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陶瓷艺术源流
中国陶瓷艺术源远流长。当我国的绘画、雕塑等还没有萌芽之时,陶瓷手工艺便已经崭露头角,显示出了卓越的表现力,成为了中国艺术宝库中的珍贵文化遗产。例如,出土于陕西西安半坡遗址的人面鱼纹彩陶盆(见图1,距今约6000年),盆内壁画人面纹和鱼纹各两个,相间排列,题材新颖,形象生动,反映了人类童年绘画萌芽时期的艺术风格。
秦代兵马俑,绘塑结合,注重传神,构图巧妙,技法灵活,形式和内容统一,既富真实性也富装饰性,在中国雕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唐代长沙窑彩绘瓷器,在壶身用诗歌、警句装饰,粗放而不失典雅,古拙而不乏灵气。明清时期景德镇色釉装饰、彩绘瓷等丰富多姿,官窑瓷器艺术严谨工整(见图2),民窑瓷器随意洒脱。晚清民国时期珠山八友等在继承景德镇陶瓷传统的基础上,汲取民间陶瓷艺术的营养,吸纳西方陶瓷艺术风格和技法,投入瓷艺创作,把传统陶瓷艺术的美学特征,从单一的陶瓷装饰的形式美、人文内涵单薄的工艺美,上升到内涵丰富、精神境界高远的纯艺术美。
综上所述,中国陶瓷文化的丰厚传统,无论是从装饰题材还是从装饰表现方法等方面,都是当代陶艺家取之不尽的文化资源。此外,古代关于工艺设计思想方面的论述,也可成为当代陶瓷艺术的营养。如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考工记》提出:“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体现了一种尊重自然,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器物和谐统一的设计观。道家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中国古代陶瓷文化深谙“形与神”、“人与物”的微妙关系,中国传统陶瓷造型装饰艺术,闪耀着璀璨的东方文明智慧。
中国当代陶瓷艺术的发展,始于上世纪80年代。当代陶艺作为西方现代艺术的一部分,随着新潮美术一起席卷中国,产生了我国当代陶艺创作的最初萌动。有些画家或雕塑家开始运用陶瓷媒才介入现代艺术,试图使传统陶瓷艺术摆脱实用性、装饰性的束缚,形成一种既能继承传统文脉,又能吻合现代视觉经验的艺术图式。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国陶艺家在西方现代艺术思想的冲击下,对本土文化情结有了重新思考。面临着在东西文化碰撞中如何更好利用文化资源,因势利导完成自身现代嬗变的问题。着眼于本土文化的反思时,对本土文化中的传统题材进行重新解构便成为了一种必然和创作的新手段。在传统本土文化题材里挖掘出符合自己的个性表达语言,并与艺术家的生存经验的理性结合,就能创作出具有一定文化深度的时代性作品,在国际艺术交流中才具有真正的本土话语。实际上,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集》中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历史的每向前一步的发展,都是向后一步的穷本探源。”也就是说,本土文化中的传统题材是陶瓷创作的根本,对传统题材的分析和深刻诠释,也是我们发扬和完善本土文化的必然条件和创作手段。即发展文化产业、开发文化产品,必须发挥自己的文化比较优势,注重弘扬民族文化,凸显民族文化精髓,阐释人类共同的价值与情感,我们的文化就容易获得普遍的认同。
传统工艺如何继承?当代陶艺又如何步入纯艺术领域?
从陶瓷绘画方面来看,绘制比较好的有张松茂、秦锡麟、李菊生、钟莲生、李林洪、何炳钦、宁钢等人。他们不仅有深厚的绘画艺术功底,还有多年对釉色、陶瓷烧制工艺的把握。因而能打破绘画艺术与陶瓷工艺的界限,使其作品从意蕴、品位到制作工艺都达到一定的高度。例如张松茂师法自然、坚持写生、艺趣广泛、造诣精深,达到了“集众家之长,成一家之法”的艺术境界,擅长人物、山水、花鸟等以中国画为主的陶瓷彩绘艺术。其作品《紫归牡怀图》(见图3)以国画牡丹为主题,让香港特区的区花紫荆花簇拥其间,运用谐音寓意的比兴手法,明为“紫归牡怀”,暗喻“子”(紫)归“母”(牡)怀。是江西省政府在香港回归时送给特区政府的礼品,它承载着内地和香港同胞深厚的情谊,见证了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时刻,是香港600多万同胞永久收藏的瓷中至宝。
从雕塑方面来看,当代陶艺者有周国桢、姚永康、吕品昌、刘正、李见深等等,他们既是陶艺家又是雕塑家。周国桢是第一代陶瓷雕塑的实践者,在动物陶塑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姚永康的《世纪娃》(见图4)取材于传统童子题材,罩以景德镇的传统影青釉,散发着中国传统水墨的诗情画意,作品采用较为抽象的手法,造型高度概括简洁,舍弃了局部的细节,随意在头部挤压出人物的五官,注重神似,以一种自由、洒脱的方式演绎了中国的传统题材,彰显了“天人合一”的艺术精神以及含蓄婉约的“中和之美”,并使作品具有了现代情趣的新意。
从环境陶艺方面来看,取得较大成绩的有朱乐耕、黄焕义等。朱乐耕为韩国、美国等多地创作的环境陶艺获得了较高的声誉,并为陶艺进入公共艺术空间提供了成功的案例。
个人陶艺创作与实践
我本人取得国家教授级工艺美术师职称,获得首届景德镇工艺美术大师、第五届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首届中国工艺美术雕刻艺术大师的荣誉称号。出生于景德镇陶瓷世家,祖祖辈辈在景德镇从事陶瓷制作,由于受家庭影响,从小随父亲——景德镇陶瓷把粧老专家曹有恒先生到工厂跟班,耳濡目染,受到陶瓷艺术的熏陶,酷爱陶瓷艺术,专心向老艺人们学艺,集各家之长,从此与陶瓷艺术结下不解之缘,人们亲切地称我为“风火神的女儿”。
上世纪70年代初期追随著名篆刻大师杨正生和许亦龙老先生学艺,博得篆刻艺术之精华。从事陶瓷艺术及篆刻艺术数十年,巧妙地将篆刻艺术与陶瓷器皿有机地结合融为一体,擅长陶瓷艺术综合装饰。
80年代初期在景德镇市东风瓷厂美研室专职从事陶瓷绘画艺术的创作和研究,同期得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松茂、徐亚凤夫妇的发掘和悉心指教、深得陶瓷绘画艺术之理。
90年代中期远渡重洋,赴英国南安普顿大学潜心学习油画,因而在艺术创作中能够自觉地吸取传统绘画中设色、烘托、没骨等笔画的精华,又融会西画中的透明、明暗、质感之法,推陈出新创造出具有浓郁的个人画风。 我的作品《水仙》、《小憩》、《探春吟句》瓷板画,入藏中国民族博物馆;《福娃》综合装饰瓷瓶被泰国国家博物馆和丹麦国家博物馆馆藏;《三人行必有我师》瓷板画被剑桥大学收藏;《忠诚关公》瓷板画和《与日月同辉与大地同在》篆刻作品,乘神州六号遨游太空;《福娃》、《旺旺》、《和谐年丰》、《恭贺新禧》、《和谐》、《篆刻》、《中国牛》、《皆大欢喜》、《牡丹装饰》等作品获得“中国工艺美术金奖”和中国景德镇陶瓷艺术博览会唐英杯百花奖一等奖。
下面谈一下我个人在陶艺创作与实践方面的一些感受。
1、师古创新
如前所述,中国古代陶瓷艺术是一座宝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值得我们去深入学习和借鉴。例如,在装饰方法上,有釉上彩、釉下彩、雕刻、开光、色釉等;在题材方面,有仕女、花鸟、山水、瑞兽、佛教、婴戏题材等。如本人创作的《福娃》,采用青花斗彩装饰,婴戏题材;《鸟语花香》(见图5),采用雕刻斗彩装饰,花鸟题材;《将进酒》瓷板画,以故事为题材,采用雕刻技法;《四美图系列》(见图6),采用粉彩装饰,人物题材。
中国古代陶瓷艺术蕴含了丰富的古代中国哲学思想。中国当代陶艺必须注重弘扬民族文化,深刻诠释传统题材,才能获得普遍认同。例如,本人作品2013年10月在法国卢浮宫(见图7、8),2014年3月在英国剑桥大学展览时,福娃系列作品被各企业家、艺术家争相收藏(见图9)。当然,师古不泥,在继承传统陶瓷艺术遗产的同时,不可拘泥一格,应积极赋予其新的时代精神。
2、中西合璧
在陶艺创作中,我吸收西方艺术创作的理念和技法,如西洋画中遵照透视学、解剖学和彩色学的原理,以及西方版画雕刻技艺,并结合我的雕刻技法及书法、绘画艺术,巧妙地与陶瓷材料相结合,碰撞出艺术的火花。例如,在新彩瓷版画作品《飞瀑》(见图10)中,将西洋画中的透视技巧运用于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画面清新雅致,又富有立体感。在雕刻彩绘瓷版画《姐弟情》、《农家宝宝》(见图11)中,西方油画的理念和陶瓷雕刻技术完美结合,以女性细腻的感情,生动刻画了中国传统农村家庭的温馨画面。
3、综合装饰技术的运用
在装饰技法方面,重视不同技法的有机结合,如颜色釉与彩绘结合,雕刻与彩绘相结合等等。例如,在作品《婴戏》和《福娃祝寿》(见图12)中,主体为彩绘装饰,瓶子的口沿和底部采用高温窑变颜色釉进行烘托,营造出了喜庆活泼的气氛;在作品《仙童贺寿》(见图13)中,以雕刻、彩绘与颜色釉等多种装饰技法有机结合,口沿处绿色的叶子与底部绿色的草地遥相呼应,主体部分虚实结合,色彩绚丽明快;在陶瓷雕刻彩绘瓷板画作品《群仙贺寿图》(见图14)和雕刻彩绘莲子缸《十八罗汉图》(见图15)中,人物根据不同身份,具有不同的身姿仪态,描绘得生动传神、画面层次清晰、雕刻流畅洒脱,色彩绚丽多姿。另外,陶瓷雕刻彩绘瓷板《三顾茅庐》(见图16),我运用了陶瓷半刀泥的传统技法,在瓷板胎胚上进行雕刻,表现出背景画山水、茅舍、小桥流水,更进一步突出主人公求贤若渴,并采用粉彩雪景工艺,表现出雪景苍茫,在黑与白的苍茫间点出极具冲击力的绚丽色彩,画面生动立体,形象地反映了刘备、关羽、张飞历经风雪、坚韧不拔、三顾茅庐请孔明出大山共谋霸业的可贵精神。
此外,诗书画印完美结合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个重要特点。诗与画结合,可以使静止的画面活跃起来,而诗也有了形象的凭借、想象的依托。以书写款或题字在画面上,与画面形象协调搭配,可构成中国画的另一种形式美,而印章不仅能与书、画等相映成趣,还可调整重心,对作品起到稳定平衡的作用。
在陶艺作品中,书法、印章的正确使用,可使作品增色,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尤其是将篆刻技艺中的章法、书法、绘画、刀法等技法的精髓运用于瓷器的坯胎之中,如同削铁如泥,更使得雕刻陶艺作品生动流畅,栩栩如生(见图17)。
陶瓷艺术与交流
2014年5月8日应泰国朱拉隆宫大学的邀请,我在朱大孔子学院所作的学术报告就是题为《中国当代陶瓷艺术与创作实践》(见图18),获得了朱拉隆宫大学的专家、教授以及业内人士的热烈掌声和认同。朱拉隆宫大学孔子学院收藏本人的《福娃》青花斗彩瓷瓶一件(见图19),同年5月9日我受到了泰国皇室秘书长(女)及皇室成员的会见(图20),同日泰国国家博物馆收藏我的《福娃》青花斗彩综合装饰瓷瓶一件(图21),并合影留念。这是泰国皇室及泰国国家博物馆对我的艺术的一种肯定和赞许。
结语
当我回顾数十年的创作历程时,我认为中国当代陶瓷艺术与创作实践的融合是我国当代陶瓷艺术家必须认真思考的一个深远课题。
中国陶瓷艺术源远流长。当我国的绘画、雕塑等还没有萌芽之时,陶瓷手工艺便已经崭露头角,显示出了卓越的表现力,成为了中国艺术宝库中的珍贵文化遗产。例如,出土于陕西西安半坡遗址的人面鱼纹彩陶盆(见图1,距今约6000年),盆内壁画人面纹和鱼纹各两个,相间排列,题材新颖,形象生动,反映了人类童年绘画萌芽时期的艺术风格。
秦代兵马俑,绘塑结合,注重传神,构图巧妙,技法灵活,形式和内容统一,既富真实性也富装饰性,在中国雕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唐代长沙窑彩绘瓷器,在壶身用诗歌、警句装饰,粗放而不失典雅,古拙而不乏灵气。明清时期景德镇色釉装饰、彩绘瓷等丰富多姿,官窑瓷器艺术严谨工整(见图2),民窑瓷器随意洒脱。晚清民国时期珠山八友等在继承景德镇陶瓷传统的基础上,汲取民间陶瓷艺术的营养,吸纳西方陶瓷艺术风格和技法,投入瓷艺创作,把传统陶瓷艺术的美学特征,从单一的陶瓷装饰的形式美、人文内涵单薄的工艺美,上升到内涵丰富、精神境界高远的纯艺术美。
综上所述,中国陶瓷文化的丰厚传统,无论是从装饰题材还是从装饰表现方法等方面,都是当代陶艺家取之不尽的文化资源。此外,古代关于工艺设计思想方面的论述,也可成为当代陶瓷艺术的营养。如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考工记》提出:“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体现了一种尊重自然,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器物和谐统一的设计观。道家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中国古代陶瓷文化深谙“形与神”、“人与物”的微妙关系,中国传统陶瓷造型装饰艺术,闪耀着璀璨的东方文明智慧。
中国当代陶瓷艺术的发展,始于上世纪80年代。当代陶艺作为西方现代艺术的一部分,随着新潮美术一起席卷中国,产生了我国当代陶艺创作的最初萌动。有些画家或雕塑家开始运用陶瓷媒才介入现代艺术,试图使传统陶瓷艺术摆脱实用性、装饰性的束缚,形成一种既能继承传统文脉,又能吻合现代视觉经验的艺术图式。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国陶艺家在西方现代艺术思想的冲击下,对本土文化情结有了重新思考。面临着在东西文化碰撞中如何更好利用文化资源,因势利导完成自身现代嬗变的问题。着眼于本土文化的反思时,对本土文化中的传统题材进行重新解构便成为了一种必然和创作的新手段。在传统本土文化题材里挖掘出符合自己的个性表达语言,并与艺术家的生存经验的理性结合,就能创作出具有一定文化深度的时代性作品,在国际艺术交流中才具有真正的本土话语。实际上,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集》中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历史的每向前一步的发展,都是向后一步的穷本探源。”也就是说,本土文化中的传统题材是陶瓷创作的根本,对传统题材的分析和深刻诠释,也是我们发扬和完善本土文化的必然条件和创作手段。即发展文化产业、开发文化产品,必须发挥自己的文化比较优势,注重弘扬民族文化,凸显民族文化精髓,阐释人类共同的价值与情感,我们的文化就容易获得普遍的认同。
传统工艺如何继承?当代陶艺又如何步入纯艺术领域?
从陶瓷绘画方面来看,绘制比较好的有张松茂、秦锡麟、李菊生、钟莲生、李林洪、何炳钦、宁钢等人。他们不仅有深厚的绘画艺术功底,还有多年对釉色、陶瓷烧制工艺的把握。因而能打破绘画艺术与陶瓷工艺的界限,使其作品从意蕴、品位到制作工艺都达到一定的高度。例如张松茂师法自然、坚持写生、艺趣广泛、造诣精深,达到了“集众家之长,成一家之法”的艺术境界,擅长人物、山水、花鸟等以中国画为主的陶瓷彩绘艺术。其作品《紫归牡怀图》(见图3)以国画牡丹为主题,让香港特区的区花紫荆花簇拥其间,运用谐音寓意的比兴手法,明为“紫归牡怀”,暗喻“子”(紫)归“母”(牡)怀。是江西省政府在香港回归时送给特区政府的礼品,它承载着内地和香港同胞深厚的情谊,见证了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时刻,是香港600多万同胞永久收藏的瓷中至宝。
从雕塑方面来看,当代陶艺者有周国桢、姚永康、吕品昌、刘正、李见深等等,他们既是陶艺家又是雕塑家。周国桢是第一代陶瓷雕塑的实践者,在动物陶塑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姚永康的《世纪娃》(见图4)取材于传统童子题材,罩以景德镇的传统影青釉,散发着中国传统水墨的诗情画意,作品采用较为抽象的手法,造型高度概括简洁,舍弃了局部的细节,随意在头部挤压出人物的五官,注重神似,以一种自由、洒脱的方式演绎了中国的传统题材,彰显了“天人合一”的艺术精神以及含蓄婉约的“中和之美”,并使作品具有了现代情趣的新意。
从环境陶艺方面来看,取得较大成绩的有朱乐耕、黄焕义等。朱乐耕为韩国、美国等多地创作的环境陶艺获得了较高的声誉,并为陶艺进入公共艺术空间提供了成功的案例。
个人陶艺创作与实践
我本人取得国家教授级工艺美术师职称,获得首届景德镇工艺美术大师、第五届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首届中国工艺美术雕刻艺术大师的荣誉称号。出生于景德镇陶瓷世家,祖祖辈辈在景德镇从事陶瓷制作,由于受家庭影响,从小随父亲——景德镇陶瓷把粧老专家曹有恒先生到工厂跟班,耳濡目染,受到陶瓷艺术的熏陶,酷爱陶瓷艺术,专心向老艺人们学艺,集各家之长,从此与陶瓷艺术结下不解之缘,人们亲切地称我为“风火神的女儿”。
上世纪70年代初期追随著名篆刻大师杨正生和许亦龙老先生学艺,博得篆刻艺术之精华。从事陶瓷艺术及篆刻艺术数十年,巧妙地将篆刻艺术与陶瓷器皿有机地结合融为一体,擅长陶瓷艺术综合装饰。
80年代初期在景德镇市东风瓷厂美研室专职从事陶瓷绘画艺术的创作和研究,同期得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松茂、徐亚凤夫妇的发掘和悉心指教、深得陶瓷绘画艺术之理。
90年代中期远渡重洋,赴英国南安普顿大学潜心学习油画,因而在艺术创作中能够自觉地吸取传统绘画中设色、烘托、没骨等笔画的精华,又融会西画中的透明、明暗、质感之法,推陈出新创造出具有浓郁的个人画风。 我的作品《水仙》、《小憩》、《探春吟句》瓷板画,入藏中国民族博物馆;《福娃》综合装饰瓷瓶被泰国国家博物馆和丹麦国家博物馆馆藏;《三人行必有我师》瓷板画被剑桥大学收藏;《忠诚关公》瓷板画和《与日月同辉与大地同在》篆刻作品,乘神州六号遨游太空;《福娃》、《旺旺》、《和谐年丰》、《恭贺新禧》、《和谐》、《篆刻》、《中国牛》、《皆大欢喜》、《牡丹装饰》等作品获得“中国工艺美术金奖”和中国景德镇陶瓷艺术博览会唐英杯百花奖一等奖。
下面谈一下我个人在陶艺创作与实践方面的一些感受。
1、师古创新
如前所述,中国古代陶瓷艺术是一座宝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值得我们去深入学习和借鉴。例如,在装饰方法上,有釉上彩、釉下彩、雕刻、开光、色釉等;在题材方面,有仕女、花鸟、山水、瑞兽、佛教、婴戏题材等。如本人创作的《福娃》,采用青花斗彩装饰,婴戏题材;《鸟语花香》(见图5),采用雕刻斗彩装饰,花鸟题材;《将进酒》瓷板画,以故事为题材,采用雕刻技法;《四美图系列》(见图6),采用粉彩装饰,人物题材。
中国古代陶瓷艺术蕴含了丰富的古代中国哲学思想。中国当代陶艺必须注重弘扬民族文化,深刻诠释传统题材,才能获得普遍认同。例如,本人作品2013年10月在法国卢浮宫(见图7、8),2014年3月在英国剑桥大学展览时,福娃系列作品被各企业家、艺术家争相收藏(见图9)。当然,师古不泥,在继承传统陶瓷艺术遗产的同时,不可拘泥一格,应积极赋予其新的时代精神。
2、中西合璧
在陶艺创作中,我吸收西方艺术创作的理念和技法,如西洋画中遵照透视学、解剖学和彩色学的原理,以及西方版画雕刻技艺,并结合我的雕刻技法及书法、绘画艺术,巧妙地与陶瓷材料相结合,碰撞出艺术的火花。例如,在新彩瓷版画作品《飞瀑》(见图10)中,将西洋画中的透视技巧运用于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画面清新雅致,又富有立体感。在雕刻彩绘瓷版画《姐弟情》、《农家宝宝》(见图11)中,西方油画的理念和陶瓷雕刻技术完美结合,以女性细腻的感情,生动刻画了中国传统农村家庭的温馨画面。
3、综合装饰技术的运用
在装饰技法方面,重视不同技法的有机结合,如颜色釉与彩绘结合,雕刻与彩绘相结合等等。例如,在作品《婴戏》和《福娃祝寿》(见图12)中,主体为彩绘装饰,瓶子的口沿和底部采用高温窑变颜色釉进行烘托,营造出了喜庆活泼的气氛;在作品《仙童贺寿》(见图13)中,以雕刻、彩绘与颜色釉等多种装饰技法有机结合,口沿处绿色的叶子与底部绿色的草地遥相呼应,主体部分虚实结合,色彩绚丽明快;在陶瓷雕刻彩绘瓷板画作品《群仙贺寿图》(见图14)和雕刻彩绘莲子缸《十八罗汉图》(见图15)中,人物根据不同身份,具有不同的身姿仪态,描绘得生动传神、画面层次清晰、雕刻流畅洒脱,色彩绚丽多姿。另外,陶瓷雕刻彩绘瓷板《三顾茅庐》(见图16),我运用了陶瓷半刀泥的传统技法,在瓷板胎胚上进行雕刻,表现出背景画山水、茅舍、小桥流水,更进一步突出主人公求贤若渴,并采用粉彩雪景工艺,表现出雪景苍茫,在黑与白的苍茫间点出极具冲击力的绚丽色彩,画面生动立体,形象地反映了刘备、关羽、张飞历经风雪、坚韧不拔、三顾茅庐请孔明出大山共谋霸业的可贵精神。
此外,诗书画印完美结合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个重要特点。诗与画结合,可以使静止的画面活跃起来,而诗也有了形象的凭借、想象的依托。以书写款或题字在画面上,与画面形象协调搭配,可构成中国画的另一种形式美,而印章不仅能与书、画等相映成趣,还可调整重心,对作品起到稳定平衡的作用。
在陶艺作品中,书法、印章的正确使用,可使作品增色,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尤其是将篆刻技艺中的章法、书法、绘画、刀法等技法的精髓运用于瓷器的坯胎之中,如同削铁如泥,更使得雕刻陶艺作品生动流畅,栩栩如生(见图17)。
陶瓷艺术与交流
2014年5月8日应泰国朱拉隆宫大学的邀请,我在朱大孔子学院所作的学术报告就是题为《中国当代陶瓷艺术与创作实践》(见图18),获得了朱拉隆宫大学的专家、教授以及业内人士的热烈掌声和认同。朱拉隆宫大学孔子学院收藏本人的《福娃》青花斗彩瓷瓶一件(见图19),同年5月9日我受到了泰国皇室秘书长(女)及皇室成员的会见(图20),同日泰国国家博物馆收藏我的《福娃》青花斗彩综合装饰瓷瓶一件(图21),并合影留念。这是泰国皇室及泰国国家博物馆对我的艺术的一种肯定和赞许。
结语
当我回顾数十年的创作历程时,我认为中国当代陶瓷艺术与创作实践的融合是我国当代陶瓷艺术家必须认真思考的一个深远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