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镇江地处苏南,属丘陵山区,农业区域特色明显。针对镇江农业区位特色,就走镇江农业创新之路进行探讨,提出发展思路,并对镇江农业科技创新之路进行分析,为苏南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农业;科技;创新;江苏镇江
近年来,镇江市充分发挥丘陵和长江资源优势,做足“山”“水”文章,围绕区域特色、主导产业和优势农产品发展需要,实施重大农业科技推广计划和品种结构的调整优化,初步形成了优质粮油、优质肉奶、特色水产、高效园艺、生态经济林业、观光休闲农业六大特色主导产业。同时强化科技引进,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通过试验示范、完善提高,形成了具有本市特色,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影响的农业新技术,为农业增效、产品增质、农民增收作出了积极贡献,在“十五”期间,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4.86%,居全省第四位。通过进一步加大和推进基层农业服务体系改革和创新力度以及广泛开展农民和农业技术人员培训,使农业自主创新优势逐步突显。
1明确目标,走镇江特色自主创新之路
“十一五”期间,为了实现把镇江基本建成定位科学、目标明确、布局合理、运行高效、管理有序的适应镇江高效外向型农业发展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在新品种选育、作物病虫草害和动物疫病预警与防治、资源高效利用、生态安全、农业工程技术等方面必须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要达成全市主要动植物良种及优良种养技术的覆盖率达到90%以上,“种养加”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的目标,就必须贯彻“自主创新、加速转化、提升产业、重点跨越”的方针,把握关键,理清思路,注重实效,坚持走富有镇江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
1.1紧扣发展求创新
围绕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关键环节,着力推进自主创新。在农业优势主导产业发展上求突破,培育自主创新的制高点。全市一大批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已初具规模,主要有5.33万公顷稻鸭共作、无公害稻米基地、4.67万公顷“双低”油菜基地、1.13万公顷蔬菜基地、2万公顷商品鱼基地、4 000hm2茶叶种植基地以及2 666.67hm2应时鲜果生产基地。今后还要进一步放大区域优势,形成以经济林、应时鲜果、种草养畜、无公害茶叶等为主的丘陵地区农业,以优质粮油、特种水产、花卉苗木等为主的平原圩区农业,以时鲜蔬菜、设施农业和观光农业等为主的城市郊区农业,依靠科技创新更加显现。
1.2立足开放抓创新
关起门来搞创新肯定是一条死路。我们坚持自主创新,并不排斥集聚吸纳、借力发展。事实上,整合现有技术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都是自主创新的重要方面和重要途径。抓住大量外资涌入长三角的时机,提高农业利用外资质量,在更高层次上推进自主创新;坚持以开放的心态和眼光,充分利用各类科技资源,形成广泛的多层次的创新合作机制;全力抢抓政策机遇,积极向上争取,力求更多农业重大科技成果和科技项目在镇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1.3做强项目推创新
项目是经济工作的抓手,也是自主创新的载体。农业自主创新最终要落实到农业项目上,体现在项目推进的成效上,否则自主创新就成了空想、空谈。依托现有农业优势,着眼未来发展,重点选择一批农业产业带动性强的产品和项目,通过项目化推进、项目化管理来全力促进各种相关技术的有机融合,加强关键领域的集成创新,从而有效地推进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开发一批具有自主品牌的农业骨干企业。
1.4激活机制促创新
把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创新进一步引向深入,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龙头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领作用以及高等院校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进一步形成自主创新的整体合力,为建设创新型农业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在政策措施上抓落实,在完善创新体系上做文章,加快构建以企业(农业组织、农户)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工程,解决农业科技推广最后一道坎的问题。
1.5完善体系拓创新
健全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机制,巩固我市与江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院校的产学研合作,尤其注重发挥驻镇高校和科研机构对提升全市自主创新能力的带动作用。进一步拓展产学研合作的领域和模式,积极探索建立以资产为纽带、以高新技术为依托、以现代企业制度为规范的“三位一体”的产学研联合体,推进深度合作,加速培育农业科技项目源,提高成果转化率和产出效益。
2合力推进,为农业科技创新工作提供保障
2.1加强领导,落实工作
建立农业科技创新联系会议制度,把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措施,努力做到发展有思路、工作有举措,把農业科技创新工作实绩列入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和新农村建设工作目标考核内容。把农业科技创新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在项目、经费、人才上给予支持。
2.2加大农业科技投入
进一步强化财政科技投入对农业自主创新的导向作用,切实落实中央和省有关增加科技投入的政策要求,确保“十一五”期间财政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逐年增加投入,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专门用于重点扶持包括农业在内的高科技成果产业化。从2006年起,我市已经设立了“镇江市自主创新重大成果奖”(单位奖励20万元)和“镇江市自主创新杰出人才奖”(对杰出人才奖励10万元),通过落实各项奖励政策,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和外资投入为重要来源的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创新投入体系。
2.3突出强化人才支撑
自主创新,人才为主。以人才的领先推动创新的率先,坚持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积极实施好省“333”工程和市“169”工程,大力选拔培养农业学术技术领军人物,造就一批在国内处于一流水平、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和一批在省内农业创新成果突出的科技领军人物。加快农业科技创业步伐,通过搭建平台,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更好的服务,让更多的农业科技创新型人才实现创业,真正以创新事业凝聚科技领军人才。重点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任务,尽快培养一大批能熟练掌握先进技术、工艺的农业技术人才。加快完善创新人才的培养、评价和使用机制,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
关键词 农业;科技;创新;江苏镇江
近年来,镇江市充分发挥丘陵和长江资源优势,做足“山”“水”文章,围绕区域特色、主导产业和优势农产品发展需要,实施重大农业科技推广计划和品种结构的调整优化,初步形成了优质粮油、优质肉奶、特色水产、高效园艺、生态经济林业、观光休闲农业六大特色主导产业。同时强化科技引进,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通过试验示范、完善提高,形成了具有本市特色,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影响的农业新技术,为农业增效、产品增质、农民增收作出了积极贡献,在“十五”期间,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4.86%,居全省第四位。通过进一步加大和推进基层农业服务体系改革和创新力度以及广泛开展农民和农业技术人员培训,使农业自主创新优势逐步突显。
1明确目标,走镇江特色自主创新之路
“十一五”期间,为了实现把镇江基本建成定位科学、目标明确、布局合理、运行高效、管理有序的适应镇江高效外向型农业发展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在新品种选育、作物病虫草害和动物疫病预警与防治、资源高效利用、生态安全、农业工程技术等方面必须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要达成全市主要动植物良种及优良种养技术的覆盖率达到90%以上,“种养加”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的目标,就必须贯彻“自主创新、加速转化、提升产业、重点跨越”的方针,把握关键,理清思路,注重实效,坚持走富有镇江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
1.1紧扣发展求创新
围绕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关键环节,着力推进自主创新。在农业优势主导产业发展上求突破,培育自主创新的制高点。全市一大批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已初具规模,主要有5.33万公顷稻鸭共作、无公害稻米基地、4.67万公顷“双低”油菜基地、1.13万公顷蔬菜基地、2万公顷商品鱼基地、4 000hm2茶叶种植基地以及2 666.67hm2应时鲜果生产基地。今后还要进一步放大区域优势,形成以经济林、应时鲜果、种草养畜、无公害茶叶等为主的丘陵地区农业,以优质粮油、特种水产、花卉苗木等为主的平原圩区农业,以时鲜蔬菜、设施农业和观光农业等为主的城市郊区农业,依靠科技创新更加显现。
1.2立足开放抓创新
关起门来搞创新肯定是一条死路。我们坚持自主创新,并不排斥集聚吸纳、借力发展。事实上,整合现有技术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都是自主创新的重要方面和重要途径。抓住大量外资涌入长三角的时机,提高农业利用外资质量,在更高层次上推进自主创新;坚持以开放的心态和眼光,充分利用各类科技资源,形成广泛的多层次的创新合作机制;全力抢抓政策机遇,积极向上争取,力求更多农业重大科技成果和科技项目在镇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1.3做强项目推创新
项目是经济工作的抓手,也是自主创新的载体。农业自主创新最终要落实到农业项目上,体现在项目推进的成效上,否则自主创新就成了空想、空谈。依托现有农业优势,着眼未来发展,重点选择一批农业产业带动性强的产品和项目,通过项目化推进、项目化管理来全力促进各种相关技术的有机融合,加强关键领域的集成创新,从而有效地推进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开发一批具有自主品牌的农业骨干企业。
1.4激活机制促创新
把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创新进一步引向深入,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龙头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领作用以及高等院校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进一步形成自主创新的整体合力,为建设创新型农业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在政策措施上抓落实,在完善创新体系上做文章,加快构建以企业(农业组织、农户)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工程,解决农业科技推广最后一道坎的问题。
1.5完善体系拓创新
健全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机制,巩固我市与江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院校的产学研合作,尤其注重发挥驻镇高校和科研机构对提升全市自主创新能力的带动作用。进一步拓展产学研合作的领域和模式,积极探索建立以资产为纽带、以高新技术为依托、以现代企业制度为规范的“三位一体”的产学研联合体,推进深度合作,加速培育农业科技项目源,提高成果转化率和产出效益。
2合力推进,为农业科技创新工作提供保障
2.1加强领导,落实工作
建立农业科技创新联系会议制度,把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措施,努力做到发展有思路、工作有举措,把農业科技创新工作实绩列入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和新农村建设工作目标考核内容。把农业科技创新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在项目、经费、人才上给予支持。
2.2加大农业科技投入
进一步强化财政科技投入对农业自主创新的导向作用,切实落实中央和省有关增加科技投入的政策要求,确保“十一五”期间财政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逐年增加投入,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专门用于重点扶持包括农业在内的高科技成果产业化。从2006年起,我市已经设立了“镇江市自主创新重大成果奖”(单位奖励20万元)和“镇江市自主创新杰出人才奖”(对杰出人才奖励10万元),通过落实各项奖励政策,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和外资投入为重要来源的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创新投入体系。
2.3突出强化人才支撑
自主创新,人才为主。以人才的领先推动创新的率先,坚持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积极实施好省“333”工程和市“169”工程,大力选拔培养农业学术技术领军人物,造就一批在国内处于一流水平、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和一批在省内农业创新成果突出的科技领军人物。加快农业科技创业步伐,通过搭建平台,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更好的服务,让更多的农业科技创新型人才实现创业,真正以创新事业凝聚科技领军人才。重点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任务,尽快培养一大批能熟练掌握先进技术、工艺的农业技术人才。加快完善创新人才的培养、评价和使用机制,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