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Wuyuan,a cute place
段庆利/图
“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那怀旧般的诗意。那里,但见蓝天、青山、碧水,小桥、流水、人家,粉墙、青砖、黛瓦,相映成趣。
它,就像是无数文人笔下的诗,小桥流水、山明水秀、恬淡宜人。有水的地方就有村子,有村子的地方就可以看见溪流。乡村小道两边飞檐翘角,灰瓦白墙的徽州民居,错落有致地镶嵌在修竹掩映的林间。
古屋白色的马头墙在晨光中渐渐清晰,墙角流淌的小溪带着你走向静静的街巷,脚下几百年的青石板依然光亮平整。北宋年间,或许有一个同现在一模一样的清晨,小村的先人就静静地走过这里。那脚步声绵绵不绝延续至今,才有了这个村庄绵延不绝的血脉传承。走过古井,走进古巷,走过古桥,走进古屋。八仙桌是清朝的,椅子是明朝的,堂屋里的土里土气的大水缸大概有100岁那么大。连村口春季开一次的桂花树,也傲霜迎娶了400年的春天。
“山间茅屋书声响,放下扁担考一场。”婺源,就像行进在久违了的历史风尘中,在青山里、在村道旁、在不经意中,一处年久的残壁断碣,一段弯曲的青石驿道,一棵苍翠的名木古树,一口青苔漫布的水泉深井,都有一个传说、一个典故。
“古来存圣迹,从此识前贤。”婺源历代文才辈出,代有名家。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明代爱国将士汪鋐,清代音韵学家江永,科学家齐彦槐,近代铁路工程专家詹天佑,现代医学家程门雪……,自宋至清,全县考取进士552人,仕宦2665人,历代文人学士著作3100多部:其中172部进入《四库全书》,7位名人入选《辞海》。有“中国县级第一馆”之称的婺源博物馆,珍藏商至清各类文物一万余件。傩舞、徽剧、茶道、抬阁、地戏等民间文化艺术绚丽多彩。
旅游攻略
D1 景德镇—婺源(87km,23元)—清华(34km,5元)—沱川(26km,5元),
D2 沱川—理坑(徒步,1km)――河西村(徒步,1km)继续宿“地主”余一甲家
D3 沱川—虹关(徒步,大概3个小时的路程)—官坑(大约两个小时的路程) —段薪水库—上晓起
D4 上晓起—下晓起(徒步两公里)—秋口李坑,宿李坑
D5 李坑—婺源(10km,4元)—景德镇(87km,23元)
婺源特产
婺源特产可以用四色概括:绿、红、黑、白。
绿:即绿茶,以“颜色碧而天然,回味香而浓郁,水叶清而润厚”著称的婺源绿茶,曾唐载《茶经》,宋称绝品,明清入贡,中外驰名。早在1915年就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1935年被美国《茶叶全书》赞为“中国绿茶品质的最优者”,1999年又荣获“99昆明世博会”金奖。现有茶园面积13万亩,年产茶叶10万担,其中低农残面积90%以上,经欧盟有机食品论证机构论证的“大鄣山”有机茶面积3万余亩。目前,全县有机茶面积、产量和出口量均居全国前列。
红:即中华荷包红鱼。集食用与观赏于一体的中华荷包红鱼,是国内外独特的鱼种,其色彩红艳,形似荷包,肉质细嫩,营养丰富,味道鲜美,为宴席珍肴。早在1985年就已被列入国宴,受到外国元首的赞赏。
黑:即龙尾砚。享有“砚国明珠”“石冠群山”等盛誉的龙尾砚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因婺源古隶歙州,故又称“歙砚”。龙尾砚自唐代问世后,历朝被定为贡品,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等历代名人都曾为龙尾砚撰文、写诗、填词、赋歌、记铭。香港商报评龙尾砚具有敦煌壁画传统,有六朝造象韵味。多次被选为外交礼品。
白:即江湾雪梨。因产地江湾,且果白如雪而名。据史载:明代婺源人从歙县引进梨苗,与当地野生棠梨嫁接而生。品种有“六月雪”“西降坞”“白梨”“苏梨”等多种。江湾雪梨不仅体大肉厚,皮薄核小,而且松脆香甜,汁多味美,入口消融,属果中珍品。
相关链接
婺源县建于唐朝开元28年(公元740年),境内林木葱郁、峰峦叠幢、峡谷深秀、溪流潺潺,奇峰、怪石、驿道、古树、茶亭、廊桥及多个生态保护小区构成了婺源美丽的自然景观。不论是在秋口镇、江湾镇、李坑村,还是在清华镇、虹关村、古村青林、山环水绕的水乡风情都让人感叹不已。
婺源又有“书乡”“茶乡”“山乡”“水乡”之称。商周相传属扬州之域,春秋为“吴楚分源”之地。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置婺源县,古属皖南徽州“一府六县”之一,是中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朱熹的故里,也是中国近代铁路之父詹天佑的桑梓。书乡婺源自古文风鼎盛,人才荟萃,历代名人遗迹较多,有“吴楚分源”界碑、春秋吴太子鸿墓、汉长沙王吴芮墓、南宋岳飞吟诗的花桥,还有李白、黄庭坚等名人游览时留下的遗迹。其中,以古文化、古建筑、古树群、古洞群为主的“四古风韵”著称。
段庆利/图
“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那怀旧般的诗意。那里,但见蓝天、青山、碧水,小桥、流水、人家,粉墙、青砖、黛瓦,相映成趣。
它,就像是无数文人笔下的诗,小桥流水、山明水秀、恬淡宜人。有水的地方就有村子,有村子的地方就可以看见溪流。乡村小道两边飞檐翘角,灰瓦白墙的徽州民居,错落有致地镶嵌在修竹掩映的林间。

古屋白色的马头墙在晨光中渐渐清晰,墙角流淌的小溪带着你走向静静的街巷,脚下几百年的青石板依然光亮平整。北宋年间,或许有一个同现在一模一样的清晨,小村的先人就静静地走过这里。那脚步声绵绵不绝延续至今,才有了这个村庄绵延不绝的血脉传承。走过古井,走进古巷,走过古桥,走进古屋。八仙桌是清朝的,椅子是明朝的,堂屋里的土里土气的大水缸大概有100岁那么大。连村口春季开一次的桂花树,也傲霜迎娶了400年的春天。
“山间茅屋书声响,放下扁担考一场。”婺源,就像行进在久违了的历史风尘中,在青山里、在村道旁、在不经意中,一处年久的残壁断碣,一段弯曲的青石驿道,一棵苍翠的名木古树,一口青苔漫布的水泉深井,都有一个传说、一个典故。
“古来存圣迹,从此识前贤。”婺源历代文才辈出,代有名家。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明代爱国将士汪鋐,清代音韵学家江永,科学家齐彦槐,近代铁路工程专家詹天佑,现代医学家程门雪……,自宋至清,全县考取进士552人,仕宦2665人,历代文人学士著作3100多部:其中172部进入《四库全书》,7位名人入选《辞海》。有“中国县级第一馆”之称的婺源博物馆,珍藏商至清各类文物一万余件。傩舞、徽剧、茶道、抬阁、地戏等民间文化艺术绚丽多彩。
旅游攻略
D1 景德镇—婺源(87km,23元)—清华(34km,5元)—沱川(26km,5元),
D2 沱川—理坑(徒步,1km)――河西村(徒步,1km)继续宿“地主”余一甲家
D3 沱川—虹关(徒步,大概3个小时的路程)—官坑(大约两个小时的路程) —段薪水库—上晓起
D4 上晓起—下晓起(徒步两公里)—秋口李坑,宿李坑
D5 李坑—婺源(10km,4元)—景德镇(87km,23元)
婺源特产
婺源特产可以用四色概括:绿、红、黑、白。
绿:即绿茶,以“颜色碧而天然,回味香而浓郁,水叶清而润厚”著称的婺源绿茶,曾唐载《茶经》,宋称绝品,明清入贡,中外驰名。早在1915年就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1935年被美国《茶叶全书》赞为“中国绿茶品质的最优者”,1999年又荣获“99昆明世博会”金奖。现有茶园面积13万亩,年产茶叶10万担,其中低农残面积90%以上,经欧盟有机食品论证机构论证的“大鄣山”有机茶面积3万余亩。目前,全县有机茶面积、产量和出口量均居全国前列。
红:即中华荷包红鱼。集食用与观赏于一体的中华荷包红鱼,是国内外独特的鱼种,其色彩红艳,形似荷包,肉质细嫩,营养丰富,味道鲜美,为宴席珍肴。早在1985年就已被列入国宴,受到外国元首的赞赏。
黑:即龙尾砚。享有“砚国明珠”“石冠群山”等盛誉的龙尾砚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因婺源古隶歙州,故又称“歙砚”。龙尾砚自唐代问世后,历朝被定为贡品,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等历代名人都曾为龙尾砚撰文、写诗、填词、赋歌、记铭。香港商报评龙尾砚具有敦煌壁画传统,有六朝造象韵味。多次被选为外交礼品。
白:即江湾雪梨。因产地江湾,且果白如雪而名。据史载:明代婺源人从歙县引进梨苗,与当地野生棠梨嫁接而生。品种有“六月雪”“西降坞”“白梨”“苏梨”等多种。江湾雪梨不仅体大肉厚,皮薄核小,而且松脆香甜,汁多味美,入口消融,属果中珍品。
相关链接
婺源县建于唐朝开元28年(公元740年),境内林木葱郁、峰峦叠幢、峡谷深秀、溪流潺潺,奇峰、怪石、驿道、古树、茶亭、廊桥及多个生态保护小区构成了婺源美丽的自然景观。不论是在秋口镇、江湾镇、李坑村,还是在清华镇、虹关村、古村青林、山环水绕的水乡风情都让人感叹不已。
婺源又有“书乡”“茶乡”“山乡”“水乡”之称。商周相传属扬州之域,春秋为“吴楚分源”之地。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置婺源县,古属皖南徽州“一府六县”之一,是中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朱熹的故里,也是中国近代铁路之父詹天佑的桑梓。书乡婺源自古文风鼎盛,人才荟萃,历代名人遗迹较多,有“吴楚分源”界碑、春秋吴太子鸿墓、汉长沙王吴芮墓、南宋岳飞吟诗的花桥,还有李白、黄庭坚等名人游览时留下的遗迹。其中,以古文化、古建筑、古树群、古洞群为主的“四古风韵”著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