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张爱玲的《金锁记》问世以来,就被各方评论家称为其杰出的代表作。傅雷在《论张爱玲的小说》中说:“毫无疑问,《金锁记》是张女士截止目前为止的最完满之作,颇有《猎人日记》中某些故事的风范。至少也该列为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夏志清在其具有开拓意义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中更是把张爱玲的《金锁记》冠以“中国自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的称号。虽然外界把它捧得的如此之高,但一向决绝的张爱玲在时隔二十多年后却把它改编成《怨女》于1967年重新发表。虽然二者故事大体一样,但在文本结构,语言,叙事方式等许多方面有很大不同。下面我们仅从用叙事学方面对这两部作品做一个简单比较分析。
一、叙事时间的转变
叙事文学属于时间艺术。它实际是一个具有双重时间序列的转换系统,即故事时间和叙述时间。《怨女》与《金锁记》相比,其叙事时间的转变是很大的。《怨女》与《金锁记》很多情节不一样,但有一处十分相似,几乎连语言都一样,就是老太太与二爷死后的场景,这一段银娣(七巧)的人生张爱玲都用蒙太奇的手法跳跃而过。接着就是一样写道的绿竹帘子,二爷的遗像。与《金锁记》接着按时间展开故事的叙述不同,《怨女》则是又让银娣的思绪弥漫开来,闪回到十六年前银娣上吊却没死成,被二爷救下来,从此她在姚家的待遇每况愈下。《金锁记》大体上是运用了现时叙述,《怨女》则很多地方运用了逆时叙述,在正序中有倒序,有时还有预叙。《金锁记》主要是按故事的发生时间展开,而《怨女》则是故事开展与主人公的思绪意识相结合来进行文本的叙述的。
这也体现在文中时距的运用上,时距,是指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长短的对比。是构成叙事文本节奏的重要因素。朱光潜认为:“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非常明显,《怨女》与《金锁记》叙事的节奏有很大的不同,张爱玲把《金锁记》改编成《怨女》,其叙事节奏明显放慢。同样一个故事,《金锁记》是不到三万字。而《怨女》是六万六千多字。在《金锁记》中张爱玲多用等述与概述的方式叙述事件。在《怨女》中,则是扩述与省略的方法为主。这也是因为张爱玲在写《金锁记》时主要是按故事的发生时间展开,而《怨女》则是故事开展与主人公的思绪意识相结合来进行文本的叙述。
《金锁记》多用等述,概述,等手法把故事清清楚楚的告诉我们,而《怨女》则多用扩述,省略的手法把其中某些事情极尽渲染,而某些事却省略掉。这样就创造了一种既具有情绪化,又留下了空白与悬念的作品。而文字上的空白与悬念却让整部作品的意义得到膨胀。
二、叙述情景的转变
《金锁记》与《怨女》虽然在表面上看都是采用的第三人称的全知角度。但是实际上二者却有很大不同。《金锁记》多采用的是非聚焦型写作视角,而《怨女》多采用的是内部聚焦的写作视角。
非聚焦又称零度聚焦,叙述者或人物可以从所有位置观察被叙述的故事,并且可以任意从一个位置移向另一个位置。它可以时而俯瞰纷繁复杂的群体生活,时而窥视各类人物隐秘的意识活动。在《金锁记》中,姜家少奶奶们要去给老太太请安,作者就先写三少奶奶兰仙写起,然后人物挨个一一出场,一直写道到三少爷季泽,将各个人物的言谈举止,外貌衣饰等尽收眼底。而且,人物的所思所想也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兰仙作为新娘子的害羞与初来乍到,玳珍的老辣和对七巧的见怪不怪,七巧的荒诞言行,还有季泽的风流不羁都逐个展现出来。而且其中每个人物都占据了一定的篇幅。
内部聚焦视角中,则是每件事都是严格地按照一个或几个人物的感受和意识来呈现。这中聚焦类型主要是从人物角度展示其所见所闻。在《怨女》中作者多采用了内聚焦型视角来叙述故事。《怨女》中也是一段去给老太太请安的情节。银娣因为去晚了,所以心中一直惴惴不安,所以文中的气氛也是特别的压抑。和《金锁记》中这个场景相比,《怨女》除了用银娣的视角来观察事件的发展过程之外,作者时而抽离出来做描述和议论。但很明显这描述是通过银娣的视角在观察人物和场景,议论则是银娣心中是所想。我们感知的一切都是通过银娣的感受思考获得的。银娣纷乱复杂的思绪未经任何改变和梳理,原生态的呈现在我们面前。这样它就缩短了人物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获得一种亲切感。它向我们充分敞开了银娣的内心世界,淋漓尽致的表现了主人公激烈的内心冲突和漫无边际的意识活动。
总之,从这三方面综合来看,张爱玲的叙事手法早期运用多种西方现代小说技法,加上多姿多彩的语言艺术编制了一个个传奇性的故事,以《金锁记》为代表。后期张爱玲的小说叙事手法则逐渐回归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手法,则以《怨女》为代表。所以说她小说的叙事手法从摇曳多姿变成了轻描淡写。她真正做到了超脱。建立起那繁华中平庸,喧嚣外凄凉的张爱玲世界。
一、叙事时间的转变
叙事文学属于时间艺术。它实际是一个具有双重时间序列的转换系统,即故事时间和叙述时间。《怨女》与《金锁记》相比,其叙事时间的转变是很大的。《怨女》与《金锁记》很多情节不一样,但有一处十分相似,几乎连语言都一样,就是老太太与二爷死后的场景,这一段银娣(七巧)的人生张爱玲都用蒙太奇的手法跳跃而过。接着就是一样写道的绿竹帘子,二爷的遗像。与《金锁记》接着按时间展开故事的叙述不同,《怨女》则是又让银娣的思绪弥漫开来,闪回到十六年前银娣上吊却没死成,被二爷救下来,从此她在姚家的待遇每况愈下。《金锁记》大体上是运用了现时叙述,《怨女》则很多地方运用了逆时叙述,在正序中有倒序,有时还有预叙。《金锁记》主要是按故事的发生时间展开,而《怨女》则是故事开展与主人公的思绪意识相结合来进行文本的叙述的。
这也体现在文中时距的运用上,时距,是指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长短的对比。是构成叙事文本节奏的重要因素。朱光潜认为:“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非常明显,《怨女》与《金锁记》叙事的节奏有很大的不同,张爱玲把《金锁记》改编成《怨女》,其叙事节奏明显放慢。同样一个故事,《金锁记》是不到三万字。而《怨女》是六万六千多字。在《金锁记》中张爱玲多用等述与概述的方式叙述事件。在《怨女》中,则是扩述与省略的方法为主。这也是因为张爱玲在写《金锁记》时主要是按故事的发生时间展开,而《怨女》则是故事开展与主人公的思绪意识相结合来进行文本的叙述。
《金锁记》多用等述,概述,等手法把故事清清楚楚的告诉我们,而《怨女》则多用扩述,省略的手法把其中某些事情极尽渲染,而某些事却省略掉。这样就创造了一种既具有情绪化,又留下了空白与悬念的作品。而文字上的空白与悬念却让整部作品的意义得到膨胀。
二、叙述情景的转变
《金锁记》与《怨女》虽然在表面上看都是采用的第三人称的全知角度。但是实际上二者却有很大不同。《金锁记》多采用的是非聚焦型写作视角,而《怨女》多采用的是内部聚焦的写作视角。
非聚焦又称零度聚焦,叙述者或人物可以从所有位置观察被叙述的故事,并且可以任意从一个位置移向另一个位置。它可以时而俯瞰纷繁复杂的群体生活,时而窥视各类人物隐秘的意识活动。在《金锁记》中,姜家少奶奶们要去给老太太请安,作者就先写三少奶奶兰仙写起,然后人物挨个一一出场,一直写道到三少爷季泽,将各个人物的言谈举止,外貌衣饰等尽收眼底。而且,人物的所思所想也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兰仙作为新娘子的害羞与初来乍到,玳珍的老辣和对七巧的见怪不怪,七巧的荒诞言行,还有季泽的风流不羁都逐个展现出来。而且其中每个人物都占据了一定的篇幅。
内部聚焦视角中,则是每件事都是严格地按照一个或几个人物的感受和意识来呈现。这中聚焦类型主要是从人物角度展示其所见所闻。在《怨女》中作者多采用了内聚焦型视角来叙述故事。《怨女》中也是一段去给老太太请安的情节。银娣因为去晚了,所以心中一直惴惴不安,所以文中的气氛也是特别的压抑。和《金锁记》中这个场景相比,《怨女》除了用银娣的视角来观察事件的发展过程之外,作者时而抽离出来做描述和议论。但很明显这描述是通过银娣的视角在观察人物和场景,议论则是银娣心中是所想。我们感知的一切都是通过银娣的感受思考获得的。银娣纷乱复杂的思绪未经任何改变和梳理,原生态的呈现在我们面前。这样它就缩短了人物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获得一种亲切感。它向我们充分敞开了银娣的内心世界,淋漓尽致的表现了主人公激烈的内心冲突和漫无边际的意识活动。
总之,从这三方面综合来看,张爱玲的叙事手法早期运用多种西方现代小说技法,加上多姿多彩的语言艺术编制了一个个传奇性的故事,以《金锁记》为代表。后期张爱玲的小说叙事手法则逐渐回归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手法,则以《怨女》为代表。所以说她小说的叙事手法从摇曳多姿变成了轻描淡写。她真正做到了超脱。建立起那繁华中平庸,喧嚣外凄凉的张爱玲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