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希望的“绿色银行”

来源 :当代党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zhuting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眼望去,漫山遍绿。林间,牛羊时隐时现,“哞哞”的牛叫声、“咩咩”的羊叫声传向远方。从2000年全面启动退耕还林到现在,万州区已有近50万亩坡地实施了还林还草,森林覆盖率已达30%。在有效改善库区生态环境的同时,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民——
  
  “奶牛王”熊德梅
  
  高峰镇双场村虽然离万州城区较近,但这里坡陡地瘠,一遇大旱,沙坡地里的庄稼便颗粒无收。
  2001年初春,退耕还林的春风吹进双场村。家家户户在坡地里种植生态林或经济林的时候,政府派出了农技人员,指导大家在林下种上了牧草。
  有了草,就不愁牲畜的“粮食”,何不抓住退耕还林机遇招财进宝呢?
  双场2组的熊德梅,丈夫是当年的“插队知青”,后来上了畜牧大学,参加工作后,他又一直潜心于畜牧喂养技术研究和指导。几十年来,熊德梅长年累月在家耕耘,丈夫虽然在事业单位工作,有固定工资,但上有老,下有小,一个人的工资供一家人用,日子还是过得紧巴巴的。她和丈夫决心办个畜牧企业,一边兴业富家,一边带领乡亲致富。退耕还林后种植的大面积牧草,给她提供了机会。
  不久,一座奶牛场出现在双场村的公路边,20多头奶牛成为村里的一道风景。家里种植的10余亩白喜草,不仅保护了生态,还派上了发财致富的用场。这些奶牛每头每天产奶30-40公斤,1公斤牛奶卖3元,1年下来,卖牛奶收入竟达70多万元,除去成本后,当年净赚10多万元。3年下来,熊德梅被当地人称为“奶牛王”。
  仿佛一夜之间,天上掉下了“陷饼”,熊德梅家建起了小楼房,买了汽车。奶牛场的兴办也给乡邻带来了致富的希望。1头奶牛平均每天吃草100公斤,自家的牧草远远不够,其余牧草全在乡邻家购买。1户农民仅靠卖草每年就能收入6000元。村里的残疾人潘中文老实巴交,以前,他在外地打工,即使早出晚归,揽上一点活儿也挣不了几个钱,娃儿读书交不起学费,年年找镇政府。退耕还林后他在林下种植了10多亩黄毛草,每天和妻子割下500多公斤卖给熊德梅的奶牛场,总能挣上三五十元。从此,他再也不愁生活入不敷出了,经常赶场买肉“打牙祭”。
  
  “猪皇后”王朝芬
  
  王朝芬家住郭村乡瑞池村8组。这里离城70多公里,是万州龙宝移民开发区最偏远的山村。
  还在3年前,王朝芬一家人住在低矮而又潮湿的土房里,收入无来源,用钱很拮据。一次,丈夫得了重病,家里一无现金,二没存折,只好东家借,西家讨。
  2002年,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大力发展后续产业,让王朝芬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她和丈夫积极退耕,将自家的6亩坡地和租用的10多亩坡地还林种草。她从林业部门领来紫花苜蓿草籽播种在林下。很快,紫花苜蓿破土而出,茁壮成长,煞是喜人。
  紫花苜蓿营养丰富,是上等猪饲料。王朝芬四处筹钱,购买了10头优质母猪。一年四季,她和丈夫摸爬滚打,把大筐大筐的紫花苜蓿运回家里。第一年,她家的10头母猪就产下了百余头小猪崽,当年便为她净赚3万多元。手里有了第一笔资金,她劲头更足了,家庭养猪的规模不断扩大。到现在,她家的母猪已从10头发展到30头,每年产仔猪由百余头增长到500余头,年纯收入由3万多元增加到15万元。
  王朝芬的家业滚雪球般变大,她又喂养了百多头肉猪,办起了小酒厂。去年春节前,王朝芬到城里过了一把购物瘾,海鲜,山珍,高档电器,一下就花了3万多元。春节期间,王朝芬家歌声回荡,好不喜庆。去年,孩子考上大学,她从存折里一下就取出1万元供孩子读书用。
  
  “羊状元”付朝文
  
  在龙宝移民开发区凉风镇吟水村里有3棵大柏树,被当地人奉为“神树”。当年,不少人前去烧香磕头,企盼好运降临,过上好日子。付朝文也曾多次朝拜“神树”,但“神树”并没显灵,家里仍然贫困。
  还没过而立之年的村民付朝文,原来长期在外奔波打工。当他看到村里的乡邻在退耕还林后,在政府农技人员的指导下,有的栽植了成片的南参贡桃,有的种上了药材,有的在林下种草饲养牲畜,腰包渐渐鼓胀,就回家承包了120亩坡地退耕还林,饲养波尔羊,念起了“羊”经。
  2002年腊月,他贷款8000元,顶风冒雪,北上山西,引回“波尔”种羊。从此,他的饲羊规模逐月壮大,到现在已超过150只。付朝文一门心思钻研“羊”学问,近3年来,他跑遍了附近的所有区县,不厌其烦地前去取“羊”经,学“羊”技。在来来往往的学习中,他学回了羊胚胎培殖技术,填补了万州区的空白。
  他的精神感动了上级有关单位的领导,龙宝科委、科协的领导实地参观后,当场支持他3万元现金,鼓励他向养羊现代化进军。
  由年收入几千元到近10万元,由穿草鞋到穿皮鞋,由住土房到住“洋”房,由步行进城到乘车进城,付朝文明白,世上本没有救世主,也没有神灵,是退耕还林政策和发展后续产业使他的人生发生了转折,他从内心里感谢党的富民政策。
其他文献
主持人语:种养也要新知识    对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来说,种地、喂猪,哪样不会?只要舍得下力气就行。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即便是从事种养殖业的传统农民,光有力气已经不够了,农民朋友还得学会用脑子,靠知识。    罗登强是个新闻人物。  他是大足县第一个做对外贸易的农民,是农业部授予的“学科学用科学标兵”,他的“荷花山庄”被誉为“全国最大的田园式荷花观光基地”。  “荷花山庄”由当初的180亩扩大
期刊
“新年大吉哟,分红了……”听着社员们奔走相告的吆喝声,开县镇安镇辽叶综合服务社社长谢应军笑了:“这可是电脑的功劳呀。”  去年经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辽叶综合服务社,其前身是辽叶蔬菜专业合作社。  1998年,辽叶村少数农民种植了“夏阳白”蔬菜,因其无公害和反季节性,在市场上非常好卖。但由于产量小,没赚到多少钱。  “你们只管种,我负责去卖,把规模搞上去。”谢应军想把这些散户联合起来,建立一个合作组织
期刊
某地纪检干部在节假日期间,手持摄像机,在各大饭店、宾馆等高消费场所,对干部明察暗访,想通过摄像镜头,捕捉党员干部到高消费场所进行公款消费的现行,一时成为干部群众议论的热门话题。  用摄像的方式来防腐,纪检干部可谓用心良苦。然而此举是否能收到实效?笔者以为,摄像防腐,很难起到防止腐败的作用。  要预防各种各样的腐败,光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是不能“烧尽野草”的。要最大限度地禁绝不断催生出的
期刊
主持人语:管理营销学问大    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写了“农民”的定义,农民不仅要跑田坎,更要学会跑市场,不仅要懂得种养殖知识,更要懂得市场营销和管理等知识。    去年8月,重庆金厦建材集团董事会召开特别会议。61岁的董事长刘杰提出动议:自己退居二线,让出“第一把交椅”。  “你一辈子不容易呀,几起几落,现在总资产达到了4700万元。在公司越做越大的关键时候,你怎么不干啦?”董事们弄不
期刊
在日本留学期间,我们最想去看的地方不是东京等大都市,而是乡村。   我们在北九州市的折尾公民馆认识的一位志愿者田中和子,让我们实现了和日本农民接触的愿望。田中和子开了一所私塾,6月中旬,她要带学生去乡下插秧,体验农村生活,并邀我们一起去。   约1个小时的路程,我们来到位于宗像市一个叫正助村的小乡村。说是一个村,其实也就五六户人家,从村貌上看,房屋均为木质构架,在1000平方米左右的广场上,停满了
期刊
“这个成本不大,像这幅画,成本就两三毛钱,我卖出去,就要卖40元。”蒋文珍指着一幅画,十分自信地说。  蒋文珍是开县一个小学都没毕业的农民。1999年,她在家乡开的小饭馆因亏损倒闭,当年春节刚过,便只身到北京,想换个环境赚钱。   4年后,这个普通的打工妹不仅在北京拥有了自己的彩泥画店,而且靠卖彩泥画还赚到了50多万元钱。  那时刚到北京,面对大城市的繁华,蒋文珍异常兴奋。比较幸运的是,不到一个月
期刊
山东省莱西市菜农种的菠菜叶片都朝45度角长。为啥?能出口,赚钱多呗。  采用传统技术种出来的菠菜,当地市场价每斤仅三四毛钱,而45度角菠菜,其菜棵、叶长得匀称,叶片肥厚,成品率在80%以上,而且味感好,外商收购价每斤就是1.2元,全都出口到日本、新加坡。  3年前,这里的农民对国际蔬菜市场行情了解甚少,专门从事蔬菜出口经营的绿宇公司的出现,给当地农民带来了福音。  “作为商品,种菜也要像生产工业品
期刊
编者按:现任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曾在我市担任副市长。今年1月,他在“珠江和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论坛”上发表题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几点认识》的讲话中,提出了构建沪港渝大三角经济区这一观点,迅即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反响。希望本刊摘编的这篇文章能够给读者以启发,构建沪港渝大三角经济区的设想若真能实现,将会成为我市的又一大历史机遇。  把三个简称带三点水的特大城市——沪、港、渝连接起来,一个更具魅力的大三角就
期刊
约翰·瑞福斯泰克是美国伊州香槟市郊的一个农场主,50岁左右,经营着1800英亩土地,主要农作物是大豆和玉米,实行轮作,一般是三年玉米一年大豆。  与典型的美国农场相比,约翰的农场并无特别之处。场院有四五亩大小,几棵大树郁郁葱葱,树下停着好几辆大型农机具。一座二层白色小楼,是主人的起居室。小楼旁边是两座仓库,类似城里人的车库,但规模要大得多。我们一行30人,一到农场便被请进其中一座仓库,里面早已摆好
期刊
“一费制”在给家长减轻负担的同时,一些学校特别是区县学校的办学经费空前紧张。乱收费的路被堵死后,办学经费从哪里来?铜梁县的做法是——    从政府办学到政府与社会办学相结合,从政府单一投资到政府与社会合作投资。在铜梁县对教育投资多元化的探索中,涌现出了三匹黑马——    合作办学:铸就初中“航母”    在蓝天白云下,占地320亩的铜梁县巴川中学恰如人们传扬的“航母”,耸立在龙乡的沃土之上。  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