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国最大的国有天然橡胶基地的经营者和管理者——海南农垦,再一次站在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命运转折点上。2008年初,新一轮改革风暴以决战的攻势,悄然却凌厉地登临一直在沉寂中期待和躁动的海南农垦。这场被冠之以海南省今年改革“一号工程”的历史性行动,把一直被指为改革严重滞后的海南农垦前所未有地推上了征程。
“深层次”改革登临海南农垦
在中央正式明确将海南农垦从“央企”转为“省企”,国务院《关于海南农垦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即将下发的背景下,今年二月中旬,海南农垦举行了一个具有总动员性质的非同寻常的全体会议,所属百余家农场和企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以及总局机关副处级以上干部数百人出席了这次会议。据该次会议透露,海南农垦的这轮改革是深层次的,国务院的总体要求有两条:一是加快分离农垦办政府、办社会职能;二是加快把传统农业企业改造成现代企业,三年见效,五年完成。其目标是实现政企分开,社企分开,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将海南农垦打造成以橡胶产业为主业的现代农业集团,形成总公司统驭下的若干投资主体多元化的龙头企业集群。坚持“集团化、产业化、股份化”改革的方向,推进产权制度改革。鉴于此,农垦高层称2008年是海南农垦改革的“攻坚之年、破茧之年、关键之年、决战之年”!
而在这一总体要求下,已经正式并完全接管海南农垦的海南省有关方面,对这轮改革提出了一个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核心价值观:通过改革实现海南农垦企业利益最大化和农垦职工利益最大化。多年来在我国既往的大型国企改革中,将两个最大化特别是农垦职工利益最大化毫不含糊地明示利益攸关方的做法,尚无先例。从海南农垦各直属单位管理层的反应看,这轮迟到的改革仍然普遍让他们充满了积极的冲动和乐观的期许。
不改革就没有出路
30年前,中国的年轮开始沿着改革的轨迹成长。在固有体制的强大惯性下顺势驿动的海南农垦,那时似乎并没有完全读懂这场复杂的体制和制度革命。而选择性的改革疗治,不可避免地留下了选择性硬伤。而今蓦然回首,中国经济社会脱胎换骨的历练远未造就海南农垦脱胎换骨的品质。
上个世纪七十年末,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标志的第一轮改革,曾经赋予它一抹鲜活的气象,但最后终于在改革的舞台上销声匿迹。八十年代初,让农垦人都富起来的自营经济成为海南农垦改革的关键词,堪称当时农垦经济体制改革中一次最有深度的尝试,尽管这仍然只是体制内的一次“外科手术”。但这一善良的初始化设计同样未给海南农垦带来改革的可持续动力,改革的脚步,依然迟滞而困惑。1983年劳均自营经济纯收入才84元。尽管如此,人们还是从少数职工富起来的事实中看到了希望,并迎来新一轮全面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由于缺乏理直气壮的政策支持,经历了10年缺乏产业规划的无序发展,1993年自营经济劳均纯收入达到835元,占当时职工全部收入的1/3。2003年垦区职工自营经济纯收入超过14亿元,自营经济种养规模达到160万亩,自营经济劳均纯收入达到5021元,占职工平均总收入10217元的49.1%,占半壁江山。但近几年来这种经济模式产生的效应日渐式微,随着自营经济规模、效益乃至利益分配的嬗变,农垦内部贫富差距日益拉大的现象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已经开始成为影响农垦社会和谐的主要因素。由此产权问题被异常尖锐地推上了改革的制高点——深层次改革不仅无法回避,而且势在必行。
在世纪交替的时刻,海南农垦似乎终于找到了迷失已久的方向感:必须彻底回归“企业”的本真!当海南农垦集团总公司那块硕大的牌子在农垦机关大院门侧高高悬起之际,海南农垦对改革或许曾有的些许负疚感,终于可以释怀。但在与海南农垦总局那个世纪符号近在咫尺的对视中,难免仍然有一种挥之不去的迷惘。当然,不可否认,正是这种“企业”意识的归位,才使得它拥有了如此慷慨地直面涅槃的智勇,才使得它坚定了如此悲壮地浴火重生的意志。海南农垦深层次改革的大幕由此徐徐拉开……
海南农垦的“四不象”、“三不分”之说流传甚广。无论如何,那都是一种虽然不失形象却多少带有几分苦涩意味的评价。所谓“四不象”,是指不象政府、不象企业、不象军队、不象农村。说是政府吧,可要上税;说是企业吧,我们要办社会;说是军队吧,又没经费;说是农村吧,还要求入工会;所谓“三不分”,是指党、政、企不分,如海南农垦对外有三个牌子:农垦总局党委、农垦总局、农垦总公司。从经济角度看,目前的海南农垦无论是在经营规模、收益水平还是竞争力方面,都可以称为是一个农、工、商综合经营体;但与一般的经济组织相比,海南农垦又是一个教、科、文、卫全面发展的小社会;一个以天然橡胶为主,农、工、商综合经营,兼具教育、卫生、公安、民政等社会职能的特大型企业群体或社会经济体系。这是历史的既成事实,但正是这种既成的盘根错节的架构,成为农垦改革30年来难以逾越的屏障。新一轮改革仍然要从这里出发,但似应历史地看待这一历史的既成事实,并予以循序渐进地进行“破”与“立”,进而才能稳妥地实现农垦深层改革的软着陆。
毋庸讳言,海南农垦的前三轮改革远未获得预期的效应,为什么?因为那不过都是在海南农垦体制内实施的局部疗法,这种在母体呵护下的体制内、外科手术,不仅不可能产生从本质上再现农垦重建活力的改革节律,而且更不可能跟上中国改革日新月异的脚步。而所谓深层次改革,是必须整体审视海南农垦现有的政治、经济、社会格局,必须整体重构海南农垦老化的制度躯体。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构那个困绕农垦长达30年的“四不象”体制,才能重新赢得属于农垦的光荣与骄傲!
改革必须是有出路的改革
不错,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但并非任何改革都天然拥有走向出路的通行证;改革,必须是有出路的改革;而有出路的改革又必须是充分体现民生利益的改革。在海南农垦改革的路标上,清晰地标注着这样的方向:将海南农垦改造成现代企业制度下的现代农业企业。
在资源重新组合的背后,海南农垦这场改革的核心和终极目标是产权制度改革,而产权制度改革的核心和终极目标无非就是利益分配。这无疑是一个极为复杂和敏感的话题。据了解,海南农垦南田农场多年来在产权制度改革进行了有价值的探索,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或许南田农场的这一改革模式并不适合海南农垦所有农场的场情,但其统分结合的经营模式,使每户职工群众家庭都拥有一份产业股权或生产资料,使改革得到大多数职工群众的拥护,让大多数职工群众受益,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经验,将为海南农垦产权制度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最终选取能够充分体现社会公平正义的产权制度改革最佳路径。
海南农垦的深层次改革已经破题。近几年地方上流传的关于农垦改革的方案可谓五花八门,有“安乐死”论、有“解散”论、有“归属地方”论,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最终选择了一个海南农垦可以接受的改革蓝本。诚如农垦历届领导人所一直恪守的改革底线:使职工成为市场经营的主体,享有国有资源,拥有一份生产资料,拥有一份股权。从根本上解决职工群众的就业和社会和谐稳定问题,不能因改革而出现新的弱势群体,进一步拉大贫富差距,造成新的分配不公。
记者从海南农垦职工中了解到,基于两个利益最大化的改革理念,他们普遍乐于接受这轮能够给他们带来实际利益的改革,但他们也担心产权的公平分配问题。他们的担心不是多余的,必须针对特定的改革目标对相关政策和举措进行有效的刚性设计,以保障职工逐渐摆脱其弱势地位。特别应当警惕的是,在产权制度改革中自觉地或不自觉地把职工边缘化的那种资本和特权游戏。
相信路在前方。正如海南农垦总局局长王一新在农垦改革会议上所言:“我们在这片土地上曾经拥有过辉煌,我们要创造新的辉煌,我们是新辉煌的缔造者和见证者”。海南农垦的新一轮改革将如何创造新的辉煌?建立现代农业企业的构想,能否最终承载起实现“两个最大化”的价值追求?这是历史的追问、时代的追问,更是海南农垦百万苍生的追问!
“深层次”改革登临海南农垦
在中央正式明确将海南农垦从“央企”转为“省企”,国务院《关于海南农垦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即将下发的背景下,今年二月中旬,海南农垦举行了一个具有总动员性质的非同寻常的全体会议,所属百余家农场和企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以及总局机关副处级以上干部数百人出席了这次会议。据该次会议透露,海南农垦的这轮改革是深层次的,国务院的总体要求有两条:一是加快分离农垦办政府、办社会职能;二是加快把传统农业企业改造成现代企业,三年见效,五年完成。其目标是实现政企分开,社企分开,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将海南农垦打造成以橡胶产业为主业的现代农业集团,形成总公司统驭下的若干投资主体多元化的龙头企业集群。坚持“集团化、产业化、股份化”改革的方向,推进产权制度改革。鉴于此,农垦高层称2008年是海南农垦改革的“攻坚之年、破茧之年、关键之年、决战之年”!
而在这一总体要求下,已经正式并完全接管海南农垦的海南省有关方面,对这轮改革提出了一个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核心价值观:通过改革实现海南农垦企业利益最大化和农垦职工利益最大化。多年来在我国既往的大型国企改革中,将两个最大化特别是农垦职工利益最大化毫不含糊地明示利益攸关方的做法,尚无先例。从海南农垦各直属单位管理层的反应看,这轮迟到的改革仍然普遍让他们充满了积极的冲动和乐观的期许。
不改革就没有出路
30年前,中国的年轮开始沿着改革的轨迹成长。在固有体制的强大惯性下顺势驿动的海南农垦,那时似乎并没有完全读懂这场复杂的体制和制度革命。而选择性的改革疗治,不可避免地留下了选择性硬伤。而今蓦然回首,中国经济社会脱胎换骨的历练远未造就海南农垦脱胎换骨的品质。
上个世纪七十年末,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标志的第一轮改革,曾经赋予它一抹鲜活的气象,但最后终于在改革的舞台上销声匿迹。八十年代初,让农垦人都富起来的自营经济成为海南农垦改革的关键词,堪称当时农垦经济体制改革中一次最有深度的尝试,尽管这仍然只是体制内的一次“外科手术”。但这一善良的初始化设计同样未给海南农垦带来改革的可持续动力,改革的脚步,依然迟滞而困惑。1983年劳均自营经济纯收入才84元。尽管如此,人们还是从少数职工富起来的事实中看到了希望,并迎来新一轮全面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由于缺乏理直气壮的政策支持,经历了10年缺乏产业规划的无序发展,1993年自营经济劳均纯收入达到835元,占当时职工全部收入的1/3。2003年垦区职工自营经济纯收入超过14亿元,自营经济种养规模达到160万亩,自营经济劳均纯收入达到5021元,占职工平均总收入10217元的49.1%,占半壁江山。但近几年来这种经济模式产生的效应日渐式微,随着自营经济规模、效益乃至利益分配的嬗变,农垦内部贫富差距日益拉大的现象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已经开始成为影响农垦社会和谐的主要因素。由此产权问题被异常尖锐地推上了改革的制高点——深层次改革不仅无法回避,而且势在必行。
在世纪交替的时刻,海南农垦似乎终于找到了迷失已久的方向感:必须彻底回归“企业”的本真!当海南农垦集团总公司那块硕大的牌子在农垦机关大院门侧高高悬起之际,海南农垦对改革或许曾有的些许负疚感,终于可以释怀。但在与海南农垦总局那个世纪符号近在咫尺的对视中,难免仍然有一种挥之不去的迷惘。当然,不可否认,正是这种“企业”意识的归位,才使得它拥有了如此慷慨地直面涅槃的智勇,才使得它坚定了如此悲壮地浴火重生的意志。海南农垦深层次改革的大幕由此徐徐拉开……
海南农垦的“四不象”、“三不分”之说流传甚广。无论如何,那都是一种虽然不失形象却多少带有几分苦涩意味的评价。所谓“四不象”,是指不象政府、不象企业、不象军队、不象农村。说是政府吧,可要上税;说是企业吧,我们要办社会;说是军队吧,又没经费;说是农村吧,还要求入工会;所谓“三不分”,是指党、政、企不分,如海南农垦对外有三个牌子:农垦总局党委、农垦总局、农垦总公司。从经济角度看,目前的海南农垦无论是在经营规模、收益水平还是竞争力方面,都可以称为是一个农、工、商综合经营体;但与一般的经济组织相比,海南农垦又是一个教、科、文、卫全面发展的小社会;一个以天然橡胶为主,农、工、商综合经营,兼具教育、卫生、公安、民政等社会职能的特大型企业群体或社会经济体系。这是历史的既成事实,但正是这种既成的盘根错节的架构,成为农垦改革30年来难以逾越的屏障。新一轮改革仍然要从这里出发,但似应历史地看待这一历史的既成事实,并予以循序渐进地进行“破”与“立”,进而才能稳妥地实现农垦深层改革的软着陆。
毋庸讳言,海南农垦的前三轮改革远未获得预期的效应,为什么?因为那不过都是在海南农垦体制内实施的局部疗法,这种在母体呵护下的体制内、外科手术,不仅不可能产生从本质上再现农垦重建活力的改革节律,而且更不可能跟上中国改革日新月异的脚步。而所谓深层次改革,是必须整体审视海南农垦现有的政治、经济、社会格局,必须整体重构海南农垦老化的制度躯体。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构那个困绕农垦长达30年的“四不象”体制,才能重新赢得属于农垦的光荣与骄傲!
改革必须是有出路的改革
不错,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但并非任何改革都天然拥有走向出路的通行证;改革,必须是有出路的改革;而有出路的改革又必须是充分体现民生利益的改革。在海南农垦改革的路标上,清晰地标注着这样的方向:将海南农垦改造成现代企业制度下的现代农业企业。
在资源重新组合的背后,海南农垦这场改革的核心和终极目标是产权制度改革,而产权制度改革的核心和终极目标无非就是利益分配。这无疑是一个极为复杂和敏感的话题。据了解,海南农垦南田农场多年来在产权制度改革进行了有价值的探索,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或许南田农场的这一改革模式并不适合海南农垦所有农场的场情,但其统分结合的经营模式,使每户职工群众家庭都拥有一份产业股权或生产资料,使改革得到大多数职工群众的拥护,让大多数职工群众受益,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经验,将为海南农垦产权制度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最终选取能够充分体现社会公平正义的产权制度改革最佳路径。
海南农垦的深层次改革已经破题。近几年地方上流传的关于农垦改革的方案可谓五花八门,有“安乐死”论、有“解散”论、有“归属地方”论,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最终选择了一个海南农垦可以接受的改革蓝本。诚如农垦历届领导人所一直恪守的改革底线:使职工成为市场经营的主体,享有国有资源,拥有一份生产资料,拥有一份股权。从根本上解决职工群众的就业和社会和谐稳定问题,不能因改革而出现新的弱势群体,进一步拉大贫富差距,造成新的分配不公。
记者从海南农垦职工中了解到,基于两个利益最大化的改革理念,他们普遍乐于接受这轮能够给他们带来实际利益的改革,但他们也担心产权的公平分配问题。他们的担心不是多余的,必须针对特定的改革目标对相关政策和举措进行有效的刚性设计,以保障职工逐渐摆脱其弱势地位。特别应当警惕的是,在产权制度改革中自觉地或不自觉地把职工边缘化的那种资本和特权游戏。
相信路在前方。正如海南农垦总局局长王一新在农垦改革会议上所言:“我们在这片土地上曾经拥有过辉煌,我们要创造新的辉煌,我们是新辉煌的缔造者和见证者”。海南农垦的新一轮改革将如何创造新的辉煌?建立现代农业企业的构想,能否最终承载起实现“两个最大化”的价值追求?这是历史的追问、时代的追问,更是海南农垦百万苍生的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