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语文教学;创新能力;创
造性思维;创新人格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0)
07(A)—0021—01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因而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学校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每个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任。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决定了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现创新教育呢?
一、教师要有创造性的教学思维
教师作为创新教育的实施者,其创新教育理论水平的高低,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至关重要。笔者认为教师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做起。
1. 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首先,教师要具备全面、系统的理论知识。如心理学、教育学、哲学、文学等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这些不仅可以为教师的教学提供“肥沃的土壤”,还可以帮助教师开拓视野。其次,教师要具有创造性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和输出信息的能力。现代高科技发展带来了教学方式的巨大变化,教育改革引入了新的工具,在多方面调动了学生的感知器官,如投影教学、广播录音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教师应善于从理论中获取新知,补充能量,并且通过内部加工后运用到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去。最后,教师要具备开拓进取的创造精神和灵活机智的应变能力。教师要不断探索合乎校情、学情的理论,这样才能做到因校择教、因材施教、因人用教。有了这些理论素养,教师方可应用科学原理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知、意,实现学生思维的创新和能力的发展。
2. 开发创造性思维的潜能。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解放思想,开拓创造性思维,不要被参考资料、标准答案所束缚,应不断提高鉴赏能力和分析能力,更新现有知识,不断培养创新精神,努力找寻教学过程中一切有创新价值的因素,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上力求新的突破。古希腊哲人普鲁塔戈曾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而教师作为点燃学生头脑这一火把的人,自己首先必须是生生不息的火种,以自身独到的见解、清晰的思路开拓学生的思维,塑造学生的创造个性,引导学生的思维创新。
二、开阔学生思维空间,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1. 发挥语文学科优势,培养学生创新人格。在初中阶段,培养创新人格比训练创造技能更为重要。培养创新人格,实质上就是让学生学会做人,使他们具有进取心、独立性、责任心、坚韧性、求异性等创新品格。初中语文课本中能培养学生上述品格的篇目很多,教师要在教学中渗透创新品格的教育,如《两小儿辩日》中两小儿关于太阳大小、远近的辩论及对孔子的大胆否定;《塞翁失马》中反映的辩证思想。教师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受到各种高尚人格力量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他们日后发挥创新能力、实现人生价值而积累深厚的人格底蕴。
2. 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良好的环境。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心境可以使人思维敏捷、激情勃发。浓郁的激情能充分、有效地调动智力因素,释放其巨大的学习潜能,极大地激发创新敏感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创设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课堂充满情感的碰撞、情绪的体验和心灵的交流。课堂要始终保持“动中有节,乱中有序”的状态,既不太放任,也不过于严肃,形成积极、活泼、健康、向上的课堂氛围。
3 .积极创设问题情景,鼓励学生质疑,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矛盾、冲突、焦点往往是创新之源。因此,教师要尽可能抓住学生知识学习和思想情感上的热点、难点、焦点、疑点组织教学。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表与教材、教师、权威不同的见解。在教授《社戏》一文时,为了让学生领悟小说主题,笔者提问:“六一公公送豆与社戏有没有关系?”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答案各不相同,每个人都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提出了自己的疑问。经过课堂讨论,排疑解难,最终使学生领悟了文章的主题。
4. 培养学生纵横联系的思维方法。创新思维与学生的思维活动紧密相关,因此,课堂上教师除了让学生知道“是什么”之外,还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怎么办”,使学生的思维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造性思维;创新人格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0)
07(A)—0021—01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因而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学校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每个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任。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决定了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现创新教育呢?
一、教师要有创造性的教学思维
教师作为创新教育的实施者,其创新教育理论水平的高低,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至关重要。笔者认为教师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做起。
1. 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首先,教师要具备全面、系统的理论知识。如心理学、教育学、哲学、文学等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这些不仅可以为教师的教学提供“肥沃的土壤”,还可以帮助教师开拓视野。其次,教师要具有创造性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和输出信息的能力。现代高科技发展带来了教学方式的巨大变化,教育改革引入了新的工具,在多方面调动了学生的感知器官,如投影教学、广播录音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教师应善于从理论中获取新知,补充能量,并且通过内部加工后运用到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去。最后,教师要具备开拓进取的创造精神和灵活机智的应变能力。教师要不断探索合乎校情、学情的理论,这样才能做到因校择教、因材施教、因人用教。有了这些理论素养,教师方可应用科学原理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知、意,实现学生思维的创新和能力的发展。
2. 开发创造性思维的潜能。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解放思想,开拓创造性思维,不要被参考资料、标准答案所束缚,应不断提高鉴赏能力和分析能力,更新现有知识,不断培养创新精神,努力找寻教学过程中一切有创新价值的因素,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上力求新的突破。古希腊哲人普鲁塔戈曾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而教师作为点燃学生头脑这一火把的人,自己首先必须是生生不息的火种,以自身独到的见解、清晰的思路开拓学生的思维,塑造学生的创造个性,引导学生的思维创新。
二、开阔学生思维空间,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1. 发挥语文学科优势,培养学生创新人格。在初中阶段,培养创新人格比训练创造技能更为重要。培养创新人格,实质上就是让学生学会做人,使他们具有进取心、独立性、责任心、坚韧性、求异性等创新品格。初中语文课本中能培养学生上述品格的篇目很多,教师要在教学中渗透创新品格的教育,如《两小儿辩日》中两小儿关于太阳大小、远近的辩论及对孔子的大胆否定;《塞翁失马》中反映的辩证思想。教师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受到各种高尚人格力量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他们日后发挥创新能力、实现人生价值而积累深厚的人格底蕴。
2. 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良好的环境。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心境可以使人思维敏捷、激情勃发。浓郁的激情能充分、有效地调动智力因素,释放其巨大的学习潜能,极大地激发创新敏感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创设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课堂充满情感的碰撞、情绪的体验和心灵的交流。课堂要始终保持“动中有节,乱中有序”的状态,既不太放任,也不过于严肃,形成积极、活泼、健康、向上的课堂氛围。
3 .积极创设问题情景,鼓励学生质疑,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矛盾、冲突、焦点往往是创新之源。因此,教师要尽可能抓住学生知识学习和思想情感上的热点、难点、焦点、疑点组织教学。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表与教材、教师、权威不同的见解。在教授《社戏》一文时,为了让学生领悟小说主题,笔者提问:“六一公公送豆与社戏有没有关系?”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答案各不相同,每个人都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提出了自己的疑问。经过课堂讨论,排疑解难,最终使学生领悟了文章的主题。
4. 培养学生纵横联系的思维方法。创新思维与学生的思维活动紧密相关,因此,课堂上教师除了让学生知道“是什么”之外,还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怎么办”,使学生的思维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