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咨询师阿诺回答: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位妈妈的问题超出了我们心理咨询可以帮助的范围。因为它需要更多的社会功能或者说是社会支持系统,而不是我们心理学范畴可以解决的问题。
但是从心理学角度,我能给这位妈妈的一个支持,就是如何面对 “长时间跟一个身体有一些问题的孩子在一起相处,而且又是独自抚养,造成妈妈脾气暴躁” 的这样一个情况。
接受自己的情绪
在这位妈妈这样的情境下,我相信,换成任何一个人,脾气暴躁都是正常的。压力会消磨消耗一个人,让一个人变得烦躁,这些都是一个正常人的情绪反应,我们首先应该接受它们。
所以,这位妈妈的疲惫是正常的。我们没有办法去想象她所经历的这些事情,没有办法去想象如何天天去面对一个身体上有问题的孩子,这些经验是我们无法靠想象体验的,更谈不上真正理解她。
给自己找一个合适排解情绪的渠道
我有一些建议,并不仅仅针对这位妈妈,是针对所有独抚妈妈的:我希望你们都能够明白,就是作为一个妈妈,前提是个女人,是个人。
我们在面对一些困难的时候,或者在长时间面对一个小孩的时候,我们一定会有情绪上的波动和烦躁。我们会有自己的生命状态——被这个小东西牵扯着,我们会感到愤怒,因为我们没有那么多被弘扬的母爱。
我甚至认为,我们真的不该有那么多母爱,很多选择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就像这位妈妈一样,在我看来,你说这孩子她不管,那谁还能管呢?很多选择也许是我们不得不做的选择。
但是我建议妈妈,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去表达愤怒。我觉得如果这位妈妈需要倾诉,她也许可以在专业的心理成长小组里,在一个相对安全的氛围里,去表达对孩子的不满,对现在所处的这个环境的愤怒。
表达负面的情绪不一定是坏的
进一步地,我们不要觉得表达对孩子的愤怒和恨,是一件不好的事情,或者说是一件不被允许的事情。
在社会道德规范当中,似乎母亲对孩子是应该隐忍充满着爱的,是没有敌意的。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讲,我们不这样去理解。我们认为,我们对孩子是有愤怒、有恨的,所有这些恨和愤怒,如果不能够被我们清晰地觉察、接受并表达的话,它就会以一个变相的方式去还给孩子,这些情绪不会因为我们不去看它或者不承认它,就不存在。
所以有时我们开玩笑,就是说那些溺爱孩子的妈妈,其实她们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变相地用爱的手段,去表达自己对孩子的恨,那最终的结果就是——不允许孩子长大。
这些东西不是我们意识范围内可以觉察的,它们来自于我们的潜意识。在我们的潜意识当中,有很多情绪可能是不被社会规范或者社会道德所接纳和允许的。
比如说,我以前在讲课的时候,讲到这一块,就是我们作为妈妈来说,我们有恨孩子的权利。
有一个女学员说,她清楚地记得,当她刚刚生完她们家小孩儿的时候,她有好多次都幻想着,把孩子从那个窗户给扔出去,或者用被子把孩子闷死。但是每当才有这个念头的时候,她就马上会说——我不应该这样去想。她就会要求自己,我怎么会有把孩子杀死的想法,她就把这种情绪往下压抑。
这是一个有觉察的妈妈。有些妈妈完全都不允许自己有任何负面念头或情绪出来。这些念头和情绪如果不出来,就会以各种方式去还给孩子——有的时候我们对孩子过分地关注,有的时候我们对孩子冷漠,有的时候我们这样或者那样。
压抑负面情绪,可能带来巨大伤害
心理成长群的功能也在这里。有很多话,我们平时没有办法去和别人讲,我们没有办法在工作单位或者是在亲朋好友那边说:“妈的,我现在特别恨我的孩子,我看到他就烦,他的存在就像个拖油瓶一样,我再去找其他男人想谈个恋爱,都可能会因为他而受阻,我觉得我的生命都会被他给消耗光了。”
这种话,我们没有办法在亲朋好友那儿说,也没有办法在工作单位说,人家会说“这个妈妈疯了吧”!
但是这些话是可以在心理成长群里说的,我们可以在那里充分表达我们的愤怒。当这些愤怒被表达、被觉察,而且当它深深被听到、被理解的时候,我们转过头,再去看我们的孩子,就不会有那么大的愤怒。
如果出现已经忍无可忍的大爆发,就恰恰说明——那些不能被接受的情绪其实它一直都在,但是一直被我们摁住不让它出来。情绪这种东西像能量一样,一味压抑、克制是不会让负面情绪消除的,它必须有一个途径去发泄去表达,去纾解。你不给它一个通畅的渠道、一个安全的环境去表达,那么可能有一天,它就像火山爆发一样,喷发出来。这种大爆发其实对妈妈自己、对孩子都是巨大的伤害。
爱的第一步是觉察,不是自我牺牲
对这些情绪,我们应该如何疏导呢?首先第一步,就是要觉察到,或者说我们愿意尝试着去看到它们。
我们从小到大受到的教育,受到社会文化影响,我们感到母亲这个角色其实在中国是被放得很大的,就是她是个很伟大的形象,这里的伟大,其实就意味着要牺牲。
所以有很多妈妈从一开始做妈妈,就已经把自己放到了一个牺牲者的角度。但是牺牲者这个角色不是一个好的角色,这样的牺牲是一定会带给周围人心理上的伤害的。
当妈妈把自己放在一个牺牲者的角度,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有一天孩子长大,往往会成为我们常说的那种白眼狼或者是啃老族,孩子用他自己的方式去告诉妈妈,他要反抗,他无法还清母亲的债。
母亲这个角色的前提是女人,而女人的前提是,她是一个人。所以我们要允许自己的负面情绪存在,我们一定有累的时候、有疲惫的时候、有不想干的时候、有想摔盘子、摔东西说“老娘她妈的不干了”,你就是可以这样。
我们会想一些办法去转移注意力,但由此带来的结果是,我们没有办法全情投入地去陪伴孩子。这样对孩子是一个损失。我们会心不在焉,陪伴孩子的质量就会减损。另外,当我们在孩子面前表现得似乎我们没事的时候,其实我们的孩子是有感受的,他们可能会变得很乖,想要去讨好、安抚妈妈,但是这种情况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也许太早。
所以妈妈们遇到负面情绪时,与其压抑、逃避或者掩饰,不如集中地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处理好了,我们才能全情地去陪孩子,其实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更好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位妈妈的问题超出了我们心理咨询可以帮助的范围。因为它需要更多的社会功能或者说是社会支持系统,而不是我们心理学范畴可以解决的问题。
但是从心理学角度,我能给这位妈妈的一个支持,就是如何面对 “长时间跟一个身体有一些问题的孩子在一起相处,而且又是独自抚养,造成妈妈脾气暴躁” 的这样一个情况。
接受自己的情绪
在这位妈妈这样的情境下,我相信,换成任何一个人,脾气暴躁都是正常的。压力会消磨消耗一个人,让一个人变得烦躁,这些都是一个正常人的情绪反应,我们首先应该接受它们。
所以,这位妈妈的疲惫是正常的。我们没有办法去想象她所经历的这些事情,没有办法去想象如何天天去面对一个身体上有问题的孩子,这些经验是我们无法靠想象体验的,更谈不上真正理解她。
给自己找一个合适排解情绪的渠道
我有一些建议,并不仅仅针对这位妈妈,是针对所有独抚妈妈的:我希望你们都能够明白,就是作为一个妈妈,前提是个女人,是个人。
我们在面对一些困难的时候,或者在长时间面对一个小孩的时候,我们一定会有情绪上的波动和烦躁。我们会有自己的生命状态——被这个小东西牵扯着,我们会感到愤怒,因为我们没有那么多被弘扬的母爱。
我甚至认为,我们真的不该有那么多母爱,很多选择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就像这位妈妈一样,在我看来,你说这孩子她不管,那谁还能管呢?很多选择也许是我们不得不做的选择。
但是我建议妈妈,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去表达愤怒。我觉得如果这位妈妈需要倾诉,她也许可以在专业的心理成长小组里,在一个相对安全的氛围里,去表达对孩子的不满,对现在所处的这个环境的愤怒。
表达负面的情绪不一定是坏的
进一步地,我们不要觉得表达对孩子的愤怒和恨,是一件不好的事情,或者说是一件不被允许的事情。
在社会道德规范当中,似乎母亲对孩子是应该隐忍充满着爱的,是没有敌意的。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讲,我们不这样去理解。我们认为,我们对孩子是有愤怒、有恨的,所有这些恨和愤怒,如果不能够被我们清晰地觉察、接受并表达的话,它就会以一个变相的方式去还给孩子,这些情绪不会因为我们不去看它或者不承认它,就不存在。
所以有时我们开玩笑,就是说那些溺爱孩子的妈妈,其实她们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变相地用爱的手段,去表达自己对孩子的恨,那最终的结果就是——不允许孩子长大。
这些东西不是我们意识范围内可以觉察的,它们来自于我们的潜意识。在我们的潜意识当中,有很多情绪可能是不被社会规范或者社会道德所接纳和允许的。
比如说,我以前在讲课的时候,讲到这一块,就是我们作为妈妈来说,我们有恨孩子的权利。
有一个女学员说,她清楚地记得,当她刚刚生完她们家小孩儿的时候,她有好多次都幻想着,把孩子从那个窗户给扔出去,或者用被子把孩子闷死。但是每当才有这个念头的时候,她就马上会说——我不应该这样去想。她就会要求自己,我怎么会有把孩子杀死的想法,她就把这种情绪往下压抑。
这是一个有觉察的妈妈。有些妈妈完全都不允许自己有任何负面念头或情绪出来。这些念头和情绪如果不出来,就会以各种方式去还给孩子——有的时候我们对孩子过分地关注,有的时候我们对孩子冷漠,有的时候我们这样或者那样。
压抑负面情绪,可能带来巨大伤害
心理成长群的功能也在这里。有很多话,我们平时没有办法去和别人讲,我们没有办法在工作单位或者是在亲朋好友那边说:“妈的,我现在特别恨我的孩子,我看到他就烦,他的存在就像个拖油瓶一样,我再去找其他男人想谈个恋爱,都可能会因为他而受阻,我觉得我的生命都会被他给消耗光了。”
这种话,我们没有办法在亲朋好友那儿说,也没有办法在工作单位说,人家会说“这个妈妈疯了吧”!
但是这些话是可以在心理成长群里说的,我们可以在那里充分表达我们的愤怒。当这些愤怒被表达、被觉察,而且当它深深被听到、被理解的时候,我们转过头,再去看我们的孩子,就不会有那么大的愤怒。
如果出现已经忍无可忍的大爆发,就恰恰说明——那些不能被接受的情绪其实它一直都在,但是一直被我们摁住不让它出来。情绪这种东西像能量一样,一味压抑、克制是不会让负面情绪消除的,它必须有一个途径去发泄去表达,去纾解。你不给它一个通畅的渠道、一个安全的环境去表达,那么可能有一天,它就像火山爆发一样,喷发出来。这种大爆发其实对妈妈自己、对孩子都是巨大的伤害。
爱的第一步是觉察,不是自我牺牲
对这些情绪,我们应该如何疏导呢?首先第一步,就是要觉察到,或者说我们愿意尝试着去看到它们。
我们从小到大受到的教育,受到社会文化影响,我们感到母亲这个角色其实在中国是被放得很大的,就是她是个很伟大的形象,这里的伟大,其实就意味着要牺牲。
所以有很多妈妈从一开始做妈妈,就已经把自己放到了一个牺牲者的角度。但是牺牲者这个角色不是一个好的角色,这样的牺牲是一定会带给周围人心理上的伤害的。
当妈妈把自己放在一个牺牲者的角度,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有一天孩子长大,往往会成为我们常说的那种白眼狼或者是啃老族,孩子用他自己的方式去告诉妈妈,他要反抗,他无法还清母亲的债。
母亲这个角色的前提是女人,而女人的前提是,她是一个人。所以我们要允许自己的负面情绪存在,我们一定有累的时候、有疲惫的时候、有不想干的时候、有想摔盘子、摔东西说“老娘她妈的不干了”,你就是可以这样。
我们会想一些办法去转移注意力,但由此带来的结果是,我们没有办法全情投入地去陪伴孩子。这样对孩子是一个损失。我们会心不在焉,陪伴孩子的质量就会减损。另外,当我们在孩子面前表现得似乎我们没事的时候,其实我们的孩子是有感受的,他们可能会变得很乖,想要去讨好、安抚妈妈,但是这种情况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也许太早。
所以妈妈们遇到负面情绪时,与其压抑、逃避或者掩饰,不如集中地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处理好了,我们才能全情地去陪孩子,其实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更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