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的“长寿心经”

来源 :同舟共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vcex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5月25日,杨绛先生逝世,享年105岁。在中国人的认识里,这是喜丧,不必过于悲切。更让亲者欣慰的是,即便是百岁以后,杨先生也没有常年卧病在床,她依然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写作,打官司,整理出版钱锺书笔记,妥置家中财物……静下常思:一位高龄老人,特别是在丈夫、女儿去世以后,是如何保持那样好的身体与精神状态的?近日翻阅书籍,在其生前亲朋故友的一些文字中,倒是读出了一二,录之或可供参考。
  【“我最大的愿望是无疾而终”】
  杨先生去世,很多悼文习惯性地说她是“病逝”,其实,去世前她也没有大病,最后时刻是在睡梦中平静安详地离开的。人到暮年,杨先生常“考”他人年龄问题:“我多少岁?”她的算法有些不一样,她把自己在母亲肚里十月怀胎的时间也算上了。2016年2月4日立春,她对人说:“我今年已实106岁,也是开始了我的第107个年头,如果今年我去世了,我在世上生活了105年,也就是享年105岁。”她还反复对人说:“我最大的愿望是无疾而终!”“能无疾而终,就是天大的幸运;或者病得干脆利索,一病就死,也都称好福气。”(《杨绛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版)谁知一语成谶。
  在漫长的晚年岁月中,杨绛的身子大体上能保持健康,没有重大疾病,头脑清楚,身手灵活,记忆力惊人,日常还关心时事。但随着时间的流转,她也没能阻止身体逐渐自然衰老的现实,所谓“健康”也是相对而言的。她的血压一直要以药物来维持,血压一上来便头晕,不敢动脑筋,怕中风。以前还能喝10片左右的茶叶,后来喝了睡不着。她长期严重失眠,每晚10点多躺下能睡一会儿,半夜醒来再也难以入眠。剩五颗牙齿,互相对不上。嗅觉也逐渐退化,食物馊了都不知道,得外人提醒她。去世前10年,杨绛的双耳逐渐失聪,但她拒绝质量好点的助听器,而喜欢与人笔谈,要目不转睛地看着对方的表情和口型。
  一般人可能以为,如杨先生这般长寿的人,一生应该都是健康的,其实也不然。上海解放前后,先生身体很不好,经常发低烧,体重下降,但查不出什么病因。钱锺书很是焦虑,想着换换空气或许会好一些,说:“换换空气吧,也许换了地方,你的病就好了。”(《我们仨》)正好母校清华大学到上海招聘,他们就商量一同应聘到清华外文系,北上京城。
  上世纪60年代,半百之年时,杨绛得了场大病。1961年3月,她被检查出胸部有瘤,当时还不能判断为良性还是恶性,医生嘱咐先观察一段时期。1962年9月,她住北京医院,“切去腺瘤”。这个手术显然是成功的,对其以后生活毫无影响。这场病,杨先生在文字中很少提及。
  1993年,杨先生在《杨绛生平与创作大事记》中写下:“我得冠心病,又患左心室劳损。”(《杨绛全集》第9卷)当时她82岁,这是让人意外的事,也是一般老人担心害怕的病。这病有时会胸闷或心痛,但她从未当回事:“没什么。心脏病嘛我是宝贝的,我要藏在那里的。这病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医生说我血管硬化,心电图做出来不正常,还说我严重缺钙,给我开了药……”她强调:“是心衰,不是心脏衰竭喔,每天吃半片保护心脏的药就够了。”“心衰是老年人最理想的病了,因为心衰有三好:一是干净,二是不传染,三是干脆,走得快!”(《杨绛:永远的女先生》)她说最怕瘫在床上,自己受罪,别人受累。钱锺书的外甥女石定果说,舅母经常引用《庄子·天地》中“寿则多辱”一语,她看重生命的尊严。
  【“食草动物”】
  钱锺书和杨绛夫妇,一生都对吃保持了浓厚兴趣。杨先生曾说:“我到任何一个地方,先想想有什么好吃的可以吃。”但人到晚年,他们在饮食习惯上发生了很大改变,基本以素食为主。一次,好友徐燕谋让女婿给钱、杨送去一块金华火腿。钱锺书复函致谢,并戏言:愚夫妇早已由“食肉动物”改为“食草动物”了,承蒙馈赠高级金华火腿,犹如以精致象牙梳子赠予和尚,令其顿生蓄发还俗之念。钱先生去世后,杨绛曾在家请德国汉学家莫宜佳吃午饭,是“香喷喷的五谷粥和新鲜蔬菜”,还特别为客人准备了生菜叶子,都是素食。
  晚年时,杨先生对饮食比较克制,食材比较简单,认为“活了这么久,这辈子该吃的东西已经吃够了,得少吃”。口味也发生了变化:“我不能吃辣,吃的菜都淡而无味,而且和别的老人不同,一般老人爱吃甜,我不爱吃甜,爱吃酸的、苦的。水果也专吃酸且苦的。”(2010年1月20日,杨绛致钟叔河函)吃的种类也不算多,有些食物几乎天天吃。百岁之前,她喜欢吃一些坚果,据夏衍之女沈宁介绍,杨先生天天吃黑木耳,饭后吃一些开心果。(《杨绛:永远的女先生》)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旭回忆,杨先生“喜欢每天吃一块鱼、一碗木耳、一个苹果、多吃蔬菜”。杨绛认为银杏很补脑,每天吃八颗银杏,吃了几十年,这些银杏也不是买的,就是在小区的银杏树下捡的。后来,为了易于吸收和保证营养,保姆就把各种食材打成糊糊煮给她吃,这引起了老人的“抱怨”:“吃糊糊,不需要唾液。没味道,闭着眼睛吃。”
  很长一段时间里,杨先生颇依赖徐燕谋女婿潘兆平送给她的“绿粉”和“黄粉”。她曾对潘兆平说,在你伯伯去世那段时间,我身体几乎崩溃,若无你的“绿粉”支撑,我或许已经垮掉了。所谓“绿粉”,是指潘兆平在中科院某公司要到的螺旋藻粉,开始是提供给钱锺书做鼻饲用的。“黄粉”也是由潘兆平购得的蛋黃卵磷脂,是高档动物蛋白质。杨先生食用这些后,觉得脑力大增,原来记不清的人与事,甚至八位数的电话号码都记起来了,这对她的写作产生了很大的帮助。由于对绿粉、黄粉的“迷信”,杨先生不止一次地戏称潘兆平是“最最信得过的保健医生”。
  【“摇头摆尾去心火”】
  除了饮食,一些好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对杨先生的健康也产生了积极影响。她独居以后,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三里河家里,她不觉得寂寞,也没把身体憋出问题,而且尽可能让每一天过得不完全相同。她说每天即使没有大的意外,也能从日常的生活中得到新体会。“八段锦早课,感受舒筋活络的愉悦;翻阅报刊看电视,得到新见闻;体会练字抄诗的些微进步,旧书重读的心得,特别是对思想的修炼。要求自己待人更宽容些,对人更了解些,相处更和洽些,这方面总有新体会”。(《坐在人生的边上——杨绛先生百岁答问》,《文汇报》2011年7月8日)   杨绛早年练大雁功,晚年开始改练较轻松的健身气功八段锦。八段锦,即八段动作。古人认为这八段动作美如画锦,故曰八段锦。据说,这套功法特别适宜年老体弱及患有慢性疾病者,如坚持每天练习,可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杨绛每天早上打八段锦,直到2016年春因病住院才停。她熟稔八段锦口诀,有时边练边说:“两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须单举,五劳七伤往后瞧。摇头摆尾去心火,两手攀足固肾腰。攒拳怒目增气力,背后七颠百病消。”吴学昭回忆,后期杨先生“十趾抓地”还能站稳;“两手托天”仍有顶天立地之感;“摇头摆尾”勉强蹲下;“两手攀足”做不到就弯弯腰;“两手按地”则只能离地两三寸了。状态好时,她喜欢表演直立前弯,双手碰地。
  晚年在南沙沟,钱锺书与杨绛都保持了散步的习惯。一个人以后,她仍然坚持走路。为保持脚力,每天“下楼走走”的步数,从2008年的七千步减为五千步、三千步,由健步而变成慢慢一步步走;哪怕不再下楼,退到屋里也“鱼游千里”——在屋里不停地转圈儿,也坚持走步不偷懒。
  杨绛每天练毛笔字一到两张纸。她练字是从结婚后开始的,钱锺书让她每天写完后交他批改,写得好的就在旁边画个圈,从未停止过。晚年写字,她还尽量做到像老师指导的那样,“指实、掌虚、腕灵、肘松、力透纸笔”,少有间断。只是练字时间由原来的每天90分钟,慢慢减为60、30、20分钟,直到后来无力悬腕握笔。因她后期右手患腱鞘炎,也影响了写字。大约至2016年初,她还坚持每天写一篇小楷,只是手已不稳,字写得不愿让人看了。
  【“打扫现场”】
  钱锺书去世后,杨先生曾说:“锺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她自嘲当了十多年“未亡人”和“钱锺书办公室”光杆司令,“将自己的余生当作三个人的继续,她的使命是处理好一家人未竟之事”。她给自己制订了极为严格紧张的工作计划,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了艰辛的写作与整理出版钱锺书著作中。强烈的使命感和紧迫感,让她暂时忘却悲痛,生命力变得强大、坚韧。
  高龄之下,她翻译了柏拉图对话录之《斐多》,为完成钱瑗的心愿,写下《我们仨》(92岁),还写作了《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96岁)、《洗澡之后》(103岁)等重要作品。在保持旺盛创作力的同时,她还主持、推动出版了《钱锺书手稿集》《钱锺书集》《宋诗纪事补正》《宋诗纪事补订》《钱锺书英文文集》《围城(汉英对照版)》《复堂师友手札菁华》《杨绛文集》《杨绛全集》等大部头著作。另外,《钱锺书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钱瑗《实用英语文体学》(英文版)、《我们的钱瑗》等,也在她的主导下出版。这些成果,就连精力旺盛的中青年也难以企及吧。
  仅《钱锺书手稿集》的出版,就是一项巨大的工程。自2000年开始到2015年底结束,前后长达15年。单此一项,就足以让人对杨先生肃然起敬。《手稿集》包括《容安馆札记》(全3册)、《中文笔记》(全20册)、《外文笔记》(全48册,附1册),共皇皇72卷册。这中间要耗去一个老人多少心力,已非一般人所能想象。在所有成果中,《手稿集》分量之重是绝对的。这也是支撑杨先生顽强生活下去的一个精神支柱——她要争取在有生之年,看到手稿全部出齐。2015年底,最后一辑《外文笔记》出版,钱锺书手稿全部出齐。2016年5月初去世当月,杨绛在医院清醒地对人说:“我要做的事都做完了,没有什么遗憾了……”
  【“我很牛的,可以打架的”】
  杨先生一直以温婉、恬静示人,但在晚年尤其是钱锺书去世后,却展示了她“战斗”的一面,令世人另眼相看。为维护丈夫钱锺书和自己的声誉与形象,也为维护知识分子的合法权益,她不惜与人打笔仗、打官司,毫不示弱,颇有乃父遗风。
  1997年,钱锺书病重期间,杨先生在范旭仑、牟晓朋的《记钱锺书先生》一书出版两年后,向国家新闻出版署控告该书侵权。最终,出版社被迫停止发行该书并公开道歉。1998年,钱锺书先生去世,杨绛又与冯友兰之女宗璞打了一场笔墨官司。起因是上世纪70年代末,钱锺书访美时对老师冯友兰“文革”中的表现,无意间说的几句点评。1999年,杨绛撰文《从“掺沙子”到“流亡”》,细说“文革”中家里如何搬入“革命青年”一家,又是如何与他们打架之事,在文化界引起轩然大波。文章一出,不仅引得当年的“革命青年”撰文反驳,还引起两边看客的附议,文坛久久未有停息。但这篇文章,最终没有收入《杨绛全集》。
  杨先生对个人作品的版权极其看重,并不因为年龄的增大而放弃。如2009年9月,中国出版集团未经其授权许可,将《干校六记》《将饮茶》《杂忆与杂写》编为《杨绛散文选》,收入他们编辑出版的“中国文库”中。杨先生收到样书后才知道此事,立即致函该集团,让其停止侵权行为。随后,中国出版集团派员上门道歉。
  即使到了百岁以后,杨先生仍然敢和人打官司,并以胜利收场。2013年,有公司要公开拍卖他们一家三口百余封私信及部分手稿,杨先生得知后,立即找当事人交涉,还请清华大学帮忙打官司,她对接手此事的清华法学院院長王振民说:“我很牛的,可以打架的。”言语间,还伸出自己的胳膊,攥起拳头,证明自己依然强壮。她强调:“我将坚决战斗到底,决不妥协。这不是为了我个人,而是为全体文化界人士,为了天下所有读书人的面子!”她坚决不同意调解,不愿意和稀泥,一定要在法律上弄个水落石出,不容丝毫模糊。最终,这次拍卖及以后几场涉钱、杨书信的拍卖,皆以流产告终。
  2013年,百岁老人引发的那场官司打得“轰轰烈烈”,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要知道,那时候杨绛已经102岁了,如若平常的高龄老人,恐怕也不想如此大动肝火吧。正是这种无惧一切、抛弃年龄暗示的心态,让她老而弥坚。而即使知道自己将要离开这个世界,她也仍然要将维权之事托付于人。2014年,杨绛手书一委托书,授权王振民与清华法学院,不仅在她活着的时候为她和家人维权,而且在她逝后,仍要维护其一家三口的合法权益。   【“祝你比我长寿”】
  杨先生喜欢这样祝福别人:“我要祝你比我长寿、比我健康、比我幸福快乐!”她愿意把自己的健康心经传递给别人,可是,又有几个人能超过她呢?
  她一生无任何“恶习”,不仅如此,还尤其牵挂晚辈朋友的健康,时常苦口婆心地劝别人戒除不好的习惯。她曾劝“两位小王”——保姆的丈夫和钱锺书的司机戒烟,并使他们成功地戒掉。她对司机“小王”说:“小王,你的烟是不是戒了?你家里生火吧,烟筒是什么做的?”“是铁。”“对呀,铁的烟筒最后都能被腐蚀掉、烂掉,人的肉体能受得了烟熏吗?你好好想想,为了自己的身体健康、家人的幸福,也看在钱老的份儿上,你应该把烟戒掉。”这一说,“小王”果真戒了。后来,杨先生在给司机“小王”的信中,高兴地说:“我常年劝人戒烟,而听了我的劝告立即戒掉了香烟的,只有你们两位小王,你俩的毅力颇足以自豪吧!”
  杨先生除了劝人戒掉恶习,还毫无保留地向别人传授保健心得。她听说夏衍的女婿赵少伟身体不太好,就写信给沈宁,让她教丈夫如何按摩保健,还细心地在信中画了图。她听说董衡巽(有杨绛“关门弟子”之稱)体衰,行动不便,就请保姆转告他,要其加强营养,还要买营养粉、壮骨粉给他。
  【“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百岁生日时,杨先生很得意地对人说:“长寿不是我自己努力的,如今我100岁了,真不容易,100岁的老太婆不多的!”“老而不死,是为贼,如今我是贼了!”她常开玩笑说:“俗话说‘好人不寿,坏人不死’,这坏人的行列可不包括我喔!”即使后来因病多次进了协和医院,她还会很得意地说:“我可是协和医院最老的病人了!”她笑称自己是ChinaLady,既是“中国女士”,又是“瓷娃娃”,因为摔不得,一摔就碎。
  人到老年,都讳言死亡、病痛,但杨绛一点儿也不在乎。陈奎元说:“她不在意也不讳言生与死,认为生是责任,死是归宿,她早年就患有心脏病,她不惧怕心脏发生意外,多次谈到心脏病的死法最痛快。”(《杨绛:永远的女先生》)她对死亡的乐观态度,对其最后十年甚至二十年的身体状况都产生了正面影响——一个天天恓惶不安、畏惧死亡的老人,与一个笑对疾病和死亡的老人,其理论意义上的生命抵抗力肯定不在一个水平上。但杨先生是不是真的不惧死亡呢?她曾在自己的书中,引用过英国18世纪约翰生博士的一句话,或许正透露了她的心迹:“这么多的诗人文人做诗写文章表示死并不可怕,正好说明死是可怕的。”
  实际上,钱锺书逝世后,杨先生是认真思考过生死问题的。在“百岁答问”中,她说,丈夫和女儿去世后,为了逃避悲痛,她特意找了一件需要投入全部心神而忘掉自己的工作,所以她选定翻译《斐多》。之所以选《斐多》,原因之一是这部作品是讨论生死问题的,切合她的境遇,而她自己年事已高,也正是认真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死亡”这个问题困扰着这位走到人生边上的老人——这又何尝不是困扰所有人的普遍问题呢?
  从2005年开始,到2007年结束,整整两年时间里,她严肃地思考了这个问题。“从此我好像着了魔,给这个题目缠住了,想不通又甩不开。我寻寻觅觅找书看,从曾经读过的中外文书籍——例如《四书》《圣经》,到从未读过的,手边有的,或请人借的——例如美国白璧德的作品,法国布尔热的《死亡的意义》。读书可以帮我思索,可是我这里想通了,那里又堵死了”。(《杨绛全集》第4卷)她将思考的过程化成文字,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在这本只有四万字的书中,她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考,认真探讨了“鬼神的存在”“人类灵魂的有无”“人的命与天命”“人生的价值”“灵魂的去向”“人类的文明”“人生的苦乐”等重大问题,让我们清晰地看到,她是如何自我解脱的。
  杨绛思考的重要结论是:人有灵魂;人都得死,人死就是灵魂和肉体的分离;人生的价值在于锻炼灵魂,因为人死之后,肉体没有了,但灵魂仍在,锻炼或不锻炼的结果也就仍在。她明确地说:“只有相信灵魂不灭,才能对人生有合理的价值观,相信灵魂不灭,得是有信仰的人。有了信仰,人生才有价值。”既然灵魂不灭,那肉体的死亡也没什么可怕的了——她找到了精神的寄托。
  周国平先生认为,杨先生的结论遵循的仍是苏格拉底的思路,即把灵魂不灭作为确定人生价值何在的根据。姑且不论“灵魂不灭”的真假,当纠缠思考者的结解开了,也就释然了,恐惧也就放下了。肉体的“死亡”不再是件令人沮丧、绝望的事,而只是完成了一场灵魂的锻炼。“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过好每一天,准备回家”。她摒弃惧怕,开始坦然准备着“回家”前的各项准备,处处体味肉体“死亡”到来的气息。
  吴学昭曾听杨先生说过“病”与“老”的不同:她以为“病是外加的,临时性的,不论久病、多病,可以治愈。‘老’却是自身的,是生命日渐萎弱,以至熄灭”,“老人的日子特别短,过得也特别快。这个经验,谅你还不能体会”,“人是一息一息死的”。
  杨绛曾平静地说:“老人的前途是病和死。我还得熬过一场病苦,熬过一场死亡的苦,再熬过一场炼狱里烧炼的苦。老天爷是慈悲的。但是我没有洗炼干净之前,带着一身尘浊世界的垢污,不好‘回家’。”当她散尽一切身外物,做完未竟之事,她觉得可以干干净净地上路了——“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2016年5月25日凌晨,杨先生在睡梦中离开了这个世界,“面容安详,神情慈和,就跟睡着了一样”。
  (作者系文史学者)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课程改革的推进,信息技术已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采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增加课堂的教学容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信息技术;思品教学;实效性  《基礎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及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
目的研究西瓜藤石油醚提取物对佐剂性关节炎(AA)小鼠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采用AA小鼠模型观察西瓜藤石油醚提取物的抗炎作用,按5级评分法计算关节炎指数,测量胸腺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