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4)
摘 要: 伦理与道德是西方管理类专业教学的热点,也是近年来我国管理专业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本文通过对伦理与道德概念的中外词源探究,以及理论观念发展与理论要素的辨析,从而修正了管理学界在概念与理论中的一些分歧与误传,并对如何创新管理学教材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道德观念与理论 中西比较辨析 教学启发
道德(ethics)是西方管理学中一个比较热点的章节,我国的管理学教科书中,道德(伦理)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除此之外,学术界一般将道德和伦理混用,不但造成了概念上的模糊不清,而且使目前的道德伦理研究陷入了误区。基于此,有必要对伦理和道德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引起管理学专业研究与教学人员的重视。同时对《管理学》教材中的不足做弥补。
一、伦理和道德的中西词源探究
从古汉语开始探究,伦理和道德各是两个字。“伦”原意是“常”和“类”,“常”的意思是“恒”和“久”,这就是规律、规则。在《论文解字》中,“伦”的意思是“辈”,“类”,延伸为顺序、条理。因此,“伦”实际上是指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应该遵循的规则。“理”放在“伦”字后,实际上是日式汉语中同义词复例的结果,现代汉语取其道理、规律、原则等释义,并结合了“伦”与人有关的内涵,形成了“伦理”一词。“道”,在古汉语中是“路”的意思,引申为道理、事理等释义。就“德”而言,古人云:“行道,有得于心,谓之德。”也就是说,“德”是对“道”的内心感悟。将“道德”二字放在一起,也是日式汉语的发明,现代汉语的借用。在现代汉语中,道德成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它通过社会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5年·北京),“道德”一词则完全改变了古汉语的意思,定义为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因此,从现代汉语的词义内涵上看,伦理和道德两个词基本上可以认为是同义词或近义词。
如果细加考究,二者又是有区别的,伦理主要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各种道德规则,其他部分不是伦理的范畴。即,伦理是道德的组成部分,道德是在伦理基础上的扩展。道德除了规范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关系外,还规范了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人与社会、人与国家、组织与社会、组织与国家等方面的关系。虽然伦理和道德都是通过社会的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但道德约束比伦理约束要来得宽松。需要指出的是,伦理和道德作为现代汉语所赋予的内涵进入中国社会时间很短,而且是在中国社会的更替变更期间,所以,其内涵还没有被广大人民接受,传统文化中的伦和德行等内涵却有比较广和深的影响,这造成了人们对这两个词理解上的混乱。
在英文词源方面,现行教材经常将ethic翻译成伦理、道德规范。同时,将moral作为名词时译成道德。在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2004年版)中,其释义:
ethic:“a general idea or belief that influence people’s behaviour and attitudes”
影响人们行为和态度的思想和信念
ethics:“moral rules or principles of behaviour for deciding what is right and wrong”
用于决定对和错/是和非的行为原则和规范
moral (n):“principles or standards of behaviour, especially in matter of sex”
名词:好行为的标准或原则,特别是性行为
moral (adj):“connected with the principles of what is right and wrong behaviour, and with the difference between good and evil”
形容词:行为对和错/是和非的原则,也是区别善和恶的原则
从上面的释义中可以看出,ethic和moral的内涵与现代汉语的伦理与道德有相当多一致的地方,但也有不少不同的地方。首先,它们都是针对人的行为和态度的规范,但英文更着眼于对和错的基点。其次,moral似乎更接近汉语伦理的内涵,主要是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原则,在对和错之外,还增加了善和恶的区别。但总的说来,这两个词翻译成道德比翻译成伦理更符合现代汉语的释义内涵。
二、中西伦理道德观念在经营活动中的比较
(一)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与经济活动有关的观点
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观主要是“伦”,也就是中国古代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基本准则。虽然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各派思想家提出了丰富的伦理思想和细密的行为规范,但就民众认可并且广为影响人们行为的主要观点是儒家概括出的仁、义、礼、智、信五个字,也称“五常”。
儒家的“重义轻利”的伦理道德观念对中国传统商业道德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围绕这种思想学说,商人们在实践中形成了许多寓意深刻的格言,这些格言薪火相传。虽然“仁”、“义”与“利”是相对立的,但这并不是说,在经济活动中完全忽视利。也就是说,经济活动中图谋利益是正常的,但不能采取违法和不道德的手段牟取“不义之财”。更重要的是要善于根据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取予合时,公平交易,善于經营。“信”在五常中被认为是立人修业之本,而我们今日所言之诚信,在传统伦理道德观念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诚”更趋向于本体论意义上的天道和伦理学意义上的为人之道,或者通俗地说,是人的内心道德水准的一种修炼。而“信”则是一个人的外在行为准则,他所关心的是自己的言行对他人的影响及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中国古代的企业在经营中把儒家的“信”演化成一系列经营理念和道德信条即取信于民是万利之本,可以提升企业的口碑。 (二)西方近现代与经济活动有关的道德观点
新教道德观在资本主义的发展初期和中期起到了非常大的精神作用。但在资本主义发展到当代,对物质产品和财富的追求已和天职观念产生了冲突,西方社会的道德观念相应地发展成以下几个主要观点:
(1)双大道德观(utilitarian concept),其在国内通常译为功利主义观。但是,该词的英文内涵主要是效用、实用和为绝大多数人获取利益的行为。在达夫特[1]的《管理学》第7版、罗宾斯与柯尔特[2]的《管理学》第7版中对其定义都明确地指出:“这是一种能为行为所及的绝大多数人带来最大利益的道德观。”同时,在使用这个观点时,主要考虑的影响是直接的行为所及人群。一般情况下,不太多地考虑那些间接受影响的人群。
(2)个体自由道德观(individualism concept)指出,在不触犯法律和他人利益的前提下,个体的自由应该受到尊重,这是西方价值观中的重要元素。在英文中,individualism有两层含义:一是在思想和行为上不盲从他人;二是在信念上认为人应该有最大限度的个人自由。
这里要注意的是,不要误解个体自由观在鼓励和支持人们获取短期的个人利益,因为在今天这样一个高度组织化的社会里,这种追逐短期个人利益的行为是很难实现的。反之,每个人都追求最佳的长期利益,最终会导致更大的善果。
(3)正义道德观(justice concept)认为,经济生活中的决策和行为必须建立在平等、公平和公正的标准上。对于管理者来说,分配公正、秩序公正和赔偿公正三种正义道德观要认真对待[2]。其中,分配公正是指员工待遇的决定因素是和组织目标和任务相关的个人技能、经验、绩效或职责,而不是其他无关的特质;秩序公正是指规章制度应该明确表述,并在实施过程中应该保持一致性和公平性;赔偿公正是指个体如果受到由于团体责任造成的损害,那么理应得到损失赔偿。
三、企业道德责任与管理道德
企业的道德责任是以组织与组织、组织与个人、组织与社会之间诸多关系中对与错、是与非的评定做出行为规范。那么,如何判定对与错、是与非就成为一个关键问题。不同的企业对道德责任有不同的认知和态度,由此产生的行为就会引发“企业道德不应该是企业经济运行和企业管理活动中的‘价值附加’,而应成为企业管理素质内在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的定位,管理道德才可能也应该成为管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3]。
什么是管理道德?在国内外的教科书中都没有明确的定义,因为道德因素太多,也太复杂,但是,可以借鉴管理大师德鲁克先生的“绝不明知其害而为之”(primum non nocere)给其下一个定义[4]。管理道德是一个组织的管理群体在实施管理职能中将道德范畴内的原则和价值观作为组织进行管理时的强制力量,从而规范组织的内、外部行为。除了应该给出管理道德的定义外,管理教学还应该包括管理道德的特征和主要影响要素的重要内容。
(一)管理道德的特征
1.管理道德是一种制度性、体制性的力量。管理道德的实施者是一个管理群体。虽然违背管理道德的行为常是某个管理者所做出的,但这并不能就定义说管理道德的实施者是作为管理者的个体。因为不管是企业的规章制度、组织架构还是价值观和领导力风格,都是企业根据法律和道德观念所形成的。
2.管理道德是责任感和以人为本理念的体现。虽然,责任感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属于精神范畴,但在管理职能的实施中,有很多矛盾与责任、以人为本观念有关。在这些冲突中,承担责任可能意味着经济损失。但是,整个企业责任体系是否形成,人本理念是否以各种形式落地,都是衡量一个企业管理道德的标尺。
3.在管理职能实现的过程中真正做到“明知其害而不为”。管理职能的实现离不开规章制度和各种管理模式和方法。在使用各种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时,都要有“明知其害而不为”的道德观念。真正做到这一点,不但要求企业的管理群体和全体员工自律,还要求企业管理群体和全体员工要互相他律。
(二)管理道德的影响因素
管理道德的具体影响因素很多,也很复杂,但概括起来,包括两大类:人和组织。人指的是参与管理的管理群体和与其一起工作的人,组织则是指管理群体所在的组织。
1.个人的因素。首先是道德层次发展阶段。在个人处于道德发展的三个层次和六个阶段中的较高水平时,其越不受外部因素的影响[2]。管理者的道德层次将直接影响到管理决策、人际关系的处理和诚信经营程度。当下属认为做好工作是“天职”,勤业敬业是自己职业应有的道德时,授权管理和团队管理就能取得好的效果。其次是个人品质因素。一个管理者为人正直、尊重他人、遵守规范,具有社会公德,他就不会因个人情绪和其他想法而影响组织利益。对于企业员工而言,个人品质中最重要的是诚信和道德的自觉性。诚信和道德自觉性越提升,其和道德层次较高的管理者的匹配度就越高。
2.组织因素
包括组织机构和组织文化。组织机构对管理道德的影响是非常直接和巨大的。试想,一个组织内如果没有必要的权力制衡和监督,没有明确的道德规范,没有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考核和薪酬制度,那么企业如何能够将道德作为内在素质?组织文化中,有关道德价值观念的建立和普及,也是提高企业道德素质,减少不道德管理行为的重要工具。从这个意义上讲,组织因素应该必须成为管理道德建设的重点。
四、相关结论与教学启发
一是把ethics和moral译成道德比译成伦理更符合这两个词的现代汉语内涵和人们对这两个词的传统理解。因而,在教学中要明确,ethics和moral只是强调行为的规范和原则,而没有强调行为的主体和行為的范围。这就是现代汉语道德的“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准则和规范”的内涵。
二是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不但在历史上而且在近现代对经济活动都影响巨大。由于儒家长期将伦理道德作为一种道德理想而存在,离现实太远,大多数人在实际经济生活中难以做到。因此,这种伦理道德就成为一种需要长期教化和修炼才能达到的理想境界,而大多数商务人士很难在实际经济活动中践行。
三是西方的伦理道德观念将道德理想和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宗教、个性自由、权利等精神活动联系起来,较好地缓和了道德、理想与实践之间的关系。但不可否认,西方伦理道德观念在经济发展中常常被人们对物质产品和利润的追求所冲破,曾出现“企业非道德经营”的流行期。虽然这种价值观不再是主流,但常常会在当今的经济活动中看到它的影子。
四是管理道德来源于企业对道德的认知和态度,它的本质是“绝不明知其害而为之”。作为概念,管理道德在教学中应该进一步明确定义在一个组织的管理群体在实施管理职能中将道德范畴内的原则和价值观作为组织进行管理时的强制力量,从而规范好组织的内、外部行为。
参考文献:
[1]Daft R L. Management[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2]Robbins S P,Coulter M. Management[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周三多,陈传明,鲁明泓.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
[4]彼得·德鲁克,著.王永贵,译.管理:使命、责任、实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与绩效评价研究”(2016SJB630023)。
摘 要: 伦理与道德是西方管理类专业教学的热点,也是近年来我国管理专业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本文通过对伦理与道德概念的中外词源探究,以及理论观念发展与理论要素的辨析,从而修正了管理学界在概念与理论中的一些分歧与误传,并对如何创新管理学教材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道德观念与理论 中西比较辨析 教学启发
道德(ethics)是西方管理学中一个比较热点的章节,我国的管理学教科书中,道德(伦理)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除此之外,学术界一般将道德和伦理混用,不但造成了概念上的模糊不清,而且使目前的道德伦理研究陷入了误区。基于此,有必要对伦理和道德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引起管理学专业研究与教学人员的重视。同时对《管理学》教材中的不足做弥补。
一、伦理和道德的中西词源探究
从古汉语开始探究,伦理和道德各是两个字。“伦”原意是“常”和“类”,“常”的意思是“恒”和“久”,这就是规律、规则。在《论文解字》中,“伦”的意思是“辈”,“类”,延伸为顺序、条理。因此,“伦”实际上是指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应该遵循的规则。“理”放在“伦”字后,实际上是日式汉语中同义词复例的结果,现代汉语取其道理、规律、原则等释义,并结合了“伦”与人有关的内涵,形成了“伦理”一词。“道”,在古汉语中是“路”的意思,引申为道理、事理等释义。就“德”而言,古人云:“行道,有得于心,谓之德。”也就是说,“德”是对“道”的内心感悟。将“道德”二字放在一起,也是日式汉语的发明,现代汉语的借用。在现代汉语中,道德成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它通过社会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5年·北京),“道德”一词则完全改变了古汉语的意思,定义为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因此,从现代汉语的词义内涵上看,伦理和道德两个词基本上可以认为是同义词或近义词。
如果细加考究,二者又是有区别的,伦理主要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各种道德规则,其他部分不是伦理的范畴。即,伦理是道德的组成部分,道德是在伦理基础上的扩展。道德除了规范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关系外,还规范了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人与社会、人与国家、组织与社会、组织与国家等方面的关系。虽然伦理和道德都是通过社会的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但道德约束比伦理约束要来得宽松。需要指出的是,伦理和道德作为现代汉语所赋予的内涵进入中国社会时间很短,而且是在中国社会的更替变更期间,所以,其内涵还没有被广大人民接受,传统文化中的伦和德行等内涵却有比较广和深的影响,这造成了人们对这两个词理解上的混乱。
在英文词源方面,现行教材经常将ethic翻译成伦理、道德规范。同时,将moral作为名词时译成道德。在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2004年版)中,其释义:
ethic:“a general idea or belief that influence people’s behaviour and attitudes”
影响人们行为和态度的思想和信念
ethics:“moral rules or principles of behaviour for deciding what is right and wrong”
用于决定对和错/是和非的行为原则和规范
moral (n):“principles or standards of behaviour, especially in matter of sex”
名词:好行为的标准或原则,特别是性行为
moral (adj):“connected with the principles of what is right and wrong behaviour, and with the difference between good and evil”
形容词:行为对和错/是和非的原则,也是区别善和恶的原则
从上面的释义中可以看出,ethic和moral的内涵与现代汉语的伦理与道德有相当多一致的地方,但也有不少不同的地方。首先,它们都是针对人的行为和态度的规范,但英文更着眼于对和错的基点。其次,moral似乎更接近汉语伦理的内涵,主要是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原则,在对和错之外,还增加了善和恶的区别。但总的说来,这两个词翻译成道德比翻译成伦理更符合现代汉语的释义内涵。
二、中西伦理道德观念在经营活动中的比较
(一)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与经济活动有关的观点
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观主要是“伦”,也就是中国古代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基本准则。虽然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各派思想家提出了丰富的伦理思想和细密的行为规范,但就民众认可并且广为影响人们行为的主要观点是儒家概括出的仁、义、礼、智、信五个字,也称“五常”。
儒家的“重义轻利”的伦理道德观念对中国传统商业道德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围绕这种思想学说,商人们在实践中形成了许多寓意深刻的格言,这些格言薪火相传。虽然“仁”、“义”与“利”是相对立的,但这并不是说,在经济活动中完全忽视利。也就是说,经济活动中图谋利益是正常的,但不能采取违法和不道德的手段牟取“不义之财”。更重要的是要善于根据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取予合时,公平交易,善于經营。“信”在五常中被认为是立人修业之本,而我们今日所言之诚信,在传统伦理道德观念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诚”更趋向于本体论意义上的天道和伦理学意义上的为人之道,或者通俗地说,是人的内心道德水准的一种修炼。而“信”则是一个人的外在行为准则,他所关心的是自己的言行对他人的影响及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中国古代的企业在经营中把儒家的“信”演化成一系列经营理念和道德信条即取信于民是万利之本,可以提升企业的口碑。 (二)西方近现代与经济活动有关的道德观点
新教道德观在资本主义的发展初期和中期起到了非常大的精神作用。但在资本主义发展到当代,对物质产品和财富的追求已和天职观念产生了冲突,西方社会的道德观念相应地发展成以下几个主要观点:
(1)双大道德观(utilitarian concept),其在国内通常译为功利主义观。但是,该词的英文内涵主要是效用、实用和为绝大多数人获取利益的行为。在达夫特[1]的《管理学》第7版、罗宾斯与柯尔特[2]的《管理学》第7版中对其定义都明确地指出:“这是一种能为行为所及的绝大多数人带来最大利益的道德观。”同时,在使用这个观点时,主要考虑的影响是直接的行为所及人群。一般情况下,不太多地考虑那些间接受影响的人群。
(2)个体自由道德观(individualism concept)指出,在不触犯法律和他人利益的前提下,个体的自由应该受到尊重,这是西方价值观中的重要元素。在英文中,individualism有两层含义:一是在思想和行为上不盲从他人;二是在信念上认为人应该有最大限度的个人自由。
这里要注意的是,不要误解个体自由观在鼓励和支持人们获取短期的个人利益,因为在今天这样一个高度组织化的社会里,这种追逐短期个人利益的行为是很难实现的。反之,每个人都追求最佳的长期利益,最终会导致更大的善果。
(3)正义道德观(justice concept)认为,经济生活中的决策和行为必须建立在平等、公平和公正的标准上。对于管理者来说,分配公正、秩序公正和赔偿公正三种正义道德观要认真对待[2]。其中,分配公正是指员工待遇的决定因素是和组织目标和任务相关的个人技能、经验、绩效或职责,而不是其他无关的特质;秩序公正是指规章制度应该明确表述,并在实施过程中应该保持一致性和公平性;赔偿公正是指个体如果受到由于团体责任造成的损害,那么理应得到损失赔偿。
三、企业道德责任与管理道德
企业的道德责任是以组织与组织、组织与个人、组织与社会之间诸多关系中对与错、是与非的评定做出行为规范。那么,如何判定对与错、是与非就成为一个关键问题。不同的企业对道德责任有不同的认知和态度,由此产生的行为就会引发“企业道德不应该是企业经济运行和企业管理活动中的‘价值附加’,而应成为企业管理素质内在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的定位,管理道德才可能也应该成为管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3]。
什么是管理道德?在国内外的教科书中都没有明确的定义,因为道德因素太多,也太复杂,但是,可以借鉴管理大师德鲁克先生的“绝不明知其害而为之”(primum non nocere)给其下一个定义[4]。管理道德是一个组织的管理群体在实施管理职能中将道德范畴内的原则和价值观作为组织进行管理时的强制力量,从而规范组织的内、外部行为。除了应该给出管理道德的定义外,管理教学还应该包括管理道德的特征和主要影响要素的重要内容。
(一)管理道德的特征
1.管理道德是一种制度性、体制性的力量。管理道德的实施者是一个管理群体。虽然违背管理道德的行为常是某个管理者所做出的,但这并不能就定义说管理道德的实施者是作为管理者的个体。因为不管是企业的规章制度、组织架构还是价值观和领导力风格,都是企业根据法律和道德观念所形成的。
2.管理道德是责任感和以人为本理念的体现。虽然,责任感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属于精神范畴,但在管理职能的实施中,有很多矛盾与责任、以人为本观念有关。在这些冲突中,承担责任可能意味着经济损失。但是,整个企业责任体系是否形成,人本理念是否以各种形式落地,都是衡量一个企业管理道德的标尺。
3.在管理职能实现的过程中真正做到“明知其害而不为”。管理职能的实现离不开规章制度和各种管理模式和方法。在使用各种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时,都要有“明知其害而不为”的道德观念。真正做到这一点,不但要求企业的管理群体和全体员工自律,还要求企业管理群体和全体员工要互相他律。
(二)管理道德的影响因素
管理道德的具体影响因素很多,也很复杂,但概括起来,包括两大类:人和组织。人指的是参与管理的管理群体和与其一起工作的人,组织则是指管理群体所在的组织。
1.个人的因素。首先是道德层次发展阶段。在个人处于道德发展的三个层次和六个阶段中的较高水平时,其越不受外部因素的影响[2]。管理者的道德层次将直接影响到管理决策、人际关系的处理和诚信经营程度。当下属认为做好工作是“天职”,勤业敬业是自己职业应有的道德时,授权管理和团队管理就能取得好的效果。其次是个人品质因素。一个管理者为人正直、尊重他人、遵守规范,具有社会公德,他就不会因个人情绪和其他想法而影响组织利益。对于企业员工而言,个人品质中最重要的是诚信和道德的自觉性。诚信和道德自觉性越提升,其和道德层次较高的管理者的匹配度就越高。
2.组织因素
包括组织机构和组织文化。组织机构对管理道德的影响是非常直接和巨大的。试想,一个组织内如果没有必要的权力制衡和监督,没有明确的道德规范,没有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考核和薪酬制度,那么企业如何能够将道德作为内在素质?组织文化中,有关道德价值观念的建立和普及,也是提高企业道德素质,减少不道德管理行为的重要工具。从这个意义上讲,组织因素应该必须成为管理道德建设的重点。
四、相关结论与教学启发
一是把ethics和moral译成道德比译成伦理更符合这两个词的现代汉语内涵和人们对这两个词的传统理解。因而,在教学中要明确,ethics和moral只是强调行为的规范和原则,而没有强调行为的主体和行為的范围。这就是现代汉语道德的“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准则和规范”的内涵。
二是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不但在历史上而且在近现代对经济活动都影响巨大。由于儒家长期将伦理道德作为一种道德理想而存在,离现实太远,大多数人在实际经济生活中难以做到。因此,这种伦理道德就成为一种需要长期教化和修炼才能达到的理想境界,而大多数商务人士很难在实际经济活动中践行。
三是西方的伦理道德观念将道德理想和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宗教、个性自由、权利等精神活动联系起来,较好地缓和了道德、理想与实践之间的关系。但不可否认,西方伦理道德观念在经济发展中常常被人们对物质产品和利润的追求所冲破,曾出现“企业非道德经营”的流行期。虽然这种价值观不再是主流,但常常会在当今的经济活动中看到它的影子。
四是管理道德来源于企业对道德的认知和态度,它的本质是“绝不明知其害而为之”。作为概念,管理道德在教学中应该进一步明确定义在一个组织的管理群体在实施管理职能中将道德范畴内的原则和价值观作为组织进行管理时的强制力量,从而规范好组织的内、外部行为。
参考文献:
[1]Daft R L. Management[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2]Robbins S P,Coulter M. Management[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周三多,陈传明,鲁明泓.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
[4]彼得·德鲁克,著.王永贵,译.管理:使命、责任、实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与绩效评价研究”(2016SJB63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