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民经济大步向前,经济总量不断迈上新台阶。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巨大冲击和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下,当世界经济陷入严重衰退,中国国民经济却能在一季度下降后逐步恢复,在种种困难下取得了极不平凡的成就。基于此,本文从消费、投资和进出口三个角度,分析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支撑要素,并提出进入“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新挑战。
关键词:经济增长;消费升级;拉动投资;进出口贸易
一、“十四五”开局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现状
“十三五”时期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台阶,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结构持续优化。2020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国民经济在一季度下降后逐季恢复。“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现代化国家建设新阶段开局起步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我国在世界动荡变革期突破重围、迎来大国复兴的关键五年。客观看待经济形势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从同比来看,2020年一季度受新冠疫情影响,各项经济数据同比基数较低,为尽量消除同比基数的影响,以2019年同期数为基数,得出两年的平均增速将更有参考性。
(一)消费市场经受住疫情冲击,消费结构不断升级
2020年底,全国居民收入比2010年增加一倍,居民消费支出稳步恢复。2021年一季度末,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名义增长13.7%,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持平。其中,商品销售的增长加快复苏步伐,一季度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3.9%,两年平均增长4.2%。基本生活消费维持了稳定增长,如粮油食品类消费两年平均增长10.3%,增长依然保持稳定。而升级类商品零售出现了较大的改善,占比较大的体育娱乐用品类、通讯器材类两年平均增速都达到了18%以上。从销售渠道来看,网上零售增长势头不减,一季度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的同比增长率达到25.8%,两年平均增长也到达了15.4%,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超过20%。限额以上零售业实体店商品零售额增长4.1%。同时,实体店铺在疫情得到有效防控的背景下呈现逐渐恢复性增长。经济增长动力逐渐向内需拉动特别是消费拉动的常态回归。
(二)投资稳步复苏,结构持续优化
2021年一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稳定恢复,同比增长25.6%,两年平均增长达到2.9%。制造业、基础设施和房地产开发三大领域投资增势基本向好,其中制造业投资两年平均增速由负转正,但恢复的势头依然较缓。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迅速,民间投资也逐步恢复稳定。民生领域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农林牧渔业投资和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都拥有着较强的发展动力,社会领域投资两年平均增速也在不断加快。投资增长动力的增强,预示着先行指标继续向好趋势。
(三)货物进出口增势明显,贸易结构继续改善
一季度,货物进出口总额84687亿元,同比增长29.2%。出口46140亿元,同比增长38.7%;进口38547亿元,同比增长19.3%。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7593亿元,比上年同期扩大690.6%。贸易结构继续优化。其中,一般贸易进出口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比上年同期提高1.3个百分点。民营企业进出口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比上年同期提高4.4个百分点。净出口需求呈现明显的改善,外贸进出口状况实现良好开局。一季度,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12.2%,拉动GDP增长2.2个百分点,两年平均拉动GDP增长1.4个百分点。
二、疫情后中国经济稳步发展的支撑要素
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发与蔓延,对世界经济的冲击已然超过了2008年金融危机。但是中国国民经济却能在2020年一季度下降后迅速转变为逐季恢复,各项经济指标发展势头良好,这离不开中国强劲的经济韧性,广阔的内需空间和投资空间。
(一)市场空间广阔,消费能力巨大
首先,就业是最大的民生。2020年一季度新冠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同时,政府通过重点稳住农民工就业和拓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多点发力,提出了一系列稳就业举措。就业的的稳定保障了居民收入的稳定及增长。其次,粮食生产连续稳定,粮食库存充裕,“菜篮子”工程保障市场需求与供给平衡,以此实现食品物价的长期稳定,为居民的消费能力也提供了相当大的支撑。再次,国内疫苗的广泛接种,保障了居民的消费意愿,疫情后各地发放的消费券和消费信贷的快步发展更是提振了消费热度。
当前,社会经济已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紧密相融,服务业新业态加速演进,服务业中渗透着线上化、数字化不断加速。其中,短视频等应用需求激增,移动互联网流量快速增长,健康、养老等“幸福产业”顺应需求改造升级。新冠疫情使得全民生命健康意识全面提升,“互联网+问诊”、健康大数据与云计算等加速了医疗健康需求的快速增长,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促使养老服务向智慧化、多元化、市场化、社区化发展。以此带来的线上消费持续活躍更是直接推动了快递业务高速增长,市场空间潜力无限。
(二)为企业纾困解难,减税降费,提振投资信心
作为带动服务业和就业的中坚力量,制造业上下游关联度高。以制造业为重点推进减税,效果更为突出,更有利于结构调整。相比往年,新冠疫情之后政府出台的减税降费各项措施,更加侧重结构性减税。尤其是对于小企业的扶持更强调“精准”二字。为了大力支持制造业的科技创新,激励企业研发投入,鼓励培养高新技术人才,政府更是打出了政策“组合拳”,积极探索推进税收征管数字化升级和智能化改造,让纳税人享受到更多利好。同时通过推动降低包括用电、网络、物流等在内的企业基础性生产经营成本,严控非税收入不合理增长,对于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加大整治力度。在补短板、强弱项、增后劲的政策指引下,营商环境改善,减税降费显效。中国高技术产业和社会领域固定资产投资得以有序增长。而投资的稳定增长更是发挥了其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为我国制造业向产业链高端攀升提供强大动力。 (三)對外贸易韧性强、体量大、后劲足
一方面,面对疫情对国际经济的下滑影响和部分国家贸易政治化等外部环境的新挑战,中国依然稳步推进对外开放,全力稳外贸外资,着力稳产业链和供应链。同时,积极加强国际间的抗疫合作,以开放来促进改革发展,在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的同时实现对外开放的新突破。另一方面,多国疫情遏制不力,使当地制造业遭受重创,有关国家向中国持续释放市场需求,货物贸易规模继续扩大,也推动双边贸易快速增长。以上都显示了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双边经贸关系具有着较强的韧性和潜力。
综上所述,当前中国经济的物质基础是雄厚的、同时拥有着完整的产业体系和丰富的人力资源,且人口数量红利正在向人口质量红利转变,加上广阔的市场空间,经济发展优势日益彰显,这些都是中国应对各类风险挑战、支持经济持续恢复的信心所在。
三、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挑战
(一)打通生产消费中间环节,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
虽然当前线下消费需求仍然保持增长,但是受境外疫情输入的影响,以及局部地区零星散发疫情的现状,要想获得快速的增长仍是极大的挑战,其中以餐饮消费为主的接触性消费尚未得到有效恢复,行业的复苏仍旧面临很多不确定因素。为此除了相关部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保障国内生活生产有序进行以外,更要多措并举,稳定和扩大消费。加快电商、快递进农村,扩大县乡消费,促进县乡以及的物流行业提速。加速发展健康产业、文创产业、旅游业、体育健身等服务消费。推进“互联网+”行业,进行线上线下更广更深融合,为消费者打造更多优质便捷的服务。从消费环境到消费意愿,双管齐下,大力破除制约要素合理流动的堵点、提振居民消费升级信心。在全面拉动消费的基础上,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项环节,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
(二)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鼓励国内外投资
在整体需求快速恢复过程中,以制造业为代表的投资领域还没有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背后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首先企业的生产经营依然面临较多困难,企业投资能力和投资信心明显不足,上游行业价格上涨对下游企业的经营压力影响也颇大。因此,在综合考虑财政可持续和实施助企纾困政策需要的条件下,从供给端和需求端入手,加强市场调节,缓解企业成本压力,进一步提升政策实施效果、优化落实机制,以改革的方式推动完善税制、巩固减负成果。在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改善营商环境方面更加主动作为,将减税降费政策能够真正落到实处、让众多市场主体真正得到获得感。
同时,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发展仍然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世界经济复苏难以预估且不均衡。对此,各国相继出台了针对本区域的产业扶持政策。同时跨国企业也在逐步调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布局,加上疫情带来的跨境人流、物流不畅,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国进出口贸易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因此,相关部门应该持续推动建设高水平开放平台,扩大外商投资市场准入,加强重点外资企业和项目的服务保障,不断优化外商投资经营环境,让更多的外国投资者乘上中国发展的东风。
(三)提升出口商品国际竞争力,优化进口结构
从最优配置角度来看,国际贸易能够通过商品的跨区域流动,形成资源的最优利用。对于一国而言,出口贸易拉动经济增长明显,进口通过技术溢出和带动出口也同样影响着经济的增长。在疫情对国际经济的下滑影响和部分国家贸易政治化等大背景下,全球经贸合作壁垒不断增加,全球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和中美关系走向的复杂性,使得我国国际贸易的开展难度加大。对此,中国更应稳定立场,坚持参与全球治理,增强国际影响力。同时加强开拓新的国际市场,寻求新的合作伙伴。从出口来看,企业要增强技术创新,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强化自主研发能力,提升出口商品的竞争力。优秀的内贸企业要勇于尝试开拓外贸市场,鼓励优秀国内制造业走出去。从进口来看,适度扩大进口规模的同时优化进口结构,可以促使中国消费结构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促进人民币国际化,增强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杨兴.消费、投资和出口“三驾马车”对中国GDP增长的实证研究[J].环渤海经济瞭望,2021(03):20-21.
[2]张晨,魏秀婷.后疫情背景下服务业发展的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J].中国商论,2021(12):4-6.
[3]涂熙玲.我国贸易开放度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J].统计与决策,2020,36(12):105-109.
关键词:经济增长;消费升级;拉动投资;进出口贸易
一、“十四五”开局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现状
“十三五”时期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台阶,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结构持续优化。2020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国民经济在一季度下降后逐季恢复。“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现代化国家建设新阶段开局起步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我国在世界动荡变革期突破重围、迎来大国复兴的关键五年。客观看待经济形势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从同比来看,2020年一季度受新冠疫情影响,各项经济数据同比基数较低,为尽量消除同比基数的影响,以2019年同期数为基数,得出两年的平均增速将更有参考性。
(一)消费市场经受住疫情冲击,消费结构不断升级
2020年底,全国居民收入比2010年增加一倍,居民消费支出稳步恢复。2021年一季度末,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名义增长13.7%,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持平。其中,商品销售的增长加快复苏步伐,一季度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3.9%,两年平均增长4.2%。基本生活消费维持了稳定增长,如粮油食品类消费两年平均增长10.3%,增长依然保持稳定。而升级类商品零售出现了较大的改善,占比较大的体育娱乐用品类、通讯器材类两年平均增速都达到了18%以上。从销售渠道来看,网上零售增长势头不减,一季度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的同比增长率达到25.8%,两年平均增长也到达了15.4%,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超过20%。限额以上零售业实体店商品零售额增长4.1%。同时,实体店铺在疫情得到有效防控的背景下呈现逐渐恢复性增长。经济增长动力逐渐向内需拉动特别是消费拉动的常态回归。
(二)投资稳步复苏,结构持续优化
2021年一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稳定恢复,同比增长25.6%,两年平均增长达到2.9%。制造业、基础设施和房地产开发三大领域投资增势基本向好,其中制造业投资两年平均增速由负转正,但恢复的势头依然较缓。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迅速,民间投资也逐步恢复稳定。民生领域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农林牧渔业投资和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都拥有着较强的发展动力,社会领域投资两年平均增速也在不断加快。投资增长动力的增强,预示着先行指标继续向好趋势。
(三)货物进出口增势明显,贸易结构继续改善
一季度,货物进出口总额84687亿元,同比增长29.2%。出口46140亿元,同比增长38.7%;进口38547亿元,同比增长19.3%。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7593亿元,比上年同期扩大690.6%。贸易结构继续优化。其中,一般贸易进出口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比上年同期提高1.3个百分点。民营企业进出口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比上年同期提高4.4个百分点。净出口需求呈现明显的改善,外贸进出口状况实现良好开局。一季度,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12.2%,拉动GDP增长2.2个百分点,两年平均拉动GDP增长1.4个百分点。
二、疫情后中国经济稳步发展的支撑要素
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发与蔓延,对世界经济的冲击已然超过了2008年金融危机。但是中国国民经济却能在2020年一季度下降后迅速转变为逐季恢复,各项经济指标发展势头良好,这离不开中国强劲的经济韧性,广阔的内需空间和投资空间。
(一)市场空间广阔,消费能力巨大
首先,就业是最大的民生。2020年一季度新冠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同时,政府通过重点稳住农民工就业和拓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多点发力,提出了一系列稳就业举措。就业的的稳定保障了居民收入的稳定及增长。其次,粮食生产连续稳定,粮食库存充裕,“菜篮子”工程保障市场需求与供给平衡,以此实现食品物价的长期稳定,为居民的消费能力也提供了相当大的支撑。再次,国内疫苗的广泛接种,保障了居民的消费意愿,疫情后各地发放的消费券和消费信贷的快步发展更是提振了消费热度。
当前,社会经济已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紧密相融,服务业新业态加速演进,服务业中渗透着线上化、数字化不断加速。其中,短视频等应用需求激增,移动互联网流量快速增长,健康、养老等“幸福产业”顺应需求改造升级。新冠疫情使得全民生命健康意识全面提升,“互联网+问诊”、健康大数据与云计算等加速了医疗健康需求的快速增长,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促使养老服务向智慧化、多元化、市场化、社区化发展。以此带来的线上消费持续活躍更是直接推动了快递业务高速增长,市场空间潜力无限。
(二)为企业纾困解难,减税降费,提振投资信心
作为带动服务业和就业的中坚力量,制造业上下游关联度高。以制造业为重点推进减税,效果更为突出,更有利于结构调整。相比往年,新冠疫情之后政府出台的减税降费各项措施,更加侧重结构性减税。尤其是对于小企业的扶持更强调“精准”二字。为了大力支持制造业的科技创新,激励企业研发投入,鼓励培养高新技术人才,政府更是打出了政策“组合拳”,积极探索推进税收征管数字化升级和智能化改造,让纳税人享受到更多利好。同时通过推动降低包括用电、网络、物流等在内的企业基础性生产经营成本,严控非税收入不合理增长,对于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加大整治力度。在补短板、强弱项、增后劲的政策指引下,营商环境改善,减税降费显效。中国高技术产业和社会领域固定资产投资得以有序增长。而投资的稳定增长更是发挥了其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为我国制造业向产业链高端攀升提供强大动力。 (三)對外贸易韧性强、体量大、后劲足
一方面,面对疫情对国际经济的下滑影响和部分国家贸易政治化等外部环境的新挑战,中国依然稳步推进对外开放,全力稳外贸外资,着力稳产业链和供应链。同时,积极加强国际间的抗疫合作,以开放来促进改革发展,在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的同时实现对外开放的新突破。另一方面,多国疫情遏制不力,使当地制造业遭受重创,有关国家向中国持续释放市场需求,货物贸易规模继续扩大,也推动双边贸易快速增长。以上都显示了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双边经贸关系具有着较强的韧性和潜力。
综上所述,当前中国经济的物质基础是雄厚的、同时拥有着完整的产业体系和丰富的人力资源,且人口数量红利正在向人口质量红利转变,加上广阔的市场空间,经济发展优势日益彰显,这些都是中国应对各类风险挑战、支持经济持续恢复的信心所在。
三、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挑战
(一)打通生产消费中间环节,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
虽然当前线下消费需求仍然保持增长,但是受境外疫情输入的影响,以及局部地区零星散发疫情的现状,要想获得快速的增长仍是极大的挑战,其中以餐饮消费为主的接触性消费尚未得到有效恢复,行业的复苏仍旧面临很多不确定因素。为此除了相关部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保障国内生活生产有序进行以外,更要多措并举,稳定和扩大消费。加快电商、快递进农村,扩大县乡消费,促进县乡以及的物流行业提速。加速发展健康产业、文创产业、旅游业、体育健身等服务消费。推进“互联网+”行业,进行线上线下更广更深融合,为消费者打造更多优质便捷的服务。从消费环境到消费意愿,双管齐下,大力破除制约要素合理流动的堵点、提振居民消费升级信心。在全面拉动消费的基础上,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项环节,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
(二)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鼓励国内外投资
在整体需求快速恢复过程中,以制造业为代表的投资领域还没有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背后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首先企业的生产经营依然面临较多困难,企业投资能力和投资信心明显不足,上游行业价格上涨对下游企业的经营压力影响也颇大。因此,在综合考虑财政可持续和实施助企纾困政策需要的条件下,从供给端和需求端入手,加强市场调节,缓解企业成本压力,进一步提升政策实施效果、优化落实机制,以改革的方式推动完善税制、巩固减负成果。在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改善营商环境方面更加主动作为,将减税降费政策能够真正落到实处、让众多市场主体真正得到获得感。
同时,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发展仍然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世界经济复苏难以预估且不均衡。对此,各国相继出台了针对本区域的产业扶持政策。同时跨国企业也在逐步调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布局,加上疫情带来的跨境人流、物流不畅,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国进出口贸易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因此,相关部门应该持续推动建设高水平开放平台,扩大外商投资市场准入,加强重点外资企业和项目的服务保障,不断优化外商投资经营环境,让更多的外国投资者乘上中国发展的东风。
(三)提升出口商品国际竞争力,优化进口结构
从最优配置角度来看,国际贸易能够通过商品的跨区域流动,形成资源的最优利用。对于一国而言,出口贸易拉动经济增长明显,进口通过技术溢出和带动出口也同样影响着经济的增长。在疫情对国际经济的下滑影响和部分国家贸易政治化等大背景下,全球经贸合作壁垒不断增加,全球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和中美关系走向的复杂性,使得我国国际贸易的开展难度加大。对此,中国更应稳定立场,坚持参与全球治理,增强国际影响力。同时加强开拓新的国际市场,寻求新的合作伙伴。从出口来看,企业要增强技术创新,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强化自主研发能力,提升出口商品的竞争力。优秀的内贸企业要勇于尝试开拓外贸市场,鼓励优秀国内制造业走出去。从进口来看,适度扩大进口规模的同时优化进口结构,可以促使中国消费结构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促进人民币国际化,增强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杨兴.消费、投资和出口“三驾马车”对中国GDP增长的实证研究[J].环渤海经济瞭望,2021(03):20-21.
[2]张晨,魏秀婷.后疫情背景下服务业发展的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J].中国商论,2021(12):4-6.
[3]涂熙玲.我国贸易开放度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J].统计与决策,2020,36(12):105-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