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不能前后矛盾

来源 :家长·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把“ 手表定理”运用到家庭教育中就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能前后矛盾,或者说家长双方对孩子的教育不能相互矛盾。
  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试验:
  给某个人一块手表,当别人问这个人时间时,这个人能够快速而且自信地说出时间;然而,当给这个人两块指示不同时间的手表时, 这个看表的人反而不能很快地说出时间了。 因为两块手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 反而会让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
  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 手表现象”,并由此引申出一个结论:在做事情时,只能有一个指导原则或价值取向。 后来,人们把这个结论称为“ 手表定理”。
  把“ 手表定理”运用到家庭教育中就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能前后矛盾, 或者说家长双方对孩子的教育不能相互矛盾。
  然而, 很多家长却常常用自相矛盾的方法教育孩子,我就曾认识这样一位家长:
  一次,因为孩子撒谎,这位家长很严厉地批评了孩子,然而当孩子因为受到批评而哭号时,这位家长立刻拿出一块饼干来逗孩子开心, 直到把孩子逗笑为止。
  当时,我看到了这一教育的全过程,便问这位家长: “ 你是在惩罚孩子的撒谎行为, 还是在表扬孩子的哭闹行为? ”
  这位家长很无奈地说: “ 我只是不想让他哭闹,因为他一旦哭闹起来,我就会拿他没办法。 ”
  这位家长就使用了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来教育孩子。首先严厉地批评孩子,当孩子正因为批评而哭号时, 他却又拿出饼干来逗孩子开心。 本来,也许孩子正在因为自己的撒谎行为而自责,但当他看到家长又拿饼干来哄自己时, 这些小机灵鬼就会明白:无论自己犯了什么错误,只要自己一哭闹,家长就会妥协。
  掌握了家长的这种心理,他们以后动不动就会拿哭闹行为来要挟家长。因此,家长这种前后矛盾的教育方法, 不但会使孩子自我反省的思想和行为越来越少,还会助长孩子的错误行为。
  当然,在很多家庭中,还常常会出现家庭内部教育意见不一致的现象。例如,父亲与母亲之间的教育意见不一致, 父母与祖父母之间的教育意见不一致等。 这种教育方式埋下的隐患是十分令人担忧的。
  心理学家表示, 特别是父母教育孩子的观点有分歧时, 孩子很容易养成遇事依赖别人、 喜欢逃避责任的性格。 因为每个人都有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懂得“ 趋利避害”。 当孩子犯了错误,父母中的一方责罚他、 另一方袒护他时, 孩子就会本能地寻找庇护。 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形成惯性思维——“ 总会有人来帮我, 即便我做错了事”。 这样的孩子成人后,很容易遇到困难就绕着走或者依赖别人, 犯了错也为自己开脱,没有责任感。
  为了避免孩子这种性格的形成, 每位家长都有
  责任协调家庭内部关系, 使整個家庭的教育观念形
  成一股合力,再对孩子进行教育。在家庭中,如何协调自己与对方之间的矛盾,使夫妻之间的教育观点一致? 一位家长是这样说的:
  教育孩子时, 我与丈夫的观点也常常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 例如,孩子犯了错误,他主张对孩子一定要严厉,以防孩子以后再犯类似的错误;然而,我主张对孩子进行宽松教育, 只要孩子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根本没有必要对孩子进行严厉的惩罚。毕竟对孩子的教育太过严厉, 很容易使孩子变得胆小怕事,变得不喜欢去尝试一些新事物。
  但是,当丈夫教育孩子时,我不会当着孩子的面公然反对丈夫,而是悄悄躲开当时教育的场面。但当我们夫妻独处时,我会把我的教育观点传达给丈夫,我们夫妻在私下对此达成共识, 再用共同的态度去教育孩子。
  这位家长的这种做法非常科学, 夫妻之间存在教育观点分歧是在所难免的事情, 但这种分歧千万不要让孩子看出来, 否则只会对孩子产生不利的影响。夫妻两人在私下里对教育观点达成共识,就可以避免分歧的存在。当然,如果夫妻两人实在无法达成一致,那可以通过阅读书籍,或参加家庭教育辅导班来学习,借“ 权威”来调整两个人的不科学观点,从而对孩子做出最有益的教育。
  (责编 侯 芳)
其他文献
纵观《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的有关内容,其明确指出:学校是落实系统德育工作的主要场所。也就是说,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要借助多样化的手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使学生在道德的熏陶下获得道德素养的提升。我国新课改核心部分的“回归生活”这一理念,其指引着学校德育活动的开展。也就是说,教师在组织德育活动的时候,要树立生活教育理念,借助生活化的手段来引导学生感知道德事件、领悟道德,从而树立起良好的道
期刊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他们表达自己认识和情感的方式也有别于成人。幼儿独特的笔触、动作和语言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成人应对幼儿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更不能为追求结果的“完美”而对幼儿进行千篇一律的训练,以免扼杀其想象与创造的萌芽。传统的美术教学方式素材单一,大多采用教师范画方式教学,即幼儿们跟着教师画某个
期刊
区域资源的利用,教学“迫在眉睫”  时代之需求,发展之必要  农村幼儿园教育是众多农村孩子的启蒙教育,为了更好地挖掘孩子的天性,培养孩子的兴趣所在,提高孩子的创造力,为孩子将来的成长学习打下良好基础,随着时代的更新,农村幼儿园一直在不断进行课改。农村环境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但课堂上的教学始终有限,课外的实践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成长,于是学校开始鼓励孩子们走出去。农村幼儿园的区域活动致力于利用原有的自
期刊
陶行知先生提出:“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游戏是快乐的学习,社会是课程的资源,美术教育应回归生活。本文将从阐述幼儿美术活动中教师间接性语言的重要性,从而找出教师间接性语言指导三步骤,以更好地指导幼儿的美术活动。  从生活出发,合理运用间接性指导语言  在一节美术课《绘画——我》中,我带着孩子们一起学习画自己。区别于小班的绘画要求,我们要求幼儿能够画出自己的全身以及一些自己
期刊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但是,在许多孩子的眼中,数学是一堆数字和公式,它抽象、深奥甚至神秘。数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与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数学文明的发展推动了艺术前进的步伐。历史上许多著名的艺术创作都蕴含了丰富的数学价值,彰显了人类文明史上灿烂的数学文化。如达·芬奇的经典画作《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的微笑》都包含了数学中“黄金比”的
期刊
长期以来,我一直在思考“教与学”的关系,或许这是很多青年教师刚走进课堂都思考过的问题。美术课的知识点和绘画技能的传授不仅仅只是为了有趣,也能仅用有趣的课来吸引学生,初中美术课中我们可以激趣,这是一种手段,却不是目的。在讲授要求必须掌握的美术会考知识点的时候,我无法保证都用有趣的方式来传授每个知识点,因为美术知识点也需要学生理解和记忆。但这个时候,我希望给学生塑造出一种内驱力,让学生想上美术课、爱上
期刊
观察要有序,表达才有条理  学生不善于观察,往往会东看一眼,西看一眼,感知事物的时候显得乱七八糟,所以写的时候也就不成体系,导致“东一榔头,西一棒”。因此在教学看图作文时,我注意训练学生按顺序地、有条理地、连贯地说。如果看的是单独的一幅图,我会让学生思考:图上画的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有什么人?他们在做什么?再看看四周的人与环境,与这个人有没有联系?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图的意思。学生在
期刊
一直以来,作文教学无不困扰着每个语文教师。我们几经尝试,做法种种,还是不能找到一个比较满意的教学路子。翻阅学生的作文,常常令人感到头疼。经过几年的辛苦训练,我们虽然也培养出了不少出色的“小作家”,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习作水平还处在语言表达不通顺的现状,不得不说,我们的作文教学不算成功。是练的量不够吗?不是。是学生的阅读量太少?也不是。学校和家庭一直很重视阅读引导,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追
期刊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2018年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所有地市、县(区)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政策全覆盖,为每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科学划定服务片区范围。在教育資源配置不够均衡、择校冲动强烈的地方,积极稳慎推进多校划片,并要求逐步压缩特长生招生规模,在2020年前取消各类特长生招生。  —— 摘自《经济日报》  点评:后年取消特长生招生,在网络上引起了一番热议。有论
期刊
如果你控制住你自己的舌头,多说一些安慰人的话、激励人的话和鼓励人上进的话,自然就会受到欢迎了。  我的儿子汤姆,虽然只有6 岁,但小朋友们都说他是一个话多而又不中听的人。他总是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从来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因而惹出许多麻烦。  比如,有一天上写字课,汤姆写得很认真,每个字母都写得很工整。他握铅笔的姿势非常正确,把字母“L”写得横平竖直。可当他看到小伙伴玛丽用她的整个小手掌攥着铅笔时,他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