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现状堪忧
“个性”,是指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言语方式、行为方式,也指情感方式,“个性化思维”是指个人在情感、态度及审美判断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思考方式,比如具有质疑、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能够对前人、他人已有的成果作出创造性的运用等。高中生已处于个体成熟前的最后一个阶段,应该具有较好的个性化思维,但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笔者发现大多数高中生个性化思维缺乏:阅读时,品味不到精彩,发现不了问题;讨论时,或理解趋同,或拔高文章的主旨;答问时,唯唯喏喏,缺乏高中生应有的决断力。
高中生为什么会个性化思维缺乏?语文阅读教学应采取怎样的对策?笔者为此深思。
二、高中生个性化思维缺乏的原因
一是高考的主导地位忽略了个性化思维的培养 目前,高考升学率,仍然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主要指标。主观题有标准答案,要拿高分,就得琢磨怎样答得标准,实际上是变相的主观题客观化,“主观题客观化”,把丰富多彩感情的体验和理解转化为知识点的揣摸。于是平时的阅读教学,照教参宣读,唯答案是从的现象普遍,致使阅读教学忽略学生个性化思维的培养。
二是儒家思想的负面影响制约了个性化思维的培养 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儒家教育中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精华得不到弘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绝对服从式的奴性教育却大力推行。奴性教育的浸染,制约了学生个性化思维的发展。
三是曾经的计划经济阻碍了个性化思维的培养 新中国成立以后,曾经的计划经济对教育产生消极影响,整齐划一、重视共性、忽略个性几乎成了我国教育的通病。前苏联实验教学论体系的倡导者赞可夫说:“个性的东西是共性的东西的存在形式。因此,要求一律,就会压制个性,从而也就压制了学生的精神力量,阻碍了学生发展可能性的发现与形成,也阻碍了学生的一般发展。”
四是重视眼前功效,漠视长远濡染,限制了个性化思维的发展 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是也,这导致许多人都错误地认为学不学语文关系不大。高中阶段,学生花在数理化上的时间最多,一天到晚埋头做理科习题,逻辑思维加强了,形象思维减弱了;严密的推理提升了,灵动的想象萎缩了。
三、高中阅读教学应采取的对策
关于阅读教学,新课标这样阐述:“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可见,高中阅读教学利于学生个性化思维的培养。教学中可采取如下对策:
对策之一:开展多重对话教学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大多是一言堂,老师说了算。新的教育理念提倡多重对话,新课标倡导:“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有“碰撞”“交流”的多重对话教学利于个性化思维的培养。
多重对话要注意以生本对话为切入点,以生生对话为碰撞点,以师生对话为提升点。鲁迅先生的小说,不受现代学生欢迎,在上《祝福》的时候,我采用了多重对话。首先生本对话,我让学生充分自读,读出自己的感受,提出不解的问题。其次生生对话,就学生不解鲁迅先生为什么将祥林嫂写得这么悲惨展开讨论,有的说本来就这么悲惨,这是生活真实的反映;有的说是为了引起人们的同情和关注。关注这个女人的悲惨有什么意义?学生回答不出。这是教学的难点,我引导学生从四个方面思考:一、人们为什么冷漠对待再嫁后的祥林嫂。(得出:封建礼教的影响至深至广。)二、封建礼教的实质。(由夫权要“守寡”,族权逼“再嫁”,神权要“分尸”,得出:封建礼教的矛盾、野蛮和荒谬。)三、封建礼教造成的后果。(得出:严重摧残人的肉体或精神。)四、怎样消解祥林嫂的悲惨。(得出:彻底反封建礼教。)可见:鲁迅先生通过对寡妇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关注,深刻地揭露了封建观念的矛盾、野蛮和荒谬,揭露了封建观念吃人的残酷现实,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鲁迅先生的作品博大精深,反映的主题含蓄而深刻!
多重对话特别能引发学生的多维思考,进而丰富情感,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最终培养出个性化的思维。
对策之二:开展对比鉴赏教学
对比鉴赏教学,是指将两篇以上的文章组合在一起进行解读。对比的方式有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
同中求异,是将一组有相似点的文章放在一起,在不同点方面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比如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我把它与周敦颐的《爱莲说》、李渔的《芙蕖》组合在一起,探讨他们各自表达了怎样的思想,这种思想又是怎样借助形象表达的,等等。同中求异,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
异中求同,是将似乎没有任何可比性的文章放在一起,让学生去寻求相同点或作出自己的取舍。世上的事物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截然不同的事物是没有的,有些问题分歧很大,但在具体的语境中则能求得统一。在教学金开诚的《漫话清高》,我把它与林庚的《说“木叶”》放在一起,两者似乎没有可比性,但将具体性的成分排除掉,把抽象的层次提高,两者就有可比性了:都是学者散文,都具有严密的推理,都显示出了学者做学问的严谨。异中求同,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慎密。
对策之三:开展课外阅读教学
课外是课内的延伸,课外阅读为学生个性化思维的培养提供了一个自由的背景。课外阅读可从两个方面来抓:
平时抓快餐阅读。平时教学,学生学习任务重,可要求学生每周必读两篇千字文,写一篇心得,长短不论,必须是心有所感。读写结合,能培养学生对文字的感悟力。
假期抓名著阅读。根据新课标推荐的必读丛书,布置学生读两本名著,写读后感,开学后小组交流。如此不断积累,为个性化思维的稳健奠定厚实的基础。
课外阅读对学生个性化思维的形成有积极的影响。学生个性化思维的培养是一项迫切的任务,希望能引起重视。
★作者单位:广州市第八十六中学。
“个性”,是指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言语方式、行为方式,也指情感方式,“个性化思维”是指个人在情感、态度及审美判断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思考方式,比如具有质疑、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能够对前人、他人已有的成果作出创造性的运用等。高中生已处于个体成熟前的最后一个阶段,应该具有较好的个性化思维,但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笔者发现大多数高中生个性化思维缺乏:阅读时,品味不到精彩,发现不了问题;讨论时,或理解趋同,或拔高文章的主旨;答问时,唯唯喏喏,缺乏高中生应有的决断力。
高中生为什么会个性化思维缺乏?语文阅读教学应采取怎样的对策?笔者为此深思。
二、高中生个性化思维缺乏的原因
一是高考的主导地位忽略了个性化思维的培养 目前,高考升学率,仍然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主要指标。主观题有标准答案,要拿高分,就得琢磨怎样答得标准,实际上是变相的主观题客观化,“主观题客观化”,把丰富多彩感情的体验和理解转化为知识点的揣摸。于是平时的阅读教学,照教参宣读,唯答案是从的现象普遍,致使阅读教学忽略学生个性化思维的培养。
二是儒家思想的负面影响制约了个性化思维的培养 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儒家教育中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精华得不到弘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绝对服从式的奴性教育却大力推行。奴性教育的浸染,制约了学生个性化思维的发展。
三是曾经的计划经济阻碍了个性化思维的培养 新中国成立以后,曾经的计划经济对教育产生消极影响,整齐划一、重视共性、忽略个性几乎成了我国教育的通病。前苏联实验教学论体系的倡导者赞可夫说:“个性的东西是共性的东西的存在形式。因此,要求一律,就会压制个性,从而也就压制了学生的精神力量,阻碍了学生发展可能性的发现与形成,也阻碍了学生的一般发展。”
四是重视眼前功效,漠视长远濡染,限制了个性化思维的发展 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是也,这导致许多人都错误地认为学不学语文关系不大。高中阶段,学生花在数理化上的时间最多,一天到晚埋头做理科习题,逻辑思维加强了,形象思维减弱了;严密的推理提升了,灵动的想象萎缩了。
三、高中阅读教学应采取的对策
关于阅读教学,新课标这样阐述:“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可见,高中阅读教学利于学生个性化思维的培养。教学中可采取如下对策:
对策之一:开展多重对话教学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大多是一言堂,老师说了算。新的教育理念提倡多重对话,新课标倡导:“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有“碰撞”“交流”的多重对话教学利于个性化思维的培养。
多重对话要注意以生本对话为切入点,以生生对话为碰撞点,以师生对话为提升点。鲁迅先生的小说,不受现代学生欢迎,在上《祝福》的时候,我采用了多重对话。首先生本对话,我让学生充分自读,读出自己的感受,提出不解的问题。其次生生对话,就学生不解鲁迅先生为什么将祥林嫂写得这么悲惨展开讨论,有的说本来就这么悲惨,这是生活真实的反映;有的说是为了引起人们的同情和关注。关注这个女人的悲惨有什么意义?学生回答不出。这是教学的难点,我引导学生从四个方面思考:一、人们为什么冷漠对待再嫁后的祥林嫂。(得出:封建礼教的影响至深至广。)二、封建礼教的实质。(由夫权要“守寡”,族权逼“再嫁”,神权要“分尸”,得出:封建礼教的矛盾、野蛮和荒谬。)三、封建礼教造成的后果。(得出:严重摧残人的肉体或精神。)四、怎样消解祥林嫂的悲惨。(得出:彻底反封建礼教。)可见:鲁迅先生通过对寡妇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关注,深刻地揭露了封建观念的矛盾、野蛮和荒谬,揭露了封建观念吃人的残酷现实,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鲁迅先生的作品博大精深,反映的主题含蓄而深刻!
多重对话特别能引发学生的多维思考,进而丰富情感,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最终培养出个性化的思维。
对策之二:开展对比鉴赏教学
对比鉴赏教学,是指将两篇以上的文章组合在一起进行解读。对比的方式有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
同中求异,是将一组有相似点的文章放在一起,在不同点方面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比如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我把它与周敦颐的《爱莲说》、李渔的《芙蕖》组合在一起,探讨他们各自表达了怎样的思想,这种思想又是怎样借助形象表达的,等等。同中求异,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
异中求同,是将似乎没有任何可比性的文章放在一起,让学生去寻求相同点或作出自己的取舍。世上的事物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截然不同的事物是没有的,有些问题分歧很大,但在具体的语境中则能求得统一。在教学金开诚的《漫话清高》,我把它与林庚的《说“木叶”》放在一起,两者似乎没有可比性,但将具体性的成分排除掉,把抽象的层次提高,两者就有可比性了:都是学者散文,都具有严密的推理,都显示出了学者做学问的严谨。异中求同,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慎密。
对策之三:开展课外阅读教学
课外是课内的延伸,课外阅读为学生个性化思维的培养提供了一个自由的背景。课外阅读可从两个方面来抓:
平时抓快餐阅读。平时教学,学生学习任务重,可要求学生每周必读两篇千字文,写一篇心得,长短不论,必须是心有所感。读写结合,能培养学生对文字的感悟力。
假期抓名著阅读。根据新课标推荐的必读丛书,布置学生读两本名著,写读后感,开学后小组交流。如此不断积累,为个性化思维的稳健奠定厚实的基础。
课外阅读对学生个性化思维的形成有积极的影响。学生个性化思维的培养是一项迫切的任务,希望能引起重视。
★作者单位:广州市第八十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