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问著名导演翟俊杰什么是幸福,他回答说:“我今年63岁了,我的老母亲86岁,在我这样的年纪,回到家还能喊一声妈,是多么幸福的事啊!”
是啊,没有“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那该是怎样一种幸福!
今年春节,单位刚放假,我就从北京匆匆赶回郑州,到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弟弟家把老母亲接过来。
之后,在郑州学习工作的两个侄子和从乡下赶来的弟弟,也一块儿住进了我家,连同在郑州生活的两个弟弟全家,十几口人挤在一起,家的氛围浓烈极了。我和爱人每天忙着烧菜做饭、打扫卫生、清洗餐具、整理房间等,劳动量比平时增加了数倍,但脸上的笑容也比平时多了数倍。母亲看我们一大家人热热闹闹和和乐乐的,脸上总是挂着慈祥、满足、恬淡的笑容。我和爱人说,我们一定要加倍孝敬母亲,让母亲在幸福中安享晚年,以告慰刚刚去世的父亲。
父亲是去年春天去世的。父亲活到77岁就去世,完全出乎我们全家人的预料。因为如果从遗传学的角度讲,父亲至少应该活到九十多岁。我爷爷、奶奶以及他们的父辈、祖辈们,不乏百岁以上的老人,去世最早的也有九十来岁。后来我想,父亲之所以早逝,应该是因为劳累过度所致。
我的老家非常贫穷。2006年夏天,我到濮阳市调研,周末,朋友们坚持要去和濮阳只有一河之隔的我老家看看。我拗不过他们,只好带他们回了老家。但到家后看着映入眼帘的一切,他们很显然傻眼了:低矮的砖房千疮百孔,陈旧的房梁用木棍顶着,屋内的摆设简单而原始,父亲母亲身上的衣服虽然干净但显然已经穿了许多年。返回的路上,朋友们默不作声,气氛一时有些沉重。我赶紧笑着向大家赔罪,说不该让他们来,扫了大家的兴。朋友们这才接二连三地打开了话匣子,说:“没想到你们老家这么穷,你能从这里考上大学出来真是不容易。”2006年的时候还这样贫穷,之前是什么样可想而知了。
父亲和母亲一共生养了六个儿子,为了把我们养活大,父亲拖着年轻时在煤矿上受过重伤的身体,起早贪黑地劳作,从来没有说过一声累,直到1978年我考上大学离开农村,两个弟弟也当兵入伍留在了城市,全家人的生活才一天天好起来。但父亲母亲依旧过着像过去那样清苦的日子。给他们寄钱,他们不舍得花,给他们买衣服,他们不舍得穿,给他们带回去好酒,他们不舍得喝。我参加工作三十多年了,他们从没有张口问我要过一分钱。他们说:“衣服能保暖就行,饭菜能填饱肚子就行,好酒自己喝了浪费,留给客人喝了传名,再说,钱多少是个够啊?你们在城市开销大,我们现在老了,帮不上你们什么忙了,总不能再给你们添累赘吧!只要你们都过得好好的,我们就心满意足了。”这就是父母啊,为儿女操心唯恐一点不周到。每每听到父母说这样的话,我的心里都感觉酸酸的,有一种想哭的冲动。
父亲是个“父父子子”观念很重的人,他对我们的感情很少表现出来,在我的记忆中,他连正面看我的次数都很少,更甭提对我笑了。可是大前年的冬天,我往老家打电话时,偶然得知父亲病了,已经两月有余,可他怕我挂心,不让家里人告诉我。我问是什么病,家里人说父亲深更半夜突然坐起来,两眼瞪着前方,不停地喊着我的名字,重复着几句谁也听不清的话,任谁劝也没用,十几分钟后再突然躺下去,第二天醒来丝毫不记得夜里发生的事。我急忙赶回老家把父亲接到郑州,去了几个医院检查都没发现问题,但我明显感到父亲对我的爱和思念更加强烈和直白了。这使我又想起父亲对我的四次笑:第一次是我以全公社第二名的成绩考上高中,第二次是我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上大学,第三次是我结婚后把媳妇带回家,第四次是我在城市有了自己的住房。我突然明白了,父亲严肃的外表下,其实一直掩藏着他对我们浓烈炽热的感情啊!
那几天,在郑州的家里,父亲和我说了很多话,那是我记忆里父亲和我说话最多的一次。他的每一言、每一语,都浸透着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无限深情与沉重惦记,每一眸、每一笑,都闪现着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期盼与切切嘱托。可惜,这样的好日子没过多久,父亲就坚持要回山东老家,我只好恋恋不舍地把他送了回去。
老人年纪大了,再加上经常牵挂远在异乡的儿女,就很容易生病。去年春节,我们全家回老家过年,父亲又是生病卧床。我急忙把他带回郑州住院检查。检查结果出来后,我们全家人都懵了:父亲患了肺癌,已到晚期。我哭着责问母亲和老家的弟弟们:“为什么不早告诉我爸爸病了?为什么不早点带爸爸去看病啊?”弟弟们说:“爸爸怕你分心不让告诉你。”母亲说:“你爸怕花钱,他说你们挣钱不容易。”我沉默了,心如刀割。我静静走进父亲的病房,默默趴在他的床头,轻轻抚摸着他的双颊,凝望着他的双眼,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说:“爸爸,您不是还没去过北京吗?儿子已经调到北京工作了,等天气暖和些的时候,我把您和妈妈接到北京,咱们去天安门、去毛主席纪念堂、去故宫和长城参观,您可要快点好起来呀!”父亲开心地笑了,这是我最难忘的一次笑,也是我见到的父亲最后一次笑。三个月后,父亲去世了,走的时候一脸祥和。我连夜赶回老家,跪爬在父亲的遗体旁泪如雨下,在心里发誓,一定孝敬好母亲。
父亲走了,母亲一夜间衰老了许多。那时候,我和弟弟们紧紧依偎在母亲身边,握着她那双干瘪颤抖的手,看着父亲依然对我们微笑的遗像,往事又一次浮现在我眼前……
记得我十岁那年,被父亲暴打过一次,那也是我平生唯一一次挨父亲打。那时,父亲是生产大队会计,他常常在家里记账办公。有一天,我看到桌上有五毛钱,拿着就去买了小人书。父亲回来后,追问谁拿走了钱,我支吾着说没看见。父亲看我的神情就明白了,厉声让我跪下说实话。我知道要坏事,赶紧往院子里跑。父亲见状追了上来,顺手摸起一根木棍就朝我背上打。我接着跑,他就接着追,接着打,直到邻居们赶来拉住他,他才罢手。父亲虽然放下了棍子,可依然怒气不减,喝令我跪下听训。在母亲和邻居们的劝说下,我心惊胆战地跪在了父亲面前。父亲说:“孩子,这钱是公家的,不是咱家的,公家的钱是不能随便拿的!你想买小人书,应该对爸爸妈妈说,我们给你钱。你自己随随便便拿钱买东西,也不跟大人说一声,往小处说,是不懂规矩,往大处说,就是小偷,长大了就是罪犯!我现在要是不管你,长大了你还能有什么出息?”我很害怕,哭了起来,我真不知道放在自己家桌上的钱是公家的,但我知道小偷是很坏很坏的人,我不要当小偷。看我哭得很伤心,父亲拍了拍我的头,没有再说什么。
1973年,我初中毕业。照公社往年的惯例,4名初中生只能推荐1名上高中,那届我们大队恰恰有4名初中生。究竟推荐谁上高中,一时间成为大队里人们议论的焦点和热点。论学习成绩,我是全班最好的,大队推荐我本应是理所应当的。可父亲是大队会计,那些天他无论走到哪里,都听到有人在议论这事,说什么的都有。终于有一天,父亲非常难过地对我说:“孩子,我知道你很想上高中,爸爸也很想让你上,但我是大队干部,我不能只推荐自己的孩子呀!你是个好孩子,听爸爸的话,咱不上高中了,把名额让给你的同学,你跟着我在家好好干活吧!”听了父亲的话,我哭了,母亲也哭了。两天后,班主任知道了这个消息,专门赶到我家,严肃批评了父亲,并当场表示他去公社要名额,一定要让我上高中。正好那一年,邓小平同志复出,下发了“入学必考”的文件。于是,我和同学们高高兴兴地走进了公社考场。当父亲接到我的“高中录取通知书”时,他笑了,眼含热泪,百感交集。
1978年夏天,我参加了全国统一高考。高考结束后,我腰部长出个大疖子,疼得整天龇牙咧嘴的,不敢弯腰。苦苦坚持了一段时间,父亲终于忍不住强拉着我去公社医院就诊。回家路过公社大院,门口挤满了人,大家都在谈论着高考成绩揭晓的事。我赶紧拉着父亲进了公社大院。院子里人头攒动,我们挤到张贴“红榜”的大墙前,父亲从后面找,我从前面找,我看到自己的名字和分数后就挤出了人群,静静地站在那里等父亲出来。父亲在人群里一边挤着,一边找着,时而踮脚,时而弯腰,满脸都是极度渴望而又分外忐忑的焦虑。终于,父亲在看完第一张“红榜”时挤了出来,脸上挂满了灿烂的笑容。回家的路上,我们没有说话,但我能明显感受到父亲兴奋难耐的喜悦,他甚至一遍遍哼起了他最喜欢的歌曲《洪湖水浪打浪》。
回家后,院子里坐满了人,大家争相夸赞着我。父亲没有说什么,只是找来一辆地排车,装了满满一车草,没有理会母亲的问话径直拉了出去。大概两三个小时的样子,父亲回来了,车上的草没了,他手里拎着一件蓝色学生服。我一看就哭了:那正是一个多月前我陪父亲赶集、在公社门市部看到的那件要价六块钱的衣服。当时我非常喜欢,但父亲兜里没钱。那天,父亲用一车冬天还要烧火做饭的草把它换了回来!
1984年夏天,我结婚了,爱人是大学生,也是城里人。带她回老家那天,父母高兴极了,在简陋的屋子里挂满了画,还在我们的床边墙上贴满了纸,我们用的蚊帐是新的,被褥是新的,枕套、枕巾、毛巾也是新的。我说不用这么麻烦,可父母说:“你媳妇是城里人,爱干净,不能让你们太遭罪了。”那时我老家刚通电,父母为了迎接我们回家,专门从集市上买回一台电风扇(据说是全村第一台)。白天,我爱人坐到哪里,有人就把电风扇搬到哪里。晚上,父母忍受着难耐的酷热,坚持把电风扇让给我们用。我和爱人有意见,父母就说:“你们在城市用电风扇习惯了,我们在家不用电风扇也习惯了,咱们家条件差,只要你们不嫌弃这个家就好。”这么多年来,我们每次回家,父母总是把最好的东西都给我们,却从来不让我们动手做一点粗活。我和爱人有了小摩擦、小争吵,父母知道后,总是一边倒地站在我爱人一边,痛骂我不懂疼人、说话霸道等。我知道,他们这样做都是为了让儿子的家庭和睦幸福。普天下,大概也只有父母会这样为孩子着想了吧。
……
看着父亲的遗像,我突然间悟出许多过去似乎已经知晓的道理:世上最伟大的感情,莫过于父母对子女的感情;世上最痛苦的遗憾,莫过于无法回报父母恩情的遗憾。遗憾是痛苦的,因为逝去的父亲不会再醒来;遗憾有时又是可以补救的,母亲仍健在,我仍有机会承欢于她膝下,好好孝敬她。
妈妈,您一定要保重身体,让儿子有妈可喊的幸福长一点,再长一点!
〔编辑:潘金瑞〕
是啊,没有“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那该是怎样一种幸福!
今年春节,单位刚放假,我就从北京匆匆赶回郑州,到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弟弟家把老母亲接过来。
之后,在郑州学习工作的两个侄子和从乡下赶来的弟弟,也一块儿住进了我家,连同在郑州生活的两个弟弟全家,十几口人挤在一起,家的氛围浓烈极了。我和爱人每天忙着烧菜做饭、打扫卫生、清洗餐具、整理房间等,劳动量比平时增加了数倍,但脸上的笑容也比平时多了数倍。母亲看我们一大家人热热闹闹和和乐乐的,脸上总是挂着慈祥、满足、恬淡的笑容。我和爱人说,我们一定要加倍孝敬母亲,让母亲在幸福中安享晚年,以告慰刚刚去世的父亲。
父亲是去年春天去世的。父亲活到77岁就去世,完全出乎我们全家人的预料。因为如果从遗传学的角度讲,父亲至少应该活到九十多岁。我爷爷、奶奶以及他们的父辈、祖辈们,不乏百岁以上的老人,去世最早的也有九十来岁。后来我想,父亲之所以早逝,应该是因为劳累过度所致。
我的老家非常贫穷。2006年夏天,我到濮阳市调研,周末,朋友们坚持要去和濮阳只有一河之隔的我老家看看。我拗不过他们,只好带他们回了老家。但到家后看着映入眼帘的一切,他们很显然傻眼了:低矮的砖房千疮百孔,陈旧的房梁用木棍顶着,屋内的摆设简单而原始,父亲母亲身上的衣服虽然干净但显然已经穿了许多年。返回的路上,朋友们默不作声,气氛一时有些沉重。我赶紧笑着向大家赔罪,说不该让他们来,扫了大家的兴。朋友们这才接二连三地打开了话匣子,说:“没想到你们老家这么穷,你能从这里考上大学出来真是不容易。”2006年的时候还这样贫穷,之前是什么样可想而知了。
父亲和母亲一共生养了六个儿子,为了把我们养活大,父亲拖着年轻时在煤矿上受过重伤的身体,起早贪黑地劳作,从来没有说过一声累,直到1978年我考上大学离开农村,两个弟弟也当兵入伍留在了城市,全家人的生活才一天天好起来。但父亲母亲依旧过着像过去那样清苦的日子。给他们寄钱,他们不舍得花,给他们买衣服,他们不舍得穿,给他们带回去好酒,他们不舍得喝。我参加工作三十多年了,他们从没有张口问我要过一分钱。他们说:“衣服能保暖就行,饭菜能填饱肚子就行,好酒自己喝了浪费,留给客人喝了传名,再说,钱多少是个够啊?你们在城市开销大,我们现在老了,帮不上你们什么忙了,总不能再给你们添累赘吧!只要你们都过得好好的,我们就心满意足了。”这就是父母啊,为儿女操心唯恐一点不周到。每每听到父母说这样的话,我的心里都感觉酸酸的,有一种想哭的冲动。
父亲是个“父父子子”观念很重的人,他对我们的感情很少表现出来,在我的记忆中,他连正面看我的次数都很少,更甭提对我笑了。可是大前年的冬天,我往老家打电话时,偶然得知父亲病了,已经两月有余,可他怕我挂心,不让家里人告诉我。我问是什么病,家里人说父亲深更半夜突然坐起来,两眼瞪着前方,不停地喊着我的名字,重复着几句谁也听不清的话,任谁劝也没用,十几分钟后再突然躺下去,第二天醒来丝毫不记得夜里发生的事。我急忙赶回老家把父亲接到郑州,去了几个医院检查都没发现问题,但我明显感到父亲对我的爱和思念更加强烈和直白了。这使我又想起父亲对我的四次笑:第一次是我以全公社第二名的成绩考上高中,第二次是我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上大学,第三次是我结婚后把媳妇带回家,第四次是我在城市有了自己的住房。我突然明白了,父亲严肃的外表下,其实一直掩藏着他对我们浓烈炽热的感情啊!
那几天,在郑州的家里,父亲和我说了很多话,那是我记忆里父亲和我说话最多的一次。他的每一言、每一语,都浸透着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无限深情与沉重惦记,每一眸、每一笑,都闪现着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期盼与切切嘱托。可惜,这样的好日子没过多久,父亲就坚持要回山东老家,我只好恋恋不舍地把他送了回去。
老人年纪大了,再加上经常牵挂远在异乡的儿女,就很容易生病。去年春节,我们全家回老家过年,父亲又是生病卧床。我急忙把他带回郑州住院检查。检查结果出来后,我们全家人都懵了:父亲患了肺癌,已到晚期。我哭着责问母亲和老家的弟弟们:“为什么不早告诉我爸爸病了?为什么不早点带爸爸去看病啊?”弟弟们说:“爸爸怕你分心不让告诉你。”母亲说:“你爸怕花钱,他说你们挣钱不容易。”我沉默了,心如刀割。我静静走进父亲的病房,默默趴在他的床头,轻轻抚摸着他的双颊,凝望着他的双眼,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说:“爸爸,您不是还没去过北京吗?儿子已经调到北京工作了,等天气暖和些的时候,我把您和妈妈接到北京,咱们去天安门、去毛主席纪念堂、去故宫和长城参观,您可要快点好起来呀!”父亲开心地笑了,这是我最难忘的一次笑,也是我见到的父亲最后一次笑。三个月后,父亲去世了,走的时候一脸祥和。我连夜赶回老家,跪爬在父亲的遗体旁泪如雨下,在心里发誓,一定孝敬好母亲。
父亲走了,母亲一夜间衰老了许多。那时候,我和弟弟们紧紧依偎在母亲身边,握着她那双干瘪颤抖的手,看着父亲依然对我们微笑的遗像,往事又一次浮现在我眼前……
记得我十岁那年,被父亲暴打过一次,那也是我平生唯一一次挨父亲打。那时,父亲是生产大队会计,他常常在家里记账办公。有一天,我看到桌上有五毛钱,拿着就去买了小人书。父亲回来后,追问谁拿走了钱,我支吾着说没看见。父亲看我的神情就明白了,厉声让我跪下说实话。我知道要坏事,赶紧往院子里跑。父亲见状追了上来,顺手摸起一根木棍就朝我背上打。我接着跑,他就接着追,接着打,直到邻居们赶来拉住他,他才罢手。父亲虽然放下了棍子,可依然怒气不减,喝令我跪下听训。在母亲和邻居们的劝说下,我心惊胆战地跪在了父亲面前。父亲说:“孩子,这钱是公家的,不是咱家的,公家的钱是不能随便拿的!你想买小人书,应该对爸爸妈妈说,我们给你钱。你自己随随便便拿钱买东西,也不跟大人说一声,往小处说,是不懂规矩,往大处说,就是小偷,长大了就是罪犯!我现在要是不管你,长大了你还能有什么出息?”我很害怕,哭了起来,我真不知道放在自己家桌上的钱是公家的,但我知道小偷是很坏很坏的人,我不要当小偷。看我哭得很伤心,父亲拍了拍我的头,没有再说什么。
1973年,我初中毕业。照公社往年的惯例,4名初中生只能推荐1名上高中,那届我们大队恰恰有4名初中生。究竟推荐谁上高中,一时间成为大队里人们议论的焦点和热点。论学习成绩,我是全班最好的,大队推荐我本应是理所应当的。可父亲是大队会计,那些天他无论走到哪里,都听到有人在议论这事,说什么的都有。终于有一天,父亲非常难过地对我说:“孩子,我知道你很想上高中,爸爸也很想让你上,但我是大队干部,我不能只推荐自己的孩子呀!你是个好孩子,听爸爸的话,咱不上高中了,把名额让给你的同学,你跟着我在家好好干活吧!”听了父亲的话,我哭了,母亲也哭了。两天后,班主任知道了这个消息,专门赶到我家,严肃批评了父亲,并当场表示他去公社要名额,一定要让我上高中。正好那一年,邓小平同志复出,下发了“入学必考”的文件。于是,我和同学们高高兴兴地走进了公社考场。当父亲接到我的“高中录取通知书”时,他笑了,眼含热泪,百感交集。
1978年夏天,我参加了全国统一高考。高考结束后,我腰部长出个大疖子,疼得整天龇牙咧嘴的,不敢弯腰。苦苦坚持了一段时间,父亲终于忍不住强拉着我去公社医院就诊。回家路过公社大院,门口挤满了人,大家都在谈论着高考成绩揭晓的事。我赶紧拉着父亲进了公社大院。院子里人头攒动,我们挤到张贴“红榜”的大墙前,父亲从后面找,我从前面找,我看到自己的名字和分数后就挤出了人群,静静地站在那里等父亲出来。父亲在人群里一边挤着,一边找着,时而踮脚,时而弯腰,满脸都是极度渴望而又分外忐忑的焦虑。终于,父亲在看完第一张“红榜”时挤了出来,脸上挂满了灿烂的笑容。回家的路上,我们没有说话,但我能明显感受到父亲兴奋难耐的喜悦,他甚至一遍遍哼起了他最喜欢的歌曲《洪湖水浪打浪》。
回家后,院子里坐满了人,大家争相夸赞着我。父亲没有说什么,只是找来一辆地排车,装了满满一车草,没有理会母亲的问话径直拉了出去。大概两三个小时的样子,父亲回来了,车上的草没了,他手里拎着一件蓝色学生服。我一看就哭了:那正是一个多月前我陪父亲赶集、在公社门市部看到的那件要价六块钱的衣服。当时我非常喜欢,但父亲兜里没钱。那天,父亲用一车冬天还要烧火做饭的草把它换了回来!
1984年夏天,我结婚了,爱人是大学生,也是城里人。带她回老家那天,父母高兴极了,在简陋的屋子里挂满了画,还在我们的床边墙上贴满了纸,我们用的蚊帐是新的,被褥是新的,枕套、枕巾、毛巾也是新的。我说不用这么麻烦,可父母说:“你媳妇是城里人,爱干净,不能让你们太遭罪了。”那时我老家刚通电,父母为了迎接我们回家,专门从集市上买回一台电风扇(据说是全村第一台)。白天,我爱人坐到哪里,有人就把电风扇搬到哪里。晚上,父母忍受着难耐的酷热,坚持把电风扇让给我们用。我和爱人有意见,父母就说:“你们在城市用电风扇习惯了,我们在家不用电风扇也习惯了,咱们家条件差,只要你们不嫌弃这个家就好。”这么多年来,我们每次回家,父母总是把最好的东西都给我们,却从来不让我们动手做一点粗活。我和爱人有了小摩擦、小争吵,父母知道后,总是一边倒地站在我爱人一边,痛骂我不懂疼人、说话霸道等。我知道,他们这样做都是为了让儿子的家庭和睦幸福。普天下,大概也只有父母会这样为孩子着想了吧。
……
看着父亲的遗像,我突然间悟出许多过去似乎已经知晓的道理:世上最伟大的感情,莫过于父母对子女的感情;世上最痛苦的遗憾,莫过于无法回报父母恩情的遗憾。遗憾是痛苦的,因为逝去的父亲不会再醒来;遗憾有时又是可以补救的,母亲仍健在,我仍有机会承欢于她膝下,好好孝敬她。
妈妈,您一定要保重身体,让儿子有妈可喊的幸福长一点,再长一点!
〔编辑:潘金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