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一流商科专业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

来源 :现代商贸工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yfy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建设地方高校一流专业建设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改革的关键,“互联网+”背景下,对新商科人才提出新的培养需求。通过对麦可思《关于湖北文理学院经济管理院商科专业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相关数据的分析,发现地方高校一流专业建设中存在专业人才培养特色不显、产教融合度不高、课程体系不能适应新商科人才培养能力需求、实践教学落实不到位等问题,提出要依托地方产业特色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构建跨界融合且产教融合的课程教学体系、创新课堂教学、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及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等对策。
  关键词:地方高校;一流专业建设;新商科;跨界融合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02.014
  0 引言
  2019年教育部全面启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双万计划”,中央所属高校和地方高校分赛道建设,并且适当向地方高校倾斜。地方高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更多的是“省道”建设,即要求地方高校专业建设要紧扣社会发展需要,主动适应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积极利用本土资源,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质量等方面要凸显地方特色,达到区域一流水平,其培养的学生要获得行业高认可度。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的毕业生人数占全部毕业生总数的80%以上,因此,地方高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程度将决定我国一流本科教育改革的关键。
  “互联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态,其倡导共享、跨界和融合的商业思维模式,“互联网+”背景下,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共享经济等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产业也要求我们更新商科人才的培养理念,地方高校商科专业必须顺应“互联网+”背景下新商科人才培养要求开展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湖北文理学院是一所综合性的省属本科院校,在湖北省省属高校中其排名中偏上,其商科专业的排名与学校排名大体一致。湖北文理学院商科专业在“双一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我国地方院校商科专业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中的面临的问题。鉴于此,本文以湖北文理学院经管学院商科专业为例,根据麦可思公司对湖北文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2015~2019届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的相关数据,从商科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原因等方面进行剖析,并结合地方院校“一流本科”建设发展要求,提出地方高校一流商科专业建设的相关对策和建议,以期抛砖引玉之功效。
  1 商科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专业人才培养与期望存在差异
  以湖北文理学院为例,根据麦可思报告提供的数据分析,学院商科专业特色不突出,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匹配度不高。对2015~2019届毕业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学院商科专业与工作相关度为58%,远低于全校73%的平均水平。其中,在“毕业生选择与专业无关工作的原因”的问题上,高达46%的学生的选项为“专业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职业期待”。关于“主动离职原因”的调查结果显示,有50%的2017届毕业生认为是想改变职业或行业。这一方面说明学院商科专业现有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行业产业实际需求脱节,不能满足行业企业需求;另一方面也说明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设计不够、缺乏对学生专业的引导,与学生沟通不到位。
  1.2 人才培养的产教融合度不高
  麦可思数据显示湖北文理学院商科专业毕业生在湖北的就业比例从2015届的34%上升到2019届的676%,专业人才服务区域经济有一定的凸显,但人才培养与地方产业融合度不够。关于“2016-2019届毕业生主要行业类需求”的调研数据显示,商科专业的学生就业最高的是金融业(1603%),其次是教育业(118%)和零售业(98%)。商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不能与区域特色产业有机结合,专业培养特色不突出,学校培养的人才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和行业转型升级需求。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2017)强调高校的“双一流”建设需要产教融合。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要克服同质化倾向,地方高校一流本科建设需要提高高校对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贡献率。新商科人才培养要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无缝对接,要求人才培养必须紧密联系产业发展需求。
  1.3 课程体系不能满足新商科人才能力培养的要求
  传统的商科人才侧重以职能为导向培养专门人才,新技术和产业革命催生的新商业模式要求商科专业人才不仅要懂管理、懂商学,还应懂新技术应用,具有创新思维。根据麦可思调研的数据分析结果,各商科专业核心课程培养效果呈下降趋势,由2016届的78%下降到2019届的71%。对核心知识培养效果的达成度降低,原有的课程体系无法满足社会需求,需要结合“互联网+”背景下新商科人才知识能力结构需求,对课程培养目标和知识内容调整。
  1.4 实践教学落实不到位
  麦可思关于教学改进需求的调查结果显示,最需要改进的是实习和实践教学环节,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专业实习(占比75%)。主要有如下方面的原因:
  第一,虽然经管院各商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和实习的学分在总学分中的占比都在30%以上,各专业的指导性修读计划都明确了实习、实践教学的时间安排,但由于学校教学管理和行业企业运营管理上差异性,实习时间很难完全按计划执行。第二,校企合作的双赢机制不健全。目前校企合作较多处于浅层次、低水平、松散型阶段,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够。企业参与积极性不够,过分强调校企合作中能帶给企业的直接经济效益,提供的实习岗位单一或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存在差距。第三,各专业对行业产业的新变化缺乏前瞻性设置,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还不能适应经济转型的行业或企业需求,实践教学资源或渠道单一。因此,学生实习内容也很难完全按照各类实习教学大纲执行。很多实践安排还停留在“模拟实习”“仿真实习”和“名义实习”等层面,许多实习实践仍以参观实习为主,这样导致专业见习和顶岗实习效果大打折扣。此外,实践教学环节的学业评价体系和质量监控体系不完善,导致老师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环节。   2 “互联网+”背景下地方院校新商科一流专业建设对策
  综上,关于“互联网+”背景下的新商课一流专业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2.1 依托地方产业特色精准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要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应该满足“区域特色”的办学定位和实践要求,依据学校“地方性、应用型、综合性”的办学定位,以及地方高校的服务面向主要是中小型企业,因此对商科专业的培养定位是服务地方特色产业的中小型企业应用型管理人才。应用型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重点就是要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创新型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湖北省“一芯两带三区”总体产业格局图和湖北省“十大重点产业”布局图,在培养商科人才专业能力时要与地方特色产业有效结合,如市场营销专业可结合汽车产业设立汽车营销方向。
  2.2 构建跨界融合的模块化课程教学体系
  在“互联网+”时代职业需求变化,需要跨界融合,培养一流人才必须重视学科交叉融合。相较于传统的商科人才培养要求,“互联网+”时代对于新商科人才的要求是商科人才知识多元化、技能跨界化、个性灵活化。首先知识要求打破学科间的壁垒,跨学科交融。新商科人才要求能将如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将融入现代商业管理中,在新商科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需要与经济学、传播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交叉融合应用。因此,在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中,要兼顾各种能力培养的需求,强化课程对培养目标的支撑度。如,为了培养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独特的实践技能,需要根据新商科倡导的学生能灵活处理各种技术型营销问题的能力目标要求,重构新的课程体系,增加云计算和大数据领域与市场营销融合的课程比例,可开设“大数据营销”“大数据分析与应用”等课程。
  2.3 创新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质量是影响一流本科教育的直接因素。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学生对网络课程的接受度高,学习主动性强,可将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有效融合,鼓励老师开展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方式改革,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在爱课程、超星尔雅云课堂等平台上学习,通过线上线下融合、多终端交融等方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可建立校内课程资源共享平台,方便学生和老师的在线互动,及时答疑解惑。通过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增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坐到前排来、把头抬起来、提出问题来”。
  2.4 完善实践教学环节
  首先,完善校企双赢的合作协同育人机制。要通过产学研合作和产教融合,拓宽学生校外实践渠道,积极推动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合作办学、合作育人。使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坚持专业建设发展对接产业企业需求,可通过与校企合作的深入沟通,把企业需求引进校园,开设产业需求的系列课程,可将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作为师生研究的课题或毕业设计选题。其次,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广泛开展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实践与训练等实践活动,在专业课教学中自觉融入创新创业理念,推行教学改革,改进教学方法,实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专创融合。再次,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的质量保障体系和监督机制,加强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环节的落实和监管力度。
  2.5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互联网+”背景下一流商科专业建设也要求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要求教师能将新技术应用于教育中,如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师需要既懂营销又懂大数据,这样才能胜任大数据营销、精准营销等课程。因此,加强现有教师对新技术的学习,更新知识结构,向交叉、复合、双师型教师转型,从而适应新商科人才培养的需要。此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之一就是要建设一批“双师型”师资队伍。经管学院现有教师队伍中具有高级技术职务的占教师总数的39.34%;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比16.39%,双师型教师占比为36.07%。为进一步提升“双师型”师资比例,可通过创造条件并提供经费,鼓励老师获取各种与行业相关的高等级的从业资格证书,参与各种高规格的学术和培训活动等。也可聘请一批行业企业专家为实践教学导师,各类实习实践可采用校内导师和校外行业专家双导师制。
  参考文献
  [1]杨光钦.地方高校一流本科教育改革的重心[J].重庆高教研究,2019,(7):93-94.
  [2]余秀兰,宗晓华.一流大学的一流本科教育:特征与评价[J].江苏高教,2019,(2):4-11.
  [3]刘六生,宋文龙.我国地方高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11):111-119.
  [4]白逸仙.建设一流本科重在四个融合[J].湖南師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9,(3):23-26,80.
  [5]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经济管理学院2019届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数据报告[Z].2019.
  基金项目:湖北文理学院教学研究项目“基于国际认证的地方院校商科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
  作者简介:李晓翠(1974-),女,汉族,湖北南漳人,湖北文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工商管理。
其他文献
摘 要:生鲜行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生鲜小店是该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20年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冲击下,我国传统生鲜小店由于封锁措施而陷入经营困境。本文通过分析疫情对生鲜小店进货、销售两方面的不利影响,结合生鲜电商运营模式,寻找使传统生鲜小店走出经营困境的方案,最终在电商平台端以及社区团购模式中找到生鲜小店的“破局之策”。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生鲜小店;生鲜电商  中图分类号:F
期刊
摘 要:社会化媒体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本文基于SoLoMo的移动化、社交化、本地化的特点,总结布依族山歌对唱的类型、社会功能及艺术特征,从受众的角度去分析布依族山歌对唱的需要,考虑布依族山歌对唱与人们生活的关联性,分析社会化媒体在布依族山歌对唱传播中的传播效能。  关键词:布依族山歌;社会化媒体;SoLoMo;传播效果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
期刊
摘 要:为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民币区域化的可行性,本文构建了一个五变量SVAR模型,结合最优货币区理论对中国与西亚区域九个国家之间的货币一体化程度进行实证分析。首先对各冲击系数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其次将各国的冲击规模和冲击调整速度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虽然“一带一路”西亚地区不满足建立一个统一的货币区,货币一体化程度不高,人民币区域化的经济基础较为薄弱,但可以率先在“中国、巴林、亚美尼亚”和“中
期刊
摘 要:本文以三亚万豪酒店员工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研究,以三亚万豪酒店现有员工工作压力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运用SPSS分析出四个因子如何影响员工工作压力。通过因子分析得出酒店应该重视员工身心健康、减少工作超载压力、提高员工人际关系和提高员工心理创造能力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酒店员工;工作压力;离职倾向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
期刊
摘 要:创新驱动战略是当前我国实现“中国梦”的一项重要国家政策,本文选取全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高校科研数据,运用了DEA数据包络分析法进行静态数据分析,并使用Malmquist指数对2010-2015年间的动态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分析发现,我国高校大部分科研经费使用处于DEA有效状态,创新驱动政策会影响技术进步指标,而技术进步指标对整体科研绩效表现起到制约作用。  关键词:创新驱动;DEA-
期刊
摘 要:本文以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支部为例,在介绍其作为新疆高职院校基层党组织开展工作的基本情况基础上,总结了其独特优势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问题,从完善制度章程、创新工作方法、发挥独特优势,抓好党建队伍教育培养等方面探索了加强新疆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支部的路径。  关键词:新疆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支部;基层党建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
期刊
摘 要: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由之路。打破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隔绝的“孤岛效应”,真正实现专业课教学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以社会学概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为例进行思考,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设计、课程内容、社会实践、考核办法、教学评价、教师培训等环节,发现专业课程思政改革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情怀、传统文化融入专业教育中;完善实践教学活动;改变考核方式
期刊
摘 要:疫情爆发对高校的科学研究产生了影响。EEG/ERP技术作为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以其高时间精度及无创性的优点广泛运用于心理学、生理学和体育学等学科中。本文介绍了在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中ERP技术的主要优势,同时结合疫情防控实际,对高校实验室开展EEG/ERP研究的过程中如何降低新冠病毒感染风险提出规范操作流程。  关键词:新冠病毒;ERP;实验技术  中图分类号:TB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 要:以国内CNKI数据库中1991-2019年30年间有关阐释学翻译研究相关文献为研究数据,使用文献计量工具CiteSpace分析国内阐释学翻译研究的发展现状,研究领域,研究热点。研究发现:目前国内阐释学翻译研究经历了四个阶段:发展初期、快速增长期、稳定发展期、回落期;该领域研究重心集中于译者主体性、翻译、效果历史和伽达默尔理论等方面;乔治·斯坦纳翻译四步骤日益成为国内近五年阐释学翻译研究的新
期刊
摘 要:在创业浪潮的席卷下,大学生纷纷加入到这场创业浪潮中。后疫情时代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新思路的同时也形成了一定程度的阻碍。本文以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为例,以后疫情时代为背景,通过剖析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创业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为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创业提出对策,以期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后疫情时代;工商管理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