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受同字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yingchangmaos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孟子曰“授受不亲”,那不仅是思想,也是实施的礼制,男女之间不能亲自交接东西,所以古代戏曲小说里男女主人公即使有意授受,也是一方把一个传情达意的小物件跌落在地,另一方急急捡拾袖起,才子佳人虽然已经动了“淫”思,但“授受不亲”之礼还是守着的。之所以要求授受不亲,就是怕男女因授受而相亲,因相亲而相爱。那个时代男女不能相爱,相爱就是“淫”了。汉代的张敞给自己的媳妇画了画眉,传出来掀起轩然大波。男人得爱国爱家,女人得爱公公爱婆婆。《国语》里记载了一位奇葩老太太,她儿子死了,老年丧子,何其哀哉!她却马上告诫那些未亡人们说:谁都不能伤心欲绝哭哭啼啼,让别人看见会认为我儿子太爱你们了,丢不起这人啊!这是什么逻辑!但这是那个时代的优秀榜样,到了后来,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愈发授受不得相亲了!现在这样的旧礼制被彻底抛弃了,那种丢与捡的恋爱技巧今天用不上,甚至也理解不了了。爱人不要说死了,就是走了都可以放情一哭。我哭我愿意,谁管得着!授受岂能不亲?亲相授受才能相亲相爱,这是今天的交际基本规则。古今的差别不仅是他们坐马车我们乘飞机,观念之差别更如南辕北辙,完全相反。
  晋语系中前鼻音韵尾和后鼻音韵尾是一个音位,不加分别,我听“授受不亲”与“授受不清”完全一样。观念或礼制上的授受不亲不对,从语言文字的角度看,授受确实不清。上一篇小文中提到的“施受同辞”说的就是这种“授受不清”。
  受,《说文》说:“从,舟省声。”尽管这个舟变得很不像样了,但确实没错。
  这是古文字中的“受”字,上面一只手,下面一只手,这不是人的左右手,是两个人的手。一个人持一物授予,另一人伸手接受,字形表达的是一个授受过程,您说这是授呢还是受呢?既是授也是受。西周金文中的册命文书很多,“王受作册尹书”,这个“受”显然是授予;“山(受册命的人)拜稽首,受册佩以出”,这就是我们所熟悉的接受。古文字中至今没有见到“授”字,语言文字中授受之分别大概要晚到汉代。
  “受”字中相授受的东西是“舟”。可授受的东西多了,为什么是“舟”?因为“舟”与“受”的读音极近,可以表音。这与前面所说的“教”“学”一样。可教的内容多了,为什么是两个五?因为“爻”可以表音;摆弄算筹的手势多了,为什么是“”,因为“”可以表音。早期形声字就是从这种带有表音成分的表意字演化而来。
  授受关系又可以称作施受关系,所以就把语源中这种施受同源关系的词语称作“施受同辞”。其要点包含下面几个方面:
  第一,把施予与接收视作同一个过程;
  第二,这一个过程中不论是施予还是接收都用同一个词表达,语言形式中不加分别,依靠语境相区别;
  第三,早期文字中用同一个字表达;
  第四,后来发生了分化,文字上的区分使得这些同源词在书面语中得以分别。
  我们今天读先秦古书,好像授受分得很清,偶尔看到一个受字用作授,还得说成是假借,其实这都是后人的分别。
  这类现象具有普遍性。授与受授受的是某种物品,教与学授受的是知识,问与闻授受的是声音信息,买与卖授受的是商品,早期语言文字中都是“授受同辞。”
  这是甲骨文中的“问”与“闻”,字造得极其经济。一个跪着的人,张着一张嘴,唾沫星子乱飞,为了礼貌,还用手挡着,这是在问;另一侧是一个大大的耳朵,比三星堆雕像还夸张,那是在闻,把一个授受过程用一个人的一张嘴和一个耳朵来表达了。一直到战国时期的楚人那里,闻问还是同一个字,没有分别。
  买卖就更不用说了。历史上表示买卖的字词很多,大都同一个字词既可以表示卖也可以表示买,鬻、賣(读yù)、沽、贾(读gǔ)、售等皆是。不信就去查查字典。
  语言与文字没能分清,是我们学术不精。分清了语言与文字,再从记录语言的角度理解文字,从文字对语言的影响思考语言则相得益彰。
其他文献
记得从姥爺家主屋的床上向墙上望去,能看到的,就是透过窗棂斜映下的枝桠。随着风变幻的样子,夜里无法入睡时,看着那影子,便可以想象出一大段故事,等到困意上涌,不知不觉中就进入梦乡。有时,脑海中勾勒的故事还会在梦中继续,常令我困惑不解——不知自己究竟是在现实还是在梦中。  姥爷家的小院子里开辟了一块菜地,种着许多我叫不上名字的菜,靠大门一边的地里树着高大的支架,如屏风般遮住了院内的景色,上面缠绕着豆角生
期刊
一、沧海桑田  雅 丹  漫无边际的荒原向天边铺展,一座座坚实的石垒点缀其中。  石垒,如岁月铸就的一座座地堡,扎根在荒漠中。阳光中,石垒泛出海底珊瑚的赤紅,映出大漠风沙的亮黄,雕塑般屹立。一片石垒,如万千艨艟舰队,静静停泊在瀚海中;另一片,则优雅灵动,似鲸鲨海豚悠游于深海。  越过沙漠,一座座石垒在落日余晖中拉出长长的投影。在浩荡大海般的沙漠铺展开来。那投影犹如海底鱼群投下的光斑,整齐而灵动。微
期刊
苏东坡在《赤壁赋》中借蜉蝣来比喻微小的生命。从蜉蝣如一粟一幕中,我们不难看出古时候人们都对蜉蝣持一种贬义的态度。但如果我们换一种角度来看便是不同:静观蜉蝣,虽只有拇指长度,朝生暮死,但它却绽放着琥珀般绚丽的颜色,它对待生命的态度和不同于常人的生活方式,却是我所赏、看中的。  古人云:“明月清风池中影,牛角塘边听蝉吟。”我们不如把诗中的蝉换成蜉蝣便是另一番情景——落日时分,一群群蜉蝣舒快地在水面上嬉
期刊
《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写出了一个封建大家庭逐渐败落的趋势。不管是家族、爱情,还是仕途,都在走向没落,这在爱好大团圆结局的中国古典小说中并不多见。  我很感谢续写者高鹗,尽管他在很多方面跟不上曹雪芹的思想,但他至少让黛玉死了,让她别了宝玉,为这一系列悲剧添了些亮色。  不是说我天生残忍,喜欢看别人的悲剧。不过有句话说:塞翁失马,焉知祸福?对于黛玉来说,死,是她的解脱。是她所有悲剧的结局,是她的幸
期刊
你說生命似水,平淡无奇,我说生命似花,独特美丽;你说生活如花,轻散芬芳,我说生活如崖,高深嶙峋。似水流年,踏进凡尘后,谁会在崖顶上轻拢慢捻着串串遐思?谁会在这如画的夕阳下低吟浅唱?谁还会记得那崖下灿烂的花?  ——题 记  生命似花,生活如崖。每个人都是一位“孤独”但幸福的旅者。  曾听见有人诙谐地说:“生命,就是生下来;生活,就是活下去。”人一出生,便开始了属于自己的“多彩”生活,正如旅者背上“
期刊
他恶恨恨地盯着别人的眼睛,嘴中不停地喷着脏话,他面目狰狞早就按耐不住心中的怒火。只见对手一肘子打在他那脸上,他走了过去一个抱摔将那人摁倒在地。这时,裁判终于鸣哨。遗憾的是,最终他还是被驱逐出场。  他有着强劲的球风和娴熟的技术。他能突破,能投篮,还能扣篮,在篮球场上他几乎无所不能,但这些并不能代表他的全部。或许,他在场上的一次次的咆哮和在场下的一次次的自我激励才是他人生的象征。他的脾气就是那样的火
期刊
我的家乡流传着一些顺口溜,内容通俗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你可别小看这些顺口溜,它的时代感很强!我就摘录几则顺口溜,让大家从农村青年婚姻观的变化中,看看祖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宁嫁城里的鼻涕糊,不嫁乡里的村干部。改革开放前,农村经济十分困难,缺吃少穿,连起码的物质生活都难以保障。城乡生活差别大,嫁到城里,至少可以混个城市户口和商品粮供应本,所以农村女青年择偶的目标更加看重城市,并以此作为改变命运
期刊
何 杰  南开大学汉文化学院教授,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中国语言学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长期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及语言学研究。曾赴拉脱维亚大学讲学、任教两年,同时在波罗地海语言中心讲学。曾应邀赴德国汉诺威参加世界汉语教学研讨,一篇论文入选。出席第6届、9届、11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2009年论文入选美国布莱恩大学北美语言学会议。2012年应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邀请赴美交流学术。出版《现代汉语量词研究》等
期刊
宣纸上铺展开千年前的盛世繁华。这座城,叫金陵。  长江经年不息的滔滔江水,奔腾着越过万里河山。那让世人魂牵梦萦的地方,江南福秀之地在山环水抱间氤氲。山明水秀,锦簇花团。  长亭楼阁,断桥残雪,碧色的青石板蜿蜒进竹林中央。  十里荷花,三秋桂子,桨声灯影梦金陵。  六朝古都,千载荣光。从今往后再没有一座城,将权术与温柔拿捏得恰到好处。多一份则媚艳,少一分则薄凉。这里有独居一方的富甲,有清凉伞映着的红
期刊
康德说:“真正震撼人心的,一个是我们头顶的灿烂星空,而另一个,便是我们心中的道德法则。”  张爱玲亦有言:“如果你知道昨天的我,你会更爱今天的我。”  康张的话语,就是对人生的感悟。如果说生如逆旅,那么我愿一苇以航,而这旅途中,我愿与两样东西同行,那便是敬畏与超越。  生如逆旅,一苇以航。我愿载敬畏同行,怀敬畏之心,行事有度,一张一弛,有敬有畏。  敬,何谓?乃是对人对事皆怀敬意,尊敬师长,尊重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