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资料显示,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派出国。
近年来,“少年留学热”一直持续不退,据不完全统计,“小留学生”已占中国留学生总人数一半以上。近期相关调查结果也显示,在大城市中,有45.2%的中学生有留学的打算,其目的地集中在欧美发达国家。
古希腊哲人言: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良好的人与良好的公民。一个人在青少年时代选择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是个人的权利与自由。少年留学,对某些人来说也许如鱼得水,但对另一部分人而言,则可能是拔苗助长、大梦一场。
我们所关心的,恰恰是后者,也即那些曾经留学,如今“重新回炉”的“小海龟”们,面对提前透支的青春,他们如何承受这一波三折的成长烦恼?
体验
青春是一盏灯
单纯是一扇门
子翼
两年前,我们大院好几个孩子出国留学,通过中介公司一起去了英国。那时我正上高一,成绩不好也不坏,父母大概是出于和别人攀比炫耀的心理,也许是信了中介公司的花言巧语,总之,花了不少钱将我送出去。当飞机离开首都国际机场的那一瞬间,我确实有种展翅欲飞、前途远大的憧憬。
但到了那边,才发现全然不是那么回事。语言不好不说,气候也不习惯,更要命的是,我们读的是预科,要学习一年后至少拿到四门科目的合格成绩才能申请大学。中介公司事实上骗了我们,等于说我在英国只有一年的合法居留权。
我寄居在一个英国家庭,住在狭小的阁楼上,一边学习功课,一边外出打工。有一次天降大雨,屋顶漏水,正好我生病了,躺在湿漉漉的床上发高烧,可恶的房东儿子却还冲我扔石子……我给母亲打电话,表示想回国。母亲却在电话中对我说,子翼,人的成长总是要经受挫折的。她问我是如何处理这件事的?我说找老师与房东交涉,房东已经修缮了屋顶;我自己买了点药,烧也退了;另外,我也给房东讲了她儿子的事,让她加以管教。母亲于是反问我,这件事你不是独立处理得很好吗?男子汉要坚强点,忍耐点,怎么能刚吃点苦就打道回府呢?这件事就算是这么摁下来了。接下来的日子,依然不好过。我们一起去的伙伴,家里有钱的,倒还能一心读书;有的学习挺费劲,索性不读书了,专门打工挣英镑;我则是一边学习,一边在餐馆里打工。伦敦的物价特别高,我们买不起当天的新鲜肉,更不敢吃贵得要命的大白菜。有一次老板看我实在饿坏了,竟然指着桌子上客人剩下的东西对我说:“孩子,你实在饿了,就吃吧!”老实说,在国内我连爸妈吃过的东西都不吃,这一次却是自尊向肚子投了降!
日子一天天地过去,我们的留学生活毫无起色,一起去的伙伴有的对家人说了实话,有的却瞒着父母,只说挺好。我不想就这么待下去,回国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可是每一次母亲都鼓励我坚持再坚持,我只好一遍遍地对自己说,忍忍忍!
我后来四处奔走,好不容易联系到了一所正规的夜大,等于说我在英国的合法居留权又可以延长一年。我按捺不住兴奋,将这个消息告诉了母亲,没想到母亲特别失望,说子翼你是在浪费青春,你这样生活有什么意义呢?不等于是换了个地方重复国内的生活吗?母亲的话让我特别委屈,要知道,联系到这家学校不容易,我费了不少周折,可她竟然一句话就将我否定了。
我终于打定主意要回国了。一同来的伙伴对我的做法颇为不屑:有的认为我是逃兵,在哪里活不是活,既然当初出来了,干吗要回去?有的劝我既然不想上学,干吗不趁着年轻打工挣钱,哪怕到时候回国消费,咱也算是给自个儿长了脸。他们不能理解我为什么要在这时候空手而归。我对母亲说,我只想每天过得快乐,有质量,我不想像别人那样扭曲了自己的灵魂去生活。事情到了这份儿上,母亲只得让步,在电话里重重地叹了口气,说既然你决定了,那你就回来吧,只要不后悔就行。
我怎么会后悔呢?我唯一不想看到的是:大院里那些邻居以轻蔑的眼光看待我的父母,认为他们的儿子没用,出去花了钱不说,什么也没捞到就回来了。事情就是这个样子,我顾不得那么多了,厚着脸回了国。那一阵子,父母和我的确压力很大,在我们那个大院里有些抬不起头来。为了不继续尴尬下去,我对他们说,帮我联系一个谁也不认识我的学校吧,我想重新开始生活。
父母尊重了我的意见,为我联系了成都双流县的一家寄宿制高中。我重新从高一读起,而妹妹这时却上高二了,这令我一开始很有些难堪,过得郁闷。妹妹在电子邮件中劝我振作,说别人只知道你是少年留学归来,并不知道你的实际情况,如果你努力,一定会成为一个非常优秀的人,到那时,“留学经历”不但不会成为负担,还会成为你的光荣与资本。
说法
“小海龟”后遗症
藤藤
赵磊(北京市某中学教师):我班里一个孩子,高二时曾到加拿大留学读预科,吃了不少苦,特别不适应,去年只好又回来重新上高二。我感觉这孩子最大的变化,就是学会了怀疑,好像对谁都不信任,对自己也缺乏信心。听说是在加拿大期间,和上海过去的一个女孩子很要好,期中考试完,老师将卷子发下来,让大家自己浏览检查一下,那个上海女生借了她的卷子去对答案,并偷偷地改了她的卷子,结果老师重新收上去后,对照事先备好的复印件,给了她一个“Cheating”,认为她不诚信,学校差点将她开除。这件事对她的打击特别大,使她对人产生了不信任感,而且无法面对同学间这种扭曲的人际关系,最后只好又回来了。
令狐云博(公务员):我一朋友的孩子,某种程度上也跟这人相似,高中时成绩不好,跑到德国混了两年,钱花光了,又回来了。学习没长进,脾气倒长了不少,又是嫌北京空气不好,又是嫌北京的水不好喝,又是嫌家里饭菜难以下咽,整天腻腻歪歪,言必称你们中国如何如何,把他老妈气得半死:好小子,我跟你老爹在国内做牛做马供你读书,现在倒好,领回来一方鸿渐式的爷……
高女士(某企业负责人,女儿正在澳大利亚留学读预科) :女儿刚到那边时很不习惯,自立能力很差。因为语言不通,没什么朋友,她觉得很孤独,经常哭着打电话说要回家,有时一个小时的电话也没说几句话,就是沉默和哭,我们也只能狠狠心让她坚持下去。后来她逐渐适应了那里的生活,又养成了花钱大手大脚的毛病,买东西都要高档的,澳大利亚的消费又很高。现在倒是成熟了很多,也自信了,有独立的见解了,这让我们很欣慰。但是,女儿的青春成长期没能和我们一起生活,感情越来越生疏了。我们最担心她早恋,却又不能在她身边帮助引导她,只能经常提醒她一下,可她又不愿意听。现在我感觉她和我们之间的沟通都有些例行公事,电话打得很少,通话时间也很短……
声音
国外上学有利有弊
口述/王健整理/高晓春
我的女儿今年13岁,现在在新西兰读高中一年级。
在我看来,送孩子去国外上学的最大好处,就是他们的那种以孩子为本的教育方式——这种方式让孩子觉得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儿。举个例子吧,我们的邻居,有一次找老师,他说:我的孩子回家就是玩儿,怎么办呢?你能不能给他多加点儿功课?老师说,教育,应该让小孩子感到乐趣,有乐趣了,他才喜欢学习,多加功课培养不了他的学习兴趣。再举个例子,我的孩子感冒了,她姥姥说,功课耽误了,怎么办?不行,得带病上学!孩子说,那早操不能跑了。于是,我就给孩子写了个假条。老师一看就笑了,在假条上写——翻译成中文是:很有意思,既然生病了,在家休息就是了……这就是外国人以人为本的方式,即使对孩子也是这样。
是的,中国的孩子是被老师、被家长管得太严了,比起来,新西兰的孩子更快乐一些。在新西兰,可能是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在一个班上课,或者是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在一个班上课。如果哪个孩子累了,尽可以睡觉。老师也常常是先给一个年级的学生讲完课,再给另一个年级的学生讲。一节课下来,孩子都高高兴兴的。据我观察,中国的孩子确实比外国的聪明,只要是语言过关,中国的孩子是个个顶呱呱。
然而,到国外读书,花费比在国内高,一般的工薪阶层是难以承受的。我有一个朋友,他送孩子去英国自费读大学,家里没有多少积蓄,他是抵押了自己的房子,拿着20多万人民币供孩子读书的。我觉得,这样的父母,他们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值不值得这样做,就另当别论了。
还有一点,我觉得,像我女儿差不多大的孩子在国外读书,问题不是太大,因为有父母跟着,或者有监护人管理着。大一些的孩子,比如,那些上高中或者大学没考上,在国外读预科,准备再考大学的孩子,出的问题就多了。这样的孩子大多是家里有钱,在国内不好好读书,没办法才被送到国外的。这些孩子,往往互相攀比,买衣服,请同学吃饭,看电影,谈恋爱,买汽车,等等,这样的孩子,在当地的社会反响相当不好。
专家视点NO.1
不主张中小学生盲目出国留学
俞敏红(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
“小留学生”普遍是未成年人,无论是心理还是生理都不成熟,本身还不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他们带着父母的期望和大半辈子的积蓄,在国外没人管束的“自由天地”里,缺乏良好的监护,基本上处于“放羊”状态,容易出问题。
家长把“小留学生”送出国门,表面上看是为孩子前途着想,实际上反而易于引发方方面面的问题。目前出国就读的“小留学生”家庭条件普遍较为优越,且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娇生惯养,心智尚未成熟,与外国人沟通又难,内心势必会留下中西文化冲突带来的失落感和认同危机,产生一定程度上被遗弃的感觉。如自身没有自制力和判断力的话,容易在不知不觉中失落自己。可以这么说,他们原本是脆生生的青苹果,在家时养尊处优,纸包纸裹,不易腐烂;可一旦放到国外,曝晒在阳光下放任不管,就有可能很快变质。
近年来,不少少年留学生在国外不但没成才,反而成了“问题少年”。小小年纪不懂理财,为了排遣空虚就拼命花钱,养成大手大脚、相互攀比等坏习气,甚至有误入歧途的。部分少年留学生在国外所暴露的不足,事实上在国内时就有其产生的土壤,只是在父母、老师的管教下隐藏起来,而在国外表现得更突出而已。
专家视点NO.2
从文化休克到文化断裂
张国庆(中国社科院青年学者)
一般来说,人们很难在陌生的文化环境中生活,它使人们的情感受到压抑。对少年留学生来说,由于缺乏完整的文化特征,在国外往往容易遭受比成人更大的坎坷,并承受相当大的心理考验。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的心理平衡是下述事物的产物:连锁的社会交往,家庭、生活所在地,读过的学校,服务机构或者职业群体及国民的生活方式构成人们心理背景的是他们所熟悉的人文环境和风俗习惯。一个令少年留学生父母和本人始料不及的问题是:国外的文化环境是这些年少的学生所难以很快适应的:由于许多人都是稀里糊涂地就出了国,他们往往没有足够的精神准备,当脱离了熟悉的环境后,会发现在异国他乡独立生活原来是那样艰难。
有一个事实常常为家长们所忽视。中国的孩子与西方的孩子有很大的区别,尤其是在独立性方面,西方的孩子在十几岁时已通过参加童子军、社团及外出打工等方式很好地锻炼了自己,对社会也有了比较多的认识,经济独立性和精神独立性都较强,而中国的孩子则普遍处于家人的呵护中,缺乏责任感和自立精神,因而在面临陌生的挑战时会难以应对。而事实上,即便是独立性很强的西方学生,也很少有在中学时代就出去留学的,在没有准确的人生定位前,盲目留学会被认为是很愚蠢的举动。
更主要的是,少年留学生中这种缺乏准备所带来的孤独感和疏离感往往会造成很大的副作用。由于贸然进入另一种文化环境中学习、生活,这些缺乏自立意识和应变能力的孩子们,势必会面临从价值观念到行为方式的一系列冲突,而此时家长又不在身边,不能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加之孩子缺乏分辨是非的能力,如果自控能力差、意志薄弱,就很有可能误入歧途。即便是所幸没有误入歧途,一些人也会患上社会学家所说的无法治愈的文化休克,惟一的疗法就是遣送回国。
不仅如此,在孩子们回国后,还可能会因文化断裂而陷入新的困境中。由于在世界观没有形成、母体文化还没有很好吸收的时候出国,孩子们很有可能会受到域外文化的影响,但由于进入一种新的文化并不容易,最可能的结果是:西方文化半生不熟、中国文化一知半解,整个文化的夹生饭。这也使得很多从国外回来的孩子,不仅难以融入国内的文化氛围,甚至与自己的父母都没法沟通,从就业到发展都受到影响。而在付出巨大的代价之后,孩子们和他们的父母会意识到,一个人的精神本源和最大的力量“仓库”是母文化,如果在母文化都没有充分吸收的情况下出国,会面临巨大的文化断裂的风险,并且很可能会用长达几十年甚至一生的时间去“补课”。
近年来,“少年留学热”一直持续不退,据不完全统计,“小留学生”已占中国留学生总人数一半以上。近期相关调查结果也显示,在大城市中,有45.2%的中学生有留学的打算,其目的地集中在欧美发达国家。
古希腊哲人言: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良好的人与良好的公民。一个人在青少年时代选择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是个人的权利与自由。少年留学,对某些人来说也许如鱼得水,但对另一部分人而言,则可能是拔苗助长、大梦一场。
我们所关心的,恰恰是后者,也即那些曾经留学,如今“重新回炉”的“小海龟”们,面对提前透支的青春,他们如何承受这一波三折的成长烦恼?
体验
青春是一盏灯
单纯是一扇门
子翼
两年前,我们大院好几个孩子出国留学,通过中介公司一起去了英国。那时我正上高一,成绩不好也不坏,父母大概是出于和别人攀比炫耀的心理,也许是信了中介公司的花言巧语,总之,花了不少钱将我送出去。当飞机离开首都国际机场的那一瞬间,我确实有种展翅欲飞、前途远大的憧憬。
但到了那边,才发现全然不是那么回事。语言不好不说,气候也不习惯,更要命的是,我们读的是预科,要学习一年后至少拿到四门科目的合格成绩才能申请大学。中介公司事实上骗了我们,等于说我在英国只有一年的合法居留权。
我寄居在一个英国家庭,住在狭小的阁楼上,一边学习功课,一边外出打工。有一次天降大雨,屋顶漏水,正好我生病了,躺在湿漉漉的床上发高烧,可恶的房东儿子却还冲我扔石子……我给母亲打电话,表示想回国。母亲却在电话中对我说,子翼,人的成长总是要经受挫折的。她问我是如何处理这件事的?我说找老师与房东交涉,房东已经修缮了屋顶;我自己买了点药,烧也退了;另外,我也给房东讲了她儿子的事,让她加以管教。母亲于是反问我,这件事你不是独立处理得很好吗?男子汉要坚强点,忍耐点,怎么能刚吃点苦就打道回府呢?这件事就算是这么摁下来了。接下来的日子,依然不好过。我们一起去的伙伴,家里有钱的,倒还能一心读书;有的学习挺费劲,索性不读书了,专门打工挣英镑;我则是一边学习,一边在餐馆里打工。伦敦的物价特别高,我们买不起当天的新鲜肉,更不敢吃贵得要命的大白菜。有一次老板看我实在饿坏了,竟然指着桌子上客人剩下的东西对我说:“孩子,你实在饿了,就吃吧!”老实说,在国内我连爸妈吃过的东西都不吃,这一次却是自尊向肚子投了降!
日子一天天地过去,我们的留学生活毫无起色,一起去的伙伴有的对家人说了实话,有的却瞒着父母,只说挺好。我不想就这么待下去,回国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可是每一次母亲都鼓励我坚持再坚持,我只好一遍遍地对自己说,忍忍忍!
我后来四处奔走,好不容易联系到了一所正规的夜大,等于说我在英国的合法居留权又可以延长一年。我按捺不住兴奋,将这个消息告诉了母亲,没想到母亲特别失望,说子翼你是在浪费青春,你这样生活有什么意义呢?不等于是换了个地方重复国内的生活吗?母亲的话让我特别委屈,要知道,联系到这家学校不容易,我费了不少周折,可她竟然一句话就将我否定了。
我终于打定主意要回国了。一同来的伙伴对我的做法颇为不屑:有的认为我是逃兵,在哪里活不是活,既然当初出来了,干吗要回去?有的劝我既然不想上学,干吗不趁着年轻打工挣钱,哪怕到时候回国消费,咱也算是给自个儿长了脸。他们不能理解我为什么要在这时候空手而归。我对母亲说,我只想每天过得快乐,有质量,我不想像别人那样扭曲了自己的灵魂去生活。事情到了这份儿上,母亲只得让步,在电话里重重地叹了口气,说既然你决定了,那你就回来吧,只要不后悔就行。
我怎么会后悔呢?我唯一不想看到的是:大院里那些邻居以轻蔑的眼光看待我的父母,认为他们的儿子没用,出去花了钱不说,什么也没捞到就回来了。事情就是这个样子,我顾不得那么多了,厚着脸回了国。那一阵子,父母和我的确压力很大,在我们那个大院里有些抬不起头来。为了不继续尴尬下去,我对他们说,帮我联系一个谁也不认识我的学校吧,我想重新开始生活。
父母尊重了我的意见,为我联系了成都双流县的一家寄宿制高中。我重新从高一读起,而妹妹这时却上高二了,这令我一开始很有些难堪,过得郁闷。妹妹在电子邮件中劝我振作,说别人只知道你是少年留学归来,并不知道你的实际情况,如果你努力,一定会成为一个非常优秀的人,到那时,“留学经历”不但不会成为负担,还会成为你的光荣与资本。
说法
“小海龟”后遗症
藤藤
赵磊(北京市某中学教师):我班里一个孩子,高二时曾到加拿大留学读预科,吃了不少苦,特别不适应,去年只好又回来重新上高二。我感觉这孩子最大的变化,就是学会了怀疑,好像对谁都不信任,对自己也缺乏信心。听说是在加拿大期间,和上海过去的一个女孩子很要好,期中考试完,老师将卷子发下来,让大家自己浏览检查一下,那个上海女生借了她的卷子去对答案,并偷偷地改了她的卷子,结果老师重新收上去后,对照事先备好的复印件,给了她一个“Cheating”,认为她不诚信,学校差点将她开除。这件事对她的打击特别大,使她对人产生了不信任感,而且无法面对同学间这种扭曲的人际关系,最后只好又回来了。
令狐云博(公务员):我一朋友的孩子,某种程度上也跟这人相似,高中时成绩不好,跑到德国混了两年,钱花光了,又回来了。学习没长进,脾气倒长了不少,又是嫌北京空气不好,又是嫌北京的水不好喝,又是嫌家里饭菜难以下咽,整天腻腻歪歪,言必称你们中国如何如何,把他老妈气得半死:好小子,我跟你老爹在国内做牛做马供你读书,现在倒好,领回来一方鸿渐式的爷……
高女士(某企业负责人,女儿正在澳大利亚留学读预科) :女儿刚到那边时很不习惯,自立能力很差。因为语言不通,没什么朋友,她觉得很孤独,经常哭着打电话说要回家,有时一个小时的电话也没说几句话,就是沉默和哭,我们也只能狠狠心让她坚持下去。后来她逐渐适应了那里的生活,又养成了花钱大手大脚的毛病,买东西都要高档的,澳大利亚的消费又很高。现在倒是成熟了很多,也自信了,有独立的见解了,这让我们很欣慰。但是,女儿的青春成长期没能和我们一起生活,感情越来越生疏了。我们最担心她早恋,却又不能在她身边帮助引导她,只能经常提醒她一下,可她又不愿意听。现在我感觉她和我们之间的沟通都有些例行公事,电话打得很少,通话时间也很短……
声音
国外上学有利有弊
口述/王健整理/高晓春
我的女儿今年13岁,现在在新西兰读高中一年级。
在我看来,送孩子去国外上学的最大好处,就是他们的那种以孩子为本的教育方式——这种方式让孩子觉得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儿。举个例子吧,我们的邻居,有一次找老师,他说:我的孩子回家就是玩儿,怎么办呢?你能不能给他多加点儿功课?老师说,教育,应该让小孩子感到乐趣,有乐趣了,他才喜欢学习,多加功课培养不了他的学习兴趣。再举个例子,我的孩子感冒了,她姥姥说,功课耽误了,怎么办?不行,得带病上学!孩子说,那早操不能跑了。于是,我就给孩子写了个假条。老师一看就笑了,在假条上写——翻译成中文是:很有意思,既然生病了,在家休息就是了……这就是外国人以人为本的方式,即使对孩子也是这样。
是的,中国的孩子是被老师、被家长管得太严了,比起来,新西兰的孩子更快乐一些。在新西兰,可能是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在一个班上课,或者是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在一个班上课。如果哪个孩子累了,尽可以睡觉。老师也常常是先给一个年级的学生讲完课,再给另一个年级的学生讲。一节课下来,孩子都高高兴兴的。据我观察,中国的孩子确实比外国的聪明,只要是语言过关,中国的孩子是个个顶呱呱。
然而,到国外读书,花费比在国内高,一般的工薪阶层是难以承受的。我有一个朋友,他送孩子去英国自费读大学,家里没有多少积蓄,他是抵押了自己的房子,拿着20多万人民币供孩子读书的。我觉得,这样的父母,他们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值不值得这样做,就另当别论了。
还有一点,我觉得,像我女儿差不多大的孩子在国外读书,问题不是太大,因为有父母跟着,或者有监护人管理着。大一些的孩子,比如,那些上高中或者大学没考上,在国外读预科,准备再考大学的孩子,出的问题就多了。这样的孩子大多是家里有钱,在国内不好好读书,没办法才被送到国外的。这些孩子,往往互相攀比,买衣服,请同学吃饭,看电影,谈恋爱,买汽车,等等,这样的孩子,在当地的社会反响相当不好。
专家视点NO.1
不主张中小学生盲目出国留学
俞敏红(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
“小留学生”普遍是未成年人,无论是心理还是生理都不成熟,本身还不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他们带着父母的期望和大半辈子的积蓄,在国外没人管束的“自由天地”里,缺乏良好的监护,基本上处于“放羊”状态,容易出问题。
家长把“小留学生”送出国门,表面上看是为孩子前途着想,实际上反而易于引发方方面面的问题。目前出国就读的“小留学生”家庭条件普遍较为优越,且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娇生惯养,心智尚未成熟,与外国人沟通又难,内心势必会留下中西文化冲突带来的失落感和认同危机,产生一定程度上被遗弃的感觉。如自身没有自制力和判断力的话,容易在不知不觉中失落自己。可以这么说,他们原本是脆生生的青苹果,在家时养尊处优,纸包纸裹,不易腐烂;可一旦放到国外,曝晒在阳光下放任不管,就有可能很快变质。
近年来,不少少年留学生在国外不但没成才,反而成了“问题少年”。小小年纪不懂理财,为了排遣空虚就拼命花钱,养成大手大脚、相互攀比等坏习气,甚至有误入歧途的。部分少年留学生在国外所暴露的不足,事实上在国内时就有其产生的土壤,只是在父母、老师的管教下隐藏起来,而在国外表现得更突出而已。
专家视点NO.2
从文化休克到文化断裂
张国庆(中国社科院青年学者)
一般来说,人们很难在陌生的文化环境中生活,它使人们的情感受到压抑。对少年留学生来说,由于缺乏完整的文化特征,在国外往往容易遭受比成人更大的坎坷,并承受相当大的心理考验。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的心理平衡是下述事物的产物:连锁的社会交往,家庭、生活所在地,读过的学校,服务机构或者职业群体及国民的生活方式构成人们心理背景的是他们所熟悉的人文环境和风俗习惯。一个令少年留学生父母和本人始料不及的问题是:国外的文化环境是这些年少的学生所难以很快适应的:由于许多人都是稀里糊涂地就出了国,他们往往没有足够的精神准备,当脱离了熟悉的环境后,会发现在异国他乡独立生活原来是那样艰难。
有一个事实常常为家长们所忽视。中国的孩子与西方的孩子有很大的区别,尤其是在独立性方面,西方的孩子在十几岁时已通过参加童子军、社团及外出打工等方式很好地锻炼了自己,对社会也有了比较多的认识,经济独立性和精神独立性都较强,而中国的孩子则普遍处于家人的呵护中,缺乏责任感和自立精神,因而在面临陌生的挑战时会难以应对。而事实上,即便是独立性很强的西方学生,也很少有在中学时代就出去留学的,在没有准确的人生定位前,盲目留学会被认为是很愚蠢的举动。
更主要的是,少年留学生中这种缺乏准备所带来的孤独感和疏离感往往会造成很大的副作用。由于贸然进入另一种文化环境中学习、生活,这些缺乏自立意识和应变能力的孩子们,势必会面临从价值观念到行为方式的一系列冲突,而此时家长又不在身边,不能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加之孩子缺乏分辨是非的能力,如果自控能力差、意志薄弱,就很有可能误入歧途。即便是所幸没有误入歧途,一些人也会患上社会学家所说的无法治愈的文化休克,惟一的疗法就是遣送回国。
不仅如此,在孩子们回国后,还可能会因文化断裂而陷入新的困境中。由于在世界观没有形成、母体文化还没有很好吸收的时候出国,孩子们很有可能会受到域外文化的影响,但由于进入一种新的文化并不容易,最可能的结果是:西方文化半生不熟、中国文化一知半解,整个文化的夹生饭。这也使得很多从国外回来的孩子,不仅难以融入国内的文化氛围,甚至与自己的父母都没法沟通,从就业到发展都受到影响。而在付出巨大的代价之后,孩子们和他们的父母会意识到,一个人的精神本源和最大的力量“仓库”是母文化,如果在母文化都没有充分吸收的情况下出国,会面临巨大的文化断裂的风险,并且很可能会用长达几十年甚至一生的时间去“补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