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美关系对亚太局势的影响

来源 :知识与创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xgx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二战后澳、美之间形成紧密的同盟关系,同时,澳大利亚还是一个在亚太地区居于中等地位的国家,有着重要的地区影响,因此对其研究和关注是非常有必要的。文章的创新点在于将澳美关系的不对称性作为自变量,澳美关系因为不对称性的存在自身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又会引发中美日三角关系对比的变化从而间接影响亚太地区局势,这类似于“蝴蝶效应”。
  关键词:澳美同盟 蝴蝶效应 亚太局势
  
  冷战结束后,国际格局发生着深刻变化,亚太地区的重要性日益突出。随着美国战略的调整,亚太地区已逐渐成为美国全球战略的核心。美国亚太安全战略的重心是美日同盟,澳美同盟处于美国亚太安全战略的外围,澳美关系不是影响亚太局势的主要因素。澳美关系对亚太局势的影响类似于一种“蝴蝶效应”,是一种相对间接的影响。但是在亚太局势处于平衡状态的前提下,澳美关系的变化又成为影响亚太局势的一个重要变量。并且随着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的上台,澳美关系的确在发生着改变,澳大利亚的亚洲倾向明显加强,这势必会对澳美关系和亚太局势产生新的影响。
  
  澳美关系与亚太安全
  
  (一)澳美关系与亚太反恐合作
  9.11事件后,美国调整其全球战略,将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和禁止核武器扩散作为其重要的战略目标,美国以此为借口利用澳美军事同盟在东南亚展开了反恐行动。
  首先,美国亚太反恐合作会对东南亚日益猖獗的国际恐怖主义起到控制作用,对维护亚太安全有积极意义。澳美之间的合作增强了亚太地区的反恐力量,澳大利亚对美国亚太地区反恐行动至关重要。
  其次,美国以反恐和防止核扩散为借口,挤压中国在亚太的战略空间。澳美以反恐合作为借口,加强军事合作,澳大利亚已经和美国签署协议加入美国的导弹防御系统,这会让亚太地区其他国家紧张,容易造成亚太地区的“安全困境”,是影响亚太地区平衡的不利因素。
  (二)澳美关系与亚太多边合作安全
  亚太地区包括除拉丁美洲外所有的环太平洋国家,涉及3个大洲、30余个国家。由于没有形成一致的大国协调机制,因此亚太地区安全现状比较复杂。
  第一,政治呈现多元性局面,同时安全结构呈现多层次的特点。亚太地区力量呈现三重结构,大国关系是第一层,包括美中俄日,对亚太安全影响最大;第二层是中等强国,包括澳大利亚和韩国,是影响亚太安全的重要变量;第三层是中小国家,包括东南亚诸国,在亚太特殊的环境下,东南亚诸国发起的东盟对亚太安全有着特殊的影响。
  第二,亚太地区的大国关系复杂,且普遍存在政治互信程度较低的现状,安全关系处于“亚稳定”状态。中美俄日四大国中,美日建立较稳固的军事同盟;中俄建立战略伙伴关系;而中国和美日,俄罗斯和美日之间的关系尚不明朗,还处于变化和博弈的阶段。
  亚太地区上述安全现状就决定了集体安全机制和双边同盟机制以及大国协调机制都不适应亚太安全需求。目前以“东盟地区论坛”(ARF)为主导的泛亚太合作安全机制是囊括国家最多,也是最适用亚太地区现状的安全合作方式。
  合作安全模式的特点有:合作安全没有明确的假想敌,不针对第三方;合作安全以预防冲突为主,而不是威慑或者干预;合作安全强调政治对话,建立信任措施和预防性外交为主要手段;用协商一致的方式来进行合作,无须缔结条约。
  这种合作安全有其局限性:东盟的合作安全机制没有约束力,很难成为地区安全秩序的主导;东盟的合作安全机制中成员国一致的原则让其很难以解决实质性问题。这种方式被称为“东盟方式”(theASEANWay),因其制度化程度较低,因此又被称为“软地区主义”(SoftRegionalism)。
  澳美关系对亚太合作安全的影响方式有以下情况:
  第一,澳美继续深化同盟关系,背离亚洲。美国希望在亚太地区建立以双边同盟为主,以“同盟间合作”和地区多边合作为补充的安全框架。而澳美同盟就是美国这个安全框架下重要的一部分,如果澳美深化双方的同盟合作就会对东盟合作安全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甚至使安全合作无法进行,推动亚太安全向美国主导发展。
  第二,澳大利亚持续推行“面向亚洲”政策。东亚是世界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因此亚洲对澳大利亚经济的向心力尤为突出。澳大利亚要想获得亚洲国家的信任就必需继续其“面向亚洲”的政策,就不能一味地遵循美国的外交政策。如此一来,澳美关系就会相对弱化,美国在亚太地区主导作用的发挥会受到一定限制,这种状态下,东盟合作安全的地位就会更加凸显,中国在地区安全中的影响力也会增加,这有利于亚太地区安全的发展。
  
  澳美关系与亚太国际格局
  
  亚太地区的国际格局在冷战后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其多极化的趋势更加的明显,以美国为主导的亚太地区国际格局呈现“一超多极”的特点。
  (一)澳美关系与亚太大国关系
  亚太地区存在中、美、俄、日四个大国,亚太地区的大国关系皆围绕这四国展开基本形成了不均衡、不规范、不稳定的6对双边关系和4组三角关系,相互制约,利益共存。其中,中美日三角关系才是亚太地区目前最具影响力和现实意义的三角关系,决定亚太地区力量对比,制约其他双边或三角关系发展演变,影响整个地区国际战略格局走向最主要最基本的三角关系。
  日本要想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政治大国,中国是横亘面前的绊脚石,中日都是东亚大国,相互竞争激烈;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影响力的提高,逐渐从建设性伙伴关系变成美国的竞争对手;同时日美之间还有坚固的同盟关系;在这种情势下,日美的矛头都指向了中国。在亚太最重要的三角关系中,二对一,中国处于劣势,“金三角”的关系处于这种相互制约的平衡中。
  在这种相互制约的平衡中,澳大利亚就像“蝴蝶效应”中在大西洋一侧扇动翅膀的蝴蝶,其外交政策是保持或者打破此三角平衡的重要变量。若澳大利亚继续加深澳美同盟的合作,就会对中国产生极大的压力,让中美日三角关系的天平更加倒向对中国不利的一方。
  但是,随着中澳贸易的持续发展,双方经济的相互吸引力和黏合力不断加强。特别是在今年金融风暴的影响下,中澳经济的长足发展会让澳大利亚对中国的外交政策更加友好,这就会变相地弱化澳美同盟,中澳的经济合作会带动相互的政治合作,这对中国改变“金三角”关系中的劣势是一大助力,利于中国的大国关系博弈。
  (二)亚太国际格局演进的澳美关系因素
  冷战结束后是亚太地区格局从两极国际格局向多极化国际格局转变的时期。亚太地区存在着中、美、日、俄、东盟五种力量,多极化趋势在该地区表现明显,多种力量相互制衡、消长和并存。其中,中美两国在该地区国际政治格局中居于关键的主导地位,在东亚占优势的两个大国是美国和中国。同时,该地区一些新生力量正在发展中,如印度、韩国、澳大利亚等,其在未来亚太地区政治格局中的地位会越来越重要,也会加速亚太地区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如果澳大利亚依旧紧紧追随美国的外交政策加强双边军事同盟,并响应美国的号召建立“美日韩澳”四国军事同盟,形成亚洲的“小北约”,就会增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政治及军事影响力,进一步巩固以美国为首的以双边军事同盟为基础的安全合作机制,会削弱目前亚太格局多极化的趋势。
  如果澳大利亚选择经济上“融入亚洲”,政治上在保持澳美同盟的基础上“面向亚洲”的所谓“中间路线”就会对亚太地区国际政治格局的多极化发展产生较大助力。
  现在实现这种路线的条件是具备的:
  首先,美中两国在维护亚太地区稳定,推动亚洲经济持续发展,维护朝鲜半岛和平,反对国际恐怖主义以及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等方面,都存在广泛的共同战略利益。“中美之间应该建立建设性的双边关系,这种关系不仅符合中美两国利益,而且符合世界的利益。”
  其次,亚洲经济的高速发展对澳大利亚形成一种巨大的向心力,澳大利亚对亚洲经济的依赖程度会让澳大利亚选择“面向亚洲”的政策。
  最后,澳大利亚新政府充分认识亚洲的重要性,加强澳大利亚同亚洲国家的经济合作和政治沟通,并声明澳大利亚外交需有独立性。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和外长史密斯都强调:“澳中两国将继续在地区和国际舞台上进行紧密且具有成效的合作。”澳大利亚最有影响的报纸《澳大利亚人报》分析说,陆克文政府将在地区多边安全视角中更加重视中国,且澳大利亚可以成为中国与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的桥梁。
  如果澳大利亚选择了这种路线,中国、俄罗斯、东盟的发展就会更加顺利,各方的政治影响力会有进一步的提高,这会有利于亚太地区格局的多极化发展,并且澳大利亚面向亚洲的政策会对澳大利亚的经济发展产生较大的促进作用,经济发展和政治上的进一步独立相结合也会让澳大利亚在亚太地区的话语权增加,这本身也会有利于亚太地区格局多极化发展。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赵华胜.现阶段大国关系调整的特点、动力及趋势[J].现代国际关系,2003(2).
  2、Matthew Augustine.Multilateral Approaches to Regional Security: Prospects for Cooperation in North Korea[J].The Korean Journal of Defense Analysis,2001(Autumn).
  3、王永志.试论冷战后的亚太地区国际政治格局[J].前沿,2007(6).
  4、温宪,裴广江.建设性中美关系符合世界利益——访美国前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N].人民日报,2007-11-06.
  5、米立公.澳大利亚领导人说中国是澳重要朋友和伙伴[N].人民日报,2007-12-24.
  6、楚树龙,陈松川.“太平洋主义”与21世纪亚太地区体系和秩序[J].当代亚太,2008(4).
其他文献
在经历了2008年经济形势的整体低迷后,2009年的房地产市场给了人们更多的遐想空间。于是我们有了很多关于两会政策的猜想:2009两会将会出台房地产方面哪些政策?取消什么政策?于是我们也同样有了很多关于两会后市的预测:2009两会后,楼市走势如何?是继续寒冬中前行,还是即将迎来房地产的春天?而在“两会”召开之前房地产是落选了“十大振兴产”,这使得两会召开对房地产行业来说,蕴含着更大的意义。在两会进
期刊
摘要:文章针对武警官兵在参与抢险救灾任务中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恐惧害怕、求战抢功、逃避畏难、麻痹松懈、创伤后心理障碍、后思后怕,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环境反差太大、兵员成分的影响、家庭影响、平时心理训练的不足、部队心理干预能力欠缺。并对其对策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三点对策。  关键词:抢险救灾 心理问题 心理工作    武警官兵作为抢险救灾任务的主要力量,在灾难发生时总是冲在最前面。他们虽然不是灾难的第一
期刊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等新兴发展国家经济的强劲增长推动了世界对石油等能源的需求上升。自1993年成为石油进口国以来,中国对外来石油的依赖程度日趋增强。从地缘、成本和进口多元化方面来考虑,石油蕴藏丰富的中亚地区是中国潜在的能源供应基地,也是今后开发的重点。为了促进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中国应积极推进与中亚地区的能源合作。  关键词:地缘 进口集中度 石油安全    能源是经济的首要问题,它不仅
期刊
摘要:《黑白战争》是纳西民族继《创世纪》之后另一部英雄史诗经典。讲述了天地万物的由来,以及作为纳西先祖的黑白两大部落的之间的复仇战争。表达了纳西人民对光明正义的歌颂赞扬和对黑暗邪恶的鞭笞诅咒。《黑白战争》的主题思想包含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掺杂了神创学说,融入了人类童年时代原始神话思维和虔诚的自然崇拜,是纳西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关键词:《黑白战争》 主题思想 英雄史诗    英雄史诗《黑白战争
期刊
摘要:FDI的利用对于整个国民经济有重要的影响。文章首先简要叙述了当前我国利用FDI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有利用FDI质量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利用FDI质量 现状 对策    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FDI(外商直接投资)从无到有,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并成为我国经济得以高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吸取外商直接投资是我国对外开放,加快市场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顺应经济全球化
期刊
摘要: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唯有创新能力强的国家才真正拥有参与全球竞争并制定相关游戏规则的主动权。与以前的知识产权国际公约相比,《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协定)大大强化了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但是,包括我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适用大大超越自身经济发展水平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却极可能严重阻碍本国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文章基于TRIPs协定对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情况进行研究,并提出有利于我
期刊
摘要:全球化和区域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欧盟、北美、东亚被看作区域一体化的三个代表,但是,东亚一体化的进程远远落后于欧美。借鉴欧洲一体化的经验对于东亚一体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区域一体化 地区认同 制度构建 功能外溢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并行不悖的两个重要趋势,欧洲、北美和东亚的区域合作可以说是当今世界区域合作的典型代表。欧盟代表着区域合作的最高水平,东亚
期刊
今年三月与2008年三月相比在经济领域竟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去年的这个时候,CPI在快速上升,我们还在为双防布局。今年我们却已经开始刺激消费,为应对经济危机采取对策。    房地产行业新形势    房地产形势同样也不可同日而语了,2008年的这个时候,房价还在最高位附近,虽然房市形势已经出现了价高量低的严峻形势,但是关于房地产的政策还出现完全相对的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房地产救市已经迫在眉睫,房
期刊
摘要: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美元霸权的概念进行重新定义,并围绕美元霸权的理论分析展开论述。内容包括国际货币体系的本质、国际货币体系安排的国际政治分析及美元霸权新理论概念的梳理和界定。国际货币体系的本质是霸权体系,对该体系具有关键性影响的是金融霸权国家。在国际货币体系的制度安排中,国际政治理论的相互依存理论和霸权稳定论对此给出了比较好的解释。  关键词:美元霸权 国际货币体系 霸权稳定论 理论分
期刊
摘要:企业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柱和骨干力量,关注我国企业的绩效审计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主要根据借鉴思想和重要性思想,从我国企业绩效审计的相关概念和理论问题研究、企业绩效审计的现状与评价、现行的企业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分析、企业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构想、企业绩效审计应重点解决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力求在现行企业绩效审计指标体系的评价分析、企业绩效审计指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