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也是不断强化严谨思维、锻炼科学语言的过程。新课标中强调数学教育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因此语言活动成为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强化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基础条件之一。本文结合我校小学数学的教学实情,探讨如何在数学课堂落实教学创新策略,启发学生克服困难,强化数学表达能力,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 表达能力; 教学创新; 培养策略
语言是表达思维的工具,思维是促进语言的载体,良好的数学表达能力代表着一定的思维深度与广度,这也是学生良好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当下数学教育不能再限定于单一的知识渗透,更要关注学生的思维水平、语言能力与综合素养。然而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受到长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影响,数学课堂上老师说得多、学生说得少,尤其开口表达时思维混乱、条理不清、语言重复啰嗦,这也导致他们的自卑心理,很多学生不敢说、不愿说、不会说。因此新形势下小学数学教学创新,必然要将培养表达能力作为改革切入点。
一、小学生数学表达能力现状分析
我校作为一所移民学校,学生到了新的环境有很多不适应;再加上以往学习水平参差不齐、数学基础薄弱,很多学生表现出自卑心理,对数学课不感兴趣,参与积极性不高,数学表达能力也不理想。另外,我国数学教育长期以来受到应试观念的影响,无论老师、学生还是家长,都将考试分数放在首位,却忽视了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数学思维能力与数学实践能力,实际上这对于深入学习非常不利;课堂上老师“一言堂”的现象非常普遍,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缺少必要的互动交流,学生很少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思想,更不注重严谨的数学语言表达,缺乏充足的实践机会成为限制小学生数学表达能力发展的主要原因。
二、小学生数学表达能力培养对策
(一)凸显数学魅力,体验表达乐趣
由于数学讲究逻辑性与严谨性,数学语言不及语文丰富多彩,但是也有其独特的魅力,锻炼学生良好的数学表达能力,实际上也是培养缜密思维、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以此凸显数学学科的魅力,让学生体验表达的乐趣,在表达中建立思维与感知。以往,小学生觉得学习数学的过程枯燥无趣,不愿意表达,也不能用精准的数学语言去表达,对此教师要耐心的引导与启发,给他们创造机会去积极表达。例如,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时,解题时容易混淆除数和余数的大小关系,为了强化认知,在黑板上列出一个算式:76÷5=14余6。同时提出问题:“同学们,这个算式结果对吗?为什么?”在问题启发下,大家认真的观察与思考,有人说:“余数6大于除数5,这是不合理的”,还有人说“余数6还可以除以5,得出商1,余1,所以结果应该是15余1”。在热闹的讨论中,不仅夯实了数学基础,掌握了基本知识,而且也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体现数学语言的智慧。
(二)点拨语言方法,活跃表达思维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仅仅有学生愿意说还不够,教师还要加强点拨与启发,指导学生掌握“说”的技巧和“说”的方法,能够严谨、规范地使用数学语言,在表达中调动灵活的思维。在掌握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励学生去质疑、去思考、去探究,这也是促进他们表達的“驱动剂”,在强烈的探究欲望驱使下,让他们主动表达、有重点地表达。例如,研究“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时,参考教材中的圆柱模型设计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将圆柱沿着高剪开并展开圆柱的侧面,从一个圆柱形转为长方形,大家的思路豁然开朗。当学生对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有了直观认识,再继续提出问题引发质疑:“如果剪开圆柱的时候剪斜了会怎么样?如果用手撕开圆柱体,还能得到一个长方形吗?”于是大家开始动手操作,先将圆柱斜着剪开,得出了平行四边形;再用手直接撕开圆柱,得出了不规则的图形。通过对比三种不同的侧面图展开方法,让学生自己组织数学语言描述圆柱的侧面展开图的特征,在质疑中解决问题、强化表达思维。
(三)促进手脑协作,强化表达能力
手脑并用是获取数学知识的有效途径,也是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有效方法。学生在积极参与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既能强化数学知识,提高学习能力,也能体验数学实践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在活动中强化探索能力与表达能力。例如,学习“圆的认识”时,让他们围绕“圆形直径与半径的关系”开展数学小实验,动手操作验证猜想,并且在实践操作的基础上,还要用数学语言概括操作的过程与思路。在小组合作中,有的学生折纸、有的学生画图、有的学生测量、有的学生记录,经过一系列的探究与讨论活动,得出本节课最重要的结论——圆形的半径是直径的1/2,圆形的直径是半径的2倍。并且在讨论中发现,这一规律必须在相等的圆形或者同一个圆形中才能成立。学生通过亲历探究知识的过程,将动手、动脑、动口结合起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认知。
由上可见,小学生的身体、思维及语言能力都处于飞速发展时期,教师要把握数学教育的宝贵契机,综合培养小学生的多元能力。在教学设计中,立足小学生的身心规律与学习特征,有意识地在数学活动中穿插语言训练、思维训练与认知训练,以趣味实践的过程激活学生的语言表达欲望,给他们创造更多创造表达、释放自我的机会,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树立学习自信,以最好的态度投入数学探究活动中,主动思考、积极讨论,潜移默化中强化数学表达能力,提高数学学习能力,强化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丁文怡.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J].家长(上旬刊),2019,(12):71.
[2]臧建平.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J].魅力中国,2019,(48):20.
关键词:小学数学; 表达能力; 教学创新; 培养策略
语言是表达思维的工具,思维是促进语言的载体,良好的数学表达能力代表着一定的思维深度与广度,这也是学生良好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当下数学教育不能再限定于单一的知识渗透,更要关注学生的思维水平、语言能力与综合素养。然而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受到长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影响,数学课堂上老师说得多、学生说得少,尤其开口表达时思维混乱、条理不清、语言重复啰嗦,这也导致他们的自卑心理,很多学生不敢说、不愿说、不会说。因此新形势下小学数学教学创新,必然要将培养表达能力作为改革切入点。
一、小学生数学表达能力现状分析
我校作为一所移民学校,学生到了新的环境有很多不适应;再加上以往学习水平参差不齐、数学基础薄弱,很多学生表现出自卑心理,对数学课不感兴趣,参与积极性不高,数学表达能力也不理想。另外,我国数学教育长期以来受到应试观念的影响,无论老师、学生还是家长,都将考试分数放在首位,却忽视了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数学思维能力与数学实践能力,实际上这对于深入学习非常不利;课堂上老师“一言堂”的现象非常普遍,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缺少必要的互动交流,学生很少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思想,更不注重严谨的数学语言表达,缺乏充足的实践机会成为限制小学生数学表达能力发展的主要原因。
二、小学生数学表达能力培养对策
(一)凸显数学魅力,体验表达乐趣
由于数学讲究逻辑性与严谨性,数学语言不及语文丰富多彩,但是也有其独特的魅力,锻炼学生良好的数学表达能力,实际上也是培养缜密思维、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以此凸显数学学科的魅力,让学生体验表达的乐趣,在表达中建立思维与感知。以往,小学生觉得学习数学的过程枯燥无趣,不愿意表达,也不能用精准的数学语言去表达,对此教师要耐心的引导与启发,给他们创造机会去积极表达。例如,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时,解题时容易混淆除数和余数的大小关系,为了强化认知,在黑板上列出一个算式:76÷5=14余6。同时提出问题:“同学们,这个算式结果对吗?为什么?”在问题启发下,大家认真的观察与思考,有人说:“余数6大于除数5,这是不合理的”,还有人说“余数6还可以除以5,得出商1,余1,所以结果应该是15余1”。在热闹的讨论中,不仅夯实了数学基础,掌握了基本知识,而且也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体现数学语言的智慧。
(二)点拨语言方法,活跃表达思维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仅仅有学生愿意说还不够,教师还要加强点拨与启发,指导学生掌握“说”的技巧和“说”的方法,能够严谨、规范地使用数学语言,在表达中调动灵活的思维。在掌握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励学生去质疑、去思考、去探究,这也是促进他们表達的“驱动剂”,在强烈的探究欲望驱使下,让他们主动表达、有重点地表达。例如,研究“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时,参考教材中的圆柱模型设计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将圆柱沿着高剪开并展开圆柱的侧面,从一个圆柱形转为长方形,大家的思路豁然开朗。当学生对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有了直观认识,再继续提出问题引发质疑:“如果剪开圆柱的时候剪斜了会怎么样?如果用手撕开圆柱体,还能得到一个长方形吗?”于是大家开始动手操作,先将圆柱斜着剪开,得出了平行四边形;再用手直接撕开圆柱,得出了不规则的图形。通过对比三种不同的侧面图展开方法,让学生自己组织数学语言描述圆柱的侧面展开图的特征,在质疑中解决问题、强化表达思维。
(三)促进手脑协作,强化表达能力
手脑并用是获取数学知识的有效途径,也是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有效方法。学生在积极参与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既能强化数学知识,提高学习能力,也能体验数学实践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在活动中强化探索能力与表达能力。例如,学习“圆的认识”时,让他们围绕“圆形直径与半径的关系”开展数学小实验,动手操作验证猜想,并且在实践操作的基础上,还要用数学语言概括操作的过程与思路。在小组合作中,有的学生折纸、有的学生画图、有的学生测量、有的学生记录,经过一系列的探究与讨论活动,得出本节课最重要的结论——圆形的半径是直径的1/2,圆形的直径是半径的2倍。并且在讨论中发现,这一规律必须在相等的圆形或者同一个圆形中才能成立。学生通过亲历探究知识的过程,将动手、动脑、动口结合起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认知。
由上可见,小学生的身体、思维及语言能力都处于飞速发展时期,教师要把握数学教育的宝贵契机,综合培养小学生的多元能力。在教学设计中,立足小学生的身心规律与学习特征,有意识地在数学活动中穿插语言训练、思维训练与认知训练,以趣味实践的过程激活学生的语言表达欲望,给他们创造更多创造表达、释放自我的机会,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树立学习自信,以最好的态度投入数学探究活动中,主动思考、积极讨论,潜移默化中强化数学表达能力,提高数学学习能力,强化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丁文怡.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J].家长(上旬刊),2019,(12):71.
[2]臧建平.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J].魅力中国,2019,(4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