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武侠三题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ckyccj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小说家王朔尖锐批评了北大著名教授严家炎先生的下面这段话:
  有人引鲁迅的《流氓的变迁》批金庸,是一种误解或曲解。鲁迅先生对侠文化不否定,很客气。鲁迅的《铸剑》是现代武侠小说。如果鲁迅活到现在,看到金庸的小说,不至于骂精神鸦片。严先生这些观点,不仅见于他的《金庸小说论稿》(北大出版社1999年出版),而且见于他的多篇文章和谈话中。而这些观点,恰恰是毫无根据的。
  鉴于我和严家炎先生在北大中文系22年(1961~1983)同事之谊,我虽然为他对金庸武侠小说的吹捧而扼腕叹息,但在几篇批评到他的文字中,始终未点他的大名。而且,在我主编的“风雨文丛——学术随笔自选丛书”中,坚决收入了他的《“五四”的误读》。孰料南方有位孙教授(姑隐其名),竟在北方的一张小报上点名骂我对金庸搞“酷评”,对严家炎搞“欺师灭祖”(先派我是严的学生)。无奈,欲再不点严先生大名已不可得矣!实在应该感谢孙先生推动学术争鸣的丰功伟绩!
  
  一、鲁迅和“侠文化”
  
  鲁迅对开始的“侠”和“侠义精神”确乎是肯定的。在《流氓的变迁》中,他说:“孔子之徒为儒,墨子之徒为侠。”“儒者,柔也”,鲁迅是不喜欢的;“唯侠老实……至于以‘死’为终极的目的”,鲁迅是有好感的。读过历史小说《非攻》的都知道,鲁迅是高度赞扬墨子及墨家精神的。这种精神正是“侠”之源头。然而,事情很快发生了变化,“到后来,真老实的逐渐死完,只留下取巧的侠,汉的大侠,就已和公侯权贵相馈赠,以备危机时来作护符之用了”。“侠”,本来是仗义勇为、舍死忘生,发展到投机取巧、勾结权贵,这已经严重变质了。“‘侠’字渐消,强盗起了,但也是侠之流,他们的旗帜是‘替天行道’。他们所反对的是奸臣,不是天子,他们所打劫的是平民,不是将相……一部《水浒》,说得很分明:因为不反对天子,所以大军一到,便受招安,替国家打别的强盗——不‘替天行道’的强盗去了。终于是奴才。”对鲁迅这段话,学界争论甚多。不过争论的焦点是鲁迅看法的对错,而不是鲁迅对“侠”、“侠文化”“否定”不否定、“客气”不客气。鲁迅是最反对奴才的,而说梁山好汉“终于是奴才”,这还不是否定?这还有什么客气可言?至于满清入关以后的“侠”,更成了施公(世纶)之类的鹰犬保镖,“奴性也跟着加足了。”如果不是严先生看走了眼,他怎么会说出“鲁迅先生对侠文化不否定,很客气”的话来呢?如果“奴才”还不算否定、还算客气,那么,人世间还有什么算否定,还有什么算不客气呢?鲁迅的“反奴才性”、“反奴隶性”思想,可谓贯串其整整一生,也充分体现在其小说、杂文、散文、诗歌等作品以及学术著作中。从中是无论如何得不出鲁迅肯定“侠文化”的结论的。恰恰相反,鲁迅还明确提出过反对“三国气”和“水浒气”,见《叶紫作〈丰收〉序》,收入《且介亭杂文二集》,那更是对“侠”之末流的彻底否定了。
  严先生为了肯定金庸的武侠小说,不惜公然掩饰“侠”“义”精神在当今社会的蜕变。他不肯正视有多少流氓帮派、黑社会组织正是靠所谓的“哥们儿义气”来进行维系;而这种“哥们儿义气”又毒害了多少青少年!他竟奢谈要用金庸的武侠小说来培养青少年的见义勇为精神,简直是走火入魔,痴人说梦!
  
  二、《铸剑》绝非“现代武侠小说”
  
  严先生把《铸剑》说成为“现代武侠小说”,这恐怕不仅是看走了眼,而是另有隐衷了。众所周知,《铸剑》(原名《眉间尺》)是历史小说,鲁迅根据魏曹丕《列异传》、晋干宝《搜神记》等古籍所载干将为楚王铸剑,成而被杀,其遗腹子赤鼻(即眉间尺)成人后得客之助为父报仇,尺、客、楚王同归于尽,三头同葬的传奇复仇故事敷衍而成,小说挖掘了历史故事的神髓,写得惊心动魄,高度赞扬了被侮辱被迫害者的复仇主义精神,也塑造了眉间尺、黑衣人(即原故事中“客”的发展)、楚王等人的生动形象,是一篇比较公认的优秀历史小说。何以到了严先生笔下竟然变“性”,成了“现代小说”呢?莫非现代人写的历史小说都得叫“现代小说”?那末,“历史小说”这一名词是否要被淘汰呢?至于把《铸剑》说成是“武侠小说”,那更是严先生的独出心裁了。是呵,小说中的“黑衣人”不是很有侠义精神吗?“三头”一起在鼎中啃咬厮杀不也很有“武打”味道吗?如果非这样认识问题不可,那真真如金庸先生所说,连“小学生都会做”了。“武侠小说”作为一个特定的文学现象、文学范畴,是有其特定涵义的。中国武侠小说的源头虽然可以追溯到唐宋传奇中去,但武侠小说的兴盛是在晚清。按照鲁迅先生《中国小说史略》的说法,第一本成形的武侠小说是《三侠五义》(刻行于1879年,即光绪五年),后经俞樾改写加工为《七侠五义》。小说虽有“中枢”名臣包拯“总领一切豪俊”,但主要笔墨乃叙“三侠”、“五鼠”之辈,“率为盗侠,纵横江湖,或则偶入京师,戏盗御物,人亦莫能制……至于构设事端,颇伤稚弱,而独于写草野豪杰,辄奕奕有神,间或衬以世态,杂以诙谐,亦每令莽夫分外生色。值世间方饱于妖异之说,脂粉之谈,而此遂以粗豪脱略见长,于说部中露头角也”(第廿七篇清之侠义小说及公案)。显然,作为较早的“侠义小说”,《三侠五义》还有较多的生活气息,人物也还有性格,文风亦以“粗豪脱略见长”,故得“于说部中露头角也”。“侠义小说”发展到清末民初,终于泛滥成灾,“侠义”的成分越来越少,“武打”的成分越来越多,以至于分宗立派,打打杀杀,恩恩怨怨,血染江湖。在艺术上则陈陈相因,辗转传抄,公式化,概念化,模式化,千部一腔,千人一面。综上所述,无论《七侠五义》之类的“侠义小说”,还是清末民初的“武侠小说”,《铸剑》和它们都不搭界,它是扎扎实实、地地道道的纯文艺创作。它写了复仇,但有社会内容而非江湖恩怨;它塑造了“黑衣人”这侠义精神的结晶,但它却不是武功高强、打打杀杀的“侠客”。更重要的是,它用浪漫主义方法写现实生活内容,和清末民初那些武侠小说的胡编乱造、不食人间烟火更不可同日而语。
  
  三、鲁迅活着会欣赏金庸吗?
  
  关于“鲁迅活到现在如何如何”,我完全同意王朔对严先生的批评,严先生的说法的确是不合逻辑、不负责任、毫无根据的。我要补充的是一个小小的例证。就在鲁迅写《流氓的变迁》两年之后,他在上海发表了一个重要的讲演,题为《上海文艺之一瞥》,收入《二心集》。在这篇讲演中,鲁迅以文学史家(尤其小说史家)的眼光,详细剖析、针砭了晚清以来的“才子加流氓”小说(即“狭邪小说”)和“才子加佳人”小说(即“鸳鸯蝴蝶派”小说),妙语如珠,异彩纷呈。在讲演结尾,他说:
  除以上所说之外,那所谓民族主义文学,和闹得已经很久了的武侠小说之类,是也还应该详细解剖的。但现在时间已经不够,只得待将来有机会再讲了。今天就这样为止罢(《鲁迅全集》1981年版第四卷第303页)。显然,“所谓民族主义文学,和闹得已经很久了的武侠小说之类”,和讲演中已经剖析过的“才子加流氓”小说、“才子加佳人”小说,都是鲁迅准备抨击的对象。关于“所谓民族主义文学”,三个月后,他写了一篇长文:《“民族主义文学”的任务和运命》(收入《二心集》),猛烈抨击了这种“所谓民族主义文学”假民族主义、真法西斯主义的嘴脸。而对“闹得已经很久了的武侠小说之类”,则一直未得成文。但一个“闹”字,似乎也已很说明一切。如果是严肃的、健康的文学创作,鲁迅是不会这样讨厌之情溢于言表的。如果严先生细读过这个结尾,细品过这个“闹”字,是否就不致于说“鲁迅如果活到现在”对金庸如何如何了呢?
  金庸的武侠小说处女作《书剑恩仇录》是一则鲁迅最讨厌的清代传说(野史)的小说化,武侠化。这段传说大同小异的版本甚多,流布较广的是陈怀《清史要略》中的如下记载:
  弘历(乾隆)为海宁陈氏子,非世宗(雍正)子也……康熙间,雍王与陈氏尤相善,会两家各生子,其岁月日时皆同;王闻而喜,命抱之来,久之送归,则竟非己子,且易男为女矣。陈氏惧不敢辩,遂力密之(第二编第九章)。一个地地道道的“掉包计”:雍正因乏子,用自己的女儿换来了陈氏(官拜阁老)子,后来便是乾隆。鲁迅为什么讨厌这则传说?因为它浸透了汉人的“阿Q主义”:武力打不过满人,做了奴才,但却用这种荒唐可笑的“掉包计”来夺回失去的江山。所以鲁迅说:
  这一个满洲“英明之主”,原来竟是中国人掉的包,好不阔气,而且福气。不折一兵,不费一矢,单靠生殖机关便革了命,真是绝顶便宜(《花边文学·中秋二愿》)。《书剑恩仇录》正是将这个充满阿Q主义的无稽之谈杜撰为一部武侠小说,书中主角陈加洛正是汉人后裔乾隆的亲兄弟,小说甚至安排了他们“兄弟二人”的秘密会见。这样一种设计和格调,不正是鲁迅极力反对的吗?他生前如果看到,怎敢苟同?又怎会赞赏?严先生完全可以不顾鲁迅对这个“掉包计”的态度,而对《书剑恩仇录》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但却万万不可以说鲁迅如何如何。
  《鹿鼎记》也一样,同样根据无稽传言,说康熙有一半汉人血统,算是半个“掉包计”。此外则是戏说历史,把康熙平民化,把宫廷儿戏化,几乎把清初关于清廷、关于甲申之变的那些民间野史(诸如顺治削发为僧、多尔衮毒死兄长皇太极、陈圆圆与吴三桂,等等)统统“入网”,而且杜撰了假太后、假公主、神龙教、天地会、康熙与韦小宝、韦小宝与俄罗斯公主、陈圆圆与李自成(二人生有一女,后成为韦小宝七妻之一)等种种细节。这样的戏说康熙,这样的胡编乱造,确实大大超出了鲁迅的承受能力。以他的倔脾气,看到后会说出什么评语,实在难以逆料。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严先生竟然把韦小宝与阿Q相提并论,说什么都是伟大的人物典型。作为现代文学史家,严先生为什么对金庸这样情有独钟,而不惜拿鲁迅为金庸垫背呢?
其他文献
别尔嘉耶夫对精神自由与独立的追求,通过拙文《一个俄国哲学家的遭遇》(载于《博览群书》2000年第8期)当可非常清楚,正是这种自由与独立的精神使他不囿于某一种学说和理论,而是在浩瀚的学海中博采众家之长,努力创造自己的学术体系。因而他对马克思主义也如对其他学术理论一样,把其当作一种非常重要的哲学和社会学理论,但并不把其神化、绝对化。  据统计,别尔嘉耶夫一生的学术论著近400种,其中著作在50种以上。
期刊
“看到瓦尔帕拉伊索这个地名时,我陷入了梦幻之中:乐园之谷!可我对南美又知道多少呢?乐园之谷,这不就是阳光、白沙、棕榈和身着滑稽小裙可爱的褐色皮肤女郎吗?”(《第一章 多拉大饭店》)就是因为上任后即可去乐园之谷的机缘,彼德·魏德哈斯稀里糊涂地去了法兰克福书展就职。“瓦尔帕拉伊索符合我当时的生活感觉。”虽然他想先去乐园之谷,“然后再去完成更严肃一些的工作”,可是,人生就是那么容易被异化,在以后的几十
期刊
与年轻朋友聊起现代散文的话题,我常常会建议他们去阅读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民国名刊精选”丛书。此所言“名刊”,自然是指著名的文学期刊。这些文学杂志,无疑是中国现代散文发育成长的一个重要载体。而其创办者、编辑、主笔,如鲁迅、郭沫若、林语堂、周作人、徐志摩、郁达夫、胡适、茅盾、朱自清、老舍、柯灵、施蛰存等等,则多为当代或后来文坛的领袖、健将级人物。尤其在二十世纪的二三十年代,中国文坛颇为热闹,现代散文
期刊
无论从哪一方面看,二十世纪都是一个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的百年,它使以往的任何一个世纪都相形见绌。在世纪之交、千载之变的时候,回眸二十世纪,是非常有意义的。正因如此,各出版社推出一批被称为“本世纪末新概念图书”的图文有机结合的世纪题材图书。这其中,天津教育出版社的《20世纪回眸》堪称一大亮点。  《20世纪回眸》是引进版,原出版者为闻名世界的多灵坎德思雷公司(DK公司)。它以1700段文字、3500
期刊
人们形容这伙人或那帮人的阴狠毒辣流氓有产者的习气,常常会冒出一句“天下乌鸦一般黑!”的俗谚。可是据传媒报道,在新疆裕民县察汗托海牧场,一名哈萨克学生发现了一只白乌鸦。将它放在黑乌鸦窝里,黑鸦们群起叼咬,学生只好将这只白乌鸦放回大自然(7月12日《羊城晚报》第8版)。黑乌鸦是由于嫉妒心呢,还是由于排斥异己;白乌鸦是由于基因变异呢,还是一个新的品种;那只好留待专家予以论证了。  鲁迅自喻为猫头鹰,民间
期刊
刘兵的文风一直是我喜欢的,语言朴实、严谨、准确而又不失幽默。他不用过激的词语,但他的见解却有独到、深刻之处,给人以启发。刘兵的一个十分可贵的特点,就是他的文章中没有情绪化的东西,但却于冷静中投射出一种激情。我想这得益于他所受过的良好的科学训练和历史训练。  通览《触摸科学·刘兵学术自选集》,从科学哲学、科学史、科学家传记这些专深的论文到科学与艺术、书话、随笔、通俗易懂的评论,形成了一个谱系,虽然他
期刊
本刊在第八期上刊出潘际先生回忆与巴金先生交往的文章。付印前,收到唐振常先生悼念潘先生的文章,才知潘先生已于今年7月6日去世。现刊出唐先生的文章,共同表达我们的哀思。    编者  谓际曰彬彬君子,大约认识他的人都会同意。相交五十四年,虽然参商两地比聚首一堂多,每想起际,总是一副彬彬君子状貌,待人接物,礼数周到,从不疾言厉色。尤其有女士在座,他更表现得温文尔雅,言语柔和。不能说他是望之俨然,日
期刊
当我阅读由凌耀伦、熊甫主编,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作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卢作孚文集》(以下简称《文集》)之后,就被卢作孚在六七十前对中国现代化、企业管理、企业文化、交通运输、乡村建设等问题长远而深邃的思考深深吸引住了,不由得从心底佩服卢作孚难能可贵的超前眼光。  卢作孚是何许人?今天的青年人恐怕对他已十分陌生了。他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爱国实业家、教育家,是旧中国最大的民营航运企业——民生公
期刊
一    世纪交替之际,适逢身在北美,回顾中国20世纪文化袅袅烟云,心里感触一派苍凉,许多问题缠绕心灵。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胡适的文化价值太缺乏当代中国学术界的正确认识和公正评价。  我以为,20世纪政治界和文化界,为中国留下建设性积极影响的人物,首屈一指的是这样两位:孙中山和胡适。孙中山为中国社会转型和走入现代化,留下珍贵的政治遗产,胡适则为中国文化转型和走入现代化,留下珍贵的文化遗产。他们
期刊
加拿大温哥华大学历史系博士生诺尔曼·司密斯立意研究中国三四十年代的东北女性文学,他在阅读了若干部东北女作家的作品之后,写信给我说:“我在深思一个主要的论题,我想那个两个字‘忍耐’是正好。我觉得您们满洲女作家特别了解忍耐,也许比别的中国人深沉的……我真的不知道您在那里找到了怎么庞大的忍耐。”(此信是用中文写的,见下页)  这位碧睛褐发的西方青年,用西方的思维方式,理解了东方女性的苦难,挖掘出来东北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