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将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本文从人际关系、自控能力、环境适应能力以及性教育等方面探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并有针对性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教育;解决策略
一、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目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集中表现在自我意识太强、承受能力较差、学习压力大和独立生活能力差等四个方面。具体如下:
1.自我意识太强,人际交往存在障碍
许多高校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普遍存在自我意识太强的问题,他们不善于与人交往,不会换位思考。在与人交往中,常常将自我利益放在第一位,特别是遇到矛盾时,不能够做到与人交流与沟通,相互包容和忍让,往往造成彼此之间矛盾的激化。同时,一些大学生在与陌生人沟通时,会感到胆怯、紧张、拘谨,甚至出现语无伦次的现象,存在明显的人际交往障碍。
2.承受能力较差,团队协作意识不强
一些大学生在校园中往往遇事任性固执,缺乏集体意识,缺乏合作精神。现在的家长为孩子的成长尽可能遮风挡雨,殊不知家长的过分溺爱会成为阻挡孩子进步的荆棘。对当代大学生而言,一帆风顺的成长道路容易使学生心灵变得脆弱,不能够承受困难与挫折的打击,不利于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遇事便手足无措,逃避现实,甚者出现过激行为。
3.来自学习与生活的压力
初入校门,面对生活环境以及学习模式的巨大变化,大学生的心理也会发生一定变化。一些学生高中阶段成绩优异,进入大学之后由于学习方法不正确,造成学习成绩不理想,原本的优势失去,心理上产生了落差感。如果不能及时进行调节,势必会给学生学习带来巨大压力。
同时,来自农村或贫困地区的学生,家庭条件并不宽裕。对他们而言,学费、生活费等是一笔很重的负担。受到生活压力的影响,他们往往不愿与人交往或参与集体活动,甚至出现逃避或自闭等现象。此外,一些学生出身单亲家庭,承受能力较弱,也会因来自生活或学习的压力而产生一些心理问题。
二、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策略
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策略,主要从社会、学校和大学生自身三方面入手进行探讨:
1.社会高度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政府和媒体是从社会层面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两大主体。从政府角度,一方面,要加强对高校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保证大学生能够在安全、稳定、和谐、健康的环境中成长。另一方面,政府应加强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将育人与励志相结合。从媒体层面,应侧重关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正面宣传,通过一些典型案例或专题式的报道,树立阳光正气的形象,向大学生传递正能量。
2.学校正确认识和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作为高校领导应密切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一是建设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学校通过校内广播、微博、专题式网站等各种宣传手段,向大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通过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心理健康专题式讲座,让大学生接触到更多的关于心理健康的知识,掌握一些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基本方法。
二是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安排具有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经验的教师负责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同时,注重心理健康实践活动的开展。作为教师,应主动关注大学生思想动态以及遇到的一些心理问题,尽可能消除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培育大学生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
3.学生应学会进行自我心理调节
学生的自我调节,主要应从培养乐观、豁达的态度,增强耐挫力以及调节情绪入手。
一是培养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步入大学,大学生应正视环境的改变,完成心理角色的转换,以正确的态度和积极的心态面对大学期间新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大学生要正确认识人生,树立远大的理想,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
二是敢于面对挫折,增强学生的耐挫力。大学生应努力培养良好的适应能力,正确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以正确的态度应对环境的变化,敢于承受挫折,能保持与社会的良好接触,及时调整自己的思想,与社会协调一致。同时,在遇到挫折时,应努力利用困难与挫折磨炼自己,完善自己,增强耐挫力。
三是学会调节自我情绪。首先,学生应认识到消极情绪的危害,自觉抵制消极情绪的侵扰。其次,要学习情绪控制的方法,采取科学合理的途径宣泄不良情绪,并通过发展多种兴趣爱好转移不良情绪,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随着高校、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度关注,大学生的一些突出的心理健康问题必将得到解决。正确认识现阶段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新情况,充分结合我国高校大学生实际,探寻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传星,雷燕.心理素质研究30年:回眸与评析[J].西南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2015(3):96-100.
[2]苏斌原,张洁婷,喻承甫,张卫.大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识别:基
于潜在剖面分析[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5(3):350-359.
[3]王春霞,杨晓明.全程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以辽东学院为例[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教育;解决策略
一、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目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集中表现在自我意识太强、承受能力较差、学习压力大和独立生活能力差等四个方面。具体如下:
1.自我意识太强,人际交往存在障碍
许多高校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普遍存在自我意识太强的问题,他们不善于与人交往,不会换位思考。在与人交往中,常常将自我利益放在第一位,特别是遇到矛盾时,不能够做到与人交流与沟通,相互包容和忍让,往往造成彼此之间矛盾的激化。同时,一些大学生在与陌生人沟通时,会感到胆怯、紧张、拘谨,甚至出现语无伦次的现象,存在明显的人际交往障碍。
2.承受能力较差,团队协作意识不强
一些大学生在校园中往往遇事任性固执,缺乏集体意识,缺乏合作精神。现在的家长为孩子的成长尽可能遮风挡雨,殊不知家长的过分溺爱会成为阻挡孩子进步的荆棘。对当代大学生而言,一帆风顺的成长道路容易使学生心灵变得脆弱,不能够承受困难与挫折的打击,不利于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遇事便手足无措,逃避现实,甚者出现过激行为。
3.来自学习与生活的压力
初入校门,面对生活环境以及学习模式的巨大变化,大学生的心理也会发生一定变化。一些学生高中阶段成绩优异,进入大学之后由于学习方法不正确,造成学习成绩不理想,原本的优势失去,心理上产生了落差感。如果不能及时进行调节,势必会给学生学习带来巨大压力。
同时,来自农村或贫困地区的学生,家庭条件并不宽裕。对他们而言,学费、生活费等是一笔很重的负担。受到生活压力的影响,他们往往不愿与人交往或参与集体活动,甚至出现逃避或自闭等现象。此外,一些学生出身单亲家庭,承受能力较弱,也会因来自生活或学习的压力而产生一些心理问题。
二、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策略
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策略,主要从社会、学校和大学生自身三方面入手进行探讨:
1.社会高度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政府和媒体是从社会层面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两大主体。从政府角度,一方面,要加强对高校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保证大学生能够在安全、稳定、和谐、健康的环境中成长。另一方面,政府应加强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将育人与励志相结合。从媒体层面,应侧重关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正面宣传,通过一些典型案例或专题式的报道,树立阳光正气的形象,向大学生传递正能量。
2.学校正确认识和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作为高校领导应密切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一是建设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学校通过校内广播、微博、专题式网站等各种宣传手段,向大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通过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心理健康专题式讲座,让大学生接触到更多的关于心理健康的知识,掌握一些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基本方法。
二是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安排具有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经验的教师负责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同时,注重心理健康实践活动的开展。作为教师,应主动关注大学生思想动态以及遇到的一些心理问题,尽可能消除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培育大学生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
3.学生应学会进行自我心理调节
学生的自我调节,主要应从培养乐观、豁达的态度,增强耐挫力以及调节情绪入手。
一是培养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步入大学,大学生应正视环境的改变,完成心理角色的转换,以正确的态度和积极的心态面对大学期间新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大学生要正确认识人生,树立远大的理想,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
二是敢于面对挫折,增强学生的耐挫力。大学生应努力培养良好的适应能力,正确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以正确的态度应对环境的变化,敢于承受挫折,能保持与社会的良好接触,及时调整自己的思想,与社会协调一致。同时,在遇到挫折时,应努力利用困难与挫折磨炼自己,完善自己,增强耐挫力。
三是学会调节自我情绪。首先,学生应认识到消极情绪的危害,自觉抵制消极情绪的侵扰。其次,要学习情绪控制的方法,采取科学合理的途径宣泄不良情绪,并通过发展多种兴趣爱好转移不良情绪,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随着高校、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度关注,大学生的一些突出的心理健康问题必将得到解决。正确认识现阶段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新情况,充分结合我国高校大学生实际,探寻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传星,雷燕.心理素质研究30年:回眸与评析[J].西南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2015(3):96-100.
[2]苏斌原,张洁婷,喻承甫,张卫.大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识别:基
于潜在剖面分析[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5(3):350-359.
[3]王春霞,杨晓明.全程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以辽东学院为例[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