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魔术师刘谦在春节联欢晚会上的一句“下面是见证奇迹的时刻” 风靡(mí)大江南北,他的近景魔术真的让人不住惊叹:“真是太神奇了!”其实,神奇并不仅仅存在于魔术之中,如果你有一双慧眼,你会在我们日常生活的种种现象中发现神奇所在。这不,查丛智尧小朋友就在一次意外事件当中发现了神奇的现象,让我们跟着他的文字一起去感受他神奇的发现吧!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一个瘪(biě)了的乒乓球,在水里一泡过后,能恢复如新,你说神奇不神奇?
那一天,我和舅舅在家里打乒乓球,本来就是“菜鸟”的我,不但输得一塌糊涂,最后居然一个结结实实的“莲花脚”踩在了球上,这球哪堪重负,顿时凹进去了一大块。我双手一摊,说:“这下打不成了,没球了!”
舅舅丢了球拍,说:“我们来做个实验,听说把球放水里,它就能复原。”
“真的吗?”我将信将疑地问。
“试试不就知道了!”舅舅话音刚落,我就从冰箱里拿出了一瓶水,一股脑地倒入了碗中,再把乒乓球放进去。一分钟过去了,两分钟过去了,3分钟,5分钟,10分钟……漫长的等待之后,乒乓球丝毫不见起色,这是怎么回事呢?
我大惑不解,舅舅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时,妈妈回家了,了解了情况之后,建议我们用开水试试。我们赶紧拎来了热水瓶,倒出热水,将乒乓球从冷水中捞了出来,放入了冒着热气的开水中。我和舅舅都睁大眼睛仔细地盯着球,生怕错过了见证奇迹的时刻。
可是,球在水中,还是一点儿动静也没有啊!我有点不耐烦了,舅舅拍拍我的肩说:“耐心点儿,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奇迹也不是一秒间发生的。”听了他的话,我静下心来,静静等待。过了几分钟,球好像有点变化了,我擦擦眼睛,仔细看着,哈,奇迹真的发生了,只见乒乓球瘪了的地方一点一点地向外凸了出来,最后恢复如新。“真是太神奇了!”我和舅舅都拍手叫好。
拿着圆圆的乒乓球,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为什么开水能让球恢复原状,而冷水不能呢?带着这个疑问,我虚心向妈妈求教,妈妈开启了解说模式:“乒乓球内有空气,把它放入热水中,球内的温度就上升了,空气受热膨(péng)胀(zhàng),体积变大,瘪了的球空间不够,空气就一直推着乒乓球壁,将它推回了原形。”哦,我明白了,原来乒乓球能重新变圆,是空气的功劳啊!看来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啊!
一次意外,却让我发现了生活中的科学,真是太神奇了!一定要记住,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奇迹无处不在哦!
指导教师 倪济建
一个感叹句做文章的题目,是不是有点特殊的魅力?“真”突出了惊讶的程度,“神奇”则成功激活了读者的好奇心:什么太神奇了?神奇来自于何处?赶快读下去吧!小作者好厉害,叙述还未开始,读者的心已被牢牢抓住。
开头引用“世界之大,无奇不有”这句俗语,紧扣了文题。紧接着用一句简短的话说明了“神奇”的所在:水能让瘪了的乒乓球恢复如新,将谜底提前揭晓,让读者更迫不及待地想要去一探究竟。
“菜鸟”“莲花脚”“哪堪重负”这些词语的运用,给文章增添了时尚感和幽默感。同时,也清楚明白地告诉了读者,“神奇”的发现来源于一次意外:打乒乓球却把球给踩瘪了。
因为对舅舅的话“将信将疑”,所以“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印证,“话音刚落”“一股脑”等词语突出了“我”急切的心情,以“分钟”来计算时间,更是凸显了等待中的急迫心情。然而,结果却是令人意外的“不见起色”,小作者的“急”与等待后的“无起色”形成鲜明的对比,使文章更有看头。
失败了并不气馁(něi),在妈妈给出实验的新方向之后,“我”依然满怀激情地投入到第二轮实验当中,“赶紧”“仔细地盯”“生怕”再一次突出了“我”满怀的热情。
舅舅开导“我”的话风趣、幽默,乒乓球变圆后我们拍手叫好,语言描写具有鲜明的人物个性特色,令文章读来亲切。“擦擦眼睛”“仔细看着”这一动作描写表现了“我”对待实验的严肃态度。
此处以设问开头,使读者产生共鸣,再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结尾中得出结论:生活中处处有科学。首尾响应,使段落的结构更加严谨。
结尾处先总结全文:在意外中发现了科学;再点明中心:用心观察,就能发现奇迹。在给读者回味的同时,也给读者以启迪:用心观察、发现是学习科学知识的不二法宝。
亮点
追踪
一、源于“眼”
阿富汗有句名言:“眼睛虽小,可以看到整个世界。”在生活中,眼睛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它帮助我们欣赏四季美丽的风景,它引导我们寻找生活中的真善美……同学们可知道,在写作中,“眼睛”也是非常重要的。王安石看着春风吹绿的长江两岸,创作出了千古传唱的《泊船瓜洲》;叶圣陶老先生经过仔细观察,创作出了文辞优美的《爬山虎的脚》;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忠实地记录下了自己“眼中”的伯父,还原了一个真实生动的伟人形象。
读到这儿,同学们一定都明白了,这里所说的“眼”,其实就是指观察、发现。文章打动人心的魅力来源于真实,真实又来源于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发现第一手的写作素材。而这,正是本文小作者做得最为成功的一点。
本文详细记录了“我”和舅舅一次做实验的过程,按“踩扁乒乓球——冷水泡球未成功——热水泡球发生奇迹——从中获得感悟”这样一个过程来安排材料,内容具体,描述生动,给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小作者之所以能写得如此生动,是因为他选择了生活中切身经历过的事情作为写作素材。看来,要想文章好,要在生活中寻“宝”啊!如果大家都能训练出一双慧眼,在生活中发现、发掘,那一定都能积累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
二、趣在“言”
同学们一定非常喜欢看动画片,那你们有没有发现动画片中的人物语言都特别有个性呢?有一些动画人物还有口头禅(chán),比如名侦探柯南的“真相只有一个”,灰太狼的“我一定会回来的”,这些富有特色的语言基本上都成了这些人物形象的代名词,由此可见语言的重要性。
一篇文章要想吸引读者,选材是关键,语言也不容忽视。这篇文章的小作者就采用了非常生动的语言描述事情的过程,为读者描绘出一幅幅充满动感的画面。
如:我双手一摊,说:“这下打不成了,没球了!”
简单的一个动作,简单的一句话,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魅力,一个表面上无可奈何而内心有点小得意的小男孩形象,栩栩如生地出现在了读者的眼前。
又如:舅舅拍拍我的肩说:“耐心点儿,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奇迹也不是一秒间发生的。”
“不是……也不是……”的句式将舅舅的风趣、幽默毫无保留地显露了出来,表现了年轻人应有的个性特色。
如果说文章的选材是一件漂亮的外衣,那么富有个性特色的语言就是精美的内搭,只有把两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才能产生和谐、动人之美。
盲点
检测
老师们在指导写作文的时候,都会强调文章要详略得当,这样才能使重点突出。本文的写作重点是一次有趣的实验,实验过程自然应该详写,但小作者足足用了2——4共3个自然段来描述实验前的情形,从文章的第5自然段才开始写实验过程,这样安排材料使文章开头冗长,显得有点绕。如果将这3个自然段浓缩为一个自然段,用简洁的语言叙述一下实验的起因,从第3个自然段开始写实验过程,这样文章入题就会更快,也能节省出更多的篇幅将实验的过程写得更为详细。同学们,你们觉得呢?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一个瘪(biě)了的乒乓球,在水里一泡过后,能恢复如新,你说神奇不神奇?
那一天,我和舅舅在家里打乒乓球,本来就是“菜鸟”的我,不但输得一塌糊涂,最后居然一个结结实实的“莲花脚”踩在了球上,这球哪堪重负,顿时凹进去了一大块。我双手一摊,说:“这下打不成了,没球了!”
舅舅丢了球拍,说:“我们来做个实验,听说把球放水里,它就能复原。”
“真的吗?”我将信将疑地问。
“试试不就知道了!”舅舅话音刚落,我就从冰箱里拿出了一瓶水,一股脑地倒入了碗中,再把乒乓球放进去。一分钟过去了,两分钟过去了,3分钟,5分钟,10分钟……漫长的等待之后,乒乓球丝毫不见起色,这是怎么回事呢?
我大惑不解,舅舅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时,妈妈回家了,了解了情况之后,建议我们用开水试试。我们赶紧拎来了热水瓶,倒出热水,将乒乓球从冷水中捞了出来,放入了冒着热气的开水中。我和舅舅都睁大眼睛仔细地盯着球,生怕错过了见证奇迹的时刻。
可是,球在水中,还是一点儿动静也没有啊!我有点不耐烦了,舅舅拍拍我的肩说:“耐心点儿,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奇迹也不是一秒间发生的。”听了他的话,我静下心来,静静等待。过了几分钟,球好像有点变化了,我擦擦眼睛,仔细看着,哈,奇迹真的发生了,只见乒乓球瘪了的地方一点一点地向外凸了出来,最后恢复如新。“真是太神奇了!”我和舅舅都拍手叫好。
拿着圆圆的乒乓球,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为什么开水能让球恢复原状,而冷水不能呢?带着这个疑问,我虚心向妈妈求教,妈妈开启了解说模式:“乒乓球内有空气,把它放入热水中,球内的温度就上升了,空气受热膨(péng)胀(zhàng),体积变大,瘪了的球空间不够,空气就一直推着乒乓球壁,将它推回了原形。”哦,我明白了,原来乒乓球能重新变圆,是空气的功劳啊!看来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啊!
一次意外,却让我发现了生活中的科学,真是太神奇了!一定要记住,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奇迹无处不在哦!
指导教师 倪济建
一个感叹句做文章的题目,是不是有点特殊的魅力?“真”突出了惊讶的程度,“神奇”则成功激活了读者的好奇心:什么太神奇了?神奇来自于何处?赶快读下去吧!小作者好厉害,叙述还未开始,读者的心已被牢牢抓住。
开头引用“世界之大,无奇不有”这句俗语,紧扣了文题。紧接着用一句简短的话说明了“神奇”的所在:水能让瘪了的乒乓球恢复如新,将谜底提前揭晓,让读者更迫不及待地想要去一探究竟。
“菜鸟”“莲花脚”“哪堪重负”这些词语的运用,给文章增添了时尚感和幽默感。同时,也清楚明白地告诉了读者,“神奇”的发现来源于一次意外:打乒乓球却把球给踩瘪了。
因为对舅舅的话“将信将疑”,所以“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印证,“话音刚落”“一股脑”等词语突出了“我”急切的心情,以“分钟”来计算时间,更是凸显了等待中的急迫心情。然而,结果却是令人意外的“不见起色”,小作者的“急”与等待后的“无起色”形成鲜明的对比,使文章更有看头。
失败了并不气馁(něi),在妈妈给出实验的新方向之后,“我”依然满怀激情地投入到第二轮实验当中,“赶紧”“仔细地盯”“生怕”再一次突出了“我”满怀的热情。
舅舅开导“我”的话风趣、幽默,乒乓球变圆后我们拍手叫好,语言描写具有鲜明的人物个性特色,令文章读来亲切。“擦擦眼睛”“仔细看着”这一动作描写表现了“我”对待实验的严肃态度。
此处以设问开头,使读者产生共鸣,再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结尾中得出结论:生活中处处有科学。首尾响应,使段落的结构更加严谨。
结尾处先总结全文:在意外中发现了科学;再点明中心:用心观察,就能发现奇迹。在给读者回味的同时,也给读者以启迪:用心观察、发现是学习科学知识的不二法宝。
亮点
追踪
一、源于“眼”
阿富汗有句名言:“眼睛虽小,可以看到整个世界。”在生活中,眼睛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它帮助我们欣赏四季美丽的风景,它引导我们寻找生活中的真善美……同学们可知道,在写作中,“眼睛”也是非常重要的。王安石看着春风吹绿的长江两岸,创作出了千古传唱的《泊船瓜洲》;叶圣陶老先生经过仔细观察,创作出了文辞优美的《爬山虎的脚》;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忠实地记录下了自己“眼中”的伯父,还原了一个真实生动的伟人形象。
读到这儿,同学们一定都明白了,这里所说的“眼”,其实就是指观察、发现。文章打动人心的魅力来源于真实,真实又来源于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发现第一手的写作素材。而这,正是本文小作者做得最为成功的一点。
本文详细记录了“我”和舅舅一次做实验的过程,按“踩扁乒乓球——冷水泡球未成功——热水泡球发生奇迹——从中获得感悟”这样一个过程来安排材料,内容具体,描述生动,给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小作者之所以能写得如此生动,是因为他选择了生活中切身经历过的事情作为写作素材。看来,要想文章好,要在生活中寻“宝”啊!如果大家都能训练出一双慧眼,在生活中发现、发掘,那一定都能积累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
二、趣在“言”
同学们一定非常喜欢看动画片,那你们有没有发现动画片中的人物语言都特别有个性呢?有一些动画人物还有口头禅(chán),比如名侦探柯南的“真相只有一个”,灰太狼的“我一定会回来的”,这些富有特色的语言基本上都成了这些人物形象的代名词,由此可见语言的重要性。
一篇文章要想吸引读者,选材是关键,语言也不容忽视。这篇文章的小作者就采用了非常生动的语言描述事情的过程,为读者描绘出一幅幅充满动感的画面。
如:我双手一摊,说:“这下打不成了,没球了!”
简单的一个动作,简单的一句话,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魅力,一个表面上无可奈何而内心有点小得意的小男孩形象,栩栩如生地出现在了读者的眼前。
又如:舅舅拍拍我的肩说:“耐心点儿,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奇迹也不是一秒间发生的。”
“不是……也不是……”的句式将舅舅的风趣、幽默毫无保留地显露了出来,表现了年轻人应有的个性特色。
如果说文章的选材是一件漂亮的外衣,那么富有个性特色的语言就是精美的内搭,只有把两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才能产生和谐、动人之美。
盲点
检测
老师们在指导写作文的时候,都会强调文章要详略得当,这样才能使重点突出。本文的写作重点是一次有趣的实验,实验过程自然应该详写,但小作者足足用了2——4共3个自然段来描述实验前的情形,从文章的第5自然段才开始写实验过程,这样安排材料使文章开头冗长,显得有点绕。如果将这3个自然段浓缩为一个自然段,用简洁的语言叙述一下实验的起因,从第3个自然段开始写实验过程,这样文章入题就会更快,也能节省出更多的篇幅将实验的过程写得更为详细。同学们,你们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