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眼望去,漫山遍绿。林间,牛羊时隐时现,“哞哞”的牛叫声、“咩咩”的羊叫声传向远方。从2000年全面启动退耕还林到现在,万州区已有近50万亩坡地实施了还林还草,森林覆盖率已达30%。在有效改善库区生态环境的同时,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民——
“奶牛王”熊德梅
高峰镇双场村虽然离万州城区较近,但这里坡陡地瘠,一遇大旱,沙坡地里的庄稼便颗粒无收。
2001年初春,退耕还林的春风吹进双场村。家家户户在坡地里种植生态林或经济林的时候,政府派出了农技人员,指导大家在林下种上了牧草。
有了草,就不愁牲畜的“粮食”,何不抓住退耕还林机遇招财进宝呢?
双场2组的熊德梅,丈夫是当年的“插队知青”,后来上了畜牧大学,参加工作后,他又一直潜心于畜牧喂养技术研究和指导。几十年来,熊德梅长年累月在家耕耘,丈夫虽然在事业单位工作,有固定工资,但上有老,下有小,一个人的工资供一家人用,日子还是过得紧巴巴的。她和丈夫决心办个畜牧企业,一边兴业富家,一边带领乡亲致富。退耕还林后种植的大面积牧草,给她提供了机会。
不久,一座奶牛场出现在双场村的公路边,20多头奶牛成为村里的一道风景。家里种植的10余亩白喜草,不仅保护了生态,还派上了发财致富的用场。这些奶牛每头每天产奶30-40公斤,1公斤牛奶卖3元,1年下来,卖牛奶收入竟达70多万元,除去成本后,当年净赚10多万元。3年下来,熊德梅被当地人称为“奶牛王”。
仿佛一夜之间,天上掉下了“陷饼”,熊德梅家建起了小楼房,买了汽车。奶牛场的兴办也给乡邻带来了致富的希望。1头奶牛平均每天吃草100公斤,自家的牧草远远不够,其余牧草全在乡邻家购买。1户农民仅靠卖草每年就能收入6000元。村里的残疾人潘中文老实巴交,以前,他在外地打工,即使早出晚归,揽上一点活儿也挣不了几个钱,娃儿读书交不起学费,年年找镇政府。退耕还林后他在林下种植了10多亩黄毛草,每天和妻子割下500多公斤卖给熊德梅的奶牛场,总能挣上三五十元。从此,他再也不愁生活入不敷出了,经常赶场买肉“打牙祭”。
“猪皇后”王朝芬
王朝芬家住郭村乡瑞池村8组。这里离城70多公里,是万州龙宝移民开发区最偏远的山村。
还在3年前,王朝芬一家人住在低矮而又潮湿的土房里,收入无来源,用钱很拮据。一次,丈夫得了重病,家里一无现金,二没存折,只好东家借,西家讨。
2002年,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大力发展后续产业,让王朝芬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她和丈夫积极退耕,将自家的6亩坡地和租用的10多亩坡地还林种草。她从林业部门领来紫花苜蓿草籽播种在林下。很快,紫花苜蓿破土而出,茁壮成长,煞是喜人。
紫花苜蓿营养丰富,是上等猪饲料。王朝芬四处筹钱,购买了10头优质母猪。一年四季,她和丈夫摸爬滚打,把大筐大筐的紫花苜蓿运回家里。第一年,她家的10头母猪就产下了百余头小猪崽,当年便为她净赚3万多元。手里有了第一笔资金,她劲头更足了,家庭养猪的规模不断扩大。到现在,她家的母猪已从10头发展到30头,每年产仔猪由百余头增长到500余头,年纯收入由3万多元增加到15万元。
王朝芬的家业滚雪球般变大,她又喂养了百多头肉猪,办起了小酒厂。去年春节前,王朝芬到城里过了一把购物瘾,海鲜,山珍,高档电器,一下就花了3万多元。春节期间,王朝芬家歌声回荡,好不喜庆。去年,孩子考上大学,她从存折里一下就取出1万元供孩子读书用。
“羊状元”付朝文
在龙宝移民开发区凉风镇吟水村里有3棵大柏树,被当地人奉为“神树”。当年,不少人前去烧香磕头,企盼好运降临,过上好日子。付朝文也曾多次朝拜“神树”,但“神树”并没显灵,家里仍然贫困。
还没过而立之年的村民付朝文,原来长期在外奔波打工。当他看到村里的乡邻在退耕还林后,在政府农技人员的指导下,有的栽植了成片的南参贡桃,有的种上了药材,有的在林下种草饲养牲畜,腰包渐渐鼓胀,就回家承包了120亩坡地退耕还林,饲养波尔羊,念起了“羊”经。
2002年腊月,他贷款8000元,顶风冒雪,北上山西,引回“波尔”种羊。从此,他的饲羊规模逐月壮大,到现在已超过150只。付朝文一门心思钻研“羊”学问,近3年来,他跑遍了附近的所有区县,不厌其烦地前去取“羊”经,学“羊”技。在来来往往的学习中,他学回了羊胚胎培殖技术,填补了万州区的空白。
他的精神感动了上级有关单位的领导,龙宝科委、科协的领导实地参观后,当场支持他3万元现金,鼓励他向养羊现代化进军。
由年收入几千元到近10万元,由穿草鞋到穿皮鞋,由住土房到住“洋”房,由步行进城到乘车进城,付朝文明白,世上本没有救世主,也没有神灵,是退耕还林政策和发展后续产业使他的人生发生了转折,他从内心里感谢党的富民政策。
“奶牛王”熊德梅
高峰镇双场村虽然离万州城区较近,但这里坡陡地瘠,一遇大旱,沙坡地里的庄稼便颗粒无收。
2001年初春,退耕还林的春风吹进双场村。家家户户在坡地里种植生态林或经济林的时候,政府派出了农技人员,指导大家在林下种上了牧草。
有了草,就不愁牲畜的“粮食”,何不抓住退耕还林机遇招财进宝呢?
双场2组的熊德梅,丈夫是当年的“插队知青”,后来上了畜牧大学,参加工作后,他又一直潜心于畜牧喂养技术研究和指导。几十年来,熊德梅长年累月在家耕耘,丈夫虽然在事业单位工作,有固定工资,但上有老,下有小,一个人的工资供一家人用,日子还是过得紧巴巴的。她和丈夫决心办个畜牧企业,一边兴业富家,一边带领乡亲致富。退耕还林后种植的大面积牧草,给她提供了机会。
不久,一座奶牛场出现在双场村的公路边,20多头奶牛成为村里的一道风景。家里种植的10余亩白喜草,不仅保护了生态,还派上了发财致富的用场。这些奶牛每头每天产奶30-40公斤,1公斤牛奶卖3元,1年下来,卖牛奶收入竟达70多万元,除去成本后,当年净赚10多万元。3年下来,熊德梅被当地人称为“奶牛王”。
仿佛一夜之间,天上掉下了“陷饼”,熊德梅家建起了小楼房,买了汽车。奶牛场的兴办也给乡邻带来了致富的希望。1头奶牛平均每天吃草100公斤,自家的牧草远远不够,其余牧草全在乡邻家购买。1户农民仅靠卖草每年就能收入6000元。村里的残疾人潘中文老实巴交,以前,他在外地打工,即使早出晚归,揽上一点活儿也挣不了几个钱,娃儿读书交不起学费,年年找镇政府。退耕还林后他在林下种植了10多亩黄毛草,每天和妻子割下500多公斤卖给熊德梅的奶牛场,总能挣上三五十元。从此,他再也不愁生活入不敷出了,经常赶场买肉“打牙祭”。
“猪皇后”王朝芬
王朝芬家住郭村乡瑞池村8组。这里离城70多公里,是万州龙宝移民开发区最偏远的山村。
还在3年前,王朝芬一家人住在低矮而又潮湿的土房里,收入无来源,用钱很拮据。一次,丈夫得了重病,家里一无现金,二没存折,只好东家借,西家讨。
2002年,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大力发展后续产业,让王朝芬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她和丈夫积极退耕,将自家的6亩坡地和租用的10多亩坡地还林种草。她从林业部门领来紫花苜蓿草籽播种在林下。很快,紫花苜蓿破土而出,茁壮成长,煞是喜人。
紫花苜蓿营养丰富,是上等猪饲料。王朝芬四处筹钱,购买了10头优质母猪。一年四季,她和丈夫摸爬滚打,把大筐大筐的紫花苜蓿运回家里。第一年,她家的10头母猪就产下了百余头小猪崽,当年便为她净赚3万多元。手里有了第一笔资金,她劲头更足了,家庭养猪的规模不断扩大。到现在,她家的母猪已从10头发展到30头,每年产仔猪由百余头增长到500余头,年纯收入由3万多元增加到15万元。
王朝芬的家业滚雪球般变大,她又喂养了百多头肉猪,办起了小酒厂。去年春节前,王朝芬到城里过了一把购物瘾,海鲜,山珍,高档电器,一下就花了3万多元。春节期间,王朝芬家歌声回荡,好不喜庆。去年,孩子考上大学,她从存折里一下就取出1万元供孩子读书用。
“羊状元”付朝文
在龙宝移民开发区凉风镇吟水村里有3棵大柏树,被当地人奉为“神树”。当年,不少人前去烧香磕头,企盼好运降临,过上好日子。付朝文也曾多次朝拜“神树”,但“神树”并没显灵,家里仍然贫困。
还没过而立之年的村民付朝文,原来长期在外奔波打工。当他看到村里的乡邻在退耕还林后,在政府农技人员的指导下,有的栽植了成片的南参贡桃,有的种上了药材,有的在林下种草饲养牲畜,腰包渐渐鼓胀,就回家承包了120亩坡地退耕还林,饲养波尔羊,念起了“羊”经。
2002年腊月,他贷款8000元,顶风冒雪,北上山西,引回“波尔”种羊。从此,他的饲羊规模逐月壮大,到现在已超过150只。付朝文一门心思钻研“羊”学问,近3年来,他跑遍了附近的所有区县,不厌其烦地前去取“羊”经,学“羊”技。在来来往往的学习中,他学回了羊胚胎培殖技术,填补了万州区的空白。
他的精神感动了上级有关单位的领导,龙宝科委、科协的领导实地参观后,当场支持他3万元现金,鼓励他向养羊现代化进军。
由年收入几千元到近10万元,由穿草鞋到穿皮鞋,由住土房到住“洋”房,由步行进城到乘车进城,付朝文明白,世上本没有救世主,也没有神灵,是退耕还林政策和发展后续产业使他的人生发生了转折,他从内心里感谢党的富民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