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中高校主体参与优势及作用提升路径

来源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ingfish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南京邮电大学的定点帮扶单位为淮安市淮阴区吴城镇河滩村,学校逐步理清帮扶工作思路、完善帮扶工作举措,通过整合多方资源实施立体帮扶,以夯实基层党建、激发地区发展内生动力、做好各级各类项目支撑、惠聚帮扶地区民生发展、扶贫扶智紧密结合为载体助力河滩村脱贫致富。高校参与精准扶贫继承了扶贫工作中的对口帮扶传统,全方位提升帮扶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同时为加强校地交流、提升干部培养水平提供桥梁纽带作用。本文通过对南京邮电大学帮扶工作成效案例的分析,高校在精准扶贫中具有落实教育帮扶政策、利用技术手段助力脱贫、助力信息化建设、引入校地校企合作四个方面的优势,应不断完善帮扶配套政策,加强政策宣传力度,做好前期调研工作、深入群众一线了解群众实际困难,资金帮扶与智力帮扶相结合、变被动帮扶为主动帮扶,充分发挥挂职干部主体责任、加大挂职干部监督考核力度,进一步发挥高校的帮扶作用。
  关键词: 高校;精准扶贫;教育帮扶;主体责任
  DOI:10.16397/j.cnki.1671-1165.201902075
  一、高校参与精准扶贫工作及其意义
  我国将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扶贫攻坚战已全面打响。扶贫的关键在于“精准”,应当因地制宜、因村施策。作为科学技术与科技人才的聚集地,高校应积极参与精准扶贫工作。一方面,高校拥有丰富的教育和社会资源,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不可忽视[1],应充分发挥智力和科教资源优势,努力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另一方面,精准扶贫也是高校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四大职能的重要载体[2]。2016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做好直属高校定点扶贫工作的意见》,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全部组织动员起来参与定点扶贫工作[3];随后,由中国扶贫开发协会主办,全国54所高校发起了《高校参与脱贫攻坚倡议书》,号召动员高校力量,参与脱贫攻坚[4]。
  高校参与精准扶贫是发挥高校优势、履行高校社会责任的重要途径[5],为继承对口帮扶传统、提升帮扶地区自治能力、促进校地交流提供了坚强的保障。
  首先,高校参与精准扶贫继承了扶贫工作中的对口帮扶传统。通过行政手段派遣高校扶贫干部到村,实现一对一定点帮扶,能够保证学校和社会各方資源进入贫困村,一方面为地方政府制定扶贫规划、明确扶贫任务提供必要的支持,另一方面引入校地、校企合作吸引社会资本投资。
  其次,高校参与精准扶贫可以全方位提升帮扶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对于村行政管理人员来说,高校参与精准扶贫全面提升了管理人员的调查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管理能力、执行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于扶贫户来说,高校通过调研挖掘帮扶地区的优势产业,指导扶贫户全方面掌握基本技能,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为贫困地区彻底消除贫困提供必要的保障;对于帮扶地区来说,通过教育扶贫将转变帮扶地区的思想观念,提升帮扶地区脱贫的自信心和自我发展能力。
  最后,高校参与精准扶贫为加强校地交流、提升干部培养水平提供桥梁纽带作用。一方面,高校参与精准扶贫为校地交流构筑基础平台,高校通过校地交流扩大自身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提升大学的品牌竞争力;另一方面,高校通过选派挂职干部参与精准扶贫为高校老师建立从学校走向社会的渠道,为提升高校干部素质和能力水平搭建实践平台。
  南京邮电大学从1992年开始在淮安市盱眙县开展定点帮扶工作。20多年来,学校帮扶工作立足帮扶村集体和农户增收两大目标,通过选派扶贫工作队员、援助帮扶资金和完善帮扶机制等形式多措并举做好结队帮扶工作,着力帮助被帮扶的经济薄弱村改变落后面貌,帮助低收入户实现增收脱贫。2016年以来,南京邮电大学的定点帮扶单位为淮安市淮阴区吴城镇河滩村,学校成立帮扶领导小组,制定详细的帮扶计划,并选派老师到河滩村结队帮扶。两年多来,学校紧密依托驻地各级党委、政府,瞄准“指导建强组织、推动精准扶贫、兴办惠民实事、加强基层治理”四项主要任务,深入调研、周密布置、认真总结,帮扶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本文以南京邮电大学定点帮扶单位吴城镇河滩村为例,探索高校定点帮扶作用发挥的主要途径。
  二、南京邮电大学定点帮扶的主要举措及成效
  河滩村位于淮阴区吴城镇东北角,北邻黄河古道,2014年被列入软弱涣散党组织名单,是“十三五”省定经济薄弱村。该村有6个村民小组,共有农户807户,农业人口3 023人,党员71人,土地面积4 823亩,现有年人均纯收入低于6 000元的建档立卡低收入户95户共277人。河滩村农户主要经济来源为务农、务工两个方面,务农以“一稻一麦”的传统农业种植为主,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落后,居住环境较差,信息较为闭塞。2015年人均收入为9 520元,村集体固定年收入仅1.5万元,村集体零产业、自来水零入户、路灯零安装、管道燃气零通达。南京邮电大学在建立定点帮扶吴城镇河滩村关系后,逐步理清帮扶工作思路、完善帮扶工作举措,通过整合多方资源实施立体帮扶,助力河滩村实现脱贫。
  (一)深入调研学习,充分夯实基层党建
  认真学习领会精准扶贫政策要义,驻村挂职干部迅速完成机关到基层、业务到党务、机关一般工作人员向基层领导、老师向学生的角色转变。多次与村“两委”班子成员谈心谈话,交流发展思路,深入田间地头,熟悉村情村况,走访老干部和低收入户,听取工作意见和建议,就河滩村的扶贫问题进行“解剖麻雀”,探索如何深入实施精准扶贫。遴选识别贫困户并全部登记在册,完成河滩村低收入户建档立卡工作。积极参加工作队党建会议,结合工作实际,同来自省直机关、国企央企、发达县区、其他高校的驻村第一书记交流经验,取长补短。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定期召开河滩村党员月例会和工作座谈会,凝聚发展共识,努力激发和形成全体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与氛围。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参加“两推一选”村“两委”换届选举,夯实基层组织,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二)利用土地资源,激发地区发展内生动力
  土地是“财富之母”,也是农村最基本的有限资源,河滩村大部分耕地属中低产“望天田”。学校充分利用当地土地资源,基于国家政策、苏南经验和农村实际,经过10余次谈判、170多个电话的不懈努力,在历时50天后促成河滩村历史上首次土地流转。通过土地流转发展高效农业红椒种植项目211亩、总投资230万,当年见效;流转土地近百亩发展种植莲藕套养龙虾、螃蟹家庭农场项目,当年下半年扩大至近1 000亩规模,建成兼种养殖、休闲体验、生产加工一体化的中小型田园综合体。项目实施后,村“两委”工作主动性有很大提高,不再只是“等、靠、要”;土地流转增加了村集体收入,有了“活钱”可以更有效地开展工作、为民服务;土地流转还促进了村民增收,仅支付人工工资一年达60余万元,可以“传、帮、带”村民共同致富。经过学校的不断探索和实践,河滩村已摆脱“一稻一麦”的农业生产格局,为今后高效农业的发展壮大、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迈出了第一步。
  (三)落实政策资金,做好各级各类项目支撑
  学校帮扶工作组与河滩村村委会、校友会上下协调,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学校帮扶队伍积极同淮阴区农工部、南京农业企业沟通,争取财政部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项目资金共计210万。同时,切实贯彻省委关于做好项目资金落实监督工作的精神,同镇村干部一起,实地研究探讨,学习先进经验,推动资金用活用好用实。充分发挥学校对外联络优势,联系深圳淮安商会及南邮校友,引进拥有海外仓的跨境电商入驻淮阴电商中心;与淮安雅仕凯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就“互联网+跨境电商”及精准扶贫等领域与当地政府、企业开展合作,培养建档立卡低收入户发展电商创业脱贫致富。此外,为红椒大棚项目争取扶持资金50万元,为黄河古道农业项目争取资金200万,向环保部门申请环境整治项目资金5.92万元,向农业部门协调申请绿化项目资金15万元,对帮扶村进行绿化和环境整治,营造良好的村容村貌。
  (四)强化基础建设,惠聚帮扶地区民生发展
  学校针对驻村帮扶之初村“两委”提出亟待解决的突出基础设施民生问题,结合项目资金和经济发展需要,立足长远,重点突破。实施完成河滩村主干道亮化工程,在帮扶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多次协调电力部门争取到工程所需的灯杆电线,货比三家选购质优价低的灯具,利用后方资金4万元完成工程造价近15万的村主干道百盏路灯的铺设、安装,让老百姓过上了亮堂堂的新年;协调申请黄河古道农业项目,在省农业资源开发局的大力支持下,在涉农资金整合改革的情况下,多次同省、市、区农开、财政沟通协调,获批资金200万,为河滩村铺设生产路3.5 km2和桥涵等水利设施;利用扶持资金实施近400亩土地的“旱改水”项目,结束河滩村六组120户村民“几辈子买米吃”的历史。重视对弱势群体的关心关爱,实施“童享幸福”——淮阴区留守儿童发展综合服务项目,基于留守儿童的实际需求和社会工作专业理念,融合小组、个案、主题活动等开展综合性服务,内容包括个案、小组工作、培训、爱之翼服务及暑期夏令营、亲子欢聚等,执行活动总次数为144次;开展“心系河滩村,送温暖,献爱心”捐赠活动,旨在改善吴城镇、河滩村集体办公条件,并对品学兼优、家庭贫困的小学生进行必要帮扶援助;访贫问苦,每年夏季和春节期间,帮扶队员带领村“两委”对全村低保户逐户走访慰问。
  (五)立足自身优势,扶贫扶智紧密结合
  学校立足自身优势,组织精准扶贫调研团一行19人先后到淮阴区政府、吴城镇、韩桥乡、赵集镇、凌桥乡、河滩村进行调研交流,对区镇村三级精准扶贫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先后邀请省农业资源开发局、省能源研究会、东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专家到吴城镇、河滩村实地考察调研,对接南京林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航天航空大学、农科院、农垦集团等专业人员取经,对帮扶工作建言献策,并形成调研报告报送省市区相关单位;利用学校校友优势,邀请南京园林景观公司无偿为吴城镇政府大院提供绿化设计方案,并联系南邮学生为赵集镇美丽乡村建设、河滩村高效农业项目航拍等。在教育扶贫方面,学校通过开展入户调研、心理辅导、亲情陪伴、帮扶支教等方式进行帮扶送教活动;重视对考入大学的低保户家庭贫困大学生的帮扶工作,积极联系兄弟高校,通过走绿色通道、办理助学贷款等,解决家庭后顾之忧。
  三、精准扶贫中高校主体参与的优势
  通过对定点帮扶单位的调查总结,目前帮扶地区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自然基础条件差,受困范围广、周期长;二是思想观念陈旧,脱贫主观意愿不高;三是受教育程度较低,自我发展能力較差;四是基础设施薄弱,信息传达渠道闭塞;五是产业结构单一,生产方式较为落后。高校在教育和科研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选派挂职干部到贫困地区挂职可以充分发挥高校的主体作用,并依托高校在教育帮扶、信息化建设、科技人才培养、校企合作等方面的优势,助力贫困地区改变现有经济面貌,从根本上实现脱贫。
  (一)落实教育帮扶政策,阻断贫困的代际遗传
  习近平总书记在《携手消除贫困,促进共同发展》中指出:“中国在扶贫攻坚工作中采取的重要举措,就是实施精准扶贫方略……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6]其中提到的教育扶贫,就是针对帮扶地区的贫困人口开展教育和再教育,使他们真正拥有脱贫致富的技能水平。目前我国大部分帮扶地区贫困的根源在于贫困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不高和思想观念陈旧,形成了“教育匮乏——就业困难——收入低下——贫困——教育更匮乏”的恶性循环。[7]高校是帮扶地区开展教育培训、完善教育帮扶体系的主体,通过在帮扶地区开展一系列的教育帮扶策略,从源头上解决贫困人口的贫穷问题。一方面,在帮扶地区加大招生和就业宣传,指导和帮助帮扶地区充分贯彻落实国家高考招生录取中面向贫困地区制定的定向招生专项计划,以及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方案,引导和鼓励帮扶地区学生毕业后回到贫困地区就业创业和服务,将高校学到的知识和优质的教育资源带回贫困地区;另一方面,在帮扶地区或者邻近地区充分发掘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新兴的创业项目,促使贫困家庭子女就近就业。   (二)利用技术手段助力脱贫,拓宽致富渠道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8],这为精准扶贫提出了明确的目标。目前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关键阶段,必须高度重视脱贫攻坚战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持续创新高校扶贫模式,充分发挥最大效能。高校可以充分依托在科技、信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在资源开发、技术引进、产品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提供必要的合作与支持,充分利用技术手段拓宽致富渠道,助力帮扶地区实现脱贫。首先,可以随时调用高校丰富的教学、科研资源,为精准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完备的物质保障;其次,可以依托多学科优势,在本校和其他高校内寻找对口的专业和教师资源,通过“实地调研+校内探索”多种形式的扶贫手段和农业新技术,为开展精准扶贫提供优质智力资源,促进帮扶地区群众提升脱贫能力和科学素质;最后,高校拥有丰富的教育培训资源,可以通过搭建“高校-农村”远程教育培训体系,为精准扶贫提供便捷化的现代教育培训手段。
  (三)助力信息化建设,实现政务公开
  政务公开一直是困扰农村和谐发展的因素之一,也是农民与村干部之间矛盾的源头:一方面,农民希望政务公开,充分了解每一笔扶贫款或政府资助资金的流向以及和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的信息,行使知情权;另一方面,村干部由于存在灰色收入、降低治理成本等因素,极力反对政务公开。信息化时代为实现低成本和有选择性的政务公开提供了条件,高校可以通过调研、走访等手段,及时了解帮扶地区存在的信息沟通闭塞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定制化、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利用高校在信息化建设上的优势,在发展农村信息技术、加强农村信息化平台建设、培养本土化信息人才等方面为帮扶地区提供更多的帮助与服务,构建村务民主、公开、透明制度,不断拓宽村民与干部、地方与上级单位之间的沟通渠道,健全农村治理体系。
  (四)引入校地校企合作,吸引社会资本投资
  校地、校企聯动是精准扶贫工作的核心。[9]帮扶地区大多处于偏远地区,信息闭塞发展落后,很难吸引社会资本投资。高校可以充分发挥校地、校企合作优势,构建“学校+地方”“企业+地方”双重帮扶模式,通过吸引社会资本投资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帮扶地区脱贫。在校地合作方面,可以依托高校多学科优势,加强学校与地方间的沟通交流,拓展帮扶地区经济发展渠道。例如,拍摄宣传片,加大帮扶地区特色宣传力度;深入地方加强调研,挖掘地方特色旅游产业;开展地方优势资源调查,为地区扩展优势产业和资源开发提供可行性方案;通过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和支教活动等,助力地区发展。在校企合作方面,一方面,可以充分调动学校资源,给予本土化企业完备的技术服务,借助“互联网+”思维推动地方企业发展成为“电商”,在网络平台上实现线上销售,拓宽销售渠道;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多种媒介,加大对帮扶地区的宣传推广力度,积极吸引社会企业前往帮扶地区开展实地调研,了解帮扶地区实际情况,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充分发挥高校的资源优势。
  四、精准扶贫中高校主体参与作用的提升途径
  高校的特点决定了高校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基于南京邮电大学在定点帮扶村河滩村的实践经验,提出高校发挥帮扶作用的主要途径。
  (一)不断完善帮扶配套政策,加强政策宣传力度
  目前,精准扶贫政策的宣传力度和农民的认知度有待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一方面,高校参与精准扶贫的政策还处在不断探索阶段,需要全方位考虑帮扶前期的调研阶段、帮扶中期的实施阶段、帮扶后期的考评阶段,不断完善配套政策,提高高校参与精准扶贫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农村贫困居民对精准扶贫政策的认知程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降低了群众满意度。因此村委会和上级主管部门要加强对精准扶贫政策的宣传和解读,通过入户宣讲、村民代表大会等多种方式为贫困居民分析、讲解各项方针政策;搭建网络信息平台和微信平台,及时宣传国家、省、市出台的金融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等惠民政策,使村民能够深刻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进一步加大媒体和网络对精准扶贫政策的宣传力度。通过多渠道宣传,使贫困人群深刻地理解精准扶贫政策以及高校参与精准扶贫对地区发展带来的转变,提高农村贫困居民对精准扶贫的知晓率,着力释放政策效应,有利于高校在帮扶地区更好地开展定点帮扶工作。
  (二)做好前期调研工作,深入群众一线了解群众实际困难
  加强对帮扶地区基本现状的认知程度,是提升高校精准扶贫工作针对性、有效性和持久性的重要前提。高校在政策知晓度、基层工作经验、与底层人员接触等方面与政府部门相比具有一定的劣势,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校定点帮扶工作的作用发挥。因此,对于高校来说,要主动参与、主动谋划、主动融入、主动作为,努力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一是认真学习领会精准扶贫政策要义,指导和帮助扶贫干部迅速完成机关到基层、业务到政务、机关一般工作人员向基层领导的角色转变,快速适应新环境、融入地方;二是利用高校自身优势,通过翔实的调查研究、扎实细致的工作、严格的工作程序,深入群众一线了解群众实际困难,“解剖麻雀”,迅速熟悉帮扶地区、贫困户的实情,明确重点帮扶对象;三是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智库优势,综合运用大数据分析、信息技术、实地勘探等多种手段,帮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准确诊断“病情”,找出深层次的致贫原因,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工作。
  (三)资金帮扶与智力帮扶相结合,变被动帮扶为主动帮扶
  现阶段的扶贫工作主要是资金帮扶,一方面高校为帮扶地区带去一定的资金支持和项目支持,另一方面,帮扶地区享受贫困地区的资金政策优惠。为了更好地发挥高校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主动性,应在保证资金帮扶的基础上,重点加强智力帮扶,更好地发挥高校在精准扶贫中的主动性。一是找准帮扶工作切入口,重点激发贫困家庭的主体意识,引导贫困家庭转变被动脱贫的观念,形成贫困群众理解、参与、支持脱贫攻坚的良性互动,切实增强贫困户的技能水平和思想意识,变被动脱贫为主动脱贫;二是充分依托高校人才优势,组织相关专业和学科力量做好前期规划设计、决策咨询工作,针对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不同困难户的具体情况,找准致贫原因,大力扶植一批适应帮扶地区和困难户实际情况的特色产业,助力当地特色产业发展和本土化领军人才培育;三是大力组织开展针对性强的专题教育培训,通过教育扶贫提高贫困人口的受教育程度[10],提升帮扶地区困难群众的脱贫技能,同时借助高校丰富的数字化资源,为帮扶地区提供各种形式的数字化学习资源,通过“线上+线下”的双重学习模式,提高贫困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和知识水平。   (四)充分发挥挂职干部主体责任,加大挂职干部监督考核力度
  高校挂职干部是高校实施精准扶贫战略的重要载体,需要建立个人自我管理结合高校、地方政府监督考核的三重管理体系,保证精准扶贫工作的有效落实。在个人主体责任发挥方面,高校挂职干部应建立与扶贫地方政府部门的统筹协调机制和高效沟通机制,打通个人与帮扶地区的沟通渠道;加强帮扶资金和自身行为管理,严格落实扶贫工作有关规定,做好帮扶工作,保证各项资金落到实处;针对帮扶期间实施的教育帮扶、技术帮扶、产业帮扶等活动建立“回访”机制,继续发挥个人优势做好技术和产业支撑。在挂职干部管理方面,高校和地方政府应进一步健全精准扶贫工作沟通机制和管理体系,充分发挥纪检部门和组织部门的管理监督责任,不断完善扶贫工作监督检查和问责机制。在考核体系建立方面,需要构建包含政策执行、资金落实、思想状况、基层建设、干群互动、作用发挥、校企支持、成果转换等在内的多目标因素综合考评体系,并将考核结果与评优升迁、选拔任用挂钩,设立专门的扶贫奖励资金,根据帮扶地区实际脱贫效果给予高校挂职干部一定的资金奖励激励。
  高校参与精准扶贫是国家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也是高校履行社会责任、加强校地合作、提升高校知名度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进一步发挥高校在基础建设、信息化建设、人才建设等方面的优势,从帮扶地区薄弱环节着手,全面助力挂职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洋,乌钢. “互联网+”视阈下青年学子参与精准扶贫路径探究——以公益众筹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7(3):51-53.
  [2] 吕腾飞. 高等院校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J]. 改革与开放,2018(6):133-134.
  [3] 李俊杰,李晓鹏. 高校参与精准扶贫的理论与实践——基于中南民族大学在武陵山片区的扶贫案例[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79-84.
  [4] 张伟平,李期. 地方高校在精准扶贫中的责任担当[J]. 学理论,2018(5):159-160.
  [5] 李永明. 高校精准扶贫工作的必要性、优势与实现路径研究[J].云南开放大学学报,2016,18(4):24-28.
  [6] 習近平. 携手消除贫困 促进共同发展[N]. 人民日报,2015-10-17(002).
  [7] 彭飞霞. 基于大数据的高校精准扶贫机制建设[J]. 教育与职业,2016(11):15-18.
  [8] 吴丹. 增强内生动力,以“扶志+扶智”助推精准脱贫——以南宁市隆安县为例[J]. 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17(6):22-24.
  [9] 程华东,刘堃. 高校教育精准扶贫模式探究——以华中农业大学精准扶贫建始县为例[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17-22.
  [10] 王嘉毅,封清云,张金. 教育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J]. 教育研究,2016(7):12-21.
  (责任编辑   朱凯)
  Abstract:The designated unit for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NJUPT) to support is Hetan village, Wucheng town, Huaiyin district, Huaian city. The university gradually clarifies the ideas of supporting work, improves the measures of providing support, implements three?dimensional support by integrating various resources, and helps the village out of poverty through strengthening the Party building at the primary level, stimulating the internal driving force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providing support for various projects at all levels, improving peoples livelihood, and promoting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wisdom fostering. Universities’ participation in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inherits the tradition of counterpart assistance in poverty alleviation work, improves the self?development ability of the regions in an all?round way, and provides a bridge to strengthen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regions and improve the level of cadre training. Based on the case study of the support work of NJUPT,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advantages of universities in implementing the education support policy, using technical means to help poverty alleviation, facilitating the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and strengthening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So we should constantly improve supporting policies, strengthen policy dissemination, complete the prophase research work, and understand the practical difficulties of local people. In providing support, universities should combine capital support and intellectual support, change passive to active support. The temporary assistant cadres from universities should exert subject responsibility and the supervision and evaluation on the cadres should be attached more importance so as to further play the role of universities in support work.
  Key words: university;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education support; subject responsibility
其他文献
摘要:被誉为现代环保运动的“创始之父”康芒纳诞辰整整100周年了。康芒纳在生态学、生态哲学和生态思想史领域的理论建树与实践张力,与其良好的学习工作经历、激进的思想观念转变、厚重的学术思想来源和充满生态智慧的代表性论著不无内在深层逻辑关联。康芒纳第一次将自然、人与技术联系起来,从生态学维度分析环境危机的产生根源,并揭示出环境危机根源就在于人为技术圈与自在生态圈之间作用与反作用,提出著名的“生态学四法
期刊
摘 要:“强可持续性”依赖于资源管理或自然资源保护原则,它认为自然环境或生态资本的某些形式是至关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是无法替代的;自然生态环境对于所有生物的生存延续和福祉都有着自己的独特贡献。基于这种对强可持续性的理解,当代人类社会的当务之急就是大力保护我们生存其中的自然环境,因为目前自然生态环境的退化在许多方面已经超过它能自我修复的极限。强可持续性不但在伦理层面上提出了我们“如何做好正确的事”这一
期刊
18 世纪英法启蒙思想家试图用力学研究人的本质,说人是机器,只是比动物多几个齿轮。如果说这种观点被我们视为无稽之谈,那么最近几十年的各种人学科技的突破,从人类基因全部解码到核磁共振成像对大脑活动的无损即时观察等等,无不令科学家坚信关于“人”的科学终于“成熟”了。1把目光放回国内,贺建奎“基因编辑婴儿”事件一经公开,尽管舆论哗然,质疑之声遍起,他本人仍然坚信“基因手术是治愈遗传性疾病和预防严重疾病的
期刊
2018年12月22日,“国际生态翻译学研究会中国生态文学与生态翻译学会”第三期工作坊在南京林业大学举行,主题为“新世纪生态文学的多维视野:研究与教学”,由外国语学院承办。参加工作坊的专家大多为国内生态文学、生态教育领域的知名学者,报告内容涉及新世纪生态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生态文学国别批评、生态批评实践探索以及生态教育与课程建设等议题,取得了令人欣喜的学术交流成果。  本次工作坊主要分为两大板块:一
期刊
摘 要:政治哲学和环境哲学是近年来国际学术界广泛讨论的新领域。人们认为以往仅仅探讨人与自然关系的环境哲学,与仅仅探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政治哲学之间没有明显的联系,但是实质上任何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都会需要或者涉及国家与国家之间、国家各组织内部的包括经济、社会权利关系等善品的重新分配。近年来政治哲学也逐渐将环境伦理及环境哲学纳入重点讨论议题;而政治哲学常常探讨的社会群体责任共担层面的平等又会在一定程度上
期刊
摘 要:自2015年起,中央一号文件均强调推进农产品期货、期权市场建设,积极引导涉农企业利用期货、期权管理市场风险,稳步扩大“保险+期货”试点。但是,在开展的过程中,这一模式仍然遇到了许多问题,如农户知识水平落后、参与意愿不强烈等。基于这一现状,本文结合2018年在黑龙江省海伦市海伦农场、北安市赵光农场和佳木斯市桦川县、桦南县的调研数据,运用有序Logistic模型研究农户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模型
期刊
摘 要:公众交往空间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激发城市活力的重要载体。城市综合性公园作为公共交往的媒介,其形态特征及属性等因素对于增加邻里交往、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笔者针对城市居民户外公众交往空间匮乏、城市邻里关系淡漠等问题,以漳州市景山公园规划设计为例,从公园整体使用空间布局、园内活动组织、单体空间形态、地域文化共鸣等方面探讨了促进公众交往的策略,以期为城市公园在改善公众交往方面提供相关思
期刊
2018年4月21日至22日,“自然辩证法与美丽中国建设”学术研讨会在江苏南京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和江苏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共同主办。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河海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南京交通学院、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长沙
期刊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学习《共产党宣言》和马克思诞辰主题发表重要讲话,高度评价马克思的卓越贡献和马克思主义的重大意义,指导我们深情致敬马克思和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回顾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和《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以来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20世纪、21世纪发生时代主题演变,在19世纪完成理论创立并开创科学社会主义运动改变人类社会文明轨迹,在20世纪与各国革命建设实践结合指引国际科学社
期刊
摘 要:在哈丁的“公地悲剧”与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视域中,如何摆脱搭便车的困境,促使每个行为主体的行动都沿着保护环境的轨道发展,这是环境治理必须直面的问题。“牛山之秃”是两千多年前中国版本的“公地悲剧”,先秦儒家从“牛山之秃”的经验教训,总结出一条普遍性的哲学道理:保持生命系统生生不息的状态关键在于“养”。那么如何使社会成员的行动引导到“养”的轨道上?从集体行动理论的视角看,先秦儒家的生态理论与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