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暴富的时代已经过去

来源 :投资与理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long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去“一夜暴富”的真相是什么?过去20年,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下,宽松的货币环境和信用环境为资产价格的暴涨带来充足的资金供给;进入商品房时代后,住房刚需、改善性需求及政策推动的棚改是房价上涨的需求端支撑。
  展望未来,房地产市场整体暴涨现象将一去不复返。随着中国资本市场逐渐开放,海外资金入市规模不断加大,机构投资者占比的持续增加,促使资本市场投资行为趋向理性;“长期主义”将从投资理念转变为投资实践,“一夜暴富”的机会也将因此大幅减少。

从居民资产结构看“一夜暴富”的真相


  自1999年以来,我国居民的资产结构中以房地产为主的非金融资产占比呈下行趋势,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及金融工具的创新,居民金融资产中除存款外(占比高达20%以上),股票、基金及其他金融资产的占比有所提高。从居民资产的持有结构来看,房地产、存款、股票为主要资产,占84%。
  作为资产配置对象,以1999年末为基期,20年来一线城市房价总体上涨5-7倍,而股票总体上涨3-6倍。因此,整体而言,一线城市房地产作为过去20年的资产投资对象,所带来高回报更为稳定,从1999、2004、2009、 2014年起至今,复合年均增长率均在10%左右。
  资产价格为什么暴涨?
  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下,宽松的货币环境和信用环境促进资产价格暴涨。
  从金融机构新增贷款构成来看,房价快速上涨时期,以住房贷款为主的居民贷款占比不断上升,最高达53%,信用扩张带来的增量资金大部分流入房地产市场。此外,一线城市房价同比增速与(M2-GDP)增速差显示出较高的相关性,可见从货币环境来看,阶段性的货币宽松和信用宽松为房价上涨提供了资金供给。从需求角度看,我国自1998年进入商品房时代以来,住房刚需成为房价上涨的主要需求动力。还有,城镇化、棚户区改造等改善性需求火上浇油,进一步推动房价快速上涨。
  同样,货币供给的充裕也从某种程度上催生了资本市场的牛市。在经济快速增长的预期中,市场整体风险偏好提高,宽松的货币环境和信用环境带来热钱涌入,使得资本市场的估值不断上涨,牛市行情日益升温,造就了不少投资者尤其是杠杆投机者的“一夜暴富”。

“一夜暴富”的时代是否结束?


  靠房地产躺着赚钱的时代已然终结。自2018年起,中央明确提出“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经济刺激的手段”。作为周期之母,房地产已经不再负有推动经济增长的使命。

以1999年为基准,资产价格表现

核心城市房价复合年均增长率更高更稳定

数据来源:Wind,CCEF研究

  经济增速下行伴随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下滑,叠加高速增长的居民杠杆率,使得居民的购房意愿将有所下降。长期来看,中国新增人口较少、老龄化加剧的趋势下,购房及換房需求相对前20年有所下滑,同时前期城镇化、棚改已提前透支部分需求,未来房地产行业整体出现暴涨行情的概率较小,存量经济时代,优质的核心房地产才能有相对持续的需求支撑。
  从资金供给的角度来看,在“房住不炒”的政策背景下,房价快速增长地区的限购、限价及部分地区银行上调房贷利率等措施抑制了对住房的投机性需求;境外举债、房地产信托等各种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收紧,限制定向宽松的货币再次流入房地产市场。
  “长期主义”将从投资理念转变为投资实践,“一夜暴富”的机会也将因此大幅减少。

发达经济体居民资产结构及其收益率比较


  从美国居民部门资产结构来看,股票和共同基金、房地产和保险养老金为主要的资产构成,合计占比约80%,其中股票和投资基金占34%,保险及养老金占25%,房产占23%。
  从资产价格表现来看,以1999年为基期,截至2018年末,美国核心城市房价及股市总体上涨约2倍左右。而从不同时点开始的复合年均增长率来看,2008年美国经济增速中枢下行后,核心城市房价复合年均增长率远低于股市。
  从日本居民部门资产结构来看,自1990年房地产泡沫破裂以来,日本经济增速中枢从5.9%下滑至1.3%左右。由于房地产泡沫破灭的冲击,居民资产中房地产占比持续下滑,日本居民整体上更偏好现金存款、保险养老金等低风险资产。
  从资产价格表现来看,以1999年为基期,截至2018年末,日本核心城市房价总体上涨1.55倍左右,而股市同期接近1倍。而从不同时点开始的复合年均增长率来看,日本经济进入低增速阶段后,核心城市房价及股市复合年均增长率均较低,维持在2%-4%左右(股市除2009年至2018年外)。
  结论:经济增速换挡时代,降低收益预期,减少投机行为,无论个人理财还是机构资产配置,都应该转向“长期主义”,以稳定的长期收益作为资产管理的目标。
  根据研究报告整理,内容有删节
其他文献
在基金定投的过程中,很多投资者感到困惑,到底该用多少钱来进行定投?在回答这个问题前,先与大家分享身边两位朋友的定投案例。  投资者A在国内一线城市工作,月收入近万,但每月房贷近5000元,除去吃饭、购物、交际等正常消费以后,每月节余约2000元左右。  他自2011年10月开始定投广发制造业精选,每月定投金额1500元,至2015年1月末的收益率大约为43%,累计投入60000元,总收益为2580
期刊
身份信息不完善的股票账户正被陆续限制交易权限。  近期,包括中信建投证券、国泰君安证券、南京证券、财达证券在内的多家券商都发布了限制不合格客户账户的通知公告。记者粗略梳理,今年来已有10多家券商对身份信息不完善、不真实的客户账户采取限制举措。在央行对反洗钱工作高要求,叠加反洗钱工作计入分类评级等各因素影响,各家券商对反洗钱任务愈加重视。  值得注意的是,国泰君安微理财官微发布通知,自10月31日起
期刊
根据公募财报,在股债回暖的市场格局下,半年末机构投资者持有公募基金占比较去年末提升1.2%,连续两个报告期回升。  主动权益类基金也明显获得机构青睐,机构投资者占比相比去年底提升2.66%。那么,投资者能从机构动作中获得什么启示呢?机构选基以稳为主 “长跑”斩获超额收益  随着股市快速回暖,前海开源、景顺长城、中欧等公司获得个人投资者的净申购,加上两家新公司睿远和中庚。  上述5家公募中,个人持有
期刊
现在很多大V和理财达人都在推崇基金定投,甚至有点神化的意思,“10万变100万”,“长期定投绝对赚钱”,“小白的理财神器”等等,财富自由的口号一个比一个响亮。  你也相信了,并且也照着做了,但事实可能并不顺利。有一个粉丝告诉小编,他已经定投500ETF两年多了,从2017年1月初开始的,到现在还小亏5个点。如果算上这两年多放在余额宝的收益,其实是亏了10个点左右。  小编先要表扬一下这位同志,如此
期刊
提起基金定投,就不得不提一个广为人知的真实案例。  富兰克林邓普顿基金集团在1997年6月于泰国,曾经推出了一只邓普顿泰国基金,该基金的发行价为10美元。在发行当日,一位看好它的客户以每月1000美元的固定投资,开始了他为期两年定期定额投资计划。然而,就在这位客户买入该基金的次月,亚洲金融风暴就爆发了。  意料之中的,这只基金的净值随着泰国股票一同下跌,在15个月后跌到了2.22美元,虽然之后也有
期刊
最近几年来,股市低迷,楼市受限,基金定投也适应时势地开始火了起来。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一件好事,但福兮祸所依,在一些基金定投的相关文章中也出现过不少错误的观念,甚至被反复宣传,也误导了部分投资者。  今天,不妨和小编一同整理并分析、反驳一下那些错误的观念。 1.基金定投万能理论  我们必须清楚,这个世界上不存在最好的投资方法,没有什么投资方式是绝对稳赚不赔的。指数基金定投可能是最适合大部分普通上班
期刊
前不久,一项名为“中国人借钱6成用来买房”的话题上了微博热搜榜,并以极快的速度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共鸣。  据悉,这是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研究调查中心与蚂蚁金服集团研究院联合发布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专题》报告中所提出的,该报告自2011年启动,持续追踪355个城市、4万户家庭的债务情况,最终得出结论:中国家庭的债务风险可控,但也有近6成的债务集中在房贷上,相对突出。  报告数据显示,自2013年起
期刊
对于大多数投资者来说,或多或少听说过基金定投,在你去银行办理业务的时候,在你打开支付宝客户端的时候……  他们在定投的时候,往往做着一个美好的梦:每个月只要投入一点钱,过几年就能翻好几倍。  还有不少人觉得,只要你傻傻的定投,就能实现财务自由。动不动就搬出台湾基金教母萧碧燕,定投17年收益上千万,还在台北的精华区购房置业,简直是定投暴富的鲜活例子。  可现实情况是,我们都在过度消费基金定投,金融机
期刊
近期A股持续震荡,医药板块表现出挑。Wind数据显示,截至10月17日,上证综指下半年以来下跌0.05%,同期医药生物上涨11.47%,在28个申万一级行业中排名第2。业内专家表示,在人口老龄化加速、居民健康意识加强、国家战略政策驱动等因素驱动下,医药行业发展前景向好,具有较好的长期投资价值。正在发行中的华夏逸享健康聚焦医药主题投资,精选优质医药股布局,为投资者把握医药行业长期发展良机。  目前来
期刊
你知道么?如果在去年国庆节花2.7万元左右买100克黄金,留存到今年国庆节出手,可赚约8000元。  以上是按这一年国内现货黄金价格增幅计算出的理论收益。央行连续增持10个月  从2018年底开始,黄金的牛市已经持续了近一年。这一年来,国内外金价涨幅均超过20%。9月3日、9月4日,COMEX黄金期货主力合约价格连续上行,一度触及1566美元/盎司的逾6年高位。  世界黄金协会的一份报告指出,在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