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术透视技法理论教学的思考

来源 :中国美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dagongs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从一张画开始说起
  这张黑白版画,出自18世纪英国的威廉·贺加斯之手。笔触细腻、风格写实,画中内容丰富,有人物、动物,还有建筑和风景。但在细细审视后,会发现看似和谐融洽的表象下,隐含着许多反透视现象。画家运用了二维平面的表达局限性与还原三维真实的多样性,创作了这幅充满矛盾而又统一的作品。观众在不断的凝视及反观中,不得不佩服画家对透视技法的娴熟运用和别具匠心的创意。而威廉-贺加斯恰恰是以具有讽刺意味的独特创作风格著称。
  在某节名为《技法理论》的美术基础理论课上,这幅画作为一项课堂练习印发到了美术专业的学生手中,要求以团队合作的形式,进行“纠错”的游戏竞赛,把画面中不合透视规律的地方找出来并加以修正。经过短短的40分钟,50多个学生自由组合成10个小组,在激烈的讨论后,找到了多处修正点,大大超出预期的范围和效果。
  这在以往的美术理论课上是少见的热闹场面,虽然现在的教学目标常有“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等字眼,但有时即使设计出了详细的问答及互动形式,也总会有冷场和尴尬的局面发生。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经历过有“标准答案”的考试筛选,大部分学生的回答总束缚在“希望能符合要求”的规范里——害怕犯错、惧怕冲突,不习惯或不愿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这是师生交流失败的主要原因。
  二、关于《技法理论》这门课
  不知现在还有多少学校还在继续开设这门课,同名的教材,现在连我这个任课老师都不知放到哪里去了,厚厚的一本分为两部分,上半本讲透视,下半本讲解剖,都是美术专业学生必学的基础内容。翻开书,满满的是严肃的尺规作图,又或者类似医学院的人体结构分析,文字内容严肃而逻辑清晰,令人肃然起敬,但也望而却步。
  即使是对这些内容感兴趣的人,想要通读整本,也要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前提下用心坚持数月,若要做到熟练掌握,更要投入若干倍的精力和时间。
  虽然其教学目的,是将西方文艺复兴以来有关写实绘画的科学理论,融入到实际的绘画实践中,同时让学生多一个理性的视角来准确表达眼见之实,但要真正落实其实并不简单,原因有以下几点:
  1.内容相对繁复和枯燥。
  2.划归到文科的美术生,对于纯理性的东西,总会有本能的排斥和不适应。
  3.在既定的内容中,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很难不受到局限。
  4.架上绘画发展至今,早已不是写实风格一统天下的局面,是否还有必要让学生只按一种标准来作画?
  这些问题引发了我的疑问和思考:究竟应该怎样在庞大的透视、解剖体系中,挑选出哪些重要的知识点,然后以怎样的方式讲解,安排怎样的实践,最终收获怎样的效果?
  经历了次数完整的授课后,我的答案逐渐清晰起来:教材是拿来参考的,关键在于如何运用,把这门枯燥的理论课改革成能有效符合美术专业实践的课程势在必行。既然名之为“技法”,那就要明确其功用;所谓的“理论”,不是闭卷考试的标准答案,应是解决问题的“口诀”,而由此展开的教学改革也着实印证了这个想法并收获了不少经验。
  三、授之以鱼,授之以渔
  我们的传统教育一直提倡“业精于勤荒于嬉”,将刻苦努力作为能学好的必要前提和评判标准,却忽略了去寻求为之刻苦努力的动力来源。怎样才能够在漫长而艰辛的实践过程中保持不懈的动力,并且在遇到障碍时,还愿意使出加倍的力量去跨越?
  如果把动力归为两类:一是主动的,二是被动的。那么,前者是自愿,后者就是被强迫。我们已经运用了各种各样的强迫形式,比如考试,比如升学,比如毕业,那么在学习的过程中,能不能平衡中和一下本来就颇具压力的学院式教育带来的负面效果,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至少是快乐多于无趣,兴趣大于成绩?所以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教室以外的户外透视写生,以及医学院解剖室的参观活动,就成为了学生们为之雀跃的环节,没有人再去限制他们应该要带上尺规去划出严格的透视网格,也无须在脑中准确刻录下每块骨骼的长度及名称,面对最生动的真实场景,每个人都会自动搜索出相应的已知理论,接下来自然就是如何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了。
  快乐的收获、自由选择后的得到,一定是最忘不了、也是最需要和最适用的。在这个过程中的努力和付出,不会被汗水蛰痛迷住双眼,更不会计较付出与收获的比例是否值得。 “书到用时方恨少”,需要被“用时”,应该是知识需求的最饥渴时段吧,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有过这种经历。既然如此,把“饥渴需求”应用到教学中,既能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巩固记忆,用来取代灌输式的填塞,再好不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时至今日,孔子的教育理念仍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四、建立“连接点”的必要性
  有两种最可惜的沟通状态,就像调频收音:一种是发送方出了问题,电台在遥远的地方独自广播,这端却无人收听;另一种问题出在接收方,已经把天线支到最长,却仍收不到电台。原因何在?就是因为发送与接收的频道没有调对。那么,解决问题的关键就很清楚了:首先,要找到电台与收音机的连接渠道——建立一个特定的波段;其次,双方要在交流的同时,都准确调校到那个特定的频道。也就是说,创建是为了成功收发,以确保信息的畅通送达,此外,还要定期检修,清除杂音的来源,总之,是一系列的主动积极而非一劳永逸的想当然。经验的传达,不能单纯依靠讲道理,每个老师都想把自己最宝贵的经验教给学生,但讲授的结果永远比讲授本身重要,这就需要回到最初,以一个学生的身份来思考问题。想想当年自己坐在讲台下面的时候,是怎样的课堂能让自己竟然不愿下课的铃声早早响起。在我的记忆中,那样的课一定是师生双方都抱着极大的兴趣,在交流的过程中展开的。比如给上面这幅版画“找茬”,学生以团队合作的形式,自发展开“看哪组能找到最多的错误”的竞赛,从题目布置到最后的得分统计、宣布获奖名单,每个人都真的像参加了一场运动会一样跃跃欲试、兴高采烈。其实这样的学习效果,有时比闭卷考试来得更扎实。   既然桥梁的设计方案来源于两岸的实际地理状况和人流需要,那前期的考察分析,就不容马虎,怎样才谓之坚稳有效,怎样是最短距离,怎样不劳民伤财……正如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安排,牵强、铺张、独断是万万要不得的。如果能以开放不强求的态度,引领后学欣然踏出独立思辨的第一步,那就没有辜负育人者启思明智的责任。
  五、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教育的目的之一,在于启发而非宣传什么,而教育的目的一定要先于教育的手段。形而上不是脱离实际,成为一个虚设的框架,而是在具体落实的时候不忘初衷,不拘泥、不教条、不着急。20世纪40年代教育家潘光旦曾说: “教育与宣传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注重启发,后者依靠灌输。”如果为了教育而教育,那不就失去了启迪智慧与思考的根本,而沦为鼓吹口号的扩音机了吗?
  宣传的结果,是某句话的复制加扩散;启发,则意味着不断产生新的融合,并生发出新的内容。若论复制的弊端,自从有了“复制”和“粘贴”的功能后,摘抄的工作也变得轻松起来,但复制文字的同时,总是会连带格式一起复制下来。就像我们在复述或转述时,总会不经意带上自己的语调、语气、语速。所以,即使那些文字本身没有变,但解读出来的意思,一定是经过再诠释的。
  既然只有“部分内容”能被“复制”,那想要原封不动的复制、保留、不变,还有什么意义?随着环境的改变,原先的具体规范,不一定就适用于现今的种种,那么,我们要思索的就应该是怎样让独特的个体在万变的环境中各自适应生长,而非以一成不变的万能法则强加于每个人。我想,只要找到真实的自我与内在的智慧,那就等于在土壤里扎下根来,接下来,就是如何在当前的时代,在社会中汲取生长所需的阳光、空气、水分了。
  反思早两年的课程,为了保证理论的完整性,不仅缩减了不少实践的环节,而且仅仅要完成理论讲述,就要耗去不少难得建立起来的兴趣和耐心,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为了完成这个“圆满”的使命而筋疲力尽。其结果与其说是窥见了美术专业基础理论的部分全貌,不如说是辛苦经历了一场5天游10国的走马观花。有必要为了所谓的“整体”而牺牲每一个“局部”吗?如果没有切切实实的“局部”,那搭建起来的也只是一个无意义的“整体”。 “一叶知秋”,远胜于捡了满屋的落叶却忘记去领略季节转换所带来的美。 于是,新的课程设计不再“大而全”,而是针对不同的知识点,以轻松的方式把教学内容融入到每个具体的绘画项目中。比如在学校里找出含有不同的透视类型的景点,比如运用解剖知识给模特画上“衣服”……把理论的抄写背诵,转换成模拟实验的现场,每个学生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喜欢或擅长的地盘,那样便有了独一无二的经验。
  经历是不可替代的。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路的目的,是为了用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去印证和消化书里的内容,让自己的经历,成为最后的答案和下一轮问题的开始。你无法切切实实的感受自己未曾经历过的事,所有的感同身受,都是在记忆库存中搜索到的“似曾相识”。也就是说,所谓的“同感”,只是“我也经历过类似的”,或者仅仅是“我大概能猜想到”。那么,文化的传承、情感的对话,其存在意义在某种意义上是否就意味着以旧的已知开启新的未知,用积极而耐心周全的态度去诱发引导另一个体的自求与自得,否则,就会不小心成为揠苗助长的愚人。
  六、结语
  最后,还是回到先前那幅有意思的画,且把那节课上的游戏结果一并放在这里(见图注)。正是这次的收获,使我更坚定了之后的努力方向。我想,就像探寻答案的结果总是不一样的精彩那样,只要每个人已经走在自己的路上,那未知的前方就不再迷茫,因为脚下的路已越走越长。
其他文献
选项卡切换效果作为Windows的经典界面效果在网页设计中得到了广泛使用。为此,设计了2种方法对现有方法进行改进:使用层叠样式表(CSS)中的链接动态伪类实现鼠标滑过切换选项卡效
阐述运用二维插值和分形插值方法,基于MATLAB进行三维地形数据的可视化;并给出利用该法在三维地形可视化中的应用实例,说明了三维地形的制作以及可视化实现步骤。结果表明,算法处理数据效率高、效果好。
为了充分发挥TreeView控件展示数据和导航查询的作用,通过一个通讯录实例,介绍了如何在ADO.NET中利用TreeView实现层次结构数据的加载及导航查询,讨论了如何做到精准导航查询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各种资源的传输大量地依赖于网络,造成了网络拥塞日益严重,如何解决拥塞,高效且充分地利用网络资源,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研究了TCP拥塞控制算法中的
地勘单位实行属地化管理后,进一步加快了企业化的进程,面对这根本性的改革,既为内部审计的深入发展和拓宽工作领域带来了新机遇,同时也赋予内部审计更多的思考,探索和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