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名:《血蝉》在07、08这两年获得了相当数量的电影节奖,影片的获奖对你而言意味着什么?
彭韬:首先是一个肯定,对于我多年对电影的学习,还有对电影的一份坚持的肯定,毕竟独立电影在缺乏资金和技术的条件下,是非常艰苦的,所以这些奖项让我,还有其他参与这部影片的朋友都受到了鼓励。其次,应该说为继续往下走打下了一些基础,比如我的新剧本《那一年我们正年轻》,入选今年6月的圣丹斯剧本工作室,一定程度上也是《血蝉》这部片子打动了他们,这对于新的电影计划也是一个有力的保证。
李名:中国院线的主流电影早已经脱离社会现实,实现最大的娱乐化,商业化,明星化,是什么促使你想要做这么一个底层人物生存现实题材的电影?
彭韬:其实不光中国,这个现象是全球的。这是一个娱乐化的时代。我曾经以为欧洲的观众会更多的想要从电影中获得对人生的思考,但是我所接触的一些欧洲电影人同样承认着这样一种状况,对于主流的媒体和受众来说,要么是好莱坞,要么是本土大制作,大导演,大明星,在德国或者法国,观众甚至不会因为影片得过金熊或金棕榈而买帐。所以不光是我,仍然有很多独立的或者小制作的影片,在关注社会现实。虽然受众相对小很多,但是这样的影片仍然存在,而且是不可或缺的。而我想做这个影片的初哀其实很简单,就是看到听到的那些事实和故事打动了我,让我有表达的冲动。而拔高点儿说,还有一些社会责任感在里头,作为知识分子,会自然而然地关注那些弱势的人群。
此外,目前中国的独立电影,很多是具有严重化的个人表达的倾向的,有的实验先锋,有的是在严肃地讨论一些沉重的话题,娱乐趣味自然少很多。就我个人的这部片子在国内目前的放映情况来看,观众主要是大学生,知识分子,和业内的电影人。相对来说他们的观影素质较高,愿意思考一些问题。而且反响还不错。在国外的一些电影节上,像这样的数字电影一样可以去竞赛单元,和更大的制作一起竞争奖项。所以我相信社会影响会是越来越大的。
李名:《血蝉》是你的长片处女作,影片花了多少资金,这些资金是怎样筹集的?
彭韬:十多万人民币。是我和我的制片人自己掏腰包的。
李名:影片用什么设备拍摄,一共耗费多长时间?
彭韬:拍摄设备用的是HDV摄像机,主要拍摄时间是十五天。但是之前筹备剧本有3、4个月,前期筹备、选景,选演员,建组花了将近两个月。后期赶得很紧,用了半个月的时间。所以大概一共大半年的样子。
李名:请讲述一下《血蝉》整个影片前期构思、剧本的一些情况。彭韬:我觉得产生一个想法要做一部电影,首先这个故事要能打动我自己。我的家住在北京西站附近,马路上经常可以看到各种乞讨的人,有老人,孩子,残疾人,还有一些年轻人:地铁里也会碰到些卖艺乞讨的残疾人,在地铁的广播里,有时候我们会听到:“请大家坚决抵制乞讨卖艺的行为”;我们也看过电视和报纸,说现在城市里很多乞讨的人都是有组织的,假装的:而我的一位好心的朋友,也曾经被类似的骗子骗去几百块钱。所以我们看到这些人的时候,已经从最初的同情,变成现在的怀疑和冷漠甚至痛恨。每当我看到这种情形的时候心里就很复杂。看到他们的眼神,有时候我会想,这些人的背后藏着怎样的故事呢?他们一定是有故事的。我把这个想法告诉我的制片人,她是学法律的,当时她也非常支持这个想法,06年刑法的修正案专门加进了这样一条。这正体现了这种乞讨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现象,立法机构已经开始关注这种新型的犯罪。所以这不仅仅可以做成好看的故事,还具有它的社会意义。
当时我手上有一篇小说,是白天光先生的《血蝉》,他的故事比较成熟,和我的想法契合,因此我选用了这个故事。但是小说的情节更复杂和戏剧化,于是根据我所要的风格,删去了很多情节,只保留了我所需要的几个主要人物和主线,然后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再创作。李名:你最新的电影计划《那一年我们正年轻》,故事讲述的是从农村到城里打工的一对青年男女,特殊的相遇产生了一段特殊的爱情,因为种种原因,两人分手,各自坚强的生活下去。目前这个剧本计划已经入选圣丹斯电影节的相关项目,请介绍一下你的剧本和电影节的一些情况。
彭韬:其实这个剧本做了两稿,参加圣丹斯的是第二稿。两稿的故事走向和人物塑造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个故事是原创的剧本,在创作的时候我和我的制片人从二月份有想法到现在,一直在讨论,很多细节都还在推敲。因此目前还没有一个成熟完善的东西拿出来。目前为止这个剧本得到了鹿特丹电影节HubertBals Fund的资助,也入选了圣丹斯剧本工作室,得以和一些资深的编剧进行切磋和交流。目前正在筹集资金和筹备拍摄的阶段。基本就是这样了。
李名:近两年,你看过哪些比较优秀的国内独立制作电影?你认为独立电影应该怎样更好地自我循环,获得更大、更好的发展空间和地位?
彭韬:《背鸭子的男孩》、《赖小子》,《好多大米》。
至于说如何更好的自我循环,获得更大更好的发展空间和地位,因为我也算一个新手,这个问题也是我现在正面临和探索的问题。目前国内的独立电影还是很活跃的,每年的国际影展,多多少少总能有些中国独立电影的身影,而且每年都有一些新的片子涌现出来。国内也开始有一些小规模的放映。所以总的状况来说也是处于一个激烈竞争的态势。而我觉得现在最大的缺陷是独立电影制作没有体系,很多都是散兵游勇单打独斗。缺乏专业的制片人。有很多好的影片,在融资,影展推广。发行等方面却衔接不上。大大的限制了独立电影发展的空间。没有特别好的想法,仅仅有这样一些零星的感受。
李名:在你眼里电影是什么?
彭韬:电影是一种美,是包罗万象的综合艺术。电影对于我而言,目前是一种个人化的表达工具。
彭韬:首先是一个肯定,对于我多年对电影的学习,还有对电影的一份坚持的肯定,毕竟独立电影在缺乏资金和技术的条件下,是非常艰苦的,所以这些奖项让我,还有其他参与这部影片的朋友都受到了鼓励。其次,应该说为继续往下走打下了一些基础,比如我的新剧本《那一年我们正年轻》,入选今年6月的圣丹斯剧本工作室,一定程度上也是《血蝉》这部片子打动了他们,这对于新的电影计划也是一个有力的保证。
李名:中国院线的主流电影早已经脱离社会现实,实现最大的娱乐化,商业化,明星化,是什么促使你想要做这么一个底层人物生存现实题材的电影?
彭韬:其实不光中国,这个现象是全球的。这是一个娱乐化的时代。我曾经以为欧洲的观众会更多的想要从电影中获得对人生的思考,但是我所接触的一些欧洲电影人同样承认着这样一种状况,对于主流的媒体和受众来说,要么是好莱坞,要么是本土大制作,大导演,大明星,在德国或者法国,观众甚至不会因为影片得过金熊或金棕榈而买帐。所以不光是我,仍然有很多独立的或者小制作的影片,在关注社会现实。虽然受众相对小很多,但是这样的影片仍然存在,而且是不可或缺的。而我想做这个影片的初哀其实很简单,就是看到听到的那些事实和故事打动了我,让我有表达的冲动。而拔高点儿说,还有一些社会责任感在里头,作为知识分子,会自然而然地关注那些弱势的人群。
此外,目前中国的独立电影,很多是具有严重化的个人表达的倾向的,有的实验先锋,有的是在严肃地讨论一些沉重的话题,娱乐趣味自然少很多。就我个人的这部片子在国内目前的放映情况来看,观众主要是大学生,知识分子,和业内的电影人。相对来说他们的观影素质较高,愿意思考一些问题。而且反响还不错。在国外的一些电影节上,像这样的数字电影一样可以去竞赛单元,和更大的制作一起竞争奖项。所以我相信社会影响会是越来越大的。
李名:《血蝉》是你的长片处女作,影片花了多少资金,这些资金是怎样筹集的?
彭韬:十多万人民币。是我和我的制片人自己掏腰包的。
李名:影片用什么设备拍摄,一共耗费多长时间?
彭韬:拍摄设备用的是HDV摄像机,主要拍摄时间是十五天。但是之前筹备剧本有3、4个月,前期筹备、选景,选演员,建组花了将近两个月。后期赶得很紧,用了半个月的时间。所以大概一共大半年的样子。
李名:请讲述一下《血蝉》整个影片前期构思、剧本的一些情况。彭韬:我觉得产生一个想法要做一部电影,首先这个故事要能打动我自己。我的家住在北京西站附近,马路上经常可以看到各种乞讨的人,有老人,孩子,残疾人,还有一些年轻人:地铁里也会碰到些卖艺乞讨的残疾人,在地铁的广播里,有时候我们会听到:“请大家坚决抵制乞讨卖艺的行为”;我们也看过电视和报纸,说现在城市里很多乞讨的人都是有组织的,假装的:而我的一位好心的朋友,也曾经被类似的骗子骗去几百块钱。所以我们看到这些人的时候,已经从最初的同情,变成现在的怀疑和冷漠甚至痛恨。每当我看到这种情形的时候心里就很复杂。看到他们的眼神,有时候我会想,这些人的背后藏着怎样的故事呢?他们一定是有故事的。我把这个想法告诉我的制片人,她是学法律的,当时她也非常支持这个想法,06年刑法的修正案专门加进了这样一条。这正体现了这种乞讨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现象,立法机构已经开始关注这种新型的犯罪。所以这不仅仅可以做成好看的故事,还具有它的社会意义。
当时我手上有一篇小说,是白天光先生的《血蝉》,他的故事比较成熟,和我的想法契合,因此我选用了这个故事。但是小说的情节更复杂和戏剧化,于是根据我所要的风格,删去了很多情节,只保留了我所需要的几个主要人物和主线,然后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再创作。李名:你最新的电影计划《那一年我们正年轻》,故事讲述的是从农村到城里打工的一对青年男女,特殊的相遇产生了一段特殊的爱情,因为种种原因,两人分手,各自坚强的生活下去。目前这个剧本计划已经入选圣丹斯电影节的相关项目,请介绍一下你的剧本和电影节的一些情况。
彭韬:其实这个剧本做了两稿,参加圣丹斯的是第二稿。两稿的故事走向和人物塑造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个故事是原创的剧本,在创作的时候我和我的制片人从二月份有想法到现在,一直在讨论,很多细节都还在推敲。因此目前还没有一个成熟完善的东西拿出来。目前为止这个剧本得到了鹿特丹电影节HubertBals Fund的资助,也入选了圣丹斯剧本工作室,得以和一些资深的编剧进行切磋和交流。目前正在筹集资金和筹备拍摄的阶段。基本就是这样了。
李名:近两年,你看过哪些比较优秀的国内独立制作电影?你认为独立电影应该怎样更好地自我循环,获得更大、更好的发展空间和地位?
彭韬:《背鸭子的男孩》、《赖小子》,《好多大米》。
至于说如何更好的自我循环,获得更大更好的发展空间和地位,因为我也算一个新手,这个问题也是我现在正面临和探索的问题。目前国内的独立电影还是很活跃的,每年的国际影展,多多少少总能有些中国独立电影的身影,而且每年都有一些新的片子涌现出来。国内也开始有一些小规模的放映。所以总的状况来说也是处于一个激烈竞争的态势。而我觉得现在最大的缺陷是独立电影制作没有体系,很多都是散兵游勇单打独斗。缺乏专业的制片人。有很多好的影片,在融资,影展推广。发行等方面却衔接不上。大大的限制了独立电影发展的空间。没有特别好的想法,仅仅有这样一些零星的感受。
李名:在你眼里电影是什么?
彭韬:电影是一种美,是包罗万象的综合艺术。电影对于我而言,目前是一种个人化的表达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