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任何实用语言的产生都有它特定的背景,这背景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谓之语境。在阅读乃至鉴赏教学中,无论是对思想内容的理解还是对艺术手法的品味都离不开语境。由于古诗词写作的时代往往距今遥远,学生本身的历史知识又普遍缺乏,因而他们在进行古诗词阅读时往往流于肤浅或“胡思乱想”。因此,在中学特别是高中的语文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古诗词阅读或鉴赏的过程中,语境意识的培养和语境意义判别能力的提高就显得格外重要。
关键词:古诗词 鉴赏 语境 语境意识 语境意义 高考
一、引言
有一句在语文教学界流传得很广的话——“未来的文盲将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阅读、不会学习的。”它说明了阅读和阅读能力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我国当代语文界“三老”之一的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老师能引导学生善于读书,则其功甚伟。”他进一步说明了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善于阅读的可贵。
在我国高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鉴赏就是要求学生对课本选入的古代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进行细致、深入的品味和做出简单的评价。它是一种高层次、高难度的阅读活动,而在每年的语文高考(包括普通高考和成人高考)的试题中这部分内容都占有不轻的分量。在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大多数学生都感到古诗词鉴赏很难,参加高考测试时这部分答卷失分也很严重。究其原因,笔者私下认为主要是由于大多数学生缺乏语境意识,致使他们鉴赏时或流于肤浅,或误于胡思乱想。
所谓“语境”,就是指语言表达时所处的情境。它包括当时的社会现实、读者对象、作者的生平经历、写作意图、心态及思想观念等。“语境意识”就是指语言的感受者自觉地把某些语句或篇章的语法意义(指字词典和语法规范中列定的意义)与以上的这些语境因素结合起来进行揣摩,以期确定或感悟到它的语境意义的心理倾向。而“语境意义”又是指语言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下明确或产生的意义。语境意义是对语法意义做出的选择,或在语法意义的基础上产生的新意义。
笔者认为,古诗词鉴赏的中心任务就是通过揣摩语境,进而把握好古诗词的语境意义。因为古诗词鉴赏的核心内容无外有两个:一是思想内涵,二是艺术手法。不了解诗词写作的语境,就无法领悟出它所运用到的艺术手法;体会不出所运用到的艺术手法也就无从领悟出语句包含的深层意义——语境意义,体会不出语句的语境意义,诗词思想内涵的把握也就无从说起。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语境观念,养成自觉品味古诗词语境意义的习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与古诗词语境意义相关的几个主要因素
在古诗词教学中,要让学生树立起良好的语境意识,教师首先必须引导学生了解以下几个与诗词语境意义密切相关的因素:
1.有关联的上下文。古人写诗填词大都使用文言,而文言里有大量的多义词。某一多义词句与上下文发生联系后,就会对自身包含的几个义项做出明确的选择。因此,我们在体味古诗词的语境意义时,首先要仔细体会与多义语句有关联的那些上下文语句的意义,并根据它们与多义词句的关系来推断出多义词句的明解意义。例如:“国”字就是一个多义的文言实词,它可表达“国家”、“诸侯国或封地”、“国都”、“某地”等多种意义。在宋朝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中,有一“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句子。其中的“故国”在理解时就必须根据上文关于古战场(“古垒”)的描绘和下文搭配的“神游”这个词语的意义,理解为“旧址”“故地”的意思,而“国”这个词就只能选择“某地”这个语境意义了。
2.自然背景。古诗词中有许多写景诗,它的思想内容与作者写作时所处的自然环境有着相当密切的联系。因此,在鉴赏这些写景诗的所有语句时都必须考虑自然背景的影响,特别要注意有些重点语句可能会在自然背景的影响下生发出一些语法意义之外的新意义。宋朝王安石著名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本指一种颜色,但由于所写的是江南春景,这“绿”字就生发出“春天来了,万木萌发,百草争荣”之意义了。
3.作者个人背景。它包括诗词作者个人特定的经历、心态、思想观念及写作本诗词的意图等。作者的这些个人因素对其写出来的诗词的思想内容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三国时“三曹”之一的曹植所写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阅读时如果不把它与曹植当时的遭遇与心态结合起来理解,就很可能只是把它当作是一首纯粹的咏物诗来理解,也就很难揣摩出本诗蕴藏着的真实意义——指斥同胞兄长曹丕对自己的无端残害。
4.读者背景。有时某篇诗词作品所针对的读者对象之背景对诗词内容的影响也很大。例如毛泽东的仿古词作里就有一句“我失骄杨君失柳”的著名词句。由于该词所针对的主要读者对象是同样失去了爱妻(姓柳的)的烈士遗属,因此,这一名句的语境意义也就具有纪念牺牲亲属的意思了。我们在鉴赏该词时绝不能忽略了这一特定的读者对象及其特定的背景,否则,就会造成内容鉴赏的错误。
5.社会背景。知道晋朝陶渊明的人想必都知道,陶渊明之所以名垂青史,主要是因为他写了大量优美的田园诗而受到了人们的推崇。他大部分田园诗看似是纯粹叙写田野风光和耕农生活的,为什么几乎所有的文学评论家都一致认为陶诗表现了他“厌恶官场浊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呢?其实这就牵涉到社会背景问题了。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封建社会里一段政治异常黑暗的时期——士族横行奢靡,庶族困厄难达,吏治污浊腐败。他挂印归田正是因为“厌恶官场浊秽”。他在归田后所写的田园诗描绘的宁静雅朴的田园风光和怡然自得的耕农生活正好反衬了喧嚣的世俗和险恶的仕途。因此说,古诗词的思想内容与作者所处的特定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等背景也是密切相关的。
6.文化背景。古人作诗填词很喜欢玩弄典故,而典故发生与写诗填词两者之时间跨度往往很大。因此,我们在体味这些含有典故的诗句时既要考虑以上所讲的那些背景因素,还必须考虑典故出处的文化内涵。如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所写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中就运用了许多典故。其中末句是:“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要深入理解本句的语境意义,就必须了解该典故的来源、具体内容及其相关的时代背景,否则,“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深层含义就无法体会到。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语境意义决不是语法意义的简单叠加,影响古诗词语境意义的因素有许多方面。因此,要完全准确而又深入地把握古诗词所有的语境意义并非一件易事,它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决非可以一下子完成。
三、语境意识与语境意义领会能力的培养
古诗词语境意义全面准确的把握虽非易事,但《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它的要求却并不高。高考对它的要求也只是“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内容、语言、表达技巧”。因此,高中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的语境意识和语境意义领悟能力进行培养:
1.社会发展简史常识的掌握。没有一定的社会发展简史常识,学生就无从了解某一篇古诗词的写作背景、读者背景等,学生也就无法准确体会到古诗词的语境意义。在古诗词鉴赏的实际中,学生由于缺乏社会发展史常识而闹出笑话的例子屡见不鲜。如把“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这词句中的“卧龙”理解为“睡着的龙”,或虽知道“南阳卧龙”是指诸葛亮,却把他与曹操、刘备等人一起统统当作是战国时代的人物。如此情形,怎么谈得上准确把握古诗词的语境意义呢?因此,作为教师,在开展古诗词鉴赏教学之前,首先让学生简要了解或复习一些与古诗词名篇相关的历史常识就显得相当必要。特别是现行高中课本中所选的古诗词作品大多是一些思想性和政治性都很强的“言志诗”,没有足够的历史常识作基础,学生要准确透彻地把握其中的语境意义是不可能的。因此,培养学生的语境意识无妨从强调历史常识开始。
2.诗词名家生平、主要思想及创作风格的领略。选入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古代诗词大多数都是唐宋两朝的诗词。近几年的语文高考试题中要求鉴赏的诗词也几乎全是唐宋两朝成名诗人词家的名诗力作。因此,高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对课本中的古诗词进行鉴赏时,不仅要引导学生通过正确分析和体会语境意义来领略课文的思想内涵及艺术技巧,而且要通过课文的鉴赏分析引导学生去熟悉该诗人词家的生平经历、主要思想及基本的艺术风格,提高学生根据作者个人背景去领会作品语境意义的能力。
3.字斟句酌习惯的养成。拥有了一定的文史知识并不等于就具备了诗词鉴赏的能力。古诗词语境意义领悟能力的养成和提高,需要学习者进行多次的反复的鉴赏练习才能实现。鉴赏练习时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对所学习的诗句、词句进行字斟句酌,反复推敲,广泛联想。教学时可设计一些由语法意义、语境意义和错误语境意义组成的选择题供学生推断选择。这种咀嚼语句的习惯一旦养成,就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诗句思想内涵和表达技巧的体会,也十分有利于学生语境意识的增强和学生联想能力的提高。“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其所讲的道理大致也是如此。
4.对“胡思乱想”的辨识。古诗词的语境意义并不等于语法意义,它必须在语法意义的基础上,结合写作的诸背景进行合理的联想、推断才能体会得到。但是,这些联想、推断必须以背景为依据,并做到合乎情理,合乎人们的思维习惯,否则,就会陷入“胡思乱想”的误区。近几年的高考古诗词鉴赏试题中就连续设置了一些离开语境的错误推断要求考生给予辨别、判定。高三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古诗词鉴赏复习时,一定要提醒学生加以注意,并进行反复测练,以提高他们对错误语境意义的识别能力。
总之,笔者由自己所从事的十几年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深深地体会到:在古诗词鉴赏活动中,语境意识的介入至关重要;离开了语境的鉴赏只能是肤浅的,甚至是错误的。若能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进行语境意义领悟和辨析训练,就不仅能增加学生的古文化知识素养,提高他们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而且能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思维能力,对学生语文整体素质的提高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古诗词 鉴赏 语境 语境意识 语境意义 高考
一、引言
有一句在语文教学界流传得很广的话——“未来的文盲将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阅读、不会学习的。”它说明了阅读和阅读能力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我国当代语文界“三老”之一的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老师能引导学生善于读书,则其功甚伟。”他进一步说明了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善于阅读的可贵。
在我国高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鉴赏就是要求学生对课本选入的古代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进行细致、深入的品味和做出简单的评价。它是一种高层次、高难度的阅读活动,而在每年的语文高考(包括普通高考和成人高考)的试题中这部分内容都占有不轻的分量。在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大多数学生都感到古诗词鉴赏很难,参加高考测试时这部分答卷失分也很严重。究其原因,笔者私下认为主要是由于大多数学生缺乏语境意识,致使他们鉴赏时或流于肤浅,或误于胡思乱想。
所谓“语境”,就是指语言表达时所处的情境。它包括当时的社会现实、读者对象、作者的生平经历、写作意图、心态及思想观念等。“语境意识”就是指语言的感受者自觉地把某些语句或篇章的语法意义(指字词典和语法规范中列定的意义)与以上的这些语境因素结合起来进行揣摩,以期确定或感悟到它的语境意义的心理倾向。而“语境意义”又是指语言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下明确或产生的意义。语境意义是对语法意义做出的选择,或在语法意义的基础上产生的新意义。
笔者认为,古诗词鉴赏的中心任务就是通过揣摩语境,进而把握好古诗词的语境意义。因为古诗词鉴赏的核心内容无外有两个:一是思想内涵,二是艺术手法。不了解诗词写作的语境,就无法领悟出它所运用到的艺术手法;体会不出所运用到的艺术手法也就无从领悟出语句包含的深层意义——语境意义,体会不出语句的语境意义,诗词思想内涵的把握也就无从说起。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语境观念,养成自觉品味古诗词语境意义的习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与古诗词语境意义相关的几个主要因素
在古诗词教学中,要让学生树立起良好的语境意识,教师首先必须引导学生了解以下几个与诗词语境意义密切相关的因素:
1.有关联的上下文。古人写诗填词大都使用文言,而文言里有大量的多义词。某一多义词句与上下文发生联系后,就会对自身包含的几个义项做出明确的选择。因此,我们在体味古诗词的语境意义时,首先要仔细体会与多义语句有关联的那些上下文语句的意义,并根据它们与多义词句的关系来推断出多义词句的明解意义。例如:“国”字就是一个多义的文言实词,它可表达“国家”、“诸侯国或封地”、“国都”、“某地”等多种意义。在宋朝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中,有一“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句子。其中的“故国”在理解时就必须根据上文关于古战场(“古垒”)的描绘和下文搭配的“神游”这个词语的意义,理解为“旧址”“故地”的意思,而“国”这个词就只能选择“某地”这个语境意义了。
2.自然背景。古诗词中有许多写景诗,它的思想内容与作者写作时所处的自然环境有着相当密切的联系。因此,在鉴赏这些写景诗的所有语句时都必须考虑自然背景的影响,特别要注意有些重点语句可能会在自然背景的影响下生发出一些语法意义之外的新意义。宋朝王安石著名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本指一种颜色,但由于所写的是江南春景,这“绿”字就生发出“春天来了,万木萌发,百草争荣”之意义了。
3.作者个人背景。它包括诗词作者个人特定的经历、心态、思想观念及写作本诗词的意图等。作者的这些个人因素对其写出来的诗词的思想内容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三国时“三曹”之一的曹植所写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阅读时如果不把它与曹植当时的遭遇与心态结合起来理解,就很可能只是把它当作是一首纯粹的咏物诗来理解,也就很难揣摩出本诗蕴藏着的真实意义——指斥同胞兄长曹丕对自己的无端残害。
4.读者背景。有时某篇诗词作品所针对的读者对象之背景对诗词内容的影响也很大。例如毛泽东的仿古词作里就有一句“我失骄杨君失柳”的著名词句。由于该词所针对的主要读者对象是同样失去了爱妻(姓柳的)的烈士遗属,因此,这一名句的语境意义也就具有纪念牺牲亲属的意思了。我们在鉴赏该词时绝不能忽略了这一特定的读者对象及其特定的背景,否则,就会造成内容鉴赏的错误。
5.社会背景。知道晋朝陶渊明的人想必都知道,陶渊明之所以名垂青史,主要是因为他写了大量优美的田园诗而受到了人们的推崇。他大部分田园诗看似是纯粹叙写田野风光和耕农生活的,为什么几乎所有的文学评论家都一致认为陶诗表现了他“厌恶官场浊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呢?其实这就牵涉到社会背景问题了。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封建社会里一段政治异常黑暗的时期——士族横行奢靡,庶族困厄难达,吏治污浊腐败。他挂印归田正是因为“厌恶官场浊秽”。他在归田后所写的田园诗描绘的宁静雅朴的田园风光和怡然自得的耕农生活正好反衬了喧嚣的世俗和险恶的仕途。因此说,古诗词的思想内容与作者所处的特定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等背景也是密切相关的。
6.文化背景。古人作诗填词很喜欢玩弄典故,而典故发生与写诗填词两者之时间跨度往往很大。因此,我们在体味这些含有典故的诗句时既要考虑以上所讲的那些背景因素,还必须考虑典故出处的文化内涵。如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所写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中就运用了许多典故。其中末句是:“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要深入理解本句的语境意义,就必须了解该典故的来源、具体内容及其相关的时代背景,否则,“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深层含义就无法体会到。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语境意义决不是语法意义的简单叠加,影响古诗词语境意义的因素有许多方面。因此,要完全准确而又深入地把握古诗词所有的语境意义并非一件易事,它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决非可以一下子完成。
三、语境意识与语境意义领会能力的培养
古诗词语境意义全面准确的把握虽非易事,但《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它的要求却并不高。高考对它的要求也只是“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内容、语言、表达技巧”。因此,高中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的语境意识和语境意义领悟能力进行培养:
1.社会发展简史常识的掌握。没有一定的社会发展简史常识,学生就无从了解某一篇古诗词的写作背景、读者背景等,学生也就无法准确体会到古诗词的语境意义。在古诗词鉴赏的实际中,学生由于缺乏社会发展史常识而闹出笑话的例子屡见不鲜。如把“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这词句中的“卧龙”理解为“睡着的龙”,或虽知道“南阳卧龙”是指诸葛亮,却把他与曹操、刘备等人一起统统当作是战国时代的人物。如此情形,怎么谈得上准确把握古诗词的语境意义呢?因此,作为教师,在开展古诗词鉴赏教学之前,首先让学生简要了解或复习一些与古诗词名篇相关的历史常识就显得相当必要。特别是现行高中课本中所选的古诗词作品大多是一些思想性和政治性都很强的“言志诗”,没有足够的历史常识作基础,学生要准确透彻地把握其中的语境意义是不可能的。因此,培养学生的语境意识无妨从强调历史常识开始。
2.诗词名家生平、主要思想及创作风格的领略。选入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古代诗词大多数都是唐宋两朝的诗词。近几年的语文高考试题中要求鉴赏的诗词也几乎全是唐宋两朝成名诗人词家的名诗力作。因此,高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对课本中的古诗词进行鉴赏时,不仅要引导学生通过正确分析和体会语境意义来领略课文的思想内涵及艺术技巧,而且要通过课文的鉴赏分析引导学生去熟悉该诗人词家的生平经历、主要思想及基本的艺术风格,提高学生根据作者个人背景去领会作品语境意义的能力。
3.字斟句酌习惯的养成。拥有了一定的文史知识并不等于就具备了诗词鉴赏的能力。古诗词语境意义领悟能力的养成和提高,需要学习者进行多次的反复的鉴赏练习才能实现。鉴赏练习时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对所学习的诗句、词句进行字斟句酌,反复推敲,广泛联想。教学时可设计一些由语法意义、语境意义和错误语境意义组成的选择题供学生推断选择。这种咀嚼语句的习惯一旦养成,就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诗句思想内涵和表达技巧的体会,也十分有利于学生语境意识的增强和学生联想能力的提高。“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其所讲的道理大致也是如此。
4.对“胡思乱想”的辨识。古诗词的语境意义并不等于语法意义,它必须在语法意义的基础上,结合写作的诸背景进行合理的联想、推断才能体会得到。但是,这些联想、推断必须以背景为依据,并做到合乎情理,合乎人们的思维习惯,否则,就会陷入“胡思乱想”的误区。近几年的高考古诗词鉴赏试题中就连续设置了一些离开语境的错误推断要求考生给予辨别、判定。高三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古诗词鉴赏复习时,一定要提醒学生加以注意,并进行反复测练,以提高他们对错误语境意义的识别能力。
总之,笔者由自己所从事的十几年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深深地体会到:在古诗词鉴赏活动中,语境意识的介入至关重要;离开了语境的鉴赏只能是肤浅的,甚至是错误的。若能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进行语境意义领悟和辨析训练,就不仅能增加学生的古文化知识素养,提高他们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而且能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思维能力,对学生语文整体素质的提高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