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近年来,随着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和高层建筑的不断增多,水质的安全稳定暴露出很多薄弱环节,全社会对二次供水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体制的关注度不断升级。为加强城市二次供水管理,针对当前二次供水现状及水质主要问题,笔者通过调研、分析,以保障二次供水水质安全为导向,进一步对水质保障和安全管理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 二次供水;水质保障体系
饮用水安全保障是国家公共卫生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稳定社会秩序的基本条件,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我城镇建化设的快速发展,为节约土地资源,我国城镇建设了大量的高层建筑及超高层建筑。市政供水管网的压力、流量难以满足这些建筑的要求,需要对市政管网供水进行二次加压,二次供水已经逐渐成为城镇市政供水的最主要末端与终端。
一、建筑与小区供水设施的现状与复杂性
我国建筑与小区供水设施数量巨大,多为屋顶水箱与低位水池合用类型,也有部分低位水池与变频加压供水泵合用的类型。水箱(池)的材料基本为混凝土、瓷砖和钢板材质,少部分为不锈钢。旧建筑使用的末端加压供水设施和管材材质已经很难满足现在对供水水质的要求,加上使用年份长久,腐蚀严重,致使出水水质降低。2008年,某市疾控中心对该地区不同街道不同小区二次供水末梢水进行检测分析,结果发现:全年四个季度所抽查的240份供水样品中,合格份数为193份,合格率80.4%,其中余氯不合格占10%左右,另外有部分供水样品出现浊度、铁、色度、细菌总数、大肠菌群、pH等指标不合格现象。住宅小区二次供水出现水质不达标与水箱材质及供水管道老化现象密切相关,是二次供水引发传染病隐患的源头。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用水方式不断发展,生活用水器具种类繁多,供水末端开口众多,给水质保障带来了困难。由于建筑类型的不断变化以及分质分类(冷水、热水、直饮水)供水系统的发展,供水管路复杂性提高,造成水质污染状况越来越复杂。用户端饮用水往往由于处理工艺的局限性或输配水过程的二次污染而导致水质存在安全风险。目前在二次供水系统中对水质、水量监测工作重视不足,水质监测预警技术发展滞后,水质水量监测技术管理体系混乱,加剧了水质污染带来的危害。
二次供水设施是供水的最终保障单元,它们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用户水量、水质保障和节水的成效。我国在给水排水设备、材料方面与国外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一是设备生产厂家技术研发力量薄弱,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不够;二是国内建筑给水排水设施市场不规范,产品质量良莠不齐。一些供水设备在简单的组合后反而成了费水及水质受到污染的设施。因此,现有设施与设备的性能和技术参数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对水质、水量整体保证设备的研发需求。目前国内正在进行全国性的水价调整,很多城市提高了生活用水水价,实施阶梯水价,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新产品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促进给水排水设施的产业化和产业升级。
二、建筑与小区水质保障应解决的技术问题
(一)提高供水整体系统技术研究,提升設备集成优化与创新
我国在建筑给水排水系统设计及管理方面,重点强调水量、水压的保证,对在不同建筑物的供水水质保障方面的技术措施不完备,目前只是强调在水池(箱)设置消毒设施,管路系统的优化几乎不考虑。供水设施的性能和技术参数还有待进提高,一些节水设备在简单的组合后反而成了费水工程,供水水质得不到保证。在无管道直饮水系统的建筑中,采用不同种类的户用节水、水质控制、水质净化产品,反应了普通老百姓对水质的担忧和水质提高的需求,也说明我国在二次供水工程方面缺乏系统的技术整合和研究,系统优化方面不够,措施不足。
(二)建筑与小区用水量与节水节能输配水策略研究
我国目前没有一个完整的国家级建筑给水排水实验室,建筑给水排水方面的研究缺失。二次供水系统的最基础资料,建筑物最高日生活用水定额标准仍然延续20世纪50年代从前苏联沿袭过来的技术参数,早已不能客观反映我国建筑给水排水的发展现状,偏离实际用水情况。由于用水定额直接用于二次供水系统的设计与施工、运营与管理,因此造成供水设施与使用条件不匹配、用水浪费与水质二次污染的现象频发。同时,我国在二次供水、建筑区内供水保障方面的制度、措施及应急保障技术也不足以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相关的技术措施和配套政策需要进行完善。
(三)建立我国建筑与小区的水质监测系统
2012年10月1日实施的全文强制的技术法规《城镇给水排水技术规范》(GB50788)中提出城镇给水系统(包含二次供水系统)应具有完善的水质监测制度,配备合格的检测人员和仪器设备,对水质实施严格有效地监管。目前我国二次供水设施的管理,部分城市是由供水管理部门(自来水公司)来管理,而大部分城市是由物业公司来管理。由物业公司管理的现状很难建立完善的水质监测制度,配备合格的检测人员和仪器设备,更谈不上终端水质保证。在由自来水公司管理的二次供水设施中,目前也没有在末端建立水质监测系统与设备。由于缺乏系统的水质监测与研究,一些相关技术也是在缺乏数据支持下的臆断,不可避免造成技术不匹配,相关技术产品滞后,水质保障率低。
(四)二次供水水质污染机理分析与模型的建立
进行我国二次供水水质现状的调研,结合调研结果并借鉴国外先进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提高二次供水水质污染机理的研究水平,并构建相关的水质模型。通过数值模拟软件模拟二次供水水力特征,分析水质在二次供水过程中的变化规律,为优化设备的设计及运行参数提供科学依据。
三、建筑与小区供水水质保障的建议
保证供水水质安全已列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水质安全的重视。二次供水水质安全是城镇水质保障的关键环节与最终体现,因此这一领域的研究将对行业及整个社会具有重要和深远的影响。在《全国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2006-2020)》中确立的目标为:至2020年,全面改善设市城市和县级城市的饮用水安全状况,建立起比较完善的饮用水安全保障体系,满足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对饮用水安全的要求。我国在“十一五”、“十二五”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中,将水源地水质保护、城镇给水处理厂工艺改进、城镇给水管网优化与水质保证、城镇给水水质监测与预警系统作为重点,在城市供水末端水质保障技术方面的研究很少涉及,即便在某些课题中有部分内容,但却是由非从事建筑给水排水科研的机构承担,研究技术内容不符合实际需求,满足不了用水点处的水质要求。目前国家相关部门在“十二五”水专项中已将建筑与小区供水末端水质保障技术的研究作为一个课题,拟将在以下几方面重点开展研究工作。
1.城市供水末端(建筑与小区)水质、用水环境安全及相关保障体系研究。2.开发整体系统(二次供水设施至用户水龙头)的水质保障技术、产品、节水节能的系统与设施的优化。3.城市末端输配水管路系统安全与优化。4.建筑与小区水质水量监测预警应急管理与实施技术。5.生活热水供水系统水质保证技术。6.结合工程实例进行系统示范与跟踪反馈,建立全面提高建筑与小区水质水量综合保障技术体系与用水环境提升的工程技术与设施集成示范。
四、结束语
二次供水是我国城市配水管网供水的一个重要环节,实行低能耗供水和安全供水将符合低碳环保的战略发展要求。但近年来由于建筑模式的改变、管理的多元化,二次供水环节存在的水质威胁,急需解决,并且要从国家政策层面来解决这个问题。近年来各级地方政府围绕城市供水安全和水质达标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在二次供水保障与管理方面取得一些可喜的成果和经验。
参考文献:
[1]韩建荣.城市二次供水水质保障和安全管理探讨[J].建设科技,2013,15:70-71.
[2]赵锂.建筑与小区供水水质保障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J].建设科技,2013,23:37-39.
【关键词】 二次供水;水质保障体系
饮用水安全保障是国家公共卫生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稳定社会秩序的基本条件,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我城镇建化设的快速发展,为节约土地资源,我国城镇建设了大量的高层建筑及超高层建筑。市政供水管网的压力、流量难以满足这些建筑的要求,需要对市政管网供水进行二次加压,二次供水已经逐渐成为城镇市政供水的最主要末端与终端。
一、建筑与小区供水设施的现状与复杂性
我国建筑与小区供水设施数量巨大,多为屋顶水箱与低位水池合用类型,也有部分低位水池与变频加压供水泵合用的类型。水箱(池)的材料基本为混凝土、瓷砖和钢板材质,少部分为不锈钢。旧建筑使用的末端加压供水设施和管材材质已经很难满足现在对供水水质的要求,加上使用年份长久,腐蚀严重,致使出水水质降低。2008年,某市疾控中心对该地区不同街道不同小区二次供水末梢水进行检测分析,结果发现:全年四个季度所抽查的240份供水样品中,合格份数为193份,合格率80.4%,其中余氯不合格占10%左右,另外有部分供水样品出现浊度、铁、色度、细菌总数、大肠菌群、pH等指标不合格现象。住宅小区二次供水出现水质不达标与水箱材质及供水管道老化现象密切相关,是二次供水引发传染病隐患的源头。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用水方式不断发展,生活用水器具种类繁多,供水末端开口众多,给水质保障带来了困难。由于建筑类型的不断变化以及分质分类(冷水、热水、直饮水)供水系统的发展,供水管路复杂性提高,造成水质污染状况越来越复杂。用户端饮用水往往由于处理工艺的局限性或输配水过程的二次污染而导致水质存在安全风险。目前在二次供水系统中对水质、水量监测工作重视不足,水质监测预警技术发展滞后,水质水量监测技术管理体系混乱,加剧了水质污染带来的危害。
二次供水设施是供水的最终保障单元,它们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用户水量、水质保障和节水的成效。我国在给水排水设备、材料方面与国外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一是设备生产厂家技术研发力量薄弱,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不够;二是国内建筑给水排水设施市场不规范,产品质量良莠不齐。一些供水设备在简单的组合后反而成了费水及水质受到污染的设施。因此,现有设施与设备的性能和技术参数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对水质、水量整体保证设备的研发需求。目前国内正在进行全国性的水价调整,很多城市提高了生活用水水价,实施阶梯水价,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新产品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促进给水排水设施的产业化和产业升级。
二、建筑与小区水质保障应解决的技术问题
(一)提高供水整体系统技术研究,提升設备集成优化与创新
我国在建筑给水排水系统设计及管理方面,重点强调水量、水压的保证,对在不同建筑物的供水水质保障方面的技术措施不完备,目前只是强调在水池(箱)设置消毒设施,管路系统的优化几乎不考虑。供水设施的性能和技术参数还有待进提高,一些节水设备在简单的组合后反而成了费水工程,供水水质得不到保证。在无管道直饮水系统的建筑中,采用不同种类的户用节水、水质控制、水质净化产品,反应了普通老百姓对水质的担忧和水质提高的需求,也说明我国在二次供水工程方面缺乏系统的技术整合和研究,系统优化方面不够,措施不足。
(二)建筑与小区用水量与节水节能输配水策略研究
我国目前没有一个完整的国家级建筑给水排水实验室,建筑给水排水方面的研究缺失。二次供水系统的最基础资料,建筑物最高日生活用水定额标准仍然延续20世纪50年代从前苏联沿袭过来的技术参数,早已不能客观反映我国建筑给水排水的发展现状,偏离实际用水情况。由于用水定额直接用于二次供水系统的设计与施工、运营与管理,因此造成供水设施与使用条件不匹配、用水浪费与水质二次污染的现象频发。同时,我国在二次供水、建筑区内供水保障方面的制度、措施及应急保障技术也不足以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相关的技术措施和配套政策需要进行完善。
(三)建立我国建筑与小区的水质监测系统
2012年10月1日实施的全文强制的技术法规《城镇给水排水技术规范》(GB50788)中提出城镇给水系统(包含二次供水系统)应具有完善的水质监测制度,配备合格的检测人员和仪器设备,对水质实施严格有效地监管。目前我国二次供水设施的管理,部分城市是由供水管理部门(自来水公司)来管理,而大部分城市是由物业公司来管理。由物业公司管理的现状很难建立完善的水质监测制度,配备合格的检测人员和仪器设备,更谈不上终端水质保证。在由自来水公司管理的二次供水设施中,目前也没有在末端建立水质监测系统与设备。由于缺乏系统的水质监测与研究,一些相关技术也是在缺乏数据支持下的臆断,不可避免造成技术不匹配,相关技术产品滞后,水质保障率低。
(四)二次供水水质污染机理分析与模型的建立
进行我国二次供水水质现状的调研,结合调研结果并借鉴国外先进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提高二次供水水质污染机理的研究水平,并构建相关的水质模型。通过数值模拟软件模拟二次供水水力特征,分析水质在二次供水过程中的变化规律,为优化设备的设计及运行参数提供科学依据。
三、建筑与小区供水水质保障的建议
保证供水水质安全已列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水质安全的重视。二次供水水质安全是城镇水质保障的关键环节与最终体现,因此这一领域的研究将对行业及整个社会具有重要和深远的影响。在《全国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2006-2020)》中确立的目标为:至2020年,全面改善设市城市和县级城市的饮用水安全状况,建立起比较完善的饮用水安全保障体系,满足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对饮用水安全的要求。我国在“十一五”、“十二五”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中,将水源地水质保护、城镇给水处理厂工艺改进、城镇给水管网优化与水质保证、城镇给水水质监测与预警系统作为重点,在城市供水末端水质保障技术方面的研究很少涉及,即便在某些课题中有部分内容,但却是由非从事建筑给水排水科研的机构承担,研究技术内容不符合实际需求,满足不了用水点处的水质要求。目前国家相关部门在“十二五”水专项中已将建筑与小区供水末端水质保障技术的研究作为一个课题,拟将在以下几方面重点开展研究工作。
1.城市供水末端(建筑与小区)水质、用水环境安全及相关保障体系研究。2.开发整体系统(二次供水设施至用户水龙头)的水质保障技术、产品、节水节能的系统与设施的优化。3.城市末端输配水管路系统安全与优化。4.建筑与小区水质水量监测预警应急管理与实施技术。5.生活热水供水系统水质保证技术。6.结合工程实例进行系统示范与跟踪反馈,建立全面提高建筑与小区水质水量综合保障技术体系与用水环境提升的工程技术与设施集成示范。
四、结束语
二次供水是我国城市配水管网供水的一个重要环节,实行低能耗供水和安全供水将符合低碳环保的战略发展要求。但近年来由于建筑模式的改变、管理的多元化,二次供水环节存在的水质威胁,急需解决,并且要从国家政策层面来解决这个问题。近年来各级地方政府围绕城市供水安全和水质达标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在二次供水保障与管理方面取得一些可喜的成果和经验。
参考文献:
[1]韩建荣.城市二次供水水质保障和安全管理探讨[J].建设科技,2013,15:70-71.
[2]赵锂.建筑与小区供水水质保障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J].建设科技,2013,23: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