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素养慕课的逆向创新研究

来源 :新世纪图书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yf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论文结合逆向创新的思想,提出了践行信息素养慕课的四条关联策略,分别是开放注册、自由参与、任务驱动以及团队教学,重点分析了这些策略如何带动起课程教学要素的转变,并探讨了信息素养慕课的教学管理、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关系四个教学要素的创新路径和创新策略。
  关键词信息素养慕课逆向创新
  分类号G254.97
  DOI10.16810/j.cnki.1672-514X.2017.09.002
  The Study on Reverse Innovation in Information Literacy MOOC
  Liu Min, Deng Yicheng
  AbstractUsing reverse innovation thought,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relevance strategies of practicing information literacy MOOC, which are open registration, free participation, task driven and team teaching. It focuses on analyzing how these strategies drive the transformation of curriculum teaching elements, and discusses the creative path and strategy of four key elements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MOOC teaching, including teaching management,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conten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ing and learning.
  KeywordsInformation literacy. MOOC. Reverse innovation.
  0引言
  2008年,當乔治·西门思和斯蒂芬·道恩斯创建出“联通主义和联通性知识”慕课时[1],这场创新的、真正的互联网教育实验正式拉开序幕。有趣的是,慕课的诞生并非来自被公认为权威的、执教育之牛耳者的创新项目,而是来自基层教育者的实践,而且是发轫于在线教育领域——一种被当时的主流教育界认为是低质量的教育形式[2]。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慕课的巨大影响被认为是在线教育对传统教育形式的成功逆袭。2011年,斯坦福大学的计算机科学课程通过学校的学习网站向全球开放,注册人数迅速突破16万,慕课这项教学实验开始引起广泛关注。2012年以及2013年上半年,慕课迅速传播并惊艳了整个教育界,但是,在2013年末,慕课却迅速陷入发展的低谷。而今,慕课正在经历“重新启蒙期”。那么,是什么原因促成了慕课的“飞速”成功,又是什么因素导致了慕课的“瞬间”挫败?未来的慕课将走向何方,发展策略是什么?本文的探讨由此而起。
  在探讨慕课的未来发展之前,不妨先回顾分析慕课的成功原因。互联网是慕课形成的沃土,而决定慕课走向成功的是它选择的创新发展路径。慕课没有因循守旧,而是在传统的教育形式的基础上实施改良创新。慕课以免费、开放、优质、高效的姿态彻底颠覆了人们对于传统教育的观念和认识,获得了广泛的支持和参与。它的发展路径实质上是源自于对传统学院式的精英教育模式的逆向创新,这就是慕课成功背后的创新逻辑。本文首先对逆向创新的思想进行溯源,再从逆向创新的视角分析我国的教育改革进程,以及慕课近年来大起大落的发展进程,并就此提出信息素养慕课的四条发展策略,重点探讨了慕课在课程教育要素中的逆向创新点。
  1逆向创新与教育改革
  1.1什么是逆向创新
  逆向创新现象最早出现在跨国公司的全球化进程中。按照传统的创新思维,由于新兴市场国在技术、经济、人才资源和市场经验上落后于发达市场国,因此,市场创新应由发达市场主导,进行适应性调整后,“顺向”渗透至新兴市场。然而,在实际进程中,却出现了诸多逆向创新的现象,即创新首先在新兴市场出现,随后“逆向”回输至发达市场。维杰伊·戈文达拉扬在其著作《逆向创新》 中描述了一个逆向创新的典型案例[3]:当沃尔玛进入南美市场后,发现美国本土的大卖场模式根本不适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取而代之的是适合当地消费水平的“小型沃尔玛”模式。2011年,沃尔玛将南美模式带回美国,应用于城市密度大且店租昂贵的街区以及人口稀少的农村地区,这一创新举措成为沃尔玛抢占小型零售市场份额的成功策略。类似的案例隐含了一种新的创新模式:逆向创新。逆向创新是指在全球化进程中,基于新兴市场与发达市场之间的需求差异并利用新兴市场的比较优势而研发出的产品、服务与商业模式在引入发达市场后也能获得接受甚至产生颠覆效应的创新模式与路径[4]。
  虽然逆向创新现象普遍出现在市场经济领域,但是,它背后的创新机制却具有普遍适用性。逆向创新的本质是创新主体敢于挑战传统的思维定势,善于发现和利用自身的相对优势促成创新。逆向创新的意义在于打破了精英创新的垄断模式,认为创新活动并非占有创新主导位置、具备创新渠道和优势资源方的专属。由于不受原有模式的羁绊,而是敢于从原有模式的不同思维方向或对立方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往往能够提出完全有别于原有模式的解题方案,创新程度更大,效果更显著。但是,必须注意的是,逆向创新犹如逆水行舟,难度大、风险高,既需要创新主体拥有巨大的勇气和改革的魄力,还需要采取合适的发展策略方可成功。
  1.2教育改革的逆向创新分析
  为什么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需要逆向创新?这需要对我国教育改革的机制和路径进行回顾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重大教育改革,以1985 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为代表,特点是重视顶层设计[5]。创新输出方由国家或上级政府承担,改革路径自上而下,下级政府或部门结合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进入21世纪,社会的多元化发展,造就了多元化的利益格局和价值立场。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自上而下的改革往往难以关照到各方的利益诉求而受到掣肘。对此,我国的教育改革展示出新的创新模式与改革路径。代表性案例是自2008年以来,21世纪教育研究院开展了全国范围内的地方政府教育制度创新的评奖活动,评奖对象为所有省、市、县(区)地方政府或地方教育部门制订、实行的制度性变革和政策调整,原则上针对已实施半年以上的教育制度创新项目[6]。此举标志着我国的教育改革由国家主导推进,底层贯彻落实的模式转向国家担纲布局,底层锐意创新的模式。   显然,20世纪我国的教育改革是一种由上而下的顺向改革,而21世纪以来的教育改革则融入了逆向创新的思想,创新源动力来自于基层,将更好地满足社会各方的改革诉求。著名的教育学家佐藤学指出,“教育改革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这场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7]。近年,逆向创新思想在教育改革中有诸多的应用案例,慕课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例。如果将传统的教育模式比作发达市场,将慕课教育模式比较新兴市场,那么,慕课的发展存在两种选择。一种选择是在传统教育模式上作适应性调整后使用,相当于新兴市场接受了发达市场的商业模式,这是顺向创新的发展选择。相对地,另一种选择是慕课从自身的本质特性和发展理念出发,重新设计新的教育模式,相当于新兴市场自创商业模式,并且反过来对发达市场的成熟商业模式造成影响,这是逆向创新的发展选择。在慕课兴起之初,慕课在一定程度上借鉴或套用了传统的教育模式,体现出顺向创新的发展选择。但这种选择并不能支持慕课获得长远的发展,而是将慕课引向虚假的繁荣。当热潮退去,各种诟病和批评也随之而起,慕课陷入了发展的低谷。人们开始认真思考慕课的本质以及未来的发展路径。这意味着慕课选择了回归本质,从自身的属性出发设计发展策略,这是一种逆向创新的发展选择。根据加德纳技术成熟度曲线图[8],慕课已经依次走过了“技术启动期”—“高期待顶峰期”—“失望的低谷期”,目前正处于“重新启蒙期”。在此阶段,各种关于慕课发展的讨论还将继续,而慕课的逆向创新实验正在蓬勃开展,由此带动有关课程的教学要素发生重大转变。
  2 信息素养慕课中可行的逆向创新
  毫无疑问,慕课为信息素养课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作为基层的信息素养课程教学工作者,我们关注慕课与信息素养课程的发展及其相互关系,并积极思考和挖掘其中蘊藏的创新点。2.1开放注册:从“交费后学习”到“学习后资助”
  开放注册是慕课最为重要的基础特质,是慕课有别于以往的在线教育形式的重要特点。慕课反对者的主要观点之一就是慕课与以往的在线教育没有本质区别,只是做了“新瓶装旧酒”的概念包装而已。诚然,两者在技术形式上没有泾渭分明的区别,但是,在价值理念上,慕课真正地将互联网开放、免费、包容的特质注入到其核心理念中,彻底地将在线教育放置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开展实验。为什么慕课能够获得广泛的支持与参与?为什么能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试验田?不少人将其成功主要归因于技术创新驱动。但是,笔者认为慕课的成功基础应归因于它的互联网特质,开放是其中最核心的要素。如果抛弃了开放特性,回归到封闭或半封闭的实验环境中,那么,毫无疑问慕课将会失去创新的沃土。慕课的各种创新活动都与其贯彻了互联网的开放特性息息相关。
  开放注册隐含的创新点是教学管理的逆向创新,从先交费再学习转向为先学习再交费。受制于高校运作成本高以及政府的财政支持有限的客观现实,高等教育普遍采用先收费后学习的管理模式,客观上造成了高等教育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下进行,形成了围城局面。校外的学生很难进入接收教育、扩展视野,学生只能在学校既定的教学流程下学习。慕课改变了这种传统的做法,学习者可以免费体验不同的慕课,能够自由选择喜欢的课程展开学习。通常,只有在学习者需要申请学分、学位或资格认定时,才需要缴交费用。先学习后交费模式当然受到学生支持,但是,由此带来了一个直接的问题,课程的运作成本该如何解决?这是所有慕课建设团队都需要妥善解决的问题。
  据黄如花老师的调查结果显示,国外的信息素养慕课资金来源多样化,不仅有政府的投资,也有学校资金和金融资本的参与,相比之下,国内的信息素养课程资金来源单一,全部来自于政府的资金支持[9]。从长远来看,信息素养慕课的发展需要拓展资金来源,既要争取政府资助,还要积极利用互联网平台,自主筹措发展资金。当然,这首先需要慕课建设者转变角色观念,创新资助方式。在国外,不少慕课课程的资金由建设者通过各种方式来筹措。例如,MIT为开放性课程设立了募捐邮箱,以及捐赠网站,哈佛HarvardX慕课的项目团队制作出优质精美的宣传视频,最近一笔募集资金竟然高达65亿美元,效果惊人[10]。
  开放注册是慕课为人所熟知的优点,但作为慕课的建设者,我们的认识不止停留于此,还应该深入地理解开放注册背后的互联网哲学:只有开放体验的产品才能赢得用户,只有用户支持的产品才能赢得未来。当对慕课的开放注册抱有怀疑,当苦于缺少支持而导致资金缺口时,我们更应该深思的问题是:如何顺应这种发展方向,做出改变?传统上,我们习惯于考虑和解决的问题是课程建设如何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但是,在慕课中,这种思维应该有所转向——我们的慕课是否获得用户的认可?我们又是否在积极地争取用户的支持。当着力思考和解决这个问题时,我们才能真正理解慕课和它的互联网本质。
  2.2自由参与:从“正式学习”到“非正式学习”
  正式学习是指有规范组织、有既定的时间地点、有既定学习目标的学习形式,例如正规的学校教育[11]。非正式学习是相对正式学习而言,没有规范的组织、没有特定的时间地点、没有既定的学习目标的学习,通常指在工作、生活、社交等情境中接收知识的学习形式。长期以来,非正式学习的价值被忽视,直至20世纪六、七十年代才有所转变。1973年,斯克里布纳和科尔认为,正规学习的内容重在累积系统的知识,学习的目的在于使科学或艺术得到发展。但是人们每天无意识地学习了许多细节的、情境化的知识,这类知识更适用于特定情境中,非正式学习存在独特优势和重要性,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语言学习[12]。正式学习的理论基础是“程序主义”学习,它强调学习者通过系统有序的教学流程获得知识的传授。正式学习适用于学习已经过系统地记录和组织的“学术知识”。非正式学习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它强调在特定情境下,学习者与他人通过交流、协作,实现意义建构而获得知识。非正式学习适用于吸收没有经过系统组织的“经验知识”,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知识建构的过程。   无论是正式学习还是非正式学习,信息素养慕课都需要兼而具之,互相补充。从建设现状以及学生需求来分析,信息素养慕课应当大力开展非正式学习。从正式学习到非正式学习意味着学习组织方式的逆向创新,即从以教师为控制中心的学习组织方式转向以学习者为主导的自发性学习。信息素养慕课既有传授“学术知识”的要求,同时存在交流“经验知识”的必要性,因此,需要实现教学组织方式的转变。尤其是关于信息意识、信息思维的培育,不能单纯依靠知识讲授的方式来实现,而是需要结合具体的使用情境促使学习者实现知识构建。换言之,相对于规范化的流程学习,学习者更加需要信息素养慕课提供自由、灵活、开放、自主的学习方式,这是信息素养慕课优于传统的课堂讲授以及以往的在线教育形式的关键所在,是支撑课程深入发展的重要元素。
  为此,信息素养慕课不该存在时间、空间和形式上的限制,不该将课程建设等同于平台建设。平台只是课程建设的原点和起点,而课程建设的高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建设团队利用互联网平台、移动平台以及各种社交平台,构建移动化、碎片化、情境化、泛在化的慕课化学习的程度。只有将信息素养慕课嵌入到学生的使用情景中,有效地联通各个学习主体,实现即时的交流与协作,随时随地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才能实现课程建设质的飞越。
  2.3任务驱动:从“知识引导”到“问题引导”
  任务驱动型学习是把学习过程设置到复杂且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学习者通过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来探索并获取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13]。当信息素养慕课催生了课程在教学管理、教学组织方面的变革创新后,实现教学内容的协同创新已是大势所趋。换言之,如何根据在慕课环境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制定合适的学习任务,这是信息素养慕课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将以“知识为纲”统领教学内容的传统课程格局转向以“问题为纲”统领教学模块的慕课格局。传统的信息素养课程以理论知识为主线串联教学内容,其弊端是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传授,而忽视了知识与使用情境的结合,不利于学生进行知识内化。学生在课上只是强记关于信息素养技能、策略、方法的知识点,却无暇顾及知识点与使用情境的关联,隐含在知识背后的信息使用意识和信息分析思维没有在学生头脑中构建起来。当前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新标准的培育目标,包括“情感”“认知”“行为”“元认知”四个领域。如果学生只知道学,但是不懂得反思学习思路——为何学、如何学、知道及不知道什么、观念是否偏差、如何继续学习等[14],这是缺乏“元认知”的典型表现,其结果就是学生难以将“认知”的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对于这个教学难题,信息素养慕课必须认真对待,积极解决,因为这关乎课程的生存发展。如果听之任之,必然引发各种课程无用论的盛行,在教学管理、教学形式高度开放、自由的慕课环境中,一旦出现这种局面必将对课程建设造成无可挽回的打击。
  为此,信息素养慕课需要引入任务驱动型学习策略,实现教学内容的逆向创新,从“知识引导”型转向“问题引导”型教学。前一种模式是以知识点串联教学章节,由教学章节引出学习问题。而后一种模式则是以各种情景化的实际任务为纲领串联起教学模块,由教学模块引出知识点。两者相比,“问题引导”模式的本质是以学生的贴切需要和遇到的实际问题为原点,设计学习路线,是一种极其自然的学习过程。这种模式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学生和教师都能自由地进行教学延伸。学生能够通过信息素养慕课平台,与其他学习者进行交流、协作,开展各种实验活动来探讨完成任务的方法。教师能够借鉴和融入成熟的任务驱动型教学方法,充实学习模型。例如,近年不少研究均提出案例教学法对于提高信息素养课程教学质量的作用。常娥认为信息检索课中的案例教学重在过程,不在结果,重在启发和拓展学生的检索信息思维,帮助学生构建立体化的思维空间[15]。據此,教师可以为每个学习任务模块制作具有示范作用的实践案例。这些案例演示与分析,将是学生学习路线上的重要支点,有助于他们自主地开展探索式学习。
  2.4团队教学:从“单向传授”到“双向互动”
  团队教学是指信息素养慕课应摒弃作坊式的教学方式,整合优势资源,开展团队化和专业化教学,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和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团队教学意味着信息素养慕课在教学关系方面的转变,即师生角色从传统的单向“传—受”关系,转变为双向互动的关系。这是教学关系逆向创新的结果,其中,教师角色的转变是整个创新环节的核心。远程学习研究专家约翰·丹尼尔认为,在慕课中,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再是面对众多学生讲课,教师的关键任务是与学生交互,教授学生一些高难度的技能,帮助学生掌握挑战性的学术知识,仔细评估学生独立完成的作业[2]。
  教学关系的转变要求信息素养慕课的教师具备更高的能力。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还需要具备沟通协调能力、社交媒体应用能力、活动设计与策划能力、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等,甚至包括前文提及的筹集慕课建设资金的能力。简言之,一切支持慕课发展以及支持学生学习需要的技能,教师都需要精通。显然,在慕课环境下,信息素养教师的职能正在发生深刻的改变,这种改变来自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信息素养慕课是一场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开放性课程实验,实验引起各种教学要素发生转变。教学管理由封闭转向开放,教学形式由正式转向非正式,教学内容由知识导向转向问题导向,这些变化共同促成了教学关系的转变,引起了教师角色的重定位。另一方面,在传统的学校环境中,各个职能部门共同承担着教学管理、教学组织、教学评估、教学保障等多重任务。而在慕课环境中,虽然慕课平台方承担了部分管理职能,但是,不能忽视的现象是:教师积极地为慕课建设筹措资金,为课程推广宣传和招揽学生。显然,传统的教学职能正在转嫁至慕课教师的身上。
  在慕课环境下,教师依然处于教学环节的核心地位。如果教师的角色定位不进行改变,那么,上文提及的所有改变都难以持续。这说明教师的作用不但没有弱化,反而强化了,但是,这也要求慕课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综合能力。单兵作战的小作坊式教学已成过去,未来将是技能专业化、师资集约化、内容精细化的团队教学。事实上,当前的信息素养慕课已经体现出这种发展趋势。据黄如花老师的调查显示,信息素养慕课的教学内容不再包罗万象,而是有针对性地实施精细化教学,课程包括网络素养、数据素养、媒体素养、视觉素养等[9]。另一个显著趋势是技能专业化和师资集约化,团队成员不再局限于教师,而是具备独特的专业技能和行业背景的各类人才。纽约州立大学的“元素养”慕课就是一个代表案例,它由图书馆员、来自中国的技术人员以及出版商SUNY PUBLICATION共同合作开发[9]。这种跨行业、跨学科、跨国家、多背景的团队教学将是大势所趋。   3结语
  乔纳森·哈伯在其专著《慕课》的最后部分写道,“如果我们将慕课仅仅看作是由高等院校康慨提供、由资深教授主讲、具备较大班级容量的免费课程,而不去深入探索它所具有的真正卓尔不群的特质,那么在不久的将来,慕课也许果真会重蹈AllLearn等诸多在线课程的覆辙”[10]。对支持慕课发展的建设者而言,此话当是有力的警醒和鞭策。事实上,从2013年末慕课热潮消退以来,关于它的各种负面评价就没有平息过。如何拨开迷雾,深入认识慕课的本质,又该如何理解慕课与课程改革的互动关系,推动慕课课程的创新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因此,乔纳森·哈伯的话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应该说,慕课是有发展前景的,关键是如何贯彻慕课的理念,践行慕课。基于上述思考,本文结合逆向创新的思想,提出了践行信息素养慕课的四条关联策略,分别是开放注册、自由参与、任务驱动以及团队教学,重点分析了这些策略如何带动起课程教学要素的转变,并深入探讨了信息素养慕课的教学管理、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关系四个教学要素的创新路径和创新策略。
  参考文献:
  荀渊.MOOC的实质与前景[J].电化教育研究,2014(6):
  16-20.
  约翰·丹尼尔.理解教育技术:从慕课到混合学习,下一步走向何方[J].开放教育研究, 2015(6):10-15.
  维杰伊·戈文达拉扬.逆向创新[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13:10.
  邢小强,刘晓.反向创新:概念、特征与关键成功因素[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5(4):14-21.
  翁文艳.试论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教育改革新机制[EB/OL].[2016-07-18]. http://learning.sohu.com/20140828/n403861461.shtml.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地方教育制度创新奖[EB/OL].[2016-08-18]. http://www.21cedu.org/y/id/333.html.
  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M].长春:长春出版社, 2003:2.
  高德咨询公司.技术成熟度曲线[EB/OL].[2016-07-20].http:// www.gartner.com/technology/research/methodologies/hype-cycle.jsp.
  黄如花.国内外信息素养类MOOC的调查与分析[J].图书与情报, 2014(6):1-7.
  乔纳森·哈伯.慕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5:206.
  李晓宇.数字化学习[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30.
  张艳红,钟大鹏,梁新艳.非正式学习与非正规学习辨析[J].电化教育研究, 2012(3):24-28.
  张建伟,孙燕青.通过问题解决来建构知识:内在条件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11):43-45.
  杨鹤林.元素养: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新标准前瞻[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4(3):5-10.
  常娥.信息检索课案例教学法思考[J].图书情报工作, 2015 (8): 54-58.
  刘敏湖南农业大学科技查新工作站干事、副研究館员。 湖南长沙,410128。
  邓益成湖南农业大学国际学院团委书记、讲师。湖南长沙,410128。
  (收稿日期:2016-08-22编校:陈安琪)
其他文献
我国举重界在近几年的举重教学改革中,教练员们对上挺式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本文根据静力学原理和运动学原理对下蹲式与箭步式上挺动作进行了分析和比较.
运用中医传统的医疗方法,结合现代医学的治疗手段,对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期间出现肌肉拉伤进行治疗,以期达到为运动员早日投入训练和比赛的目的.
多媒体技术是以图、文、声、像等综合形式向使用者传播信息的过程.将多媒体技术引入普通高校体育理论的教学,以适应现代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的需要.本文根据我校对体育理
指出女子跳马项目的3类动作是今后发展的趋势,并对其技术要领进行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