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许打扰毕加索

来源 :世界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fsfsfsdfsdfsdfs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件艺术品如果足够著名,足够珍贵,必定已经被许多双贪婪的眼睛所注视。于是2012年10月16日凌晨,毕加索的《小丑泰德》(1971年)、莫奈的《伦敦滑铁卢之桥》(1901年)和同年的《伦敦查林十字大桥》、野兽派代表亨利?马蒂斯的《穿着黄白服装阅读的女孩》(1919年)、高更的《窗前的女孩》(1898年)、卢西安?弗洛伊德的《闭着双眼的女人》(2002年)与麦耶?德?汉的《自画像》(约1890年)一起从公众的视野消失。这七幅价值超过两亿欧元(约合16亿人民币)的名画,被两名黑衣人从荷兰鹿特丹的康索现代艺术中心盗走。荷兰警方公布的现场监控录像上显示,这两个大盗从美术馆侧门轻而易举地进入馆内行窃,携带两个满载艺术品的背包逃离现场,案发过程不到两分钟。这批失窃的作品都是珍品,创作年代横跨三个世纪。尽管康索现代艺术中心拒绝对这批被盗画作进行估价,但这早就触发了全世界专业人士的神经,他们在案发后第一时间便斟酌出了损失的大致数字。这些画作均属于崔顿基金会的私人收藏,每幅名作价值少则100万欧元,多则上千万欧元。康索现代艺术中心为庆祝建馆20周年向该基金会借来这批画作进行展览。展品中除了失窃的名画,还包括塞尚、达利等人的作品,以及一些青铜器等。而被窃贼所盗的画作,品位都相当了得。他们的原收藏者是一位叫威廉?科迪亚的荷兰收藏家,他于2012年过世,这次在康索的展览是他的一系列收藏品首次公开展览。
  近20年,博物馆盗窃案频频发生,其中比较著名的有1990年美国波士顿市的伊莎贝拉?斯图亚特?加德纳博物馆被盗案,损失高达3亿美元;1991年阿姆斯特丹凡·高博物馆展出的20幅名画被盗,总价值约5亿美元;2010年,法国首都巴黎的现代艺术博物馆遭窃,损失达1.24亿美元。近年,故宫博物院也是频频中招,同样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博物馆馆藏艺术品一旦被窃,往往会成为当天的新闻头条。这是因为大多数博物馆属于国有机构,且所藏艺术品大都价值不菲。而且人们向来认为博物馆应该拥有严密的安保措施,藏品被窃这一神秘的过程很容易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使得公众对于艺术品保存在博物馆等公立收藏机构是否安全产生了质疑。
  然而不得不说的是,在所有已经备案的被盗艺术品中,只有10%是从博物馆里被偷走的。根据英国伦敦的艺术品流失登记处的数据显示,超过50%的被盗艺术品来自收藏家的私宅、藏有艺术品的企业、古迹遗址和教堂,其中尤以后两者为甚。古迹遗址中尚无定论的宝物对窃贼来说极有诱惑力,而教堂用于安保措施的预算十分有限,艺术品又必须向公众开放,这也让窃贼有了可乘之机。可以说,博物馆失窃就像飞机失事,事故很严重,但事故率非常之低。
  不过,调查机构所掌握的博物馆被窃案件数量较少,也不排除有些博物馆担心公布藏品失窃会暴露出管理上缺陷,影响博物馆的名誉或者捐赠者的信心,所以宁愿默默地“吃哑巴亏”,宁愿自己承担损失而选择不报案。但是总体上讲,大型博物馆还是艺术珍品最好的归宿。
  回到康索现代艺术中心的被盗事件。
  案发后,荷兰警方立即联手全球多个国家的警方展开调查。2013年初,罗马尼亚警方根据线人密报,拘捕了七名嫌犯。然而,这七名疑犯拒不合作。
  前不久,当罗马尼亚警方在对其中一名疑犯多加鲁的母亲奥尔加?多加鲁所住的公寓进行搜查时,找到了一个手提箱。调查表明,这个手提箱正是窃贼在实施盗窃行动中用来装七幅名画的那只!可惜空空的手提箱只能让大家大失所望,不过真正让人感到震惊和绝望的是,调查人员在公寓壁炉里发现了一些可疑的灰烬!
  警方担心,这些灰烬很可能意味着七幅被盗名画已被销毁!据悉,刑侦专家正通过高科技手段对这堆灰烬进行化验检测,如果最终证明名画果真被烧毁,无疑将是人类艺术界的惨痛损失!(近日又有消息传出,8月13日,被告律师通知法庭,被告愿以交还剩余名画为条件换取减轻量刑。)
  为了逃脱罪行,就将众多艺术珍品付之一炬,如此无耻和无知的行为,也许完全不符合许多人眼中艺术品大盗的形象。因为好莱坞电影《天罗地网》里的皮尔斯?布鲁斯南、《偷天陷阱》里的肖恩·康纳利所饰演的角色,那副魅力非凡、具有极高艺术品位的绅士模样,已深入人心。不过现实总是残酷的“,温文尔雅”的窃贼可能只存在于影视作品中,绝大多数的艺术品窃贼远非热爱艺术之人,他们之所以偷窃名画,纯粹是为了金钱。为了得到看中的艺术品,他们往往不择手段。而由于博物馆的夜间防盗技术日趋成熟,艺术品罪犯往往采用暴力方式,从蹑手蹑脚的窃贼变成了光天化日之下明目张胆的持械悍匪。比如:1994年失窃的爱德华?蒙克的名画《呐喊》和《圣母》虽然最终被警方追回,但画作上已经留下了玻璃碎碴和水痕,即便使用再高明的修复手段也回天乏术。因为在犯罪过程中,两名罪犯用蛮力将画框从墙上猛拉下来,然后又极为粗暴地将作品画框扯掉。
  珍贵的艺术品被毁确实让人唏嘘不已,但如果只是人性的贪婪所带来的破坏,并不让人感到十分意外,而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由于对艺术品的痴迷而将其毁坏。前不久热映的电影《天机·富春山居图》,其中被各方势力争夺的传世名画《富春山居图》就有着这样让人难以置信的经历。
  《富春山居图》为元代画家黄公望所作,至正七年(1347年)开始创作,历时三年才完成。此后,许多画家、收藏家都以亲眼观赏此卷为一大幸事,所谓“请此卷一观,……一日清福,心脾俱畅”。因而在收藏家中以重金流传,或奉为至宝,或秘而不示,既备受赞颂,也饱经沧桑,最终在清顺治七年(1650年)遭到“火殉”之厄运,从此被一分为二。
  《富春山居图》的第一位收藏者是黄公望的道友无用禅师,此画创作之初,无用上人就“顾虑有巧取豪夺者”,因而就请作者“先书无用本号”,明确归属。明成化年间沈周收藏此图时便遭遇“巧取”者。沈周请人在此图后题跋,却被此人之子藏匿而失。后来此图又在市上高价出售,沈周家贫难以赎回,甚感惆怅,只得背临一卷以慰情思。之后《富春山居图》又经樊舜、谈志伊等人收藏。明代后期著名书画家、鉴赏家董其昌,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购得此卷,但不久即转入宜兴收藏家吴正志手中。吴正志将其传给儿子吴洪裕,吴洪裕酷爱无比,“与之周旋数十载,置之枕藉,以卧以起。陈之座右,以食以饮”。喜爱之情到了朝夕不离的地步,以至于在他弥留之际,竟想仿唐太宗以《兰亭序》殉葬之例,火焚此画为自己殉葬。万幸的是他的侄子吴静庵在旁,迅速地从火中抢出已着火的《富春山居图》。可惜前段已经过火,部分焚毁。自此,《富春山居图》被分为前后两部分,卷首部分较短,被称为《剩山卷》,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后一部分比较完整,被称为《无用师卷》,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一幅《富春山居图》因为被视若珍宝险些被毁,而数以万计的艺术珍品因为被宝藏却最终难逃劫难的情节在历史上更是屡见不鲜。著名的书画皇帝宋徽宗赵佶,其宣和内府收藏远超前代。宋代邓椿《画继》中说:“秘府之藏,充轫填溢,百倍先朝。”据《宣和画谱》与《宣和书谱》著录,当时内府计有名画6396轴,法书1248轴,共计书画7644轴。只可惜,宋徽宗把精力都放在收藏研究书画上,却不懂得做皇帝。“靖康之变”,赵佶不仅不能保护自己珍爱的书画,连自己都成了俘虏。被挟北上的书画中就有传世至今的《捣练图》和《虢国夫人游春图》,更多的书画珍品则毁于兵燹,或是散落民间。现在,我们也只能是从当时的书画著录中找寻它们的印迹了。
  不论因为何种原因被损毁,我们失去的都不仅仅是艺术品本身,即使是毕加索再世,他也不一定能再画出一幅《小丑泰德》,历史是无法被还原的,而艺术家灵感的闪现和人类文明的灿烂节点只能永远消失。但是客观地说,想要每一件传世的艺术品永世流传,是不切实际的。所以我们需要一种方式,让伟大的艺术品可以“永不磨灭”,从而永远地留住这些珍贵记忆。
  以艺术品的信息化、数字化为基础对其进行复制,就是一个有效的途径。首先要做的是艺术品信息的全面收集,如艺术品名称、类别、创作年代、质地、外形尺寸、质量、完残程度、保存状态、包含数量、来源方式、入藏时间、藏品编号、收藏单位名称及图像资料等。新中国成立后曾经进行过三次大规模的全国文物普查,明晰了众多珍贵文物的信息,使得许多传世艺术品能够得到最好的保护。而马上就要进行的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有之前文物普查工作的经验做基础,有更先进的信息技术做支持,所涉及的行业和系统范围更广,普查内容更全面,包括:1949年(含1949年)以前,历史上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还有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和图书资料等;此外,还包括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由博物馆、纪念馆收藏登记的1949年后的藏品;列入国家文物局公布的1949年后已故著名书画家作品限制出境鉴定标准范围的作品,以及具有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这一重要的举措,不仅可以完善艺术品的身份信息,还可以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艺术品保护的重要性。虽然对于私人收藏的艺术品信息收集还存在一定困难,但鉴于当下艺术品市场的火热现状,这部分信息的收集在不远的将来应该可以实现。
  有了详细和全面的艺术品信息,加上诸如3D打印技术等高科技的复制技术,我们就可以制作出足以乱真的艺术品复制品,它们就像是原作的“双胞胎”。
  著名的3D打印爱好者Cosmo Wenman已经将这一想法付诸实践,去年他已经开始在博物馆中使用3D扫描仪对雕塑艺术品进行扫描,从而3D打印出1:1的复制品。Wenman相信,可以将所有世界文化遗产中的雕塑杰作进行3D打印。位于瑞士的巴塞尔博物馆,已经允许他没有任何限制地对馆藏雕塑进行3D扫描并分享3D模型设计。巴塞尔博物馆总共收集了2000多个19世纪和20世纪重要的高质量古希腊和古罗马雕塑石膏。Wenman计划至少对20个进行扫描。Wenman将在完成扫描后的几个月中进行后期处理,包括3D打印样例、测试、3D模型修复和优化。随后他将在网络上公布3D打印文件,任何人都可以下载和打印。
  当然,也有很多人担心3D打印会让本已扑朔迷离的艺术品市场更加混乱,赝品将越来越不容易被鉴别。这样的顾虑并非杞人忧天,但是新科技给艺术品市场带来变革,同时也会带来新的艺术标准与规范。我们完全可以在艺术品市场针对3D打印技术制定新的规范,如鼓励在复制品上留下标记,在复制品的流通、展览上与原创艺术品区别开等等。有了这些“双胞胎”,将来即使出现一些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意外情况,珍贵的艺术品也不会从人类文明之中消失。而毕加索即使真的能“复活”也无足轻重了,因为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动一下鼠标而成为“毕加索”,如果你愿意,也可以是“达·芬奇”。
其他文献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一个遥远的、风光旖旎的热带岛国,随着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013年6月的国事访问走进了媒体和国人的视野。事实上,中国人早在两百多年前就抵达特多,华侨华人和特多各民族民众相互融合、和谐共处,中华文化一直是特多多元文化的一部分。  提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不能不提及的是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后殖民文学大师维·苏·奈保尔。1992年花城出版社出版了奈保尔的小说《米格尔街》。当时,
刀是从采不会有倦意的。  刀光闪过,我们自然会想到“菊花与刀”,想到使刀使到圆熟使到极限使到疯狂的日本武士,他们居然会用自家宝刀把自家白白净净的小腹庄严地慢慢切开,让血缓缓流淌,他们说那是一种境界。  在世界电影的影像中,刀客算是一种类型,视觉十分光鲜,其真正的开山是日本导演黑泽明(1910-1998年),他拍摄了31部电影,多以男性为中心。他用刀淋漓尽致地描写男性生命之火的猛烈燃烧,以显示人性的
2010年1月4日,世界第一高楼哈利法塔正式竣工。哈利法塔,又称迪拜大厦或比斯迪拜塔。是位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迪拜的一栋新建成的摩天大楼,它总高828米,不仅是世界第一高楼,还是世界第一高建筑。    举世无双的“世界第一高楼”    哈利法塔是由美国建筑师阿德里安·史密斯设计韩国三星公司负责实施的。建筑设计采用了一种具有挑战性的单式结构,由连为一体的管状多塔组成,具有太空时代风格的外形,基座周围采
在中国,“狙”击的“狙”字,其本义为一种非常狡猾的猴子,而在欧洲,英文狙击为shipe,其本义为一种身体娇小,飞起来非常迅捷的小鸟,要想射中它必须要有精准的枪法。18世纪初,英军在印度边区经常举行猎杀这种鸟的活动,后来就把shipe作为这种活动的称谓。“一战”时期,狙击战术被广泛采用,狙击手队伍迅速扩大,shiper就成了狙击手的名称。    狙击手的任务    狙击手的任务分为软性猎杀和硬性猎杀
苏珊·桑塔格在她的著作《疾病的隐喻》的开篇中提道:“疾病是生命的阴面,是一重更麻烦的公民身份。每个降临世间的人都拥有双重公民身份,其一属于健康王国,另一则属于疾病王国。尽管我们都只乐于使用健康王国的护照,但或迟或早,至少会有那么一段时间,我们每个人都被迫承认我们也是另一个王国的公民。”诚然,从古自今,我们人类都是徘徊在健康王国与疾病王国的居民,而其中有种疾病与人类特别“有缘”,即结核病。  结核病
超现实主义诗歌大都晦涩难懂,这是与诗人的创作理念分不开的。超现实主义是20世纪20年代在法国兴起的一个文艺流派,它的影响渗透到文学、绘画、电影、雕塑等多重领域。超现实主义受到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注重表现梦幻、直觉和潜意识。按弗洛伊德的理论,梦是人的潜意识的一种宣泄方法,通过对梦境、对潜意识的探索,可以把握到另一种真实。超现实主义诗人通过创作表达了对真实的执着追寻,艾吕雅也不例外。在这里
光刻的空间  远望着我们的城市,现代主义建筑的直线条与方盒子显得又僵硬,又苍白。热衷于艺术建筑的冉.库哈斯曾勇敢地说:建筑要表现新的自由。这自由就是需要摆脱现代主义对建筑的束缚。我们要不要对现代主义进行深刻反思,它给城市带来了什么,混凝土构筑的城市森林,把文化与传统抛弃在冰冷的方盒子外,带给后代什么,也许只有阳光,而没有了清新的空气。  而文化方面的建筑总要做得有韵味些,这是建筑界的传统,也是建筑
许燎源生于1963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学院。著名设计艺术家、意识流书画家、当代雕塑家,四川师范大学设计学院教授成都许燎源现代设计艺术博物馆馆长。其墨象艺术以全新的语言图式诠释当代水墨的崭新意象。许燎源是一位充满反叛精神的艺术家,其涉猎之广泛,几乎包涵所有的视觉艺术门类。从设计到雕塑、版画、建筑、空间,再到今天的水墨艺术实验,无不体现出艺术家对当今艺术的广泛深入思考。一方面,他在传统艺术的浸
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画家的作品都是千金难求。我们常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来形容文章写得好,那这些画家就可以说是“下笔如金”了。  南宋画家梁楷就是这样一位“点墨成金”的大师,只是他本人对金子并不太感兴趣。梁楷的生卒年不考,《图绘宝鉴》记载他为嘉泰年画院待诏。“嘉泰”是南宋宁宗1201—1204年间的年号,由此可以大致了解梁楷的生活年代。说他“下笔如金”,是因为宁宗皇帝因为喜欢粱楷的画而赐予金带,
巴勃罗·聂鲁达(1904—1891),智利当代著名诗人,1971年,由于“诗歌以大自然的伟力复苏了一个大陆的命运和梦想”,且“与人类和大地和谐”,“讴歌奋斗”,“为维护理想和未来呐喊”,“有益于全人类”,“具有世界意义”,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再加上他多次访问前苏联和中国,积极参与智利的政治斗争,因此,在国人的心目中,聂鲁达主要是个思考智利、美洲乃至人类命运的诗人,尤其是一个政治诗人。这在很长一段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