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4-000-02
摘 要 文章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从体育运动的视角,研究影响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因素,目的是促进大学生体育运动心理教育观念的更新,为高校营造良好健康的体育运动心理环境,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为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障碍 因素
心理障碍是指做为社会个体的人由于生理、心理或社会原因而导致的各种异常心理过程、异常人格特征的异常行为方式。当一个人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遇到一些困难而对这些困难又自感无法克服时,会产生一种紧心理障碍,这种心理障碍的后果会导致其行为对本人和社会的不适应。大学生在参加体育运动时都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体育心理障碍的产生影响学生正常参与体育锻炼和体育运动比赛,进而影响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整体教学效果。大学生是高校体育运动的主要参与者,他们参与体育运动的态度对体育课程的开展有着重要的决定作用,而且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已然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由此可见,对大学生的体育运动心理障碍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大学生体育运动心理障碍存在的危害
(一)体育运动心理障碍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大学生阶段在年龄上处于由未成年人向成年人的过渡阶段,而在心理上是由幼稚到成熟的过渡发展阶段,在这一重要的过渡、发展阶段,另外还有社会发展的价值体系和法律道德的约束,就会形成青年大学生特有的叛逆性格,从而会导致大学生消极行为习惯的产生,逐渐降低学生对体育的热情与积极性,不适应感、焦虑感、压抑感逐渐加强,各种能力发挥受到限制,降低体育成绩,心理发展的失衡,进而影响大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二)体育运动心理障碍影响体育课程的教学效果
学生对体育运动有心理障碍会导致学生在体育运动过程中产生抵触消极的状态,若这种心理障碍始终伴随在教学过程中,就会导致体育教学效果以及效率的双下降。如果学生有了体育运动心理障碍,常常不愿意认真的听老师的讲授内容,也不会在意是否和老师有足够的互动,甚至直接“逃课”,也有的学生因为对某些运动项目存在心理障碍,在课堂上不敢做动作,不能完成课堂任务,无法达到教师的期望值,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师在课堂上的热情度,造成教师和学生的双压力,教学目标不能完成,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也大打折扣。
(三)增加大学生社会交际压力
体育运动是一项团体集体运动,如若不能和自己的同学教师处好关系,心理失去平衡,则会处于一种孤独压抑状态,从而不能和其他学生进行很好的有效的沟通,就容易形成心理上的对抗行为。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下降,把自己封闭在自己的世界中不愿意与其他人进行沟通,这样周围人也不会愿意与他们一起运动。最终结果就是觉得体育运动枯燥乏味,交际压力大,对学生的心理也会产生某种程度的影响。
二、体育运动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一)客观环境因素
大学的公共体育课程大多数是在室外进行的,所以会受到天气、人气、场地的影响,有一个有利的环境,才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更好的提高自己的锻炼效率。相反,如果没有这样良好的运动环境,学生就会产生一定的懒惰的心理,这样的懒惰心理进而演变为胆怯甚至抵触,久而久之会引起生理和心理的异常反应从而诱发运动性损伤,造成学生运动心理障碍。
(二)学生自身因素
体育教学与其它学科的最大的区别是身体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完成体育教学目标和体育教学任务。而且在体育运动过程中疲劳感觉是极易产生的,如肌肉功能失调、痉挛、感觉迟钝、乏力等这些生理上的疲劳表现,而体现在心理上则表现为精神涣散、怠倦、厌恶、紧张、反应迟钝、不安等。如果学生带着疲劳感去进行体育运动的话,往往伴随着的就是意外的受伤,受伤后的学生会更加的排斥参与体育运动,所以由于学生本身的因素是学生逐渐对体育运动产生厌倦心理,产生心理障碍,消极参加体育运动,一旦有个别同学存在这样的体育运动心理障碍后,可能就会影响其他同学产生同样的心理障碍,最终影响整个教学活动。
(三)体育教师与体育课程设置的因素
体育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水平都可以直接影响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接受程度,体育教师是教学的指挥者和掌控者,教师不仅担负着向学生传播体育知识的责任,还承担了传授体育技能、端正学生思想态度的义务。但是体育教师如果在课堂上只把自己当作一名简单的指挥者,过度的支配和控制学生,而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学生个体个性的发展,没有发现学生的特长而根据学生的特长因材施教,会引起学生的情绪危机,并造成师生情感对立的局面。另外在体育教学中,课程设置单调,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往往缺乏创新,教学形式和方法千篇一律,也难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所以高校体育教师除了自己要拥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外,还要有足够的耐心、责任心、使命感,以对社会负责、对学生负责、对自己负责的角度出发,运用多种教学形式,认真上好每一堂体育课,保证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从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得到教育和锻炼。
(四)社会观念因素
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学校评价学生和教师的要素是考试的分数和科研能力,这就造成了不论是学校还是学生教师对于体育运动锻炼的不重视,仅仅是把体育当作“玩耍”,或者简单放松一下,不会有很大的精力来进行体育运动,对体育认识不足。其实体育作为一门健康的课程,它的作用不仅是让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同时还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不怕挫折、敢于面对困难和失败的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健康心理,通过体育课程过程使他们具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宽阔的胸襟、豁达开朗的性格,树立学生良好的自信心等。长期以来的社会固定观念会影响人们对体育的认识不完善,这样也会导致大学生自小对体育课程的认知缺陷,从而导致体育运动心理障碍。 三、体育运动心理障碍的对应策略
(一)学校要积极创造良好的体育运动氛围
学校提供积极的体育氛围对消除学生的体育运动心理障碍有直接的推动作用。良好的校园氛围可以帮助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和兴致,当校园充满体育文化氛围时,对学生来讲也会同样拥有较高的运动积极性。学校每年都要举办运动会,除此之外还可以开办校级联赛,如足球、篮球、羽毛球、乒乓球和以及趣味竞技比赛,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健康的体育运动环境。当有了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和丰富的体育文化活动,来丰富大学生活、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就可以培养大学生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二)体育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增加体育运动吸引力
体育教师的体育运动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在高水平素质之下体育教师应精心设置课程内容,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手段难易交融搭配,吸引学生的注意,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保持良好的心态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去。而针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教师要适当降低对他们的要求,鼓励并加强对他们的引导,使他们能够顺利完成动作,树立信心他们的信心,以最后达到消除心理障碍为目的。
(三)学生树立阳光心情,克服障碍心理
学生自己首先发现自己的长处,要自己认识自己,人都有长短,不要把别人看得十全十美,而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这样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所以一定要肯定自己的优点,善于发掘自己,这样才能克服障碍心理,积极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去。
四、结论
大学生体育运动心理障碍的产生是由于客观的环境因素、学生自身的因素、体育课程设置和体育教师因素、体育硬件因素以及社会观念等造成的。所以积极改善校园体育氛围,使学生产生积极、安定的情绪,体育教师要有耐心且懂得变通,因材施教,学生也要自己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进度,与教师积极互动,实现教师和学生实现“双赢”,这样才能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季浏主编.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 陆荣瑞,廖俊.大学生体育心理障碍归因分析[J].体育科技.2007(03).
[3] 沈建兵.大学生体育运动心理障碍的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13.3.
[4] 王访清.探索高职院校学生体育心理障碍和对策[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6.
摘 要 文章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从体育运动的视角,研究影响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因素,目的是促进大学生体育运动心理教育观念的更新,为高校营造良好健康的体育运动心理环境,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为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障碍 因素
心理障碍是指做为社会个体的人由于生理、心理或社会原因而导致的各种异常心理过程、异常人格特征的异常行为方式。当一个人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遇到一些困难而对这些困难又自感无法克服时,会产生一种紧心理障碍,这种心理障碍的后果会导致其行为对本人和社会的不适应。大学生在参加体育运动时都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体育心理障碍的产生影响学生正常参与体育锻炼和体育运动比赛,进而影响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整体教学效果。大学生是高校体育运动的主要参与者,他们参与体育运动的态度对体育课程的开展有着重要的决定作用,而且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已然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由此可见,对大学生的体育运动心理障碍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大学生体育运动心理障碍存在的危害
(一)体育运动心理障碍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大学生阶段在年龄上处于由未成年人向成年人的过渡阶段,而在心理上是由幼稚到成熟的过渡发展阶段,在这一重要的过渡、发展阶段,另外还有社会发展的价值体系和法律道德的约束,就会形成青年大学生特有的叛逆性格,从而会导致大学生消极行为习惯的产生,逐渐降低学生对体育的热情与积极性,不适应感、焦虑感、压抑感逐渐加强,各种能力发挥受到限制,降低体育成绩,心理发展的失衡,进而影响大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二)体育运动心理障碍影响体育课程的教学效果
学生对体育运动有心理障碍会导致学生在体育运动过程中产生抵触消极的状态,若这种心理障碍始终伴随在教学过程中,就会导致体育教学效果以及效率的双下降。如果学生有了体育运动心理障碍,常常不愿意认真的听老师的讲授内容,也不会在意是否和老师有足够的互动,甚至直接“逃课”,也有的学生因为对某些运动项目存在心理障碍,在课堂上不敢做动作,不能完成课堂任务,无法达到教师的期望值,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师在课堂上的热情度,造成教师和学生的双压力,教学目标不能完成,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也大打折扣。
(三)增加大学生社会交际压力
体育运动是一项团体集体运动,如若不能和自己的同学教师处好关系,心理失去平衡,则会处于一种孤独压抑状态,从而不能和其他学生进行很好的有效的沟通,就容易形成心理上的对抗行为。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下降,把自己封闭在自己的世界中不愿意与其他人进行沟通,这样周围人也不会愿意与他们一起运动。最终结果就是觉得体育运动枯燥乏味,交际压力大,对学生的心理也会产生某种程度的影响。
二、体育运动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一)客观环境因素
大学的公共体育课程大多数是在室外进行的,所以会受到天气、人气、场地的影响,有一个有利的环境,才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更好的提高自己的锻炼效率。相反,如果没有这样良好的运动环境,学生就会产生一定的懒惰的心理,这样的懒惰心理进而演变为胆怯甚至抵触,久而久之会引起生理和心理的异常反应从而诱发运动性损伤,造成学生运动心理障碍。
(二)学生自身因素
体育教学与其它学科的最大的区别是身体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完成体育教学目标和体育教学任务。而且在体育运动过程中疲劳感觉是极易产生的,如肌肉功能失调、痉挛、感觉迟钝、乏力等这些生理上的疲劳表现,而体现在心理上则表现为精神涣散、怠倦、厌恶、紧张、反应迟钝、不安等。如果学生带着疲劳感去进行体育运动的话,往往伴随着的就是意外的受伤,受伤后的学生会更加的排斥参与体育运动,所以由于学生本身的因素是学生逐渐对体育运动产生厌倦心理,产生心理障碍,消极参加体育运动,一旦有个别同学存在这样的体育运动心理障碍后,可能就会影响其他同学产生同样的心理障碍,最终影响整个教学活动。
(三)体育教师与体育课程设置的因素
体育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水平都可以直接影响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接受程度,体育教师是教学的指挥者和掌控者,教师不仅担负着向学生传播体育知识的责任,还承担了传授体育技能、端正学生思想态度的义务。但是体育教师如果在课堂上只把自己当作一名简单的指挥者,过度的支配和控制学生,而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学生个体个性的发展,没有发现学生的特长而根据学生的特长因材施教,会引起学生的情绪危机,并造成师生情感对立的局面。另外在体育教学中,课程设置单调,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往往缺乏创新,教学形式和方法千篇一律,也难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所以高校体育教师除了自己要拥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外,还要有足够的耐心、责任心、使命感,以对社会负责、对学生负责、对自己负责的角度出发,运用多种教学形式,认真上好每一堂体育课,保证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从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得到教育和锻炼。
(四)社会观念因素
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学校评价学生和教师的要素是考试的分数和科研能力,这就造成了不论是学校还是学生教师对于体育运动锻炼的不重视,仅仅是把体育当作“玩耍”,或者简单放松一下,不会有很大的精力来进行体育运动,对体育认识不足。其实体育作为一门健康的课程,它的作用不仅是让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同时还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不怕挫折、敢于面对困难和失败的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健康心理,通过体育课程过程使他们具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宽阔的胸襟、豁达开朗的性格,树立学生良好的自信心等。长期以来的社会固定观念会影响人们对体育的认识不完善,这样也会导致大学生自小对体育课程的认知缺陷,从而导致体育运动心理障碍。 三、体育运动心理障碍的对应策略
(一)学校要积极创造良好的体育运动氛围
学校提供积极的体育氛围对消除学生的体育运动心理障碍有直接的推动作用。良好的校园氛围可以帮助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和兴致,当校园充满体育文化氛围时,对学生来讲也会同样拥有较高的运动积极性。学校每年都要举办运动会,除此之外还可以开办校级联赛,如足球、篮球、羽毛球、乒乓球和以及趣味竞技比赛,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健康的体育运动环境。当有了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和丰富的体育文化活动,来丰富大学生活、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就可以培养大学生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二)体育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增加体育运动吸引力
体育教师的体育运动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在高水平素质之下体育教师应精心设置课程内容,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手段难易交融搭配,吸引学生的注意,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保持良好的心态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去。而针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教师要适当降低对他们的要求,鼓励并加强对他们的引导,使他们能够顺利完成动作,树立信心他们的信心,以最后达到消除心理障碍为目的。
(三)学生树立阳光心情,克服障碍心理
学生自己首先发现自己的长处,要自己认识自己,人都有长短,不要把别人看得十全十美,而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这样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所以一定要肯定自己的优点,善于发掘自己,这样才能克服障碍心理,积极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去。
四、结论
大学生体育运动心理障碍的产生是由于客观的环境因素、学生自身的因素、体育课程设置和体育教师因素、体育硬件因素以及社会观念等造成的。所以积极改善校园体育氛围,使学生产生积极、安定的情绪,体育教师要有耐心且懂得变通,因材施教,学生也要自己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进度,与教师积极互动,实现教师和学生实现“双赢”,这样才能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季浏主编.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 陆荣瑞,廖俊.大学生体育心理障碍归因分析[J].体育科技.2007(03).
[3] 沈建兵.大学生体育运动心理障碍的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13.3.
[4] 王访清.探索高职院校学生体育心理障碍和对策[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