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作者研究了:(1)早期瘤型麻风鼻粘膜含菌最多的部位,(2)鼻粘膜和皮损查菌的比较.方法:选初诊早期瘤型麻风病人以及未定类、界线类正向瘤型变化的患者100例.皮肤常规查菌最少6处,鼻粘膜查菌部位如下:(1)4处:距鼻孔3厘米的鼻中隔两侧和左右下鼻甲前端――45例;(2)8处:上述4处再加距鼻孔6厘米的鼻中隔两侧和左右下鼻甲――41例;(3)10处:上述8处再加左右中鼻甲――14例.有3例患者鼻中隔穿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研究了:(1)早期瘤型麻风鼻粘膜含菌最多的部位,(2)鼻粘膜和皮损查菌的比较.方法:选初诊早期瘤型麻风病人以及未定类、界线类正向瘤型变化的患者100例.皮肤常规查菌最少6处,鼻粘膜查菌部位如下:(1)4处:距鼻孔3厘米的鼻中隔两侧和左右下鼻甲前端――45例;(2)8处:上述4处再加距鼻孔6厘米的鼻中隔两侧和左右下鼻甲――41例;(3)10处:上述8处再加左右中鼻甲――14例.有3例患者鼻中隔穿孔,则取材于穿孔的下缘.全部用鼻粘膜刮取法查菌.
其他文献
作者使用0.5~1.0%争光霉素软膏(BLM-O)治疗37例皮肤恶性肿瘤,结果如下:1.癌前期17例(原位癌8例、老年性角化瘤2例、放射性角化病2例、阴部湿疹样癌3例、继发于着色性干皮病的赘疣状肿瘤2例),除阴部湿疹样癌外,全部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显效率87.5%以上,一般显效的病例经过2年以上观察未看到复发。2.皮肤癌12例,包括鳞状细胞癌7例,基底细胞癌5例,前者显效率为14.3%,后者为40%
近20年来深部真菌感染发病率增加,许多文献报告在某些特殊疾病如;淋巴网状系统和造血系统恶性疾病的基础上发生深部真菌感染.随着抗菌素、放射治疗、肾上腺皮质类固醇、免疫抑制剂和留置静脉导管使用的增加,某些深部真菌的入侵也增加了,因而成为系统疾病的一个不常见的病因.为了了解深部真菌感染的变化动向,作者对1963年至1973年10年期间的所有住院病人的深部真菌感染作一探讨性研究.
血清游离钙(CaF2+)被认为是影响细胞膜渗透性的生理活性部分。本文通过对CaF2+的测定以观察荨麻疹中钙的作用。
对日光过敏伴发感染性疾病的现象已认识多年。作者报导了一例局部日光性水痘。
作者报告一例男性患者,因双下肢静脉曲张进行手术。麻醉时,用橡皮膏固定插管于面部,同时手术切口等处也用绷带及橡皮膏固定(结果在绷带下皮肤发生了湿疹样反应)。3个月后,在面部发现一条带状色素脱失斑,在手术瘢痕周围及右前臂输液曾用橡皮膏固定之处,也发现同样带状色素脱失斑。
电子疗法(Electronthèrapie)可按预定要求剂量在指定范围内产生很均匀的照射,并对深部有选择性作用。此疗法的放射生物学作用似较其它物理疗法优越,其较强的治疗效果适用于损害已有扩展者。此外,患者对本疗法的耐受一般良好,组织修复功能甚佳。
论述血管炎的资料是使人混淆的,部分是由于以下事实:人们根据谁发现这些病、它们假定的发病机理、肉眼和/或显微镜形态学、或血管病变的有关临床表现等而给一些假定的疾病取以不同的病名。Copeman等曾充分阐明,用这些方法给血管炎疾患取名是没有用的。由于对有关血管炎症的特异性病因和机理的认识已有所积累,应采用更正确富有意义的病名以代替那些含义不清的名词,如变应性血管炎、超敏感性血管炎、白细胞破碎性血管炎、
早期麻风的诊断决非易事.许多作者特别强调瘤型麻风早期弥漫性浸润的不易识出.在医院的许多分科里反复地见有关于麻风诊断延误和困难的报告.本文报告8名麻风患者,诊断延误了几个月乃至多年,并对可能防止延误诊断的因素提出注意.
Shepard指出用少量活的麻风杆菌接种于许多鼠株的足垫后产生麻风杆菌有规律的局限性繁殖。新近研究证明,在接种大量麻风杆菌24小时后只能回收接种菌的30%。为阐明所接种的细菌的去向,作者用新收获的或在4℃贮存了数周的麻风杆菌、海鱼分枝杆菌和放射性硫化锝99胶体颗粒作了一系列回收试验。
皮质激素疗法改变了很多儿童皮肌炎病例的不良预后。但是,治疗的实际掌握仍然有困难。定期测定血清肌酶有助于指导治疗。患儿7岁,男。乏力,行走困难,面部红斑浸润。躯干和四肢水肿.肌肉萎缩,二肘关节肿胀,活动障碍。表情淡漠,说话缓慢,轻度呼吸困难。X线摄片示左小腿皮下有钙质沉着。肌电图示典型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