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化的进程异常迅猛,涌现了民工潮及农民外出打工、经商等普遍的社会现象,离乡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没有能力和条件将自己的子女安置在其所在的城市,只能将其留在家中,把孩子全部寄托给老人或亲戚或朋友,这些父母片面的认为只要孩子不缺钱就万事大吉。殊不知,更大的缺陷和后果却让家长们始料不及。很多留守儿童在身体发育、性格形成、人生观念等方面得不到正常呵护和引导,造成他们生理和心里上的缺陷,成了生活上的困难生、学习上的后进生、思想行为上的问题生。为了减少上述现象的发生,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齐心协力、共同合作才能把我们的孩子教育好,把留守儿童的问题解决好。
【关键词】留守学生;班主任;教育对策
所谓留守学生,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它地区工作,把孩子留在家乡就读,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学龄儿童。由于他们特殊的成长环境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及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留守学生”是一个特殊的、需要高度重视和十分关注的社会群体。面对这种严峻形势,我们不等不靠,务必实行关怀、关心、关爱留守学生,积极探索关爱留守学生健康成长的长效机制,努力营造留守学生健康成长环境。根据校情,我们帮助、呵护“留守学生”,给予他们春天般的温暖。教师的工作更是任重而道远,我们广大的教师要用真心、爱心,耐心,细心去关爱他们,建立一个关爱工作“网”,实现人间遍地有真情,做到学校、家庭、社会紧密联系,相互配合,密切关注孩子的动态,时时关爱他们,帮助他们。我们还建立“留守学生”档案,做到学校家庭互通、互助、互帮,共同呵护这片留守的天空。
1.留守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1 是家庭原因。首先留守学生”长期处在缺乏母爱、父爱的环境中成长,即使有一方父亲或母亲在家,但是农活、家务相对于两人在家时也一定会更多更忙,根本无暇顾及孩子,对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也很少发现,即使发现也难有很多时间去沟通、去教育,促进孩子改正。其次是父母同时在外打工的孩子,绝大部分是由爷爷奶奶或外婆外公来照顾,祖孙辈的年龄相差悬殊,孩子与祖辈之间不易沟通,再加上祖辈们年老体衰,大多文化知识少甚至是文盲,往往只能照顾孙辈们的生活起居,无法尽到教育责任。第三是寄住在亲戚家中的,亲戚一般不会像自己的子女那样管束、教导这些留守孩子,他们认为管得太严,小孩子不理解,对待孩子的态度有的迁就放任,有的冷淡粗暴,而这些孩子自己也总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
1.2 学校原因。农村学校作为直接面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实施单位,很难为留守儿童提供个性化、针对性强的教育,在生活、学习上难以赋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即便是在教师的职权和职能范围内,也往往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没有更多的时间来关心留守子女。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应试教育的机制仍在发挥着一定的作用,考核学校和教师的标准还是包括教学实绩这一指标,因此在实践中大行其道的依然是应试教育的那一套做法,反映在教师对待学生的的态度上,就是“带好一个差生,不如培养一个好生”。
1.3 社会原因。留守学生处于弱势的地位,在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极端强化时,就形成孤僻、焦虑、自私等心理,所以不愿和人交往,对人不信任,对自己不自信。由于父母远在他乡,得不到关爱和正确的引导。所以学校周围的网吧、游戏厅就成了留守学生的消遣之地,长此以往,留守学生就极易出现心理失范和越轨行为。
2.留守学生教育的应对策略
沉重的思考。我们总是责怪“留守学生”难管教,可是,我们想过他们的需要吗?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关怀与爱是人的本能需要。而大部分“留守学生”获得的仅是吃饱穿暖的“浅层关怀”,父母之于他们,关怀与爱被距离阻隔,而我们又能责怪他们的父母吗?在农村,孩子教育投资很大,出门打工成了绝大部分农村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我们感受到“留守学生”更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怀和父母之爱,倘使我们的老师能放下“架子”, 象对待自己孩子那样去善待学生,多和他们“闲谈”,多给他们一丝温暖,这一特殊群体也会象其他学生一样健康成长。这些“留守学生”并不是所谓的“坏孩子”,他们缺少温暖,缺少呵护,可以说,他们的恶习产生的原因是不平,是委屈,是无奈。我们凭什么怪他们?我们应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帮助。从当前来看,要破解“留守学生”教育之难题,家长、学校、社会一个也不能少。但对“留守学生”而言,学校教育的作用一刻也不能容缓,我认为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2.1 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留守学生从家庭进入学校、进入班级、班主任的教育管理起着很大的作用。
首先、让班级的每个成员互相关爱。班主任应重视营造良好的班集体氛围,教育学生关心集体,爱护集体,团结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把个人的进步与集体的荣誉连在一起。同时班主任还应采取相应的办法,让全体学生都紧紧地团结在集体之中,让“留守儿童”切实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力量,从而弥补家庭教育中所缺损的情感交流与沟通,以取得良好的思想教育效果。
其次、班主任个别帮助与指导留守儿童。留守学生的性格类型和性格特征存在着个体差异,要培养他们良好的品格,健康的人生价值观,必须重视个别帮助和指导。通过逐步、真正了解学生,恰当处理学生的害羞、自卑、防卫心理带来的沟通障碍。在个别帮助时,要分清他们的不同家庭情况所带来的不同心理状况,分析其性格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发展积极的性格特征,调整消极的性格特征。如,他们学习上有什么困惑;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交往上有什么障碍;心理上有什么想不开的等等,我们可以让他们去找他们信得过的老师谈话,内容可涉及校内外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辅导交流过程中鼓励学生发表看法、宣泄情感、探索解决所面临问题的办法。教师应用鼓励性、商量式的语气和学生交流。
再次、注重留守学生的心理调节。思想来源于心灵,班主任要培养“留守生”的调节、适应能力。这对他们非常重要,教他们学会调节自已的现状,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父母,理解父母亲为了他们的学习生活所付出的努力,化解他们的情绪。确立自己合适、正确的理想,保持轻松的精神,适应在任何环境中都能保持健康的人与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消除人际交往障碍,和同学们共同进步。
最后、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建立留守学生档案,明确与家长联系的方式,通过开家长会和平时的电话、短信等方式对学生家长进行培训,一方面让孩子的父母感受到由于他们的不关心给孩子造成的后果,督促他们要定期与孩子交流通过电话或书信沟通,保持心灵的最近距离,深入孩子内心,鼓励孩子,人虽在外,却及时通过孩子和其爷爷奶奶等和老师多方面了解孩子,针对孩子,对症下药。另一方面要让孩子身边的监护人懂得如何教育这些留守学生。
2.2 培养留守儿童的心理适应能力。
2.2.1 自信心的培养。 自信心就是相信自己一定能够达到某一目标或完成某一项任务的心理状态。留守儿童 由于不能得到父母及时的管教,而隔代监护人爷爷奶奶等又常常溺爱或放纵他们的行为,致使他们学习的自觉性较差,成绩落后,久而久之就失去了自信心。因此,教师要指导留守儿童去做一些力所能及、把握性大的事情,如帮爷爷奶奶做一些家务,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学会克服自己学习上的一些不良习惯等,即使很小的事,也能获得成功的体验,起到增强自信心的作用。
2.2.2 抗挫折能力培养。挫折感在留守儿童的心理上表现很明显,他们常常会由于考试的失败、学业的担忧、社交的障碍、缺少父母的关爱等方面的原因体验到挫折感。 首先要让留守学生善于根据自己的优势确立奋斗目标,在前进过程中发现不切合实际时,要及时调整,化压力为动力。其实,适度的刺激和压力能有效的调整机体的积极因素,正所谓“自古雄才多磨难”。要有一个辩证的挫折观,保持自信和乐观的态度,学会悦纳自己。
2.2.3 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缺少父母的关爱呵护,自闭心理较为严重,常常不愿与人交往,心理压力较大。在学校教育中,教师要鼓励他们多参加班级和学校的各种活动,为他们展示和表现自己提供一定的平台。应鼓励他们克服自闭心理,试探着主动与人交往,慢慢获得成功的体验。
总之,留守儿童已是农村教育中的一个普遍而又棘手的问题,也是一种社会问题,须综合治理,方能解决问题。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档案,配备专门的心理老师,及时与他们沟通疏导,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品质,培养其健全的人格;要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 解决一部分家长的后顾之忧,从体制上保证这群孩子顺利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使他们健康成长,成为国家建设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 左金华《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国校外教育杂志社、2011、4
[2] 陈向阳《班主任专业成长》、2010、6
收稿日期:2012-02-25
【关键词】留守学生;班主任;教育对策
所谓留守学生,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它地区工作,把孩子留在家乡就读,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学龄儿童。由于他们特殊的成长环境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及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留守学生”是一个特殊的、需要高度重视和十分关注的社会群体。面对这种严峻形势,我们不等不靠,务必实行关怀、关心、关爱留守学生,积极探索关爱留守学生健康成长的长效机制,努力营造留守学生健康成长环境。根据校情,我们帮助、呵护“留守学生”,给予他们春天般的温暖。教师的工作更是任重而道远,我们广大的教师要用真心、爱心,耐心,细心去关爱他们,建立一个关爱工作“网”,实现人间遍地有真情,做到学校、家庭、社会紧密联系,相互配合,密切关注孩子的动态,时时关爱他们,帮助他们。我们还建立“留守学生”档案,做到学校家庭互通、互助、互帮,共同呵护这片留守的天空。
1.留守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1 是家庭原因。首先留守学生”长期处在缺乏母爱、父爱的环境中成长,即使有一方父亲或母亲在家,但是农活、家务相对于两人在家时也一定会更多更忙,根本无暇顾及孩子,对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也很少发现,即使发现也难有很多时间去沟通、去教育,促进孩子改正。其次是父母同时在外打工的孩子,绝大部分是由爷爷奶奶或外婆外公来照顾,祖孙辈的年龄相差悬殊,孩子与祖辈之间不易沟通,再加上祖辈们年老体衰,大多文化知识少甚至是文盲,往往只能照顾孙辈们的生活起居,无法尽到教育责任。第三是寄住在亲戚家中的,亲戚一般不会像自己的子女那样管束、教导这些留守孩子,他们认为管得太严,小孩子不理解,对待孩子的态度有的迁就放任,有的冷淡粗暴,而这些孩子自己也总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
1.2 学校原因。农村学校作为直接面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实施单位,很难为留守儿童提供个性化、针对性强的教育,在生活、学习上难以赋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即便是在教师的职权和职能范围内,也往往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没有更多的时间来关心留守子女。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应试教育的机制仍在发挥着一定的作用,考核学校和教师的标准还是包括教学实绩这一指标,因此在实践中大行其道的依然是应试教育的那一套做法,反映在教师对待学生的的态度上,就是“带好一个差生,不如培养一个好生”。
1.3 社会原因。留守学生处于弱势的地位,在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极端强化时,就形成孤僻、焦虑、自私等心理,所以不愿和人交往,对人不信任,对自己不自信。由于父母远在他乡,得不到关爱和正确的引导。所以学校周围的网吧、游戏厅就成了留守学生的消遣之地,长此以往,留守学生就极易出现心理失范和越轨行为。
2.留守学生教育的应对策略
沉重的思考。我们总是责怪“留守学生”难管教,可是,我们想过他们的需要吗?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关怀与爱是人的本能需要。而大部分“留守学生”获得的仅是吃饱穿暖的“浅层关怀”,父母之于他们,关怀与爱被距离阻隔,而我们又能责怪他们的父母吗?在农村,孩子教育投资很大,出门打工成了绝大部分农村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我们感受到“留守学生”更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怀和父母之爱,倘使我们的老师能放下“架子”, 象对待自己孩子那样去善待学生,多和他们“闲谈”,多给他们一丝温暖,这一特殊群体也会象其他学生一样健康成长。这些“留守学生”并不是所谓的“坏孩子”,他们缺少温暖,缺少呵护,可以说,他们的恶习产生的原因是不平,是委屈,是无奈。我们凭什么怪他们?我们应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帮助。从当前来看,要破解“留守学生”教育之难题,家长、学校、社会一个也不能少。但对“留守学生”而言,学校教育的作用一刻也不能容缓,我认为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2.1 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留守学生从家庭进入学校、进入班级、班主任的教育管理起着很大的作用。
首先、让班级的每个成员互相关爱。班主任应重视营造良好的班集体氛围,教育学生关心集体,爱护集体,团结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把个人的进步与集体的荣誉连在一起。同时班主任还应采取相应的办法,让全体学生都紧紧地团结在集体之中,让“留守儿童”切实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力量,从而弥补家庭教育中所缺损的情感交流与沟通,以取得良好的思想教育效果。
其次、班主任个别帮助与指导留守儿童。留守学生的性格类型和性格特征存在着个体差异,要培养他们良好的品格,健康的人生价值观,必须重视个别帮助和指导。通过逐步、真正了解学生,恰当处理学生的害羞、自卑、防卫心理带来的沟通障碍。在个别帮助时,要分清他们的不同家庭情况所带来的不同心理状况,分析其性格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发展积极的性格特征,调整消极的性格特征。如,他们学习上有什么困惑;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交往上有什么障碍;心理上有什么想不开的等等,我们可以让他们去找他们信得过的老师谈话,内容可涉及校内外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辅导交流过程中鼓励学生发表看法、宣泄情感、探索解决所面临问题的办法。教师应用鼓励性、商量式的语气和学生交流。
再次、注重留守学生的心理调节。思想来源于心灵,班主任要培养“留守生”的调节、适应能力。这对他们非常重要,教他们学会调节自已的现状,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父母,理解父母亲为了他们的学习生活所付出的努力,化解他们的情绪。确立自己合适、正确的理想,保持轻松的精神,适应在任何环境中都能保持健康的人与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消除人际交往障碍,和同学们共同进步。
最后、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建立留守学生档案,明确与家长联系的方式,通过开家长会和平时的电话、短信等方式对学生家长进行培训,一方面让孩子的父母感受到由于他们的不关心给孩子造成的后果,督促他们要定期与孩子交流通过电话或书信沟通,保持心灵的最近距离,深入孩子内心,鼓励孩子,人虽在外,却及时通过孩子和其爷爷奶奶等和老师多方面了解孩子,针对孩子,对症下药。另一方面要让孩子身边的监护人懂得如何教育这些留守学生。
2.2 培养留守儿童的心理适应能力。
2.2.1 自信心的培养。 自信心就是相信自己一定能够达到某一目标或完成某一项任务的心理状态。留守儿童 由于不能得到父母及时的管教,而隔代监护人爷爷奶奶等又常常溺爱或放纵他们的行为,致使他们学习的自觉性较差,成绩落后,久而久之就失去了自信心。因此,教师要指导留守儿童去做一些力所能及、把握性大的事情,如帮爷爷奶奶做一些家务,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学会克服自己学习上的一些不良习惯等,即使很小的事,也能获得成功的体验,起到增强自信心的作用。
2.2.2 抗挫折能力培养。挫折感在留守儿童的心理上表现很明显,他们常常会由于考试的失败、学业的担忧、社交的障碍、缺少父母的关爱等方面的原因体验到挫折感。 首先要让留守学生善于根据自己的优势确立奋斗目标,在前进过程中发现不切合实际时,要及时调整,化压力为动力。其实,适度的刺激和压力能有效的调整机体的积极因素,正所谓“自古雄才多磨难”。要有一个辩证的挫折观,保持自信和乐观的态度,学会悦纳自己。
2.2.3 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缺少父母的关爱呵护,自闭心理较为严重,常常不愿与人交往,心理压力较大。在学校教育中,教师要鼓励他们多参加班级和学校的各种活动,为他们展示和表现自己提供一定的平台。应鼓励他们克服自闭心理,试探着主动与人交往,慢慢获得成功的体验。
总之,留守儿童已是农村教育中的一个普遍而又棘手的问题,也是一种社会问题,须综合治理,方能解决问题。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档案,配备专门的心理老师,及时与他们沟通疏导,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品质,培养其健全的人格;要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 解决一部分家长的后顾之忧,从体制上保证这群孩子顺利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使他们健康成长,成为国家建设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 左金华《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国校外教育杂志社、2011、4
[2] 陈向阳《班主任专业成长》、2010、6
收稿日期:2012-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