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安门广场东侧,国家博物馆北广场,一尊雕像巍然矗立。
这是一座青铜孔子像,高达9.5米,重约17吨,以孔子站姿为造型,面部温和睿智,长髯垂胸,衣袂飘飞,双手合于胸前,目视远方。雕像身体部分以简朴、概括的手法,将人体的结构融入自然的山石形态当中,古朴雄浑,气势磅礴。
就是这样一尊雕塑,引来无数热议,还有质疑和批判。为什么是孔子站在这里々因为这里不是一个普通的地方,紧邻的天安门广场是中国的政治中心,这里曾发生了许多影响中国的重大事件。还因为这尊雕像不是一个普通人,他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却在近百年中一而再再而三地受到批判。
透过非议,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完美的文化契合:一个中国文化的巨人站在象征民族历史文化的国家博物馆大门前,显得是如此的恰如其分、交相辉映!
一座文化高山
“孔子像和政治没有关系,要从文化的角度去诠释。”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解释说,博物馆历史、艺术并重,要有厚重感,你没有个文化巨人,那你就显得没有文化,也没有历史。孔子与苏格拉底、耶稣、释迦牟尼一样是世界公认的文化巨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的名片,因此在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全面竣工之际,孔子像落户国家博物馆,与国博自身的文化含量是非常相配的。
本着这个指导思想,孔子雕塑就成了一件并不复杂的事情。在2010年的全国“两会”上,吕章申找到了著名雕塑家吴为山,请他为扩建后即将开馆的国家博物馆创作一座孔子雕像。
吴为山这位雕塑大师感到了沉重的压力。尽管他一直潜心研究孔子像的雕塑艺术,先后创作了20多个不同样式的孔子像,作品被英国、法国、韩国等多个国家收藏,但要为国家博物馆塑一座孔子像,还是有些诚惶诚恐。孔子像要一副什么样子,才能配得上国家博物馆这个珍藏着国家民族历史文化的殿堂?
为找到他心目中的孔子形象,吴为山曾专门找到了孔子嫡传后代的照片,还参照过一些儒商的形象,但仍很难确定一个清晰的轮廓,因为“孔子是中国文化的象征,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孔子的形象,古书中对孔子的形象也有很多描写,自己也创作过一些孔子雕像,要有创新还是很不容易的。”
最终,吴为山为他创作的这尊孔子像找到了一个突出点,就是“儒雅”,把孔子塑造成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慈祥、谦恭、渊博。在吴为山看来,孔子的仁爱思想与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一致,而谦恭也能体现出孔子作为中国文化大使独具的文化智慧和礼仪风采。
而为了与博物馆建筑风格相协调,吴为山考虑到了孔子像造型也需要有所创新。“高达9.5米的孔子像是要矗立在室外的,这就要求必须和周围已有的建筑相融合,至少看着不能让人感觉突兀。”本着这样的理念,吴为山最终将人体与山体结合起来,整体上以山体的形象作为造型参考,意在表现孔子的正大气象;其次,在人物姿态上又借鉴了孔子的写实性造型。通过人物造型的谦恭、和善、仁义、智慧气质来表现孔子的内在文化精神,总体思路是“面含春风,满怀仁爱,智者谦恭,巍然山巅。”
一次思想传承
“孔子像在这个时候走向天安门广场是历史的选择。”中国孔子基金会副秘书长王大千认为,孔子是中国文化的巨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性人物。把孔子像立在国家博物馆门前,是非常恰当的。在经济崛起之后,文化大国必然需要文化巨人。在诸子百家中,孔子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乃至中国历史的影响力显然是最大的,因此选择孔子无可厚非。
王大干表示。所谓历史的选择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依然需要孔子思想,“现在环境问题、民族问题都比较突出,这些问题都需要孔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树立孔子像也是我们时代文化自觉、自强、自信的标志。孔子思想集中体现我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这种精神具有历史意义和时代意义,是不会过时的。”
在中国2000多年的历史中,政治漩涡中的孔子如坐过山车般大起大落,有无限抬升尊为“至圣先师”崇敬至极的时代,也有贬低、丑化甚至妖魔化孔子的时代。但这些起起伏伏并没有影响孔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象征的地位,这就是孔子学说的生命力所在。
自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中国以儒学为正统,儒学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深刻地影响了中国2000多年的历史,其伦理道德、仁爱和谐内容成为一个个朝代的执政思想和一代代中国人恪守的行为准则。一个世纪之前,西方文化涌入中国,西方文化崇拜开始在中国流行,儒家学说被封建政权维护统治所利用的“三纲五常”等封建糟粕受到了强烈的批判。“五四运动”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上世纪60年代的“十年动乱”。又提出了破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四旧”。儒家思想彻底失去了主体地位。
然而,儒学失去了统治地位后却没有出现继任者,中国近几十年来的社会思想在中西文化的交织间徘徊,艰难地寻找着根植于传统文化的精神家园。
但儒学的影响已如血液般流淌在中国人的身体里,成为了国人固有的文化基因。即使完全浸润于西方文化之中的海外华人,其思想深处那些尊老爱幼、和睦相处的家庭伦理道德等仍然是儒家思想的影响所在。
今天的中国,正在发展中崛起。对于许多的中国人来说,重新树立一个伟大民族的自尊与自信,对于未来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从目前来看,国家的发展需要和谐,世界的发展需要和平,孔子学说中“和为贵”的思想,正成为当今及未来全世界一个共同的追求。
国家博物馆门前竖起孔子像,引来无数国人的大声叫好。著名学者易中天认为,孔子学说里的忠君思想、贬农之说,的确不合时宜,其稽粕也人所共见,可是作为一门学说、一家之言,不能因其存在瑕疵而放弃对其整体价值的尊重。尊重无须拔高,无须像封建帝王一样,为他加官进爵;学说无须膜拜,不需要在各地建孔庙,搞大规模祭拜。“只要把孔老夫子放在一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思想家的地位上,汲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便是尊重,就足够了。”
一个价值符号
“作为我们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至圣先贤,作为我们中国人一个精神归属,孔子雕像在天安门的建立,反映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视。”著名文化评论人于丹认为。孔子在历史上的地位,历朝历代都对他有着不同的评价,在上一个世纪更是经历了两次根本性的颠覆,所以在21世纪我们要完成的实际上是一次修复。“孔子像在天安门的竖立,仅仅是一个符号,是一种意识,是一种价值传递,但它绝对不是终结。以后真正的发展是让这种巨热的温度降到和我们生命体征一样的温暖,让我们每一个人可以在中国文化中相随相伴,体会入心,可以让它结合当下价值,进入我们自己的生 活体系。”
而在吕章申眼里,孔子像更是一张国家名片,代表着中国的形象。中国人对孔子形象的向往和憧憬,几千年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艺术家用各自的智慧将他们心目中的孔子形象作出了不同的演绎,成为人们瞻仰和礼拜的圣像。今天当人们面对这尊塑像时,会发出许多文化的感慨,会产生与孔子思想相关的许多联想,所谓的“思接千古”,正是通过这一特殊的媒介而获得雕塑的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
实际上,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孔子,以其优秀的思想在国际社会也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2005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设立“孔子教育奖”。这是第一个以中国人命名的国际大奖,主要用于奖励世界范围内在全民教育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政府机构、非政府组织和具有杰出贡献的个人。
孔子作为中国的文化品牌和形象不断走向世界。从2004年开始,中国在国外创办以普及汉语教育、增进世界各国对中国的理解与友好的孔子学院,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和欢迎,许多国外教育机构主动联系中国国家汉办要求建立孔子学院。如今孔子学院已经在全球五大洲开花结果,9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近700所孔子学院和孔子学堂。1月21日,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美国期间专程到芝加哥佩顿参观了设在那里的芝加哥孔子学院。
在孔子故乡山东,山东省对外文化交流团每次对外文化交流活动,都会有孔子文化的内容。每到一处,代表团都受到了格外的欢迎,孔子文化展引起了国外观众的极大兴趣。他们通过展览看到了一个2000多年前的中国智者,看到了孔子文化的魅力。
由中国孔子基金会主办的“孔子文化世界行”是山东省着力打造的文化“走出去”品牌工程。2010年2月22日,孔子圣迹图展和汉像化石图展走进了法国卡昂市。法国下诺曼底州议会副主席博诺飞先生在热情洋溢的讲话中高度评价了孔子思想和学说在世界的影响力。充分肯定了孔子思想中以“仁爱”为核心的“和谐共生”的价值观念。博诺飞认为,孔子的思想理念在中国历代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且在那个时代远远超过了欧洲。举办的“孔子文化世界行”展览内容精湛而丰富,为大家更好地了解孔子和学习中国文化提供了机会。
而在“孔子”走进美国旧金山时,加州众议员马世云异常激动,“孔子不仅是中国的,也是美国的、加州的。加州是多元文化交流荟萃之地,孔子文化深受大家喜爱,我们热烈欢迎孔子的到来。”
编辑/吴倩
孔子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特点、伦理道德等方面影响很大,在世界上也很有影响。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公元前551年出生在鲁国(今山东曲阜)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他少年时代生活贫困,管理过仓库,也看管过牛羊。孔子很喜欢读书,学习刻苦而又虚心,认真地学习礼、乐、射、御、书、数六艺,逐渐成为学问广博的学者。那时候,很多读书人愿拜孔子作老师,于是孔子就创办了私学,广收学生。
孔子50岁时在鲁国做了官,表现出了良好的政治才能。不久,孔子对昏庸的鲁国国君十分失望,就辞官不做,带着他的学生周游各个诸侯国,宣传他的政治主张。
孔子晚年一面继续讲学,一面整理古书。他整理了《诗经》、《尚书》等几部书,还对鲁国史书《春秋》作了修订,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保存和传播做出了贡献。
公元前479年,73岁的孔子在鲁国去世。第:年,鲁国国君把孔子的家改建成庙,这就是孔庙。孔庙后来成了历代帝王祭祀孔子的地方。
外媒评论孔子像
日本经济新闻社报道说:汉代已有人称孔子为“素王”,“素王”就是思想文化领域的无冕之王。清代统治者封给他一个称号:“大成至圣文宣王”,大概是2000多年中读书人的最高头衔。今天孔子走进天安门是理所当然的,
英国《独立报》称:孔子雕像的竖立,标志看中国人对孔子的一次重要反思,标志着这位学者、思想家以及教育家在中国的高调复兴。
加拿大《环球邮报》称:尽管孔子曾一度被批判。但近年来,中国又慢慢地重拾孔子思想,特别是其“强调个人道德与尊重权威”。报道援引加拿大学者丹尼尔·贝尔的分析称,孔子思想在中国复兴,是因为当今中国社会有不少问题需要得到解答,“人们越来越呼唤社会责任感,同时,他们也日益感觉到某种道德空白”。
美国媒体的报道称: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中国人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社会变化,孔子对道德的强调,也就很容易引起共鸣。布鲁金斯学会一名中国问题专家对该媒体称,中国已经意识到某种社会价值体系的缺失,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新的体系……它要求中国人言行更为适当、勿得势气盛,更不要倾向于暴力”。
这是一座青铜孔子像,高达9.5米,重约17吨,以孔子站姿为造型,面部温和睿智,长髯垂胸,衣袂飘飞,双手合于胸前,目视远方。雕像身体部分以简朴、概括的手法,将人体的结构融入自然的山石形态当中,古朴雄浑,气势磅礴。
就是这样一尊雕塑,引来无数热议,还有质疑和批判。为什么是孔子站在这里々因为这里不是一个普通的地方,紧邻的天安门广场是中国的政治中心,这里曾发生了许多影响中国的重大事件。还因为这尊雕像不是一个普通人,他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却在近百年中一而再再而三地受到批判。
透过非议,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完美的文化契合:一个中国文化的巨人站在象征民族历史文化的国家博物馆大门前,显得是如此的恰如其分、交相辉映!
一座文化高山
“孔子像和政治没有关系,要从文化的角度去诠释。”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解释说,博物馆历史、艺术并重,要有厚重感,你没有个文化巨人,那你就显得没有文化,也没有历史。孔子与苏格拉底、耶稣、释迦牟尼一样是世界公认的文化巨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的名片,因此在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全面竣工之际,孔子像落户国家博物馆,与国博自身的文化含量是非常相配的。
本着这个指导思想,孔子雕塑就成了一件并不复杂的事情。在2010年的全国“两会”上,吕章申找到了著名雕塑家吴为山,请他为扩建后即将开馆的国家博物馆创作一座孔子雕像。
吴为山这位雕塑大师感到了沉重的压力。尽管他一直潜心研究孔子像的雕塑艺术,先后创作了20多个不同样式的孔子像,作品被英国、法国、韩国等多个国家收藏,但要为国家博物馆塑一座孔子像,还是有些诚惶诚恐。孔子像要一副什么样子,才能配得上国家博物馆这个珍藏着国家民族历史文化的殿堂?
为找到他心目中的孔子形象,吴为山曾专门找到了孔子嫡传后代的照片,还参照过一些儒商的形象,但仍很难确定一个清晰的轮廓,因为“孔子是中国文化的象征,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孔子的形象,古书中对孔子的形象也有很多描写,自己也创作过一些孔子雕像,要有创新还是很不容易的。”
最终,吴为山为他创作的这尊孔子像找到了一个突出点,就是“儒雅”,把孔子塑造成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慈祥、谦恭、渊博。在吴为山看来,孔子的仁爱思想与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一致,而谦恭也能体现出孔子作为中国文化大使独具的文化智慧和礼仪风采。
而为了与博物馆建筑风格相协调,吴为山考虑到了孔子像造型也需要有所创新。“高达9.5米的孔子像是要矗立在室外的,这就要求必须和周围已有的建筑相融合,至少看着不能让人感觉突兀。”本着这样的理念,吴为山最终将人体与山体结合起来,整体上以山体的形象作为造型参考,意在表现孔子的正大气象;其次,在人物姿态上又借鉴了孔子的写实性造型。通过人物造型的谦恭、和善、仁义、智慧气质来表现孔子的内在文化精神,总体思路是“面含春风,满怀仁爱,智者谦恭,巍然山巅。”
一次思想传承
“孔子像在这个时候走向天安门广场是历史的选择。”中国孔子基金会副秘书长王大千认为,孔子是中国文化的巨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性人物。把孔子像立在国家博物馆门前,是非常恰当的。在经济崛起之后,文化大国必然需要文化巨人。在诸子百家中,孔子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乃至中国历史的影响力显然是最大的,因此选择孔子无可厚非。
王大干表示。所谓历史的选择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依然需要孔子思想,“现在环境问题、民族问题都比较突出,这些问题都需要孔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树立孔子像也是我们时代文化自觉、自强、自信的标志。孔子思想集中体现我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这种精神具有历史意义和时代意义,是不会过时的。”
在中国2000多年的历史中,政治漩涡中的孔子如坐过山车般大起大落,有无限抬升尊为“至圣先师”崇敬至极的时代,也有贬低、丑化甚至妖魔化孔子的时代。但这些起起伏伏并没有影响孔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象征的地位,这就是孔子学说的生命力所在。
自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中国以儒学为正统,儒学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深刻地影响了中国2000多年的历史,其伦理道德、仁爱和谐内容成为一个个朝代的执政思想和一代代中国人恪守的行为准则。一个世纪之前,西方文化涌入中国,西方文化崇拜开始在中国流行,儒家学说被封建政权维护统治所利用的“三纲五常”等封建糟粕受到了强烈的批判。“五四运动”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上世纪60年代的“十年动乱”。又提出了破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四旧”。儒家思想彻底失去了主体地位。
然而,儒学失去了统治地位后却没有出现继任者,中国近几十年来的社会思想在中西文化的交织间徘徊,艰难地寻找着根植于传统文化的精神家园。
但儒学的影响已如血液般流淌在中国人的身体里,成为了国人固有的文化基因。即使完全浸润于西方文化之中的海外华人,其思想深处那些尊老爱幼、和睦相处的家庭伦理道德等仍然是儒家思想的影响所在。
今天的中国,正在发展中崛起。对于许多的中国人来说,重新树立一个伟大民族的自尊与自信,对于未来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从目前来看,国家的发展需要和谐,世界的发展需要和平,孔子学说中“和为贵”的思想,正成为当今及未来全世界一个共同的追求。
国家博物馆门前竖起孔子像,引来无数国人的大声叫好。著名学者易中天认为,孔子学说里的忠君思想、贬农之说,的确不合时宜,其稽粕也人所共见,可是作为一门学说、一家之言,不能因其存在瑕疵而放弃对其整体价值的尊重。尊重无须拔高,无须像封建帝王一样,为他加官进爵;学说无须膜拜,不需要在各地建孔庙,搞大规模祭拜。“只要把孔老夫子放在一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思想家的地位上,汲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便是尊重,就足够了。”
一个价值符号
“作为我们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至圣先贤,作为我们中国人一个精神归属,孔子雕像在天安门的建立,反映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视。”著名文化评论人于丹认为。孔子在历史上的地位,历朝历代都对他有着不同的评价,在上一个世纪更是经历了两次根本性的颠覆,所以在21世纪我们要完成的实际上是一次修复。“孔子像在天安门的竖立,仅仅是一个符号,是一种意识,是一种价值传递,但它绝对不是终结。以后真正的发展是让这种巨热的温度降到和我们生命体征一样的温暖,让我们每一个人可以在中国文化中相随相伴,体会入心,可以让它结合当下价值,进入我们自己的生 活体系。”
而在吕章申眼里,孔子像更是一张国家名片,代表着中国的形象。中国人对孔子形象的向往和憧憬,几千年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艺术家用各自的智慧将他们心目中的孔子形象作出了不同的演绎,成为人们瞻仰和礼拜的圣像。今天当人们面对这尊塑像时,会发出许多文化的感慨,会产生与孔子思想相关的许多联想,所谓的“思接千古”,正是通过这一特殊的媒介而获得雕塑的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
实际上,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孔子,以其优秀的思想在国际社会也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2005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设立“孔子教育奖”。这是第一个以中国人命名的国际大奖,主要用于奖励世界范围内在全民教育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政府机构、非政府组织和具有杰出贡献的个人。
孔子作为中国的文化品牌和形象不断走向世界。从2004年开始,中国在国外创办以普及汉语教育、增进世界各国对中国的理解与友好的孔子学院,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和欢迎,许多国外教育机构主动联系中国国家汉办要求建立孔子学院。如今孔子学院已经在全球五大洲开花结果,9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近700所孔子学院和孔子学堂。1月21日,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美国期间专程到芝加哥佩顿参观了设在那里的芝加哥孔子学院。
在孔子故乡山东,山东省对外文化交流团每次对外文化交流活动,都会有孔子文化的内容。每到一处,代表团都受到了格外的欢迎,孔子文化展引起了国外观众的极大兴趣。他们通过展览看到了一个2000多年前的中国智者,看到了孔子文化的魅力。
由中国孔子基金会主办的“孔子文化世界行”是山东省着力打造的文化“走出去”品牌工程。2010年2月22日,孔子圣迹图展和汉像化石图展走进了法国卡昂市。法国下诺曼底州议会副主席博诺飞先生在热情洋溢的讲话中高度评价了孔子思想和学说在世界的影响力。充分肯定了孔子思想中以“仁爱”为核心的“和谐共生”的价值观念。博诺飞认为,孔子的思想理念在中国历代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且在那个时代远远超过了欧洲。举办的“孔子文化世界行”展览内容精湛而丰富,为大家更好地了解孔子和学习中国文化提供了机会。
而在“孔子”走进美国旧金山时,加州众议员马世云异常激动,“孔子不仅是中国的,也是美国的、加州的。加州是多元文化交流荟萃之地,孔子文化深受大家喜爱,我们热烈欢迎孔子的到来。”
编辑/吴倩
孔子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特点、伦理道德等方面影响很大,在世界上也很有影响。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公元前551年出生在鲁国(今山东曲阜)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他少年时代生活贫困,管理过仓库,也看管过牛羊。孔子很喜欢读书,学习刻苦而又虚心,认真地学习礼、乐、射、御、书、数六艺,逐渐成为学问广博的学者。那时候,很多读书人愿拜孔子作老师,于是孔子就创办了私学,广收学生。
孔子50岁时在鲁国做了官,表现出了良好的政治才能。不久,孔子对昏庸的鲁国国君十分失望,就辞官不做,带着他的学生周游各个诸侯国,宣传他的政治主张。
孔子晚年一面继续讲学,一面整理古书。他整理了《诗经》、《尚书》等几部书,还对鲁国史书《春秋》作了修订,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保存和传播做出了贡献。
公元前479年,73岁的孔子在鲁国去世。第:年,鲁国国君把孔子的家改建成庙,这就是孔庙。孔庙后来成了历代帝王祭祀孔子的地方。
外媒评论孔子像
日本经济新闻社报道说:汉代已有人称孔子为“素王”,“素王”就是思想文化领域的无冕之王。清代统治者封给他一个称号:“大成至圣文宣王”,大概是2000多年中读书人的最高头衔。今天孔子走进天安门是理所当然的,
英国《独立报》称:孔子雕像的竖立,标志看中国人对孔子的一次重要反思,标志着这位学者、思想家以及教育家在中国的高调复兴。
加拿大《环球邮报》称:尽管孔子曾一度被批判。但近年来,中国又慢慢地重拾孔子思想,特别是其“强调个人道德与尊重权威”。报道援引加拿大学者丹尼尔·贝尔的分析称,孔子思想在中国复兴,是因为当今中国社会有不少问题需要得到解答,“人们越来越呼唤社会责任感,同时,他们也日益感觉到某种道德空白”。
美国媒体的报道称: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中国人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社会变化,孔子对道德的强调,也就很容易引起共鸣。布鲁金斯学会一名中国问题专家对该媒体称,中国已经意识到某种社会价值体系的缺失,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新的体系……它要求中国人言行更为适当、勿得势气盛,更不要倾向于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