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是人类社会赖以发展的基础,语文教学是学校实现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教学方法对教学工作的成败、教学效率的高低、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都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采取怎样的措施,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对于课堂有效性的保证也是十分重要的。那么,什么样的语文教学才最能体现有效性教学的本质特征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个人感受和思考。
一、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
在赏识教育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在学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权威,学生也不是唯命是从的卑微者。师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才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满信心,思维才有可能被激活,才可能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这样,就为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环境气氛,促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愿望,即亲其师,学其道。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这种气氛的建立需借助一些手段,如温柔的目光,亲切的抚摸,殷切地希望,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更加依赖老师,从而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这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所在。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问题是教学中最基本的问题,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基本活动大致包括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师生交往。这里主要谈谈师生人际关系问题,师生人际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接触等相互作用中形成的人与人的关系,正常的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它是教师教的活动与学生学的活动发生的前提,教与学总是在师生交往的背景下进行的。如果没有教师与学生的相互接触,互相沟通,互相作用就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师生人际关系状况直接影响教师教,学习学的积极性,影响课堂气氛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如果学生师生各关系融合,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发展,同时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班风、校风,但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以一定要协调好师生关系,对学生同样的对待,不能失去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
二、教学中需要关注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
在教学中我觉得对优等生注入严厉的情感而非宠爱是非常有必要的,常言道,严是爱,松是害。我对学生要求严格,愈是优等生,我越是需要当面批评,背后鼓励。在我的班上,优生没有趾高气扬的神态和养尊处优的病态,因为他们跟所有同学是同等的,有时甚至更苛刻些。有一位同学曾因少做一道阅读题在全班同学面前作检讨,另一名同学因写错一个字而被罚写多遍,这些同学因为受到了严厉的“惩罚”而改正了自己的坏习惯,经过努力在本次语文测试中都取得了九十多分的高分。
在课堂上我的提问针对每一层次的学生,在提问中我因势利导,难题抛给优生,而易题留给了中下等同学,这样优生感觉有挑战性,而差生也不会因答不上而尴尬,失去学习的信心。而且我还实行课后辅导落实到每一类学生的措施,培优补低是落实的重点,对待优生我填充他们课堂上的饥饿感进行拔高训练,比如写作技巧的指导,阅读的综合能力的提高,让这类学生真正优起来,而对于学习劣等的学生则注重基础的训练,有关语文知识,学习方法,浅易的阅读等达到一个巩固过程,这样因地制宜,适得其所。
三、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
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都十分强调思考在学习中的作用。在旧的模式下,语文教学大都采用“保姆式”教学方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放手”。大到篇章,小到字词,全是老师说了算,“满堂灌,满堂问,一言堂”的局面随处可见。学生毫无独立性可言,只是一个个记忆的机器,它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我们必须打破旧的传统模式,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掌握材料,省去机械传输所造成的大量时间的耗费。课下自己吃、课上谈味道,课上应该成为学生各种思维的碰撞、质疑创新的一方舞台。“随文成形,随课成形”,可以是“启发式”、“自学式”、“讨论式”,也可以是传统的“讲授式”,但完全可以让学生轮流进行自己思想观点的充分表达,当然准备必须充足,教师指导、集中小组智慧是少不了的。
语文的动态特征使学生的参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尤显重要。教师要充分创设条件,刺激学生动眼看、动脑读、动笔写的能力。强化学生的读写过程、听说过程、读与写、听与说的训练可以相互结合。从学生的阶段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出发,精心设计、选择导学方法与课堂结构,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最佳教学情境,使所有学生都能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应该坚决摒弃那种“老师讲课照本宣科洋洋洒洒口干舌燥,学生听课埋头笔录手忙脚乱头昏脑胀”的局面。还学生一个真正的自我,还学生一片洁净的天空。
四、挑战自我、充实自我,在不断反思中成长
直到现在,我真的觉得是和学生在一起成长,有得有失。最近,我发现,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无法满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课文如果只用那么几种教学模式去上,学生马上会感到枯燥、无味,甚至有时对你的教学思路一清二楚,这样的课还有什么味?作文的教学有时会令人感到“束手无策”,只是通过讲讲要求、读读例作、尝试写写、作后评价,学生怎会对作文感兴趣呢?……如何穿越这些障碍,领略更宽广的教學天地,这又是我最近在不断反思的问题。如果仅仅禁锢在自己小小的教学天地里,对曾经的成绩沾沾自喜,那只会有一个结果——不进则退!我想是到了及时充电、补充的时候了。多读一些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向有经验的老师多学习、多请教,对自己的教学多反思,提高自己对教材的把握、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在阅读和作文教学中,我意识到:要处理好培养求异思维与培养求同思维的关系。不是想法、说法越新越好,越与众不同越好。关键是要说真话,说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推进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和谐发展。
一、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
在赏识教育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在学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权威,学生也不是唯命是从的卑微者。师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才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满信心,思维才有可能被激活,才可能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这样,就为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环境气氛,促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愿望,即亲其师,学其道。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这种气氛的建立需借助一些手段,如温柔的目光,亲切的抚摸,殷切地希望,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更加依赖老师,从而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这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所在。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问题是教学中最基本的问题,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基本活动大致包括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师生交往。这里主要谈谈师生人际关系问题,师生人际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接触等相互作用中形成的人与人的关系,正常的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它是教师教的活动与学生学的活动发生的前提,教与学总是在师生交往的背景下进行的。如果没有教师与学生的相互接触,互相沟通,互相作用就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师生人际关系状况直接影响教师教,学习学的积极性,影响课堂气氛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如果学生师生各关系融合,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发展,同时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班风、校风,但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以一定要协调好师生关系,对学生同样的对待,不能失去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
二、教学中需要关注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
在教学中我觉得对优等生注入严厉的情感而非宠爱是非常有必要的,常言道,严是爱,松是害。我对学生要求严格,愈是优等生,我越是需要当面批评,背后鼓励。在我的班上,优生没有趾高气扬的神态和养尊处优的病态,因为他们跟所有同学是同等的,有时甚至更苛刻些。有一位同学曾因少做一道阅读题在全班同学面前作检讨,另一名同学因写错一个字而被罚写多遍,这些同学因为受到了严厉的“惩罚”而改正了自己的坏习惯,经过努力在本次语文测试中都取得了九十多分的高分。
在课堂上我的提问针对每一层次的学生,在提问中我因势利导,难题抛给优生,而易题留给了中下等同学,这样优生感觉有挑战性,而差生也不会因答不上而尴尬,失去学习的信心。而且我还实行课后辅导落实到每一类学生的措施,培优补低是落实的重点,对待优生我填充他们课堂上的饥饿感进行拔高训练,比如写作技巧的指导,阅读的综合能力的提高,让这类学生真正优起来,而对于学习劣等的学生则注重基础的训练,有关语文知识,学习方法,浅易的阅读等达到一个巩固过程,这样因地制宜,适得其所。
三、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
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都十分强调思考在学习中的作用。在旧的模式下,语文教学大都采用“保姆式”教学方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放手”。大到篇章,小到字词,全是老师说了算,“满堂灌,满堂问,一言堂”的局面随处可见。学生毫无独立性可言,只是一个个记忆的机器,它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我们必须打破旧的传统模式,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掌握材料,省去机械传输所造成的大量时间的耗费。课下自己吃、课上谈味道,课上应该成为学生各种思维的碰撞、质疑创新的一方舞台。“随文成形,随课成形”,可以是“启发式”、“自学式”、“讨论式”,也可以是传统的“讲授式”,但完全可以让学生轮流进行自己思想观点的充分表达,当然准备必须充足,教师指导、集中小组智慧是少不了的。
语文的动态特征使学生的参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尤显重要。教师要充分创设条件,刺激学生动眼看、动脑读、动笔写的能力。强化学生的读写过程、听说过程、读与写、听与说的训练可以相互结合。从学生的阶段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出发,精心设计、选择导学方法与课堂结构,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最佳教学情境,使所有学生都能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应该坚决摒弃那种“老师讲课照本宣科洋洋洒洒口干舌燥,学生听课埋头笔录手忙脚乱头昏脑胀”的局面。还学生一个真正的自我,还学生一片洁净的天空。
四、挑战自我、充实自我,在不断反思中成长
直到现在,我真的觉得是和学生在一起成长,有得有失。最近,我发现,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无法满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课文如果只用那么几种教学模式去上,学生马上会感到枯燥、无味,甚至有时对你的教学思路一清二楚,这样的课还有什么味?作文的教学有时会令人感到“束手无策”,只是通过讲讲要求、读读例作、尝试写写、作后评价,学生怎会对作文感兴趣呢?……如何穿越这些障碍,领略更宽广的教學天地,这又是我最近在不断反思的问题。如果仅仅禁锢在自己小小的教学天地里,对曾经的成绩沾沾自喜,那只会有一个结果——不进则退!我想是到了及时充电、补充的时候了。多读一些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向有经验的老师多学习、多请教,对自己的教学多反思,提高自己对教材的把握、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在阅读和作文教学中,我意识到:要处理好培养求异思维与培养求同思维的关系。不是想法、说法越新越好,越与众不同越好。关键是要说真话,说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推进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