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着对课堂练习分层教学设计的要求与目的,本节课设计了三个层次。针对学困生的特殊情况,课堂练习通过诵读定理和抄写例题来使其加深印象;在巩固练习中中等生要求书面写出步骤并进行展示;对于优等生在快结束本节课时抛出变式让他们进行思考,并交流思路。这三个层次都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使每位学生上课都有事可做,根据自己的能力来解决能力范围内的问题。
关键词:相切;环节说明;分层体现;
中图分类号 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4-00-01
一、案例背景介绍
(一)教学环境
在全校都在轰轰烈烈的进行分层教学时,我们数学组也毫不示弱,大家齐心协力探索、研究方法,组内各种分层招数可谓是百花齐放,为此我代表数学组上了一节分层教学的展示课,以供同仁观摩点评,为促进数学教学的分层设计向更好的方向前行作贡献。
(二)学生情况
我校学生大部分来自家庭是个体户的或者是农民工的,当地户口的极少,由于小学地域的不同,所以学生的基础各不相同,很多学生的基础还相当薄弱。因此这种情况特别适合分层教学。
(三)教材情况
本课是人教版初三数学上册第24章圆第2节点和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中的一个课时:直线和圆相切的情况。学生已经有了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基础以及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数量的认识,本节课研究直线与圆的特殊位置关系相切,将相切从位置到数量的逻辑自然过渡,进而引出圆的切线的判定和性质。重点是圆的切线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难点是判定定理的理解和性质定理证明中反证法的理解。
二、案例内容设计及说明
环节一:复习引入
通过回顾旧知再次加深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在全班集体朗读中体会d与r的关系,并顺势将位置关系量化这一问题显化,同时自然引出特殊情况——相切
环节说明: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数学概念在朗读中更能逐渐理解其本质,因此不光语文需要朗读,数学也要朗读。而且针对我班学困生上课听不懂,不会做的现象,这样来设计复习方式更能调动我班学生学习的动力,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这也是这个环节分层的体现。
环节二:新知探究
活动1、引导学生从直线与圆相切的位置及数量关系上来深入探究,通过动态演示来理解一条直线何时变成圆的切线。
环节说明:上节课得到的圆与直线相切是数量上的关系,通过动态的演示让学生明确位置的变化,从而总结出切线的判定。但是引导很重要,从两个方面去观察:直线经过哪里?与圆的半径有什么位置关系?需要老师点拨。并要等待学生来总结,不能操之过急。分层体现1对观察的结果分别让两位程度较差的学生回答,再让中等程度的学生来总结;体现2对定理的数学表达让全体学生写在练习本上,老师选择展示,并修改;体现3对总结出的判定进行朗读。
活动2、将判定的题设和结论互换后的探究。
环节说明:反证法在过三点做圆时已有所涉及,所以在这里用反证法证明切线的性质时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然后进行汇报就行,不要进行过多的引申,否则淡化了主题。分层体现1讨论交流时采取师傅和徒弟在同一组,师傅负责解释证明的方法;体现2数学语言的书写让学生自己写并派代表写在黑板上。
环节三:巩固和应用
通过判断题加深对切线的判定和性质的理解。通过师生共同分析解决几何解答证明题,并由学生书写证明步骤。
环节说明:判断题中设置了3到小题,并给出了反例,能使学生更加明确定理的意义。这里教学的分层体现在针对反例来问学困生为什么不对,让学生说出违背了所需条件的哪一条,强化切线判定条件在这部分学生头脑中的印象。例题的分析采取了小组讨论交流的方法,与环节二中的分组一样,分层体现在“师带徒”弄清解题思路,师傅增强了解题的逻辑性,更严密,徒弟学会了解题的分析,拓宽了视野,打开了思路。在有思路的前提下,全班安静书写步骤。还可以展示在投影下,由学生来评判书写的是否清楚。
环节四:课堂小结
在小结中,除了总结出本节课所学的判定和性质外,将相关的判定和性质做一归纳很有必要,“在不断的总结中收获、进步”不是吗?同时提出下节课要学习的相关性质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环节说明:在小结的分层中判定由程度稍差点的学生总结,哪怕照着书上找都行,并进行诵读,使其再次熟知所学知识。在性质的总结中,老师抛出两条本节未涉及的性质给学生,让学生课后思考证明,在下节课时可由学生简要发表见解并证明。
环节五:拓展练习
通过引导学生添加辅助线,点拨学生圆中常用辅助线的做法,分情况添加恰当的辅助线。这两个练习旨在拓展尖子生的思维。
环节六:作业布置
通过分层布置,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进行巩固练习。
环节说明:作业1、重点面向学困生考察其掌握基础的程度。作业2、针对待优生夯实基础的基础上,提高其运用能力。作业3、是设计的培优计划,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说是个很好的锻炼机会。
三、案例分析与反思
实际上本节课中圆的切线的判定定理是为了便于应用而对直线和圆相切的定义改写得到的一种形式,而圆的切线的性质定理的证明仅仅要求学生再次感受反证法,并不要求会应用,所以本节的设计在分层中很注重理解和感知,通过互帮互助和朗读感知达到难点的突破,另外圆是学生学习的第一个曲线形,由直线形到曲线形,在知识上是一个飞跃,本节利用图形运动变化过程发现其中图形的性质,做好了知识前后的衔接,同時加强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发挥出了知识的迁移作用。类比也是本节课所用到的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而且在教授过程中难度的控制非常适当,分层的影子处处可见。纵观整节课的分层之处进入都很自然,也落到了实处,但分层效果的检测没有体现出来,这也是遗憾之处。
关键词:相切;环节说明;分层体现;
中图分类号 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4-00-01
一、案例背景介绍
(一)教学环境
在全校都在轰轰烈烈的进行分层教学时,我们数学组也毫不示弱,大家齐心协力探索、研究方法,组内各种分层招数可谓是百花齐放,为此我代表数学组上了一节分层教学的展示课,以供同仁观摩点评,为促进数学教学的分层设计向更好的方向前行作贡献。
(二)学生情况
我校学生大部分来自家庭是个体户的或者是农民工的,当地户口的极少,由于小学地域的不同,所以学生的基础各不相同,很多学生的基础还相当薄弱。因此这种情况特别适合分层教学。
(三)教材情况
本课是人教版初三数学上册第24章圆第2节点和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中的一个课时:直线和圆相切的情况。学生已经有了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基础以及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数量的认识,本节课研究直线与圆的特殊位置关系相切,将相切从位置到数量的逻辑自然过渡,进而引出圆的切线的判定和性质。重点是圆的切线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难点是判定定理的理解和性质定理证明中反证法的理解。
二、案例内容设计及说明
环节一:复习引入
通过回顾旧知再次加深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在全班集体朗读中体会d与r的关系,并顺势将位置关系量化这一问题显化,同时自然引出特殊情况——相切
环节说明: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数学概念在朗读中更能逐渐理解其本质,因此不光语文需要朗读,数学也要朗读。而且针对我班学困生上课听不懂,不会做的现象,这样来设计复习方式更能调动我班学生学习的动力,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这也是这个环节分层的体现。
环节二:新知探究
活动1、引导学生从直线与圆相切的位置及数量关系上来深入探究,通过动态演示来理解一条直线何时变成圆的切线。
环节说明:上节课得到的圆与直线相切是数量上的关系,通过动态的演示让学生明确位置的变化,从而总结出切线的判定。但是引导很重要,从两个方面去观察:直线经过哪里?与圆的半径有什么位置关系?需要老师点拨。并要等待学生来总结,不能操之过急。分层体现1对观察的结果分别让两位程度较差的学生回答,再让中等程度的学生来总结;体现2对定理的数学表达让全体学生写在练习本上,老师选择展示,并修改;体现3对总结出的判定进行朗读。
活动2、将判定的题设和结论互换后的探究。
环节说明:反证法在过三点做圆时已有所涉及,所以在这里用反证法证明切线的性质时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然后进行汇报就行,不要进行过多的引申,否则淡化了主题。分层体现1讨论交流时采取师傅和徒弟在同一组,师傅负责解释证明的方法;体现2数学语言的书写让学生自己写并派代表写在黑板上。
环节三:巩固和应用
通过判断题加深对切线的判定和性质的理解。通过师生共同分析解决几何解答证明题,并由学生书写证明步骤。
环节说明:判断题中设置了3到小题,并给出了反例,能使学生更加明确定理的意义。这里教学的分层体现在针对反例来问学困生为什么不对,让学生说出违背了所需条件的哪一条,强化切线判定条件在这部分学生头脑中的印象。例题的分析采取了小组讨论交流的方法,与环节二中的分组一样,分层体现在“师带徒”弄清解题思路,师傅增强了解题的逻辑性,更严密,徒弟学会了解题的分析,拓宽了视野,打开了思路。在有思路的前提下,全班安静书写步骤。还可以展示在投影下,由学生来评判书写的是否清楚。
环节四:课堂小结
在小结中,除了总结出本节课所学的判定和性质外,将相关的判定和性质做一归纳很有必要,“在不断的总结中收获、进步”不是吗?同时提出下节课要学习的相关性质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环节说明:在小结的分层中判定由程度稍差点的学生总结,哪怕照着书上找都行,并进行诵读,使其再次熟知所学知识。在性质的总结中,老师抛出两条本节未涉及的性质给学生,让学生课后思考证明,在下节课时可由学生简要发表见解并证明。
环节五:拓展练习
通过引导学生添加辅助线,点拨学生圆中常用辅助线的做法,分情况添加恰当的辅助线。这两个练习旨在拓展尖子生的思维。
环节六:作业布置
通过分层布置,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进行巩固练习。
环节说明:作业1、重点面向学困生考察其掌握基础的程度。作业2、针对待优生夯实基础的基础上,提高其运用能力。作业3、是设计的培优计划,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说是个很好的锻炼机会。
三、案例分析与反思
实际上本节课中圆的切线的判定定理是为了便于应用而对直线和圆相切的定义改写得到的一种形式,而圆的切线的性质定理的证明仅仅要求学生再次感受反证法,并不要求会应用,所以本节的设计在分层中很注重理解和感知,通过互帮互助和朗读感知达到难点的突破,另外圆是学生学习的第一个曲线形,由直线形到曲线形,在知识上是一个飞跃,本节利用图形运动变化过程发现其中图形的性质,做好了知识前后的衔接,同時加强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发挥出了知识的迁移作用。类比也是本节课所用到的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而且在教授过程中难度的控制非常适当,分层的影子处处可见。纵观整节课的分层之处进入都很自然,也落到了实处,但分层效果的检测没有体现出来,这也是遗憾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