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高职语文课堂改革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广大高职语文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他们突破以往语文课堂教学的简单化及文本化,将语文课堂教学延伸到美学及文化教育的领域,并以开放的课堂形式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使其在新的课堂教学中受到美的熏陶。对此,本文从高职语文课堂的美学教育、文化教育和开放式课堂教学三个方面加以论述。
关键词:高职语文 课堂改革 美学教育 文化教育 开放式课堂教学
高职语文是一门融高职学生的职业特征和综合水平为一体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是大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高职的语文教学注重发挥其人文性和基础性的特点,适应时代发展趋势,以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从这个层面上来说,高职语文教学无疑是高职院校传承人文精神的极为重要的方式,因而,近年来对高职语文课堂进行的相关改革是很有必要的。在这些改革中,美学教育、文化教育和开放式课堂教学则最为关键。
一、高职语文课堂中的美学教育
高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美学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三境之论”(即文本教育、美学教育、文化教育)之一,是指审美主体对文本的审美观点和审美体验。从审美教育的层面来说,高职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以及审美能力。
审美情感是指学生热爱美及追求美的情感,美学教育要求学生具有一颗热爱美和追求美的心,这样,方能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包括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在高职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语文课堂教学切实成为美学教育的媒介。首先是感受美。比如通过学习《哈姆雷特》,教师要能够引导学生去感受、去体验戏剧中所表现出来的悲剧美;从《登幽州台歌》中体验诗人那种旷世的孤独和悲怆之情。其次是欣赏美。如学习了《春江花月夜》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环境的恬静幽美,欣赏诗中那诗情画意的意境之美:月光下美丽的江流、花林、飞霜、扁舟、江树、海雾等等。人、江、天融为一体,云雾弥漫,朦朦胧胧,真是一副让人神往的神话般的美妙的月夜图。再次是创造美。创造美主要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促使学生们充分发挥其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力。如《鸭窠围的夜》中,全文用朴素的文字向我们展示了湘西一带的风土民情,是原始的、天然的美,但是从那些朴素的文字中,我们却能感受到字里行间所传达出的那种人情美、人性美。
二、高职语文课堂中的文化教育
高职语文课堂教学是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传道者。因为高职语文课堂中的文化教育是我们上文中说到的语文教学“三境之论”中的最高境界,可见高职语文课堂教学确实是在极为有限的课堂教学空间里,宣扬和传播着中华五千年来的深厚的历史传统和浓厚的文化底蕴。
自古以来,中国的文学都极为发达,既有百家争鸣的繁荣时代,也有一枝独秀的高峰时期,历朝历代对文学的发展都非常重视。文学甚至被古代学者誉为“千秋之盛事,不朽之伟业”,而且成为了古代选拔官员的必要手段,因而在高职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重视文化教育。首先是以文本为基础,揭示其隐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例如《论语》是语录体散文,用简练的语言将其中囊括的人生哲理表现得淋漓尽致,其中隐含的无限智慧和伟大的思想让后人从中汲取了无限的力量。其次是鼓励学生进行有价值的阅读。这里所说的有价值,是指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将自身的感受及体验与作者的感受、创作风格及时代背景等进行有机的融合,才能在深入欣赏作品的基础上汲取作品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从而达到于高职语文课堂教学中宣扬传统文化的目的。例如《羌村三首》中的“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一句,就表现了在当时的战乱背景下作者的安宁、祥和的心境。如再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则能体会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三、高职语文课堂中的开放式课堂教学
开放式课堂教学步入高职语文课堂,既是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为了适应现代高职院校学生日益个性化的思想,利于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开放式课堂教学既有效地将教学客体的基础性和前沿性进行了有机的融合,又将教学主题的自主性与差异性相联系,这样,能使高职语文课堂成为学生们交流思想文化的最佳平台。但是,这对高职语文教师却是一个挑战,因为高职语文的开放式课堂教学,要求教师有很强的课堂驾驭能力,否则有可能导致课堂混乱不堪。因而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学术修养以及具备较高的文学创作水平,方能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并在课堂教学中收发自如。
开放式课堂教学意味着文本链接是无限延展的,也就是语文教学绝不仅止于文本知识。对此,教师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增加课堂的新鲜度以及扩大有限的课堂空间的课堂容量,且要保证所找材料的真实性及有效性,让学生吸收的是有益的知识。此外,由于学生素质的良莠不齐,就要求教学方式也是开放式的。教师尽量应用分层教学法,力求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发展,都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这样,方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路王娟.浅议高职语文的教学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2011年06期
[2]杨玲.浅谈高职语文教学的改革[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0年02期
[3]熊金星.高职语文教改迫在眉睫[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0年01期
关键词:高职语文 课堂改革 美学教育 文化教育 开放式课堂教学
高职语文是一门融高职学生的职业特征和综合水平为一体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是大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高职的语文教学注重发挥其人文性和基础性的特点,适应时代发展趋势,以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从这个层面上来说,高职语文教学无疑是高职院校传承人文精神的极为重要的方式,因而,近年来对高职语文课堂进行的相关改革是很有必要的。在这些改革中,美学教育、文化教育和开放式课堂教学则最为关键。
一、高职语文课堂中的美学教育
高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美学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三境之论”(即文本教育、美学教育、文化教育)之一,是指审美主体对文本的审美观点和审美体验。从审美教育的层面来说,高职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以及审美能力。
审美情感是指学生热爱美及追求美的情感,美学教育要求学生具有一颗热爱美和追求美的心,这样,方能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包括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在高职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语文课堂教学切实成为美学教育的媒介。首先是感受美。比如通过学习《哈姆雷特》,教师要能够引导学生去感受、去体验戏剧中所表现出来的悲剧美;从《登幽州台歌》中体验诗人那种旷世的孤独和悲怆之情。其次是欣赏美。如学习了《春江花月夜》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环境的恬静幽美,欣赏诗中那诗情画意的意境之美:月光下美丽的江流、花林、飞霜、扁舟、江树、海雾等等。人、江、天融为一体,云雾弥漫,朦朦胧胧,真是一副让人神往的神话般的美妙的月夜图。再次是创造美。创造美主要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促使学生们充分发挥其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力。如《鸭窠围的夜》中,全文用朴素的文字向我们展示了湘西一带的风土民情,是原始的、天然的美,但是从那些朴素的文字中,我们却能感受到字里行间所传达出的那种人情美、人性美。
二、高职语文课堂中的文化教育
高职语文课堂教学是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传道者。因为高职语文课堂中的文化教育是我们上文中说到的语文教学“三境之论”中的最高境界,可见高职语文课堂教学确实是在极为有限的课堂教学空间里,宣扬和传播着中华五千年来的深厚的历史传统和浓厚的文化底蕴。
自古以来,中国的文学都极为发达,既有百家争鸣的繁荣时代,也有一枝独秀的高峰时期,历朝历代对文学的发展都非常重视。文学甚至被古代学者誉为“千秋之盛事,不朽之伟业”,而且成为了古代选拔官员的必要手段,因而在高职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重视文化教育。首先是以文本为基础,揭示其隐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例如《论语》是语录体散文,用简练的语言将其中囊括的人生哲理表现得淋漓尽致,其中隐含的无限智慧和伟大的思想让后人从中汲取了无限的力量。其次是鼓励学生进行有价值的阅读。这里所说的有价值,是指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将自身的感受及体验与作者的感受、创作风格及时代背景等进行有机的融合,才能在深入欣赏作品的基础上汲取作品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从而达到于高职语文课堂教学中宣扬传统文化的目的。例如《羌村三首》中的“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一句,就表现了在当时的战乱背景下作者的安宁、祥和的心境。如再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则能体会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三、高职语文课堂中的开放式课堂教学
开放式课堂教学步入高职语文课堂,既是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为了适应现代高职院校学生日益个性化的思想,利于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开放式课堂教学既有效地将教学客体的基础性和前沿性进行了有机的融合,又将教学主题的自主性与差异性相联系,这样,能使高职语文课堂成为学生们交流思想文化的最佳平台。但是,这对高职语文教师却是一个挑战,因为高职语文的开放式课堂教学,要求教师有很强的课堂驾驭能力,否则有可能导致课堂混乱不堪。因而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学术修养以及具备较高的文学创作水平,方能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并在课堂教学中收发自如。
开放式课堂教学意味着文本链接是无限延展的,也就是语文教学绝不仅止于文本知识。对此,教师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增加课堂的新鲜度以及扩大有限的课堂空间的课堂容量,且要保证所找材料的真实性及有效性,让学生吸收的是有益的知识。此外,由于学生素质的良莠不齐,就要求教学方式也是开放式的。教师尽量应用分层教学法,力求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发展,都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这样,方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路王娟.浅议高职语文的教学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2011年06期
[2]杨玲.浅谈高职语文教学的改革[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0年02期
[3]熊金星.高职语文教改迫在眉睫[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0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