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甘肃具有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的音乐更是音乐史上的璀璨明珠,过去注重保护,近年来随着思想的转变,传承工作也被逐渐重视,口述也逐渐被重视起来,本文分析之。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口述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甘肃省位于黄河上游,东接陕西,南邻四川,西连青海、新疆,北靠内蒙古、宁夏。历史悠久,是我国著名的少数民族聚居地。独特的地理条件以及少数民族的民族特色,使这里形成了大量的有形和无形的文化遗产,吸引着世界的眼光。
一、音乐传承现状分析
(一)多部门积极保护,抢救濒危艺术
甘肃省非常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全面深入地开展物质文化普查、保护,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
在各方面、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甘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跨越式的发展。音乐方面,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裕固族民歌,甘肃省康乐县、和政县、岷县的花儿(莲花山花儿,二郎山花儿,河湟花儿),甘肃省庆阳市的唢呐艺术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藏族民歌(华锐藏族民歌、甘南藏族民歌),甘肃省夏河市的佛教音乐,甘肃省清水县道教音乐,入选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后继乏人,传承困难
对于音乐来说,更多的是依靠口传心授的方式加以传承,随着我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更多人选择电视、电影、收听录音机、MP3的方式消遣业余时间。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带来了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音乐的生存空间,生存空间不断缩小,随着老一辈民间艺术家去世,后继无人,致使许多音乐濒临消亡。需要由政府主导,建立传承人培养机制,给予支持。
(三)传承工作机制不健全
在音乐传承工作方面,全省基本沿袭着统一的模式,即在文广新局或者文化馆加挂保护中心的牌子,并无专门的编制和人员。这就决定了传承工作无法成为其重点工作,重保护而轻传承的现象仍存在。缺乏固定的传承工作机制,会导致若某一领导重视传承工作,则传承工作取得一定成绩,若领导不重视或更换领导,则导致传承工作中断,缺乏连续性,口号喊得响,但效果不明显。工作机制的欠缺也导致传承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培训等的问题,管理资金和人员不足都存在困难。
(四)传承经费投入不足
甘肃省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大省,国家也非常重视,基本能够做到中央财政三年补贴一下,省级名录项目专项保护资金与国家项目保护专项资金相比,数量较少,而且增加速度较慢,这就导致未挖掘出的或者已被挖掘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传无法得到足够的重视而获得充足的资金支持,只能利用现有经济条件开展工作,给传承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财力的短缺更会导致挖掘音乐市场的动力缺失。
二、口述史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一)口述史研究的价值
“口述史亦称口碑史学,在国际上是一门专门学科,即以搜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法,或由此形成的一种历史研究方法学科分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音乐的传承主要以口传心授的方式,这与音乐这一特殊形式有关,多为基层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音乐口述史,更多的是对研究对象——“民”的关注,这是基于音乐所反映的,也是人民的生活,通过口述史的研究,更能够最真实地反映出基层人民群众的生活状态。口述史是让人民发声,保障人民群众的话语权,单纯的、原汁原味的发出自己内心的声音。而音乐作为最能够反映人民群众内心声音的一种文化形式,更加需要由此来挣脱束缚。历史的记载或者说经过整理的历史总是会掺杂着统治阶级,乃至编纂者本人的个人情感,因此不能很好地将历史完全展现出来,通过口述史能够与正史相互验证,更好地体现出历史本来的样子。
(二)口述史研究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音乐研究,更加需要使用口述史的研究方法。口述史研究方法对音乐遗产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对口述史的关注和研究,实际上是对音乐背后的价值进行的研究,更是对过程的研究。口述史研究方法能够更好地完成音乐背后文化史、生命史所进行的整体性研究,更有利于建立更加完整、立体的研究视角。通过对口述史的研究能够使音乐的研究更加彻底和完善,挖掘音乐背后的文化符号,更加了解音乐,对于在新时代下如何给列入非物质文化的音乐赋予新的活力提供思路和方法,从而进一步拓宽古老音乐的发展途径,增添音乐传承新动力。给老音乐赋予更多的文化符號,更能换发它的新能量,吸引更多年轻人热爱它,喜欢它,从而更加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的保护和传承。
作者简介:李琪(1975—),女,甘肃人,兰州城市学院音乐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器乐演奏。
基金项目:本课题为2017年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YB115)。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口述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甘肃省位于黄河上游,东接陕西,南邻四川,西连青海、新疆,北靠内蒙古、宁夏。历史悠久,是我国著名的少数民族聚居地。独特的地理条件以及少数民族的民族特色,使这里形成了大量的有形和无形的文化遗产,吸引着世界的眼光。
一、音乐传承现状分析
(一)多部门积极保护,抢救濒危艺术
甘肃省非常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全面深入地开展物质文化普查、保护,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
在各方面、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甘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跨越式的发展。音乐方面,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裕固族民歌,甘肃省康乐县、和政县、岷县的花儿(莲花山花儿,二郎山花儿,河湟花儿),甘肃省庆阳市的唢呐艺术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藏族民歌(华锐藏族民歌、甘南藏族民歌),甘肃省夏河市的佛教音乐,甘肃省清水县道教音乐,入选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后继乏人,传承困难
对于音乐来说,更多的是依靠口传心授的方式加以传承,随着我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更多人选择电视、电影、收听录音机、MP3的方式消遣业余时间。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带来了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音乐的生存空间,生存空间不断缩小,随着老一辈民间艺术家去世,后继无人,致使许多音乐濒临消亡。需要由政府主导,建立传承人培养机制,给予支持。
(三)传承工作机制不健全
在音乐传承工作方面,全省基本沿袭着统一的模式,即在文广新局或者文化馆加挂保护中心的牌子,并无专门的编制和人员。这就决定了传承工作无法成为其重点工作,重保护而轻传承的现象仍存在。缺乏固定的传承工作机制,会导致若某一领导重视传承工作,则传承工作取得一定成绩,若领导不重视或更换领导,则导致传承工作中断,缺乏连续性,口号喊得响,但效果不明显。工作机制的欠缺也导致传承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培训等的问题,管理资金和人员不足都存在困难。
(四)传承经费投入不足
甘肃省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大省,国家也非常重视,基本能够做到中央财政三年补贴一下,省级名录项目专项保护资金与国家项目保护专项资金相比,数量较少,而且增加速度较慢,这就导致未挖掘出的或者已被挖掘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传无法得到足够的重视而获得充足的资金支持,只能利用现有经济条件开展工作,给传承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财力的短缺更会导致挖掘音乐市场的动力缺失。
二、口述史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一)口述史研究的价值
“口述史亦称口碑史学,在国际上是一门专门学科,即以搜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法,或由此形成的一种历史研究方法学科分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音乐的传承主要以口传心授的方式,这与音乐这一特殊形式有关,多为基层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音乐口述史,更多的是对研究对象——“民”的关注,这是基于音乐所反映的,也是人民的生活,通过口述史的研究,更能够最真实地反映出基层人民群众的生活状态。口述史是让人民发声,保障人民群众的话语权,单纯的、原汁原味的发出自己内心的声音。而音乐作为最能够反映人民群众内心声音的一种文化形式,更加需要由此来挣脱束缚。历史的记载或者说经过整理的历史总是会掺杂着统治阶级,乃至编纂者本人的个人情感,因此不能很好地将历史完全展现出来,通过口述史能够与正史相互验证,更好地体现出历史本来的样子。
(二)口述史研究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音乐研究,更加需要使用口述史的研究方法。口述史研究方法对音乐遗产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对口述史的关注和研究,实际上是对音乐背后的价值进行的研究,更是对过程的研究。口述史研究方法能够更好地完成音乐背后文化史、生命史所进行的整体性研究,更有利于建立更加完整、立体的研究视角。通过对口述史的研究能够使音乐的研究更加彻底和完善,挖掘音乐背后的文化符号,更加了解音乐,对于在新时代下如何给列入非物质文化的音乐赋予新的活力提供思路和方法,从而进一步拓宽古老音乐的发展途径,增添音乐传承新动力。给老音乐赋予更多的文化符號,更能换发它的新能量,吸引更多年轻人热爱它,喜欢它,从而更加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的保护和传承。
作者简介:李琪(1975—),女,甘肃人,兰州城市学院音乐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器乐演奏。
基金项目:本课题为2017年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YB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