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十分迅猛,但伴随着高职院校持续扩招、生源数量日渐减少、三本院校向职业技能方向转变等等因素影响,高职院校生存境况日渐严峻。高效的学生管理是当今形势下不可缺少的竞争手段,对高职院校的发展、输出人才质量和提高院校知名度提供有效的保障。当前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手段参差不齐,本文在“导师制”的基础上,提出了“阶段交叉融合导师制”,着重面向学生培养和管理的过程进行有效管理,以期能够探索出有效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之路。
关键词:学生管理 导师制 阶段交叉融合 学生工作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0(c)-0176-02
伴随着经济飞速发展,社会对应用型技术人才需求量大幅度提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势头高涨,各类公办和民办高职院校突然增多、规模增大、生源数量日渐减少,特别是在2014年国家政策向本科院校三本职业技能化倾斜,严重挤压了传统高职院校的生存空间。传统的学生管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学校必须从根本上完善自身发展,在竞争中赢得生存。“阶段交叉融合导师制”以从学生入学至毕业过程化控制,全程跟踪管理,对不同专业特点和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内容进行导师管理,帮助学生学习和就业,提升了高职院校竞争力和影响力。
1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特点
现代的高职教育必须面对新世纪的要求,培养时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目前,高职院校的管理模式仍然沿袭高中的管理制度,相对比较保守。在国家政策向职业技能化倾斜和三本院校技能化的形势挤压下,高职院校要生存就必须突破创新以制定适合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模式。重点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自主和创新能力不仅对于高职学生今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而且符合高职教育发展的方向。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高职院校对学生的管理是由辅导员指导、班干部辅助管理,沿海区域高职院校已经开始实行“班主任+辅导员”模式,不管采取上述那种模式,基本上都是一种由学校设立院系,院设立班级,每个班级配备辅导员(班主任)并自主选举班团干部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
自2000年开始,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快速转变,高等院校不断扩招,学生素质参差不齐。高职院校学生基本都是在最后几批被录取,学生的平均素质水平相对本科院校要差一些。要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必须沿袭高中高强度的管理方式,但是由于学生在高职院校与高中的学习方式和目标不同,在一定程度上管理模式不同。而另一面由于扩招,学生数量大幅增加,教师在数量和质量上增加缓慢,上述情况都增大了学生管理难度,使得班主任(辅导员)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和每个同学沟通,学生摄取专业知识只要靠课堂,了解的专业知识和企业环境机会很少,从而毕业后无法适应社会需求。在管理方式上,高职学生在处理生活和学习的事情上,所处的角度不一样,就会出现差异,班主任(辅导员)可能在生活和思想上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是在专业知识和社会技能方面就无法正确指导。
2 现有“导师制”学生管理模式特点
导师制在《教育大词典》中被定义为:导师对学生的学业、品德及生活等方面进行个别指导的一种制度。
从狭义上讲,导师制是指在实行辅导员制的同时,聘请有教育管理经验的教师(或者有行业从业经验的工程师)在双向选择的前提下担任学生的指导教师,对他们进行思想引导、生活指导、专业辅导、从业向导的学生管理制度。一般来说,导师制是以思想生活引导为基础,学业指导为纽带,科研及从业指导为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的一种教育互动机制作为一种学生管理方式。对于这样的定义,从本质上要求辅导员具备较强的思想政治管理能力、雄厚的专业技术能力和较丰富的对口专业从业经验,而且这经验能力必须能够融合一起灵活运用,才能达到“导师制”的效果。
目前在众多高职院校里通常以“班主任辅导员”模式进行学生管理,在这种模式下,班主任在一定程度上充当学生的“导师”。班主任队伍基本是由在职专业教师兼职,部分专业教师在学生管理和专业对口方面存在严重偏差。而一般院校的辅导员大多是文科类毕业生,还没有从“学生-教师”角色转变,管理上使用“出现问题解决问题”被动管理模式,处理方式不够灵活,辅导员对学生专业上的知识知之甚少,大部分时间消耗在学生思想问题上。班主任与辅导员各做其事,互不交叉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班主任+辅导员”模式的初衷效果。而“导师制”则要求在专业指导对口上不存在任何偏差,其主要体现在:第一、导师是一批具有一定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富有责任心的资深教师,定期对学生进行指导或交流。第二、导师能充分发挥在教学上的指导作用和学生学习上的主导作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
当今高职院校的管理模式出现上述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如何有效的进行学生管理,就要从学生入校至毕业这一过程来进行控制,使用“阶段交叉导师制”从不同阶段,使用三类导师进行管理,则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管理效率以及学生的综合素质。
3 “阶段交叉导师制”的特点及管理模式
导师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对专业的兴趣感,保证了学生专业方向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科研能力,但是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得到高效的管理是学生学习科研的基础,从业就业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目标。一味强调“导师制”的专业学术科研特点,往往会忽略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本质。
“阶段交叉导师制”将尽可能的完善“导师制”所欠缺的部分,其中阶段性导师由三类导师组成:生活导师,专业导师和行业导师。三类导师主要任务如下。
生活导师:主要负责学生的生活、思想方面的工作,能够深入到学生当中去,与学生打成一片,随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帮助学生独立完成大学生活规划,并能进一步跟踪和帮助学生完成所制定的大学生活和学习规划。做学生生活上的好伙伴,思想上的好导师。 专业导师:主要负责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具备较好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定期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指导,能充分发挥在教学上的指导作用和学生学习上的主导作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
行业导师:主要负责学生的职业规划和从业指导。行业导师要具备多年年限的行业从业经验,能够从行业实际环境出发,指导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行业“准从业”。行业导师所带出的学生毕业后能够立刻投入到行业实践中,成为“毕业的熟练工”。
4 “阶段交叉导师制”的执行过程
“阶段交叉导师制”三类导师,在一定程度上没有明确的界限区分。相反,在执行过程其任务是交叉的,但在执行重点上有强弱之分。
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一般为3~4年。图1为一般高职院校学生3年在校生涯为时间线进行“阶段交叉导师制”执行过程。
据图1分析:生活导师作用一般贯穿3年,其重要程度逐年减弱。新生刚入学时,由于刚脱离紧张的高中学习生活,进入管理相对宽松的大学环境中,往往会放松自己。生活导师在此时应当提高管理力度,配合专业导师和行业导师做好学生的学习规划和职业规划,帮助其指定目标并在以后的学习中管理监督,但伴随着时间推移,学生自控加强,生活导师可以适当弱化管理强度,帮助学生向正确的个性特色发展。
专业导师在新生入学时,应当注重专业知识的介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入学一年后,基础学科完成后,进入专业课学习,专业导师应当提高管理力度,以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在后期应当与行业导师一起协助学生做好就业前的准备工作。
行业导师在新生入学时,应当帮助学生做好学生的职业规划,在基础课、专业课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强化自身功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协助专业导师做好学生从业前的时间工作。在第三学年,行业导师应从行业领域实际环境出发,带领学生做好毕业实践,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使得学生毕业后能够立刻投入到行业生产中去。
从上面分析,三类导师在新生入学至毕业每个学年每个时段都是交叉进行的,不同的阶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三类导师管理强度和注重点不一样,从而有效地对学生进全面管理。
5 结语
该文主要研究了现今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分析了辅导员制度和班主任辅导员制度的缺点,从学生和教师的角度提出了基于“阶段交叉导师制”的学生管理模式,以从学生入学至毕业过程化控制,全程跟踪管理,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对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内容赋予导师不同角色或不同阶段启用不同的导师,帮助学生学习和就业。“阶段交叉导师制”在功能角色上做了进一步细化,强调了各阶段学生所需要的强化管理,为毕业生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高职院校提升了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刘一平.高职学生管理模式探索:三多模式[J].高教研究[J],2005(28):48-49.
[2] 薛婧.“导师制模式”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实践与探索[J].职教通讯,2013(9):49-51.
[3] 范月娇.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教育与研究,2014(2):198-199.
[4] 陈静.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反思与创新[J].高等函授学报,2008(7):43-45.
关键词:学生管理 导师制 阶段交叉融合 学生工作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0(c)-0176-02
伴随着经济飞速发展,社会对应用型技术人才需求量大幅度提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势头高涨,各类公办和民办高职院校突然增多、规模增大、生源数量日渐减少,特别是在2014年国家政策向本科院校三本职业技能化倾斜,严重挤压了传统高职院校的生存空间。传统的学生管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学校必须从根本上完善自身发展,在竞争中赢得生存。“阶段交叉融合导师制”以从学生入学至毕业过程化控制,全程跟踪管理,对不同专业特点和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内容进行导师管理,帮助学生学习和就业,提升了高职院校竞争力和影响力。
1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特点
现代的高职教育必须面对新世纪的要求,培养时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目前,高职院校的管理模式仍然沿袭高中的管理制度,相对比较保守。在国家政策向职业技能化倾斜和三本院校技能化的形势挤压下,高职院校要生存就必须突破创新以制定适合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模式。重点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自主和创新能力不仅对于高职学生今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而且符合高职教育发展的方向。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高职院校对学生的管理是由辅导员指导、班干部辅助管理,沿海区域高职院校已经开始实行“班主任+辅导员”模式,不管采取上述那种模式,基本上都是一种由学校设立院系,院设立班级,每个班级配备辅导员(班主任)并自主选举班团干部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
自2000年开始,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快速转变,高等院校不断扩招,学生素质参差不齐。高职院校学生基本都是在最后几批被录取,学生的平均素质水平相对本科院校要差一些。要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必须沿袭高中高强度的管理方式,但是由于学生在高职院校与高中的学习方式和目标不同,在一定程度上管理模式不同。而另一面由于扩招,学生数量大幅增加,教师在数量和质量上增加缓慢,上述情况都增大了学生管理难度,使得班主任(辅导员)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和每个同学沟通,学生摄取专业知识只要靠课堂,了解的专业知识和企业环境机会很少,从而毕业后无法适应社会需求。在管理方式上,高职学生在处理生活和学习的事情上,所处的角度不一样,就会出现差异,班主任(辅导员)可能在生活和思想上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是在专业知识和社会技能方面就无法正确指导。
2 现有“导师制”学生管理模式特点
导师制在《教育大词典》中被定义为:导师对学生的学业、品德及生活等方面进行个别指导的一种制度。
从狭义上讲,导师制是指在实行辅导员制的同时,聘请有教育管理经验的教师(或者有行业从业经验的工程师)在双向选择的前提下担任学生的指导教师,对他们进行思想引导、生活指导、专业辅导、从业向导的学生管理制度。一般来说,导师制是以思想生活引导为基础,学业指导为纽带,科研及从业指导为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的一种教育互动机制作为一种学生管理方式。对于这样的定义,从本质上要求辅导员具备较强的思想政治管理能力、雄厚的专业技术能力和较丰富的对口专业从业经验,而且这经验能力必须能够融合一起灵活运用,才能达到“导师制”的效果。
目前在众多高职院校里通常以“班主任辅导员”模式进行学生管理,在这种模式下,班主任在一定程度上充当学生的“导师”。班主任队伍基本是由在职专业教师兼职,部分专业教师在学生管理和专业对口方面存在严重偏差。而一般院校的辅导员大多是文科类毕业生,还没有从“学生-教师”角色转变,管理上使用“出现问题解决问题”被动管理模式,处理方式不够灵活,辅导员对学生专业上的知识知之甚少,大部分时间消耗在学生思想问题上。班主任与辅导员各做其事,互不交叉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班主任+辅导员”模式的初衷效果。而“导师制”则要求在专业指导对口上不存在任何偏差,其主要体现在:第一、导师是一批具有一定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富有责任心的资深教师,定期对学生进行指导或交流。第二、导师能充分发挥在教学上的指导作用和学生学习上的主导作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
当今高职院校的管理模式出现上述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如何有效的进行学生管理,就要从学生入校至毕业这一过程来进行控制,使用“阶段交叉导师制”从不同阶段,使用三类导师进行管理,则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管理效率以及学生的综合素质。
3 “阶段交叉导师制”的特点及管理模式
导师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对专业的兴趣感,保证了学生专业方向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科研能力,但是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得到高效的管理是学生学习科研的基础,从业就业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目标。一味强调“导师制”的专业学术科研特点,往往会忽略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本质。
“阶段交叉导师制”将尽可能的完善“导师制”所欠缺的部分,其中阶段性导师由三类导师组成:生活导师,专业导师和行业导师。三类导师主要任务如下。
生活导师:主要负责学生的生活、思想方面的工作,能够深入到学生当中去,与学生打成一片,随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帮助学生独立完成大学生活规划,并能进一步跟踪和帮助学生完成所制定的大学生活和学习规划。做学生生活上的好伙伴,思想上的好导师。 专业导师:主要负责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具备较好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定期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指导,能充分发挥在教学上的指导作用和学生学习上的主导作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
行业导师:主要负责学生的职业规划和从业指导。行业导师要具备多年年限的行业从业经验,能够从行业实际环境出发,指导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行业“准从业”。行业导师所带出的学生毕业后能够立刻投入到行业实践中,成为“毕业的熟练工”。
4 “阶段交叉导师制”的执行过程
“阶段交叉导师制”三类导师,在一定程度上没有明确的界限区分。相反,在执行过程其任务是交叉的,但在执行重点上有强弱之分。
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一般为3~4年。图1为一般高职院校学生3年在校生涯为时间线进行“阶段交叉导师制”执行过程。
据图1分析:生活导师作用一般贯穿3年,其重要程度逐年减弱。新生刚入学时,由于刚脱离紧张的高中学习生活,进入管理相对宽松的大学环境中,往往会放松自己。生活导师在此时应当提高管理力度,配合专业导师和行业导师做好学生的学习规划和职业规划,帮助其指定目标并在以后的学习中管理监督,但伴随着时间推移,学生自控加强,生活导师可以适当弱化管理强度,帮助学生向正确的个性特色发展。
专业导师在新生入学时,应当注重专业知识的介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入学一年后,基础学科完成后,进入专业课学习,专业导师应当提高管理力度,以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在后期应当与行业导师一起协助学生做好就业前的准备工作。
行业导师在新生入学时,应当帮助学生做好学生的职业规划,在基础课、专业课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强化自身功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协助专业导师做好学生从业前的时间工作。在第三学年,行业导师应从行业领域实际环境出发,带领学生做好毕业实践,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使得学生毕业后能够立刻投入到行业生产中去。
从上面分析,三类导师在新生入学至毕业每个学年每个时段都是交叉进行的,不同的阶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三类导师管理强度和注重点不一样,从而有效地对学生进全面管理。
5 结语
该文主要研究了现今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分析了辅导员制度和班主任辅导员制度的缺点,从学生和教师的角度提出了基于“阶段交叉导师制”的学生管理模式,以从学生入学至毕业过程化控制,全程跟踪管理,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对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内容赋予导师不同角色或不同阶段启用不同的导师,帮助学生学习和就业。“阶段交叉导师制”在功能角色上做了进一步细化,强调了各阶段学生所需要的强化管理,为毕业生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高职院校提升了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刘一平.高职学生管理模式探索:三多模式[J].高教研究[J],2005(28):48-49.
[2] 薛婧.“导师制模式”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实践与探索[J].职教通讯,2013(9):49-51.
[3] 范月娇.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教育与研究,2014(2):198-199.
[4] 陈静.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反思与创新[J].高等函授学报,2008(7):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