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9年3月出生,北京人。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2016级艺术硕士研究生在读。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重彩画研究会会员、北京工笔重彩画会会员。
绘画的成功往往与人生的成功是两回事,而且绘画的成功可能并不以艺术家的意志为转移。
《艺术沙龙》:怎样理解中国画的传承与创新?关于时代性,你有什么看法?
邹 荃:中国有很多绘画上的瑰宝,例如石窟壁画、宋元花鸟、明清大写意。还有许多中国绘画史上的代表人物,例如顾恺之、阎立本、八大、徐渭、“吴门四家”“扬州八怪”等,以及近现代的齐白石、张大千。中国画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一步步发展起来的。
我们当今的绘画更多的是呈现了一种中西的融合,因为我们的社会比过去更开放,与世界的交流更广泛,我们生活的每个层面都体现了一种中西的融合,因此在文化艺术方面也会是这样的映照。我会关注一些变化,比如之前的西学东渐,到现在再提回归东方,都是当代人对于东西方文化交融的思考,这种流动性是很正常的。作为一个中国人,无论我们怎样去诠释作品都会有我们根植的这块土壤给我们打上的烙印,这种痕迹无法擦除。我们在这个时代,从我们的角度去看中国,去看世界,去看古今,都是全新的视角。在这样的基础上去创作具有时空意义,是独一无二的。
《艺术沙龙》:对于中西界限、画种间的界限,你的态度是什么?
邹 荃:绘画不是孤立的,画家有他的身份背景和所处的时代。当今世界东西方文化更加融合,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在绘画方面,装置、影像等新的媒介材料的引入让艺术更加多元化,这些都可以使艺术更加纵深和立体地发展。中西画的界限已经不是一种材料和地域的简单区分,因为西画和中国画所使用的材料、技法已经越来越融合。这种打破界限是好的,这种束缚的打破使绘画更加自由。中西的界限更多地体现于东西方的文化、传统、哲学根基间的差异,这样的界限是绘画精神的体现,让艺术家能够对绘画深层次的精神领域进行深入剖析和思考。
《艺术沙龙》:你认为“70后”“80后”画家的创作与前辈画家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邹 荃:我觉得最大的不同就是生长的时代与成长的环境,造就了一双在这个时代去看世界、看中国的独一无二的眼睛。但我们与前辈并不是割裂的,一位年轻的画家的绘画作品并不一定是创新的,绘画的创新在于思想的创新。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前辈画家的作品仍然是很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的,这值得青年人去学习和思考。
《艺术沙龙》:过去的一年中,有哪些展览让你印象深刻?为什么?
邹 荃:从2014年我看了一些西方的,如德国新表现主义的展览。对这些展览和艺术家的了解,使我对于现代艺术有了和以往很不一样的看法。这些思考对我今后的创作很有益处。
比如2014年上海的“狂野的心——20世纪60年代起的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展”,2015年北京的“西方绘画的回归:吕佩尔茨——德国新表现主义大师展”。作为一名中国画的创作者,除了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放眼世界和重新认识其他流派,开阔眼界也极为重要。对于不了解的、认识不清的艺术流派和艺术理论不能武断地排斥,不能轻易地下结论,这是对艺术的尊重,也对自身发展有重要意义。
《艺术沙龙》:你经常外出写生吗?你认为写生重要吗?
邹 荃:我觉得写生要带有创作性的思考,然后有目的性地进行。比如我写生一个植物的叶子,可能会在将来的创作中用此形态和手法去表现一个人的头发。
能激发创作灵感的地方都可以去写生,不择地点。我最新的一个比较大的创作是《云那边》,表现的是贵州六枝地区的一个苗族分支——长角苗。这个创作的初衷是我在网上偶然间看到了这个奇特的民族,冥冥之中觉得和这个民族有不解之缘,几个月后就动身去了贵州的六枝特区,走进了他们生活的寨子,还结识了我画中的主人公——那三个小女孩。所以艺术创作除了通过写生搜集创作素材,还应该去感受创作对象,融入他们的生活,感受他们的情感和状态。长角苗奇特的造型有着怎样的故事?当你知道了、了解了,再去画,才能打动别人。
《艺术沙龙》:对于画画、写书法、读书、玩手机或其他业余爱好,你怎样分配时间?
邹 荃:我创作的时候几乎不会去干其他事,只会很专注地去绘画。不画画的时候就会很放松地做其他事。
《艺术沙龙》:对你来说,绘画是种精神追求还是谋生手段?
邹 荃:对于我来说,绘画是生活和生命延续的一部分,除此之外和什么也没关系。
《艺术沙龙》:你怎么理解绘画成功与天才的关系?
邹 荃:我认为绘画必须有天赋,绘画中除技术之外的那种无形的感觉体验和领悟能力要靠天赋。另外什么是绘画的成功我并不知道,绘画的成功往往与人生的成功是两回事,而且绘画的成功可能并不以艺术家的意志为转移。
《艺术沙龙》:如果可以选择,你愿意生活在哪个时代?你理想中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
邹 荃:我觉得生活在现在这个时代挺好。时代没有好坏,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机遇,也有其困惑。我理想中的生活状态就是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事业,现在已经是了。
绘画的成功往往与人生的成功是两回事,而且绘画的成功可能并不以艺术家的意志为转移。
《艺术沙龙》:怎样理解中国画的传承与创新?关于时代性,你有什么看法?
邹 荃:中国有很多绘画上的瑰宝,例如石窟壁画、宋元花鸟、明清大写意。还有许多中国绘画史上的代表人物,例如顾恺之、阎立本、八大、徐渭、“吴门四家”“扬州八怪”等,以及近现代的齐白石、张大千。中国画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一步步发展起来的。
我们当今的绘画更多的是呈现了一种中西的融合,因为我们的社会比过去更开放,与世界的交流更广泛,我们生活的每个层面都体现了一种中西的融合,因此在文化艺术方面也会是这样的映照。我会关注一些变化,比如之前的西学东渐,到现在再提回归东方,都是当代人对于东西方文化交融的思考,这种流动性是很正常的。作为一个中国人,无论我们怎样去诠释作品都会有我们根植的这块土壤给我们打上的烙印,这种痕迹无法擦除。我们在这个时代,从我们的角度去看中国,去看世界,去看古今,都是全新的视角。在这样的基础上去创作具有时空意义,是独一无二的。
《艺术沙龙》:对于中西界限、画种间的界限,你的态度是什么?
邹 荃:绘画不是孤立的,画家有他的身份背景和所处的时代。当今世界东西方文化更加融合,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在绘画方面,装置、影像等新的媒介材料的引入让艺术更加多元化,这些都可以使艺术更加纵深和立体地发展。中西画的界限已经不是一种材料和地域的简单区分,因为西画和中国画所使用的材料、技法已经越来越融合。这种打破界限是好的,这种束缚的打破使绘画更加自由。中西的界限更多地体现于东西方的文化、传统、哲学根基间的差异,这样的界限是绘画精神的体现,让艺术家能够对绘画深层次的精神领域进行深入剖析和思考。
《艺术沙龙》:你认为“70后”“80后”画家的创作与前辈画家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邹 荃:我觉得最大的不同就是生长的时代与成长的环境,造就了一双在这个时代去看世界、看中国的独一无二的眼睛。但我们与前辈并不是割裂的,一位年轻的画家的绘画作品并不一定是创新的,绘画的创新在于思想的创新。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前辈画家的作品仍然是很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的,这值得青年人去学习和思考。
《艺术沙龙》:过去的一年中,有哪些展览让你印象深刻?为什么?
邹 荃:从2014年我看了一些西方的,如德国新表现主义的展览。对这些展览和艺术家的了解,使我对于现代艺术有了和以往很不一样的看法。这些思考对我今后的创作很有益处。
比如2014年上海的“狂野的心——20世纪60年代起的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展”,2015年北京的“西方绘画的回归:吕佩尔茨——德国新表现主义大师展”。作为一名中国画的创作者,除了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放眼世界和重新认识其他流派,开阔眼界也极为重要。对于不了解的、认识不清的艺术流派和艺术理论不能武断地排斥,不能轻易地下结论,这是对艺术的尊重,也对自身发展有重要意义。
《艺术沙龙》:你经常外出写生吗?你认为写生重要吗?
邹 荃:我觉得写生要带有创作性的思考,然后有目的性地进行。比如我写生一个植物的叶子,可能会在将来的创作中用此形态和手法去表现一个人的头发。
能激发创作灵感的地方都可以去写生,不择地点。我最新的一个比较大的创作是《云那边》,表现的是贵州六枝地区的一个苗族分支——长角苗。这个创作的初衷是我在网上偶然间看到了这个奇特的民族,冥冥之中觉得和这个民族有不解之缘,几个月后就动身去了贵州的六枝特区,走进了他们生活的寨子,还结识了我画中的主人公——那三个小女孩。所以艺术创作除了通过写生搜集创作素材,还应该去感受创作对象,融入他们的生活,感受他们的情感和状态。长角苗奇特的造型有着怎样的故事?当你知道了、了解了,再去画,才能打动别人。
《艺术沙龙》:对于画画、写书法、读书、玩手机或其他业余爱好,你怎样分配时间?
邹 荃:我创作的时候几乎不会去干其他事,只会很专注地去绘画。不画画的时候就会很放松地做其他事。
《艺术沙龙》:对你来说,绘画是种精神追求还是谋生手段?
邹 荃:对于我来说,绘画是生活和生命延续的一部分,除此之外和什么也没关系。
《艺术沙龙》:你怎么理解绘画成功与天才的关系?
邹 荃:我认为绘画必须有天赋,绘画中除技术之外的那种无形的感觉体验和领悟能力要靠天赋。另外什么是绘画的成功我并不知道,绘画的成功往往与人生的成功是两回事,而且绘画的成功可能并不以艺术家的意志为转移。
《艺术沙龙》:如果可以选择,你愿意生活在哪个时代?你理想中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
邹 荃:我觉得生活在现在这个时代挺好。时代没有好坏,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机遇,也有其困惑。我理想中的生活状态就是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事业,现在已经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