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视野的识字教学

来源 :江西教育B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mengxiaoj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字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不仅肩负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记录与传承的任务,其本身也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笔者以统编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一课《天地人》的识字教学为例,从文化视野的角度改进识字教学,让学生在认识汉字的同时感受识字的乐趣,增进对汉字文化的了解,提高识字兴趣,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一、听“仓颉造字”的故事,了解汉字起源的浪漫神话
  上课伊始,笔者先出示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各种有汉字的图片,如“中华牙膏”的包装盒、车站站牌等,学生认读后,笔者启发学生思考:“汉字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些汉字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它们是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个样子?汉字一开始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样子吗?是谁创造了汉字呢?”学生露出疑惑的表情。
  于是笔者绘声绘色地给学生讲“仓颉造字”的神话故事:在我们中国,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古老的传说。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一边听老师讲故事,一边在脑海里想象画面。一个漆黑的夜里,万籁俱寂。有一个长得特别奇怪的老人正端正地坐在地上。他的眉骨高高隆起,他长着四只眼睛!每只眼睛都发出炯炯的光芒,这些光芒射在他跟前一堆横七竖八的图形符号上面。忽然,响起震天动地的一声巨响,接着下起了大雨。可是仔细一瞧,这“雨”竟然是谷子和小米。远远近近的地方,还不时传来悲伤的啼哭声,原来这是許多妖魔鬼怪正在伤心地哭泣。
  同学们,这就是中国古代关于仓颉造字时“天雨粟,鬼夜哭”的故事。相传仓颉是黄帝的史官。据说他有四只眼睛,看见地上的兽蹄、鸟爪印,灵感涌上心头,便造起字来。仓颉造字泄漏了天机,将人教坏了。所以造字的时候,“天雨粟,鬼夜哭”。人有了文字会变机灵,会争着去做那容易赚钱的商人,辛辛苦苦种地的人少了。天怕人没有足够的粮食,所以降下米来让他们存着救急。鬼也怕这些机灵人用文字来制服他们,所以夜里号哭。
  “仓颉造字”的浪漫神话故事激起的是学生对汉字的无限好奇,让他们深刻地感受到原来汉字有这么神奇的传说和这么源远流长的历史。
  二、读绘本《记事情》,了解汉字及汉字记录方式的演变
  如果说“仓颉造字”的神话故事激起了学生对汉字起源的浪漫想象,那么图画书作家余丽琼和图画书画家朱成梁共同创作的绘本《记事情》则引导学生对汉字起源与汉字记录方式演变历史的理性认识。
  从结绳记事、洞穴壁画、器皿图案到甲骨文、帛书、竹简、纸的发明……智慧的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不断寻找更好的“记事情”的方法。在文字记录工具和方法创新的同时,符号和文字也在不断地演变、改进,成为今天的样子……也正因为文字和文字记录方式的不断发展,文明得以代代流传。
  《记事情》用生动有趣的图文“合奏”的艺术,将横跨几千年的文字、文字记录方式的演变历史,浓缩成一个个好玩的故事,让学生从故事中了解到汉字和汉字记录方式几千年的演化过程,并且从中学习到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与科学态度。
  比如,在绘本的第一个对开页里,作者用简简单单的两句话和两幅图就共同讲述了一个简短的小故事,生动形象地诠释了什么是“结绳记事”。
  再如绘本在阐述为什么会有符号文字时,用的是一张画满不同大小、不同样子的羊的对开页。文字也只有简短的两句话。左上角写的是“如果打到一百只羊,也要这样记下来吗”。学生是很认真的,他们真的一只一只地数起来,果然是一百只。数完后,对开页的右下角写着:“画得好累啊。”有学生马上说:“我们数起来都好累。”笔者接着说:“是啊,数起来都要数半天,更何况画下来了,多不方便啊。那么要记录这件事情怎么办呢?”在学生感到困惑时,笔者接着出示接下来的对开页,并向学生详细介绍了甲骨文的相关知识和“羊”字的演变历史。当看到一张张近代出土的甲骨文考古图片时,他们感到神奇极了。当看到不同时期“羊”字的写法时,他们马上明白了现在的“羊”字原来是近似羊头的样子,上面的两点就是羊角。笔者也马上随机给他们讲“象形字”的概念。汉字的六种造字方法之一“象形”,就这样自然而然地“递”给了学生。
  三、活用字理识字,感受汉字的无穷魅力
  汉字不仅仅是一种记录符号,更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一种蕴藏着中华民族文化背景、生命意识、民族思想、生活智慧的文化元素。每一个汉字都是一幅画,每一个汉字背后都有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在识字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得到的不只是识字量、词汇量的增加,更是汉字文化、民族文化的浸润。字理识字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汉字的“前世今生”,加深对汉字的理解,更可以让学生从中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
  1.画一画,识记“天”
  在带学生欣赏《一望大江开》后,笔者在画面大片的天空位置出示一个大大的“天”字。这个字大部分学生都已经认识了,他们也都自豪地喊出“天”字。笔者接着出示甲骨文的“天”(),告诉他们,这是古时候的一个汉字,猜一猜这是什么字?有的学生说:“它像一个人。”有的学生马上接着说:“一个火柴人!”我请他说说看这个“火柴人”的身体部位,还请他上黑板画一画这个“火柴人”。笔者问:“你知道古人为什么把这个‘火柴人’的头画成方形的吗?”他摇摇头。“这是因为远古的时候纸和笔还没有被发明出来,人们只能用锋利的石头或刀子在器皿或者龟甲上刻画,那样就没办法刻画出圆形,只能刻成这样的方形。还有,你知道为什么要把这个人的头画得这么大吗?古人造出这个字就是用来表示头的。这个字本来的意思就是头的意思,因为人的头顶就是高高的天空,所以后来人们就用这个字来表示‘天空’的‘天’字。”最后,笔者请所有的学生都在书上“天”的旁边画一画这个“火柴人”。就这样,抽象的文字符号和具象的图画巧妙融合,牢牢印在学生的脑海里。
  2.听故事,认识“我”
  喜欢听故事是学生的天性,笔者抓住这一特点,把识字与讲故事有机结合起来,在识字中融入一些传统文化小故事,既进行了传统文化教育,也充分调动了学生识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如在教学“我”字时,笔者先出示甲骨文的“我”字(),让学生猜一猜这是什么字。学生都猜不出。笔者再出示古代的一种长柄三齿的兵器图片和古代将士身穿铠甲、手拿兵器的图片,一边引导学生看图片,一边讲故事:“古时候打仗没有机枪、坦克,也没有导弹、战斗机。将士们就这样身上穿着笨重的铠甲,手里拿着沉重的兵器和敌人直接交战。他们在进攻前把手中的兵器使劲地、不停地向地面撞击,还发出有节奏的‘哦哦’的喊叫声。他们这样做既是为了吓退敌人,也是为了给自己壮威。后来,古人就把战士手拿兵器戳地的样子造成了‘我’字,又把战士们发出的声音作为‘我’字的读音,来表示自己很威猛。”就这样,学生在故事中了解了“我”字字形和字音的由来,体会到汉字的神奇有趣,同时还稍微了解了古人的战争生活。
  3.演一演,记住“人”
  教学“人”字时,笔者先出示甲骨文的“人”字(),让学生猜这是什么字。有个学生兴奋地说:“是‘人’字!”我问他:“这怎么是‘人’字呢?”他表达不清楚,急得站起来侧过身子要做动作。笔者请他到讲台上做动作给大家看,只见他侧过身子,斜伸着双手,略弯着腰面向同学们,一副非常可爱的样子。笔者让学生把他此刻的样子和屏幕上的甲骨文进行比较观察,他们都开心地笑起来。一个学生说:“这是一个老婆婆的样子。老婆婆拄着拐棍在走路呢!”
  在學生通过肢体动作形象地感知了甲骨文的“人”字之后,笔者接着出示“人”的字形演变图,引导学生观察“人”字怎样从甲骨文演变到今天这个样子的,说一说今天的“人”字看起来像什么。随后笔者引导学生认识到甲骨文的“人”字在今天的楷书里还写成“亻”,叫单人旁,与人有关。笔者出示本课的两个生字“你、他”,指导学生用情境对话的方式理解字义、识记字形。如果“你、他”的识字教学到此结束的话,那仅仅是知识的传授。笔者接着让学生说说“人”在“你、他”里为什么要变形,引导学生理解人字变形体现的是一种避让精神、合作精神,告诉学生当一个字由两部分及更多部分组成时,彼此之间要互相照应、互相谦让,使学生在识字中学习做人的道理,受到传统美德的熏陶。
  四、欣赏国画作品《一望大江开》,感受中华文化的大气磅礴
  在学生了解了汉字和汉字记录方式几千年的演变历程后,再将学生拉回到文本的学习中来。课件出示我国现代“新山水画”代表画家傅抱石的国画作品《一望大江开》,引导学生说一说这幅画上有什么。学生说画上有高高的天空,有黑色的松树,高高的悬崖上有两个人,他们一边欣赏风景一边谈心。正在学画画的学生说:“这幅画是用毛笔画出来的。”笔者顺势说:“对,这样的画叫水墨画。这幅画给你怎样的感受?”有的学生说:“天那么高,人那么小!”“是啊,与高高的天空和广阔的大地相比,人是非常渺小的,所以祖先告诉我们永远要敬畏大自然。”水墨画是中国艺术的瑰宝,天人关系是中国哲学的核心思想,学生不可不知。
  汉字发展到今天,历经漫长的演化,特别是近代的简化之后,很多字的音形义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是大部分的汉字依然有“理”可循,有“根”可依。循着这些“理”,追根溯源,展现一个个汉字的无穷魅力,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提高识字教学效率,更能让学生受到汉字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的浸润,提升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未来科技城海曙小学)
其他文献
“图形的平移”是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八年级下册“图形的变换”中的内容,图形的变换主要包括图形的轴对称、图形的平移、图形的旋转等。用变换的眼光看待图形,可以使图形动起来,有助于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发现图形不变的几何性质。因此,图形的变换是研究几何问题、发现几何结论的一种有效工具。  在“图形的平移”教学中,教师应站在系统的高度注重教学的整体性,通过观察和分析平移现象,学习理解平移的基本概念,探索平移的
期刊
2020年9月,笔者有幸参与首届“千课万人”网络峰会活动,享受了一顿丰富的数学大餐,大师们的精彩课堂,让笔者回味无穷。其中朱国荣老师的“因数与倍数”这节课,在整体把握单元教材的基础上,合理重组教材,突出概念的本质特征,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片段一】激趣导入,把握课堂教学的基准点  师:老师给每人发了一张百数表,从1开始到100的连续自然数,今天要研究这些自然数。请同学们在1~100的自然数
期刊
学生视角,即教师俯下身子从学生的认知视角出发,顺着学生的认知思路展开教学,让学生较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促进其学习力和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学生视角不仅是一种教学观念,更是一种教学方式。学生视角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系列复杂的思考和实践过程才能找到门道。笔者以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循环小数”教学为例,阐述学生视角的内涵及践行所需要的阶段和相应环节。  一、解读教材,厘清本质  践行学生视角
期刊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理解教材是教师有效教学的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角的初步认识”是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由于角的抽象性,低年级学生不容易建立数学角的几何表象。如何帮助学生有效建立数学角的几何表象呢?又如何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有效活动,帮助他们建立由模糊到清晰、从直观到抽象的角的认识呢?我们基于理解,进行了教学改进与思考。  一、补充图示,丰
期刊
2020年春,新冠疫情突如其来,线上课堂随之展开。线上课堂,无生之教。在这样的背景下,江西省学科带头人彭杰老师决定录制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第5课现代诗歌《雷锋叔叔,你在哪里》。彭老师抓住关键词句,通过课件的呈现及声情并茂的教学语言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努力呈现给学生一堂生动且易于掌握的诗歌学习指导课,教育学生要向雷锋同志学习,成为一名像雷锋一样乐于助人、对社会有益的人。  一、开门见山,拨开课题迷雾
期刊
教育有道,班主任工作亦是如此。如何把有意义的班主任工作做得有意思,把繁杂的班主任工作做得轻松、高效?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首席班主任张玉石老师以其特有的审视与思辨、探索与实践,通过寻道、守道、悟道,汇集出版《做班主任,真有意思!》(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年3月第1版)一书,为广大教师呈现有意思的班主任之旅。  寻道——潜心研究心法  班主任工作从“有意义”走向“有意思”,须寻道。寻道,是从“心”开始的
期刊
《王戎不取道旁李》这则文言文讲述了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幼时善于思考、冷静推断的故事。课文虽短,但描写生动、对比鲜明。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前已经学过三篇文言文,具备一定的基础。他们能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也初步感受了文言文句子短小、语言精练的独特魅力。基于文本特点,依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情况,结合课后习题,笔者梳理出学习文言文的三个步骤——读、解、品,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教学过
期刊
生活中处处有压力,工作中时时有竞争。在各行各业里,都充斥着“不进步,就后退”的声音……每个人都渴望幸福,都追求幸福,但又不能正确理解幸福,把自己逼进了死胡同。  最近看了日本作家山下英子的《断舍离》,让我重新思考幸福的定义。她在书中倡导一种非常流行的现代生活理念:断舍离。断就是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的东西;舍就是舍弃家中到处泛滥的破烂儿;离就是脱离对物品的执着,使自己处于方便自在的空间。用这种方式治家
期刊
汤幼强老师认为,教师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践行传道、授业、解惑,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做新时代的合格教师。  发现物理之美  作为一名高中物理教师,汤老师在他的课堂教学中,始终坚定不移地把发现物理之美的理念渗透在教学中,从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引入,启迪学生的思维,注重培养学生的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及科学态度。  探索科学奥秘  皮亚杰曾说“儿童就是科学家”,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好奇心是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前
期刊
在教师的记忆深处都有令人难以忘怀的磨课历程,磨课磨的是思考力,是教育智慧。当一堂课在一次又一次的磨课中取得日臻完美的效果时,当学生在我们的引导下学习状态空前高涨时,我们的一切困难都将烟消云散,化作甜美的记忆。  “分数的意义”是一堂经典课,很多成功的案例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何将这堂经典课上得有数学味呢?我们要思考三个层次的问题:层次一,分数是一个数吗?它从哪里来?层次二,分数的意义是什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