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研究主要通过以现有的中药药性的相关理论知识为基础,对其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中药特定的作用趋势、归经、寒热药性以及药味所组成的药性系统,同时还可以对其生物效应作出相应的表达。同时还可以对它们之间的规律性以及关联性进行表达。在对中药的药性系统进行强调的过程中,其基础内容是药味,关键内容是药物的寒热性,核心内容则是归经。此外,它还提出了根据药物的不同功效,利用各种科学、合理的手段来对其进行横、纵多层次的研究。捕捉其共性物质在不同层次上所反映出来的生物效应特征,并以此来对中药理论中的作用趋势、归经、药味以及寒热性等特异表征信息进行挖掘。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就是探索他们之间的规律性以及关联性,以便于对中药的药性理论内涵给予科学合理的表达。
【关键词】中药药性理论;发展现状;问题;药性系统
【中图分类号】R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097-02
中药药性不仅是中药理论中的关键部分,同时它还是临床中对中药的作用及其性质进行阐释的主要依据。它主要包含了中药的毒性、升降浮沉、归经、五味以及四性等内容,同时他(它)们还是构成中药药性系统的核心内容。本研究所说的系统就是指同类事物根据一定的规律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药性系统中,中药的各种性能主要是根据在对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根据其最终的效果而概括形成的,它是对中药的功效的高度概括,同时它还是中药理论的关键组成部分。
1 中药药性理论基础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现状
1.1 单纯的性能研究
目前,在对中药的药性理论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通常只会侧重于对其某一方面的性能进行研究,例如针对中药的毒性、归经或寒热性进行研究,一般情况下,对于中药的研究,对于其药理毒性或药效的研究相对较多。在对中药的五味理论进行研究时,通常是从物质基础的角度着手的;在对其归经理论进行研究时,通常需要借鉴药待动力学或受体学说来对其进行研究的;不过在对单一药物的某个有效部位进行研究时,基本上不可能形成相应的研究规律。在温里性的中药药性系统中,不仅包含了温热药性,还包含了“辛味”;清热类药物除了含有寒凉类药物之外,还带有一定的苦味。
1.2 缺乏统一的中药药性标注
对于中药而言,它的各种性能主要是从某个特定的角度来对该药物的某种特性进行认识、概括的,因此,对于药物的定性还缺乏一定的完善性。由此可见,在对中药的药性进行研究时仅从单一的角度来对其进行研究,就很容易出现偏差。此外,由于不同的研究者所站的立场不同,其判断依据以及学术观点也存在较大的差异。由于此类情况的出现,导致了在对中药的药性进行标注时,缺乏统一的标注标准。在对研究对象进行选择的过程中,未能分清药物标注时的主次关系,甚至忽略了原有的药物认知分歧,这就为揭示药物的药性理论形成了一定的障碍。
1.3 中医药理论与研究思路脱节
在对中药的归经进行研究时,通常需要对中药中的每种特定的活性成分在人体中的分布情况进行探查、研究,以此来对中药理论与归经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一般情况下,绝大部分研究者认为中药的归经与其有效成分在所属器官中的分布情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谓的归经就是指中药对患者的病变部位在经络或脏腑的选择性作用,在目前已知的绝大部分中药的有效成分中,其在作用的过程中,通常是分布在患者的脏器内的,但其分布量较大的脏器并不一定是其靶向器官。基于此,在对重要的归经进行判断的过程中,并不能仅从其分布情况就确定其发挥作用的部位,这样的判断方式以及研究方法对于中药的实际作用部位的判断存在一定的偏差。
2 中药药性系统中的内部规律
2.1 文献记录内中药各种性能之间的关联
在中药的药性系统中,它的各种药性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根据一定的内在规律而联系在一起的。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中药的四气与五味之间虽然有着不同的性质,但其可以并列存在,这就说明其具有一定的内在关联。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酸咸无升,甘辛无降;寒无浮,热无沉”,因此,有学者将其作为依据,认为升降沉浮与四气五味之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并将其应用到中药的四气五味的研究过程中。
2.2 中药本身就是一种药性系统的复合体
在我国历代中药著作中,对于各味中药的性味归经等药性均做出了明确的标注,从应用以及功效方面来对其具体的作用机制进行分析的,并用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来对该药物的安全性进行反应。由此可见,对于单一的药物来说,其不同的性能就可以形成一个单独的药性系统,所以,在对其进行研究时,不能将其分割开来研究。
2.3 中药特殊系统构架的形成以及中药的分类
在对中药的相关报道文献进行整理分析时,我们可以发现,对于中药的分类基本上是根据其功效来完成的,不过,各类药物在药性系统方面的主体具有共性,换句话说,药性系统是以独特的构架而存在的。对于药性系统不同的药物组合,其最终形成的生物效应存在明显的差异。由此可见,在药物的药性系统中,其基础内容就是药味,关键内容就是四性,归经则是其核心特征。
3 确立药性系统的基础研究方式
3.1 研究药性系统基础的相关思路
大量的研究表明,温里药具有一定的共有药效谱,这是根据此类药物的共同药性所研究出来的,在对相同性味的归经中药进行推测时,同样也具有相同的药效谱。由此可见,中药药性中的各种不同的性能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对中药的药性进行研究时,也必须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充分的考虑在内。
3.2 多层次研究的相关思路
由于中药本身以及它的分类具有较为明显的特征,因此,在对其进行研究时,不能仅仅从某个方面来对其进行研究,必须要对其进行多层次的研究,并以此来揭示药物的科学内涵。
参考文献:
[1] 王建,张廷模,曾南等.中药药性理论的研究与思考[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2):212-213.
[2] 翟华强,张冰,艾明要等.基于复杂系统的中药药性理论研究思考[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1(8):522-524.
[3] 崔瑛.药性理论的复杂性与药性物质研究的思考[C].//2009第二届临床中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61-64.
[4] 翟华强,张冰,艾明要等.基于复杂系统的中药药性理论研究思考[C].//第九届全国青年药学工作者最新科研成果交流会论文集.2008:378-379.
[5] 崔瑛,王辉,张宾等.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思考[C].//中华中医药学会2008临床中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149-152.
【关键词】中药药性理论;发展现状;问题;药性系统
【中图分类号】R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097-02
中药药性不仅是中药理论中的关键部分,同时它还是临床中对中药的作用及其性质进行阐释的主要依据。它主要包含了中药的毒性、升降浮沉、归经、五味以及四性等内容,同时他(它)们还是构成中药药性系统的核心内容。本研究所说的系统就是指同类事物根据一定的规律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药性系统中,中药的各种性能主要是根据在对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根据其最终的效果而概括形成的,它是对中药的功效的高度概括,同时它还是中药理论的关键组成部分。
1 中药药性理论基础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现状
1.1 单纯的性能研究
目前,在对中药的药性理论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通常只会侧重于对其某一方面的性能进行研究,例如针对中药的毒性、归经或寒热性进行研究,一般情况下,对于中药的研究,对于其药理毒性或药效的研究相对较多。在对中药的五味理论进行研究时,通常是从物质基础的角度着手的;在对其归经理论进行研究时,通常需要借鉴药待动力学或受体学说来对其进行研究的;不过在对单一药物的某个有效部位进行研究时,基本上不可能形成相应的研究规律。在温里性的中药药性系统中,不仅包含了温热药性,还包含了“辛味”;清热类药物除了含有寒凉类药物之外,还带有一定的苦味。
1.2 缺乏统一的中药药性标注
对于中药而言,它的各种性能主要是从某个特定的角度来对该药物的某种特性进行认识、概括的,因此,对于药物的定性还缺乏一定的完善性。由此可见,在对中药的药性进行研究时仅从单一的角度来对其进行研究,就很容易出现偏差。此外,由于不同的研究者所站的立场不同,其判断依据以及学术观点也存在较大的差异。由于此类情况的出现,导致了在对中药的药性进行标注时,缺乏统一的标注标准。在对研究对象进行选择的过程中,未能分清药物标注时的主次关系,甚至忽略了原有的药物认知分歧,这就为揭示药物的药性理论形成了一定的障碍。
1.3 中医药理论与研究思路脱节
在对中药的归经进行研究时,通常需要对中药中的每种特定的活性成分在人体中的分布情况进行探查、研究,以此来对中药理论与归经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一般情况下,绝大部分研究者认为中药的归经与其有效成分在所属器官中的分布情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谓的归经就是指中药对患者的病变部位在经络或脏腑的选择性作用,在目前已知的绝大部分中药的有效成分中,其在作用的过程中,通常是分布在患者的脏器内的,但其分布量较大的脏器并不一定是其靶向器官。基于此,在对重要的归经进行判断的过程中,并不能仅从其分布情况就确定其发挥作用的部位,这样的判断方式以及研究方法对于中药的实际作用部位的判断存在一定的偏差。
2 中药药性系统中的内部规律
2.1 文献记录内中药各种性能之间的关联
在中药的药性系统中,它的各种药性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根据一定的内在规律而联系在一起的。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中药的四气与五味之间虽然有着不同的性质,但其可以并列存在,这就说明其具有一定的内在关联。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酸咸无升,甘辛无降;寒无浮,热无沉”,因此,有学者将其作为依据,认为升降沉浮与四气五味之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并将其应用到中药的四气五味的研究过程中。
2.2 中药本身就是一种药性系统的复合体
在我国历代中药著作中,对于各味中药的性味归经等药性均做出了明确的标注,从应用以及功效方面来对其具体的作用机制进行分析的,并用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来对该药物的安全性进行反应。由此可见,对于单一的药物来说,其不同的性能就可以形成一个单独的药性系统,所以,在对其进行研究时,不能将其分割开来研究。
2.3 中药特殊系统构架的形成以及中药的分类
在对中药的相关报道文献进行整理分析时,我们可以发现,对于中药的分类基本上是根据其功效来完成的,不过,各类药物在药性系统方面的主体具有共性,换句话说,药性系统是以独特的构架而存在的。对于药性系统不同的药物组合,其最终形成的生物效应存在明显的差异。由此可见,在药物的药性系统中,其基础内容就是药味,关键内容就是四性,归经则是其核心特征。
3 确立药性系统的基础研究方式
3.1 研究药性系统基础的相关思路
大量的研究表明,温里药具有一定的共有药效谱,这是根据此类药物的共同药性所研究出来的,在对相同性味的归经中药进行推测时,同样也具有相同的药效谱。由此可见,中药药性中的各种不同的性能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对中药的药性进行研究时,也必须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充分的考虑在内。
3.2 多层次研究的相关思路
由于中药本身以及它的分类具有较为明显的特征,因此,在对其进行研究时,不能仅仅从某个方面来对其进行研究,必须要对其进行多层次的研究,并以此来揭示药物的科学内涵。
参考文献:
[1] 王建,张廷模,曾南等.中药药性理论的研究与思考[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2):212-213.
[2] 翟华强,张冰,艾明要等.基于复杂系统的中药药性理论研究思考[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1(8):522-524.
[3] 崔瑛.药性理论的复杂性与药性物质研究的思考[C].//2009第二届临床中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61-64.
[4] 翟华强,张冰,艾明要等.基于复杂系统的中药药性理论研究思考[C].//第九届全国青年药学工作者最新科研成果交流会论文集.2008:378-379.
[5] 崔瑛,王辉,张宾等.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思考[C].//中华中医药学会2008临床中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149-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