老师营造的平等和谐的发言氛围使学生卸下负担、丢掉胆怯、拾起信心,他们喜欢给其创造发言机会的老师,而那掷地有声的响亮回答也常令我喜笑颜开,这种愉悦心情又反作用于学生,师生形成良性循环。
以上是我对“撬开学生金口”的一点收获,当然,“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调动学生发言不是朝夕之功,但我坚信,只要一如既往地努力探索,就一定会迎来百花齐放的春天。
(作者单位:梅仙中学)
由此,我想起了自己的中学时代,我不是个能言善辩的学生,每当听到同学们流利的回答,除了羡慕之外,我又何尝不想一试呢?然而,老师的目光总是停留在那几双高擎的小手上,于我,课堂发言是那么遥不可及。
现在,自己身为人师,我更深切地体会到那群被冷落的孩子心底的渴望:不是他们不想,而是不敢。于是,带着困惑,我对如何“撬开金口,激活课堂”产生了研究的兴趣。
一、 发言现状及原因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我对本校300名学生发言现状及原因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表:(见文末)
二、 积极采取有效的促进措施
基于调查结果,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做法。
(一)增学识,激兴趣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有言:“学有所得,是课堂质量的生命。无效、低效,就浪费学生的青春,浪费他们的生命。因而,学生学有所得,课堂有效,是教师教课的底线。学有兴趣,是学习的润滑剂,在欢悦中加大课堂有效性,就能增添动人的色彩。”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学有兴趣呢?她又说:“最重要的当然是语文教师自身的提高,包括业务水平、教学能力、教育观念与对教育事业、语文专业的钟爱与深情。”是啊,“水之积也不厚,则负大舟也无力。”(《庄子》)知识储备匮乏的教师,在教学中必然捉襟见肘,而一个专业素养高的语文教师,他能以广博的知识授人,以丰富的经验服人,以独特的感悟影响人,以自信的气质感染人。教师务必紧跟时代步伐,增强学识,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身,以榜样示生,这样,学生会敬重老师,恋上老师的课堂,迷上学习,并学有所得,从而产生课堂参与的兴趣。
(二) 多启发,增信心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因此,我常用“不要怕说错,就怕你不说”来鼓励学生,特别是不常发言的学生,一定要打破缄口不言的局面,此时,教师的启发极为重要。
《学记》指出:“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可见启发教学的主张由来已久。当然,教师的启发诱导必须考虑学生现有的基础水平,相机点拨;必须研究学生变化着的心理需求,适时鼓励;必须根据学生理解的程度,化难为易,化大为小,教师一步步地引导学生发现真理,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这就使他们的发言有了“源头活水”,慢慢地,他们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直至主动发言。
(三) 出点子,造氛围
苏联当代著名的教育家赞科夫曾说:“为了在教学上取得预想的结果,单是指导学生的脑力活动是不够的,还必须在他身上树立起掌握知识的志向,即创造学习的诱因 。”同样,要想提高学生课堂发言的参与率,教师需要在点子上下功夫,营造良好的发言氛围。
1.每节一人课前三分钟演讲,锻炼学生在众人面前发言的胆量。
2.用“开火车”方式促使腼腆学生参与发言。
3.采取发言积分制,让学生个体参与竞争。根据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和性格差异将学生依次分为A、B、C、D四组,基于保住先进鼓励后进的原则,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设置不同的问题和分值,只要是主动发言的学生,答对的,加相应的分数;答不完整的,酌情加分;答错的,不加分也不扣分,一个月累计一次,评出发言之星和进步之星,并张榜表扬。而且,将他们的积分与期末总评挂钩,平时发言成绩占期末成绩的20%,这样,学生就会急着思考,争着举手,忙着赚分。
4.以小组合作方式展开竞赛,促使学生集体参与发言。合作小组的成员基本上由四人组成,他们分别是A、B、C、D组中的一员,为了鼓励学生发言,D组成员发言的得分最高,往前依次类减。一个月累计一次分数,最后一名的全体组员要给第一名的全体组员送上精心制作的礼物。这样,同组同学亲密合作,组与组之间你追我赶,发言氛围顿时浓厚起来。
(四) 多交流,增情感
“情感不一定伴随认识效果自然而然地产生和发展,它需要教育者专门的评价和培养。”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如是说。因此,教师要自觉营造与学生平等交流的氛围:课堂上,一个欣赏的眼神,一句甜蜜的赞语,一份和善的微笑,能迅速拉近师生的距离。课堂外,教师更要深入学生之中,当当“孩子王”,以饱满的精神、真诚的态度面对学生,允许他们各抒己见,让他们感受到老师是可以倾心交谈的好朋友。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乐其教”,我们才能听到他们无拘无束的表达,学生也才能享受到畅所欲言的快乐。
三、发言的意义和作用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尝试,课堂发言出现了你争我抢的局面,意义深远。
(一)提高了课堂效率
有了奖励机制的激励,有了发言氛围的感染,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他们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做到课堂上能消化的决不留到课外,变“要我说”为“我要说”,达到了“堂堂清”的效果。
(二)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
提到发言,孩子们情绪高涨,不仅课堂上积极动脑,课前也能主动预习,而且,还能发现问题,并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发言成了孩子们主动学习的“内驱力”。
(三)加强了同学间的合作
不同程度的学生组合在一起,面对课堂上老师精心设置的不同层次问题,他们既独立思考着,又情不自禁地合作着,谁也不愿意落下属于自己的问题,无形中就形成了A帮B、B带C、C扶D的帮带一条绳,个个是学生,亦是老师,其乐融融。
(四)融洽了师生关系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老师营造的平等和谐的发言氛围使学生卸下负担、丢掉胆怯、拾起信心,他们喜欢给其创造发言机会的老师,而那掷地有声的响亮回答也常令我喜笑颜开,这种愉悦心情又反作用于学生,师生形成良性循环。
以上是我对“撬开学生金口”的一点收获,当然,“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调动学生发言不是朝夕之功,但我坚信,只要一如既往地努力探索,就一定会迎来百花齐放的春天。
(作者单位:梅仙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