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没赶上电脑和网络,也没有机会领略美国大片,他们的童年多半在室外度过,经常是一帮孩子在外面疯跑,一天呼啦一下就过去了。说起弹玻璃球、捉迷藏、扔沙包、跳房子、挑冰糕棍儿这些游
戏,他们都有一肚子美好回忆。
廉价而简单的快乐
“我跟女儿最大的不同是,她们这代人的童年喜欢呆在家里,玩电脑,听MP3,而我们却是疯跑着在户外长大的。”39岁的陈列华,山东青岛人,上世纪70年代出生,当年她们那代人喜欢踢毽子、跳皮筋、跳房子、过家家,每一样都玩得乐此不疲。
“直到现在,每天傍晚,我还是喜欢下楼跳绳,小时候,能跳很多花样,那时,课间或课后就是一个跳皮筋,一直能跳到‘大举’,所谓‘大举’,就是两个孩子用手把皮筋高高举过头顶,我们飞腿将它从空中勾下,后来,大家都有点腿长身子短,可能跟每天勾皮筋有关。” 在陈列华的记忆中,最有意思的是皮筋的来源,废自行车内胎铰成细长条,或者牛奶瓶上束瓶口的皮筋,攒多了,一圈一圈串起来正好可以跳。
那个年代还没有大周末,父母一周要工作6天,孩子周六也要上学,只有周日是“解放日”,可尽情玩到天黑。家里如果有老人,炉子上永远用铁壶热着开水,微呼出啸声,角落里堆着大白菜,屋里没有暖气,烧饭也还没有煤气灶……孩子们独立或结伴出行,不需要接送。放学后,跳皮筋、扔沙包、跳房子,用粉笔在地上画上大方格,用护肤香脂盒做成“瓦儿”,大家开跳,将“瓦儿”趋至下一个格子,看谁不踩线最后占完整座“房子”。“房子”跳得好的同学,运动会上拿了跳远的名次,家长觉得这奖是玩出来的成果,回家后免不了要赏一支冰棍。
“每天这样跳,腿功自然练得好。常常是满头大汗,玩得几乎脱水,回家后拧开水龙头直接对饮,母亲说这样喝肚里容易生虫子,也顾不上太多,真渴啊。”陈列华说。
除了跳皮筋、跳房子,30多年前,城市大院里的男孩喜欢收藏烟盒,而女孩则是攒玻璃糖纸。当时,只有春节才能吃到杂拌儿糖,有的孩子还专门跑到印刷厂去捡废弃的糖纸。一张张五颜六色平整地夹在本里,闲时几个小伙伴一起欣赏并互换自己多余的,在那个物质贫瘠的年代,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在北京的大院里生活过十多年的王惠玲,童年在西城金奖大院8号度过。那时的功课并不很紧,下午放学后,几个女孩就在院里玩老鹰捉小鸡。其实,无非就是一个跑,老鹰永远要捉住最后一个,而鸡妈妈总是挡着道不让它捉到,闪避的功夫很快就练出来了。
那个年代,一般家庭都比较贫困,能保证吃好穿暖已是不易,给孩子买玩具几乎是天方夜谭。很多玩具就地取材由孩子亲手制作,这个过程本身便十分快乐。一把鸡毛、几条碎布、一根铁丝都可以做成玩具,于是就有了毽子、沙包、和铁环,这些简单的玩具,让那个年代的孩子玩得不亦乐乎。
户外的童年
“小时候我们最爱的是夏天,从吃完晚饭开始集合,每天疯玩到被父母一个个连名带姓喊回家。我从来没有独处过,周围几个女孩都是小辫子,急了就互相抓辫子,抓得再痛,也不留短发。因为当时的偶像是李铁梅。”陈列华说。
那时一般家里都没有电视,条件稍好的会有一个半导体收音机,闲聊是人们最基本的休闲方式。吃过晚饭,大人们拿着蒲扇坐在院门口山南海北胡侃,一大群孩子则出来捉迷藏,人人嗓门阔大,舍我能谁。
“那时的大院家家有一个小厨房,背后正好可以躲一个人,我们一般藏在那里,藏得次数多了,很容易便被找到,于是开始朝楼道钻,经常有父母出来乘凉,一开门喊一声,这孩子干嘛呢,很容易就暴露了。”陈列华回忆说。
农村的孩子,捉迷藏还有更好玩的花样。来自河南的王海涛老家在信阳农村,他们最喜欢的游戏是“八路军抓鬼子”。当年的电影多是抗战片,英雄是孩子心中的偶像。他们的道具是木头做的驳壳枪、木棍做的红缨枪,还要拴上红布条,条件好一点的,再安一个枪头,和真的红缨枪没什么两样。
两军对垒大多在晚饭后进行,以手心手背或“剪子包袱锤”决定谁当八路军和鬼子,场地多选在有隐蔽性的地方,比如生产队的粮仓、收粮食的场院等。那时的孩子都不愿当鬼子,人人向往八路军,“拿着手枪或红缨枪押着鬼子,他们举手投降,多威风啊!”某一天哪个孩子忽然有了一把塑料仿三八大盖的手枪,立刻被推为“司令”,简直是雄霸一方,神气坏了。
“那时没人呆在家里”,陈列华说。“如果某个小伙伴没来,一定是躺在床上在发烧。”只要大家能动,一定会聚在一起疯跑疯叫消耗能量。“童年的能量果然经得住耗,玩得累个半死,第二天又会活蹦乱跳。”
群体的童年
“一起玩的好处是,孩子们之间很容易相处,也很容易成为朋友。可是跳皮筋、跳房子等传统游戏,在社区已经很少看到了。”知春里街道干部赵冬梅说。“现在的孩子不怎么扎堆。”
“比如我们那时最喜欢的丢手绢游戏,要围很大一圈孩子。做丢手绢的那个人,通常有很大的成就感。被丢了手绢的孩子,要去徒劳地追一番,但也很幸福,现在的孩子,很少能团拢成这样一个大集体。”赵冬梅说。
因有相对空阔的自然空间,让户外疯跑成为可能。孩子们的耐力、体质和灵敏度都能保持不错的状态。“那时男孩爬树是小菜一碟,俗称‘小皮猴’,蹭蹭几下就上去了。农村孩子更厉害,我从小跟奶奶在乡间长大,亲眼见过猴子般灵巧的男孩。现在的空间越来越逼仄,即使有树,孩子们也没有爬一下的冲动。”赵冬梅说。
虽然拥有宽敞明亮的楼房和舒适无比的家居,陈列华却十分怀念简单、热闹、互相帮助、好像一家人的大院生活。“那个年代虽然清贫,却有着浓浓的人情。”现在住在单元房里,邻里之间很少走动,院子里相对寂静了很多,孩子的笑声也变得含蓄起来。
戏,他们都有一肚子美好回忆。
廉价而简单的快乐
“我跟女儿最大的不同是,她们这代人的童年喜欢呆在家里,玩电脑,听MP3,而我们却是疯跑着在户外长大的。”39岁的陈列华,山东青岛人,上世纪70年代出生,当年她们那代人喜欢踢毽子、跳皮筋、跳房子、过家家,每一样都玩得乐此不疲。
“直到现在,每天傍晚,我还是喜欢下楼跳绳,小时候,能跳很多花样,那时,课间或课后就是一个跳皮筋,一直能跳到‘大举’,所谓‘大举’,就是两个孩子用手把皮筋高高举过头顶,我们飞腿将它从空中勾下,后来,大家都有点腿长身子短,可能跟每天勾皮筋有关。” 在陈列华的记忆中,最有意思的是皮筋的来源,废自行车内胎铰成细长条,或者牛奶瓶上束瓶口的皮筋,攒多了,一圈一圈串起来正好可以跳。
那个年代还没有大周末,父母一周要工作6天,孩子周六也要上学,只有周日是“解放日”,可尽情玩到天黑。家里如果有老人,炉子上永远用铁壶热着开水,微呼出啸声,角落里堆着大白菜,屋里没有暖气,烧饭也还没有煤气灶……孩子们独立或结伴出行,不需要接送。放学后,跳皮筋、扔沙包、跳房子,用粉笔在地上画上大方格,用护肤香脂盒做成“瓦儿”,大家开跳,将“瓦儿”趋至下一个格子,看谁不踩线最后占完整座“房子”。“房子”跳得好的同学,运动会上拿了跳远的名次,家长觉得这奖是玩出来的成果,回家后免不了要赏一支冰棍。
“每天这样跳,腿功自然练得好。常常是满头大汗,玩得几乎脱水,回家后拧开水龙头直接对饮,母亲说这样喝肚里容易生虫子,也顾不上太多,真渴啊。”陈列华说。
除了跳皮筋、跳房子,30多年前,城市大院里的男孩喜欢收藏烟盒,而女孩则是攒玻璃糖纸。当时,只有春节才能吃到杂拌儿糖,有的孩子还专门跑到印刷厂去捡废弃的糖纸。一张张五颜六色平整地夹在本里,闲时几个小伙伴一起欣赏并互换自己多余的,在那个物质贫瘠的年代,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在北京的大院里生活过十多年的王惠玲,童年在西城金奖大院8号度过。那时的功课并不很紧,下午放学后,几个女孩就在院里玩老鹰捉小鸡。其实,无非就是一个跑,老鹰永远要捉住最后一个,而鸡妈妈总是挡着道不让它捉到,闪避的功夫很快就练出来了。
那个年代,一般家庭都比较贫困,能保证吃好穿暖已是不易,给孩子买玩具几乎是天方夜谭。很多玩具就地取材由孩子亲手制作,这个过程本身便十分快乐。一把鸡毛、几条碎布、一根铁丝都可以做成玩具,于是就有了毽子、沙包、和铁环,这些简单的玩具,让那个年代的孩子玩得不亦乐乎。
户外的童年
“小时候我们最爱的是夏天,从吃完晚饭开始集合,每天疯玩到被父母一个个连名带姓喊回家。我从来没有独处过,周围几个女孩都是小辫子,急了就互相抓辫子,抓得再痛,也不留短发。因为当时的偶像是李铁梅。”陈列华说。
那时一般家里都没有电视,条件稍好的会有一个半导体收音机,闲聊是人们最基本的休闲方式。吃过晚饭,大人们拿着蒲扇坐在院门口山南海北胡侃,一大群孩子则出来捉迷藏,人人嗓门阔大,舍我能谁。
“那时的大院家家有一个小厨房,背后正好可以躲一个人,我们一般藏在那里,藏得次数多了,很容易便被找到,于是开始朝楼道钻,经常有父母出来乘凉,一开门喊一声,这孩子干嘛呢,很容易就暴露了。”陈列华回忆说。
农村的孩子,捉迷藏还有更好玩的花样。来自河南的王海涛老家在信阳农村,他们最喜欢的游戏是“八路军抓鬼子”。当年的电影多是抗战片,英雄是孩子心中的偶像。他们的道具是木头做的驳壳枪、木棍做的红缨枪,还要拴上红布条,条件好一点的,再安一个枪头,和真的红缨枪没什么两样。
两军对垒大多在晚饭后进行,以手心手背或“剪子包袱锤”决定谁当八路军和鬼子,场地多选在有隐蔽性的地方,比如生产队的粮仓、收粮食的场院等。那时的孩子都不愿当鬼子,人人向往八路军,“拿着手枪或红缨枪押着鬼子,他们举手投降,多威风啊!”某一天哪个孩子忽然有了一把塑料仿三八大盖的手枪,立刻被推为“司令”,简直是雄霸一方,神气坏了。
“那时没人呆在家里”,陈列华说。“如果某个小伙伴没来,一定是躺在床上在发烧。”只要大家能动,一定会聚在一起疯跑疯叫消耗能量。“童年的能量果然经得住耗,玩得累个半死,第二天又会活蹦乱跳。”
群体的童年
“一起玩的好处是,孩子们之间很容易相处,也很容易成为朋友。可是跳皮筋、跳房子等传统游戏,在社区已经很少看到了。”知春里街道干部赵冬梅说。“现在的孩子不怎么扎堆。”
“比如我们那时最喜欢的丢手绢游戏,要围很大一圈孩子。做丢手绢的那个人,通常有很大的成就感。被丢了手绢的孩子,要去徒劳地追一番,但也很幸福,现在的孩子,很少能团拢成这样一个大集体。”赵冬梅说。
因有相对空阔的自然空间,让户外疯跑成为可能。孩子们的耐力、体质和灵敏度都能保持不错的状态。“那时男孩爬树是小菜一碟,俗称‘小皮猴’,蹭蹭几下就上去了。农村孩子更厉害,我从小跟奶奶在乡间长大,亲眼见过猴子般灵巧的男孩。现在的空间越来越逼仄,即使有树,孩子们也没有爬一下的冲动。”赵冬梅说。
虽然拥有宽敞明亮的楼房和舒适无比的家居,陈列华却十分怀念简单、热闹、互相帮助、好像一家人的大院生活。“那个年代虽然清贫,却有着浓浓的人情。”现在住在单元房里,邻里之间很少走动,院子里相对寂静了很多,孩子的笑声也变得含蓄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