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钙肥对水稻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来源 :安徽农学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lllik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水稻施用硅钙肥每穗实粒数增加5.33%,千粒重增加1.42%,农艺性状较好,水稻产量达592.03kg/667m2,增产7.77%。当土壤含硅(SiO2)水平与试验地含硅(SiO2)水平接近时,建议水稻施用20% SiO2硅钙肥,适宜用量为38kg/667m2,折纯SiO2 8kg/667m2。
  关键词:水稻;硅钙肥;农艺性状;产量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03-76-02
  硅是组成水稻的重要营养元素,水稻产量越高,施用氮肥越多,硅肥的需要量越大[1]。水稻充分吸收硅的叶片伸出角度小,叶呈直立型,叶片受光姿态好,可增强光合作用能力;能增强根部氧化力,能使可溶性的二价铁或锰在根表面氧化沉积,不至于因过量吸收而中毒;促进对其他养分的吸收;施用硅酸,水稻同化作用旺盛,干物质积累量大,从而稀释植物体内氮的浓度,表现为增强耐氮性;施硅酸肥料还可促使磷向穗部转移。缺硅水稻体内的可溶性氮和糖类增加,容易诱致菌类寄生而减弱抗病能力。还有的研究认为,茎叶中的硅酸化合物能对病原菌呈现某种毒性而减少危害。水稻生殖生长期如不能满足硅酸的供应,则易降低每穗粒数和结实率,严重时变成白穗[2]。为进一步研究水稻施硅元素肥料的适宜施用量及对水稻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2012年我们在龙田镇环陂村进行了水稻中微量元素肥料硅钙肥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选择在龙田镇环陂村庄屋庄某责任田进行,面积76671m2。试验地土质为粘壤土、团粒结构。土壤养分情况:有机质47.4g/kg、全氮2.5g/kg、碱解氮210.0mg/kg、全磷0.51g/kg、有效磷11.3mg/kg、全钾15.2g/kg、速效钾178.0mg/kg、pH值6.68;Cu 4.5mg/kg 、Zn 4.36mg/kg 、MgO 1.85mg/kg 、SiO2 134.2mg/kg。
  1.2 供试材料 供试材料为水稻,品种为深优9516。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3个处理:处理1:NPK+不施硅钙肥; 处理2:NPK+施硅钙肥38kg/667m2,折纯SiO2 8kg;处理3:NPK+施硅钙肥76kg/667m2,折纯SiO2 16kg。
  试验设3次重复,随机排列。小区面积20m2,插植规格1.587万棵/667m2,各小区基本苗数一致。小区之间用小田基分开,筑好田基后用尼龙薄膜覆盖包好,以防肥水渗漏[3]。
  1.4 栽培管理 播种期2012年3月4日,插植期4月1日,收获期7月12日,全生育期128d。肥料施用纯养分总量为纯N 10.0kg/667m2、P2O5 2.5 kg/667m2、K2 O 8.0 kg/667m2。肥料使用种类分别为46%尿素、12%过磷酸钙、60%氯化钾;硅肥为20% SiO2硅钙肥。施肥方法:氮肥分别为基肥40%、穗肥40%、粒肥20%;磷肥和中微量元素肥料在基肥时全部1次施下,钾肥分基肥和中期肥各50%施用。其它栽培措施按常规栽培进行管理,管理措施基本一致。
  1.5 调查方法 试验前采集土壤样品,分别检测pH值、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等及中微量元素。试验期间进行定期定点调查,每小区调查10株,每隔7d调查1次水稻生育进度等。收割前采集植株样品,每个小区选3棵有代表性的水稻,贴地割取地上部分,脱粒,将稻秆和稻谷分开。收割时各小区采用人工收获,记录各处理稻谷产量,并取样测定籽粒水分含量、含杂率。
  2 结果与分析
  数据整理见表1。数据统计分析采用LSD法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4]。从表1可以看出,处理2产量最高,为592.03kg/667m2,比处理1增产7.77%;处理3产量为568.03kg/667m2,排第2,比处理1增产3.4%;处理1产量549.36kg/667m2,最低,排第3。经LSD法差异性显著分析呈5%显著水平,处理2与处理1差异显著、与处理3差异不显著;处理3与处理1差异不显著。从农艺性状看,处理2的千粒重也明显优于处理1、处理3,分别增加0.4g、0.9g,增幅分别为1.42%、3.2%;处理2的每穗实粒数比处理1增加7.7粒,增幅5.33%,但结实率比处理1低4.57%。
  3 小结
  试验说明,水稻施用硅钙肥能增加每穗实粒数,提高千粒重,农艺性状好,提高水稻产量。当土壤含硅(SiO2)水平与试验地含硅(SiO2)水平接近时,建议水稻施用20% SiO2硅钙肥,适宜用量为38kg/667m2,折纯SiO2 8kg/667m2。
  参考文献
  [1]孟祥军.硅肥对水稻增产的作用[J].吉林农业,2009,12.
  [2]张巧珍.活性硅肥在水稻生产中的应用[J].农村科技,2008,6:20.
  [3] 广东省土壤肥料总站. 广东省2012年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田间肥效试验方案[Z]. 粤农土肥〔2012〕12号,2012.
  [4]区靖祥.田间试验设计[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其他文献
摘 要:对内质微网控失型复合肥和普通复合肥进行多点对比试验,以提高棉田肥料的利用率。结果表明:内质微网控失型复合肥具有节本、增产、增效的作用,且棉株前期不旺长,后期不早衰。  关键词:棉花;内质微网控失肥;肥效试验  中图分类号 S5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04-68-03  安徽棉花生产在全国棉花生产占有重要地位,而沿江棉区又是安徽主产棉区,该区植棉面积占全
期刊
摘 要:通过对纯竹林、纯松林、松林占50%~70%的松阔混交林、松林占20%的阔松混交林和纯阔叶林等5种森林类型进行昆虫种类的调查,分析了5种森林类型昆虫生物多样性指数,提出了用昆虫生物多样性指数作为森林健康程度的参考指标之一。  关键词:森林健康;昆虫;生物多样性;指标  中图分类号 Q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07-53-05  “森林健康”是欧美国家学者在
期刊
摘 要:对15个晚粳稻新品种(系)进行单晚栽培筛选,并用灰色评判法对产量等8项性状进行综合评判。结果表明:丙10-30、秀水134灰色综评值G>0.80,为优级;丙10-709(糯)、丙11-135、丙09-03(早)、丙11-121等4个品种的G值介于0.75~0.80,为良级;丙11-701、丙11-139、丙11-05、丙09-03(迟)等4个品种的G值介于0.70~0.749,为中级;11
期刊
摘 要:在分析园艺专业园艺植物保护学虫害部分实验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以培养园艺专业学生综合实验能力、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为指导思想,探讨园艺植物保护学虫害部分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的途径。  关键词:园艺;昆虫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07-162-02  园艺植物保护学是一门内容庞杂的学科,课程分病害部分和虫害部分,两部分又分设课堂
期刊
摘 要:花生单粒种植下不同群体密度,荚果产量差异明显。中熟大花生(铁引花一号)和早熟小花生(白沙1016)单粒种植适宜群体密度分别为8 000~11 000株/667m2和10 000~14 000株/667m2,在一定范围内,密度增加,单株果数减少,饱果率提高,适当增加群体密度,有利于花生高产优质。单位面积果数与单株产童关系密切,对产量形成贡献大,高产栽培应特别注意发挥这一性状的增产潜力。  关
期刊
摘 要:以橙皮苷和柚皮苷为研究对象,考察了黄酮类化合物对银鱼的保鲜效果。通过对pH值、挥发性盐基氮(TVB-N)、硫代巴比妥酸值(TBA)、细菌总数、感官品质等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橙皮苷和柚皮苷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和抗氧化活性,能有效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及延缓脂肪氧化,延缓鱼肉pH值、TVBN值、TBA值以及菌落总数的升高,是理想的鱼类保鲜剂。  关键词:黄酮类化合物;橙皮苷;柚皮苷;银鱼;保鲜  中图
期刊
摘 要:根据环境工程专业本科微生物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教学改革实践,以培养综合能力与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从对微生物实验课程的认识、实验教学计划、实验内容、考核评价方法等几方面对环境工程专业微生物实验教学进行改革与探索,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04
期刊
摘 要:莆系11是莆田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以汕油71作母本,伏花生作父本,通过杂交选育而成的多粒型花生,具有早熟、优质、外形美观等特点。莆系11在福建省花生区的水田、旱地皆适宜种植,作为食用型花生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菌系11在栽培过程中应适时旱播、合理密植、按需代控、科学施肥并加强田管。  关键词:多粒花生;莆系11;选育;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6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
期刊
摘 要:从果实经济性状、生长结果习性、物候期、适应性及抗逆性等几个方面总结了晚秋黄梨在周口地区的引种表现,并从建园、整形修剪、花果管理、肥水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几个方面阐述了晚秋黄梨的主要栽培技术。  关键词:晚秋黄梨;引种表现;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6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07-101-02  晚秋黄梨,原名廊坊08号梨,由河北省廊坊市农林科学院选育
期刊
摘 要:淮河流域作为全球变化的敏感区域,分析其植被生产力变化特征具有重要意义。基于EOS/MODIS卫星遥感资料,对安徽淮河流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变化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0-2006年安徽淮河流域年平均NPP为336.62gc/m2,其中,2004年NPP最大,为380.73gc/m2,2000年最小,为298.76gc/m2;根据年NPP分布显示,淮河以南地区的植被生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