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是风雪中的赶路人
因为相遇
融化了彼此肩头的雪花
若我看倦了风景
走倦了路
你是否愿意变作酒色石头
让我把悲喜靠一靠
等你来相逢
新媒体·冰融
有人说,新媒体时代让人们不再关心内心的情感。人们听自己的音乐,阅读各自关注的微信公众号,这些被“网络圈养”的人们,仿佛日渐麻木。
满大街都是神色冷淡的年轻人,上班族眼眸疲累,半身烟火半身冰雪,学生们背着如山重的书包,黑眼圈比窗外的夜色还要深浓。他们塞着耳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
有一天,这个沉默的世界发生了一点不同:杭州地铁上突然印刷了一些短句。
“哭着吃过饭的人,是能坚强走下去的人。”
“最后一节语文课,老师听写,写的是全班人的名字。”
“那年上初中,夏天是好漫长的,西瓜是吃不完的,作业是最后两天才写完的。”
揉着眼睛的学生放下了双手,靠着墙的上班族捂住了嘴。他们突然回想起一些画面:背井离乡时,孤身走入异乡的风雪,看着欢喜的人潮,对电话里的父母笑言自己还好;考试失误时,怀着不为人知的恐惧独自去食堂点份饭,把咸和辣混着泪一起咽下;毕业离别时,说不出再见,心里发狠要记住每个人的脸,却在时光呼啸中,把它们遗忘在角落。
这点“不同”,是某个音乐软件团队的创意,将歌曲下的热门评论一一筛选,选取其中一部分,印刷在人来人往的地铁站里。他们无意煽情,却将人心蓦然击中——正是因为这些平常人的平凡感受,才最容易将日常与生活碎片燃起温度。
谁说新媒体是情感的隔绝器,只要运用得好,它也可以是一滴温水。不轻不重,只“滴答”一声,就能融化第一块冰。
新媒体·温暖
在众人的喜怒哀乐中,最容易被人忽略的,是少年的情感。面对少年的惆怅,成年人往往会嗤之以鼻:“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或以“你是个学生,要以学业为重,其他的只是想太多”来选择性忽略。其实,在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内心的情感归宿往往是最需要社会关注的课题。
他们的悲喜虽不厚重,虽很细微,却仍需承担。他们需要一个角落,倾诉日常生活中似水微澜的情绪。
当现实社会很难给少年塑造这样一个地方时,新媒体悄然“站”出来,创建了众多符合少年心情的“交流社区”,比如“兴趣部落”,比如“微社区”。
少年多敏感,同龄人聚集的地方,无疑是打开心扉的好选择。
“唉,最近学业压力太大,整个人都不好了。”他们小声抱怨。
“别气馁啊,给自己加加油,你可以的!我前段时间和你一样,挺过去就好了。”有人这样回复。
“要去新的学校了,好茫然啊。”
“别紧张,握起拳头大步向前走,要知道,更好的未来在等着你呢!”有人这样开导。
同龄人总是最懂彼此的心思,不经意的一句鼓励,就能让他们获得前进的动力。也许,当少年长大后,会觉得这些悲伤都不值一提,会觉得这些心酸在成年后遇到的苦难面前,显得有些矫情。但此时此刻,它却是切肤之痛。若有个角落能让他们的痛缓一缓,让他们的愁轻一轻,便是这成长过程中不可多得的温暖。
新媒体·养分
在任何时候,一种元素如果被社会广泛认同,那它一定具备能引起大家产生共情的特點。但是,如果仅是单纯的情感表达,并不能让大家长久地被吸引。生活在继续,成长也在继续,对少年来说,除了自身情感诉求之外,仍有很多值得追求的事物。少年不仅仅需要一个情感的倾诉口,还需要成长的营养,需要找到一个地方,能汲取这个世界的优秀养分。
新媒体运营者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为少年们打开成长的窗口。例如微信中,不少微信公众号推出自己的“儿童书单”和“中学生书单”,无论是已经成为名著的经典,还是新出版的佳作,都会经过筛选呈现在书单中,好让这些承载未来的年轻人在学习之余,轻轻一点微信,就能获得多样的“好书大餐”,在伟大的思想和优秀的文化中,体悟自己的成长,和人生的波澜壮阔。
在其他一些新媒体平台,也有很多读书节目,主播用柔美的嗓音将纸页间的文字变成动听的声音,顺着手机和电脑,在少年耳边开出烂漫的花朵。
渐渐地,新媒体带来的美好不再仅属于成年人了,它们也为少年人的成长撑起树冠,提供柔和的风。
而现在,也有这样一个地方,守候你的悲喜,安抚你的心事,成长的印记在这个地方雕刻,年少的忧虑在这个地方获得拥抱。
这个地方,你愿不愿意来?
来吧,来“少年博览青春漫读”,来《为你点歌》,点一首歌,寄送心意;来《美文分享》,赏一篇美文,柔美生活;来《为你读书》,听一个故事,看奇妙世界;来《非常态问题研究会》,和月月与四封谈谈,心中的那些问题……
这是属于你们的微信公众号,如果你想来,就扫描下方二维码,我们在这等你。
因为相遇
融化了彼此肩头的雪花
若我看倦了风景
走倦了路
你是否愿意变作酒色石头
让我把悲喜靠一靠
等你来相逢
新媒体·冰融
有人说,新媒体时代让人们不再关心内心的情感。人们听自己的音乐,阅读各自关注的微信公众号,这些被“网络圈养”的人们,仿佛日渐麻木。
满大街都是神色冷淡的年轻人,上班族眼眸疲累,半身烟火半身冰雪,学生们背着如山重的书包,黑眼圈比窗外的夜色还要深浓。他们塞着耳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
有一天,这个沉默的世界发生了一点不同:杭州地铁上突然印刷了一些短句。
“哭着吃过饭的人,是能坚强走下去的人。”
“最后一节语文课,老师听写,写的是全班人的名字。”
“那年上初中,夏天是好漫长的,西瓜是吃不完的,作业是最后两天才写完的。”
揉着眼睛的学生放下了双手,靠着墙的上班族捂住了嘴。他们突然回想起一些画面:背井离乡时,孤身走入异乡的风雪,看着欢喜的人潮,对电话里的父母笑言自己还好;考试失误时,怀着不为人知的恐惧独自去食堂点份饭,把咸和辣混着泪一起咽下;毕业离别时,说不出再见,心里发狠要记住每个人的脸,却在时光呼啸中,把它们遗忘在角落。
这点“不同”,是某个音乐软件团队的创意,将歌曲下的热门评论一一筛选,选取其中一部分,印刷在人来人往的地铁站里。他们无意煽情,却将人心蓦然击中——正是因为这些平常人的平凡感受,才最容易将日常与生活碎片燃起温度。
谁说新媒体是情感的隔绝器,只要运用得好,它也可以是一滴温水。不轻不重,只“滴答”一声,就能融化第一块冰。
新媒体·温暖
在众人的喜怒哀乐中,最容易被人忽略的,是少年的情感。面对少年的惆怅,成年人往往会嗤之以鼻:“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或以“你是个学生,要以学业为重,其他的只是想太多”来选择性忽略。其实,在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内心的情感归宿往往是最需要社会关注的课题。
他们的悲喜虽不厚重,虽很细微,却仍需承担。他们需要一个角落,倾诉日常生活中似水微澜的情绪。
当现实社会很难给少年塑造这样一个地方时,新媒体悄然“站”出来,创建了众多符合少年心情的“交流社区”,比如“兴趣部落”,比如“微社区”。
少年多敏感,同龄人聚集的地方,无疑是打开心扉的好选择。
“唉,最近学业压力太大,整个人都不好了。”他们小声抱怨。
“别气馁啊,给自己加加油,你可以的!我前段时间和你一样,挺过去就好了。”有人这样回复。
“要去新的学校了,好茫然啊。”
“别紧张,握起拳头大步向前走,要知道,更好的未来在等着你呢!”有人这样开导。
同龄人总是最懂彼此的心思,不经意的一句鼓励,就能让他们获得前进的动力。也许,当少年长大后,会觉得这些悲伤都不值一提,会觉得这些心酸在成年后遇到的苦难面前,显得有些矫情。但此时此刻,它却是切肤之痛。若有个角落能让他们的痛缓一缓,让他们的愁轻一轻,便是这成长过程中不可多得的温暖。
新媒体·养分
在任何时候,一种元素如果被社会广泛认同,那它一定具备能引起大家产生共情的特點。但是,如果仅是单纯的情感表达,并不能让大家长久地被吸引。生活在继续,成长也在继续,对少年来说,除了自身情感诉求之外,仍有很多值得追求的事物。少年不仅仅需要一个情感的倾诉口,还需要成长的营养,需要找到一个地方,能汲取这个世界的优秀养分。
新媒体运营者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为少年们打开成长的窗口。例如微信中,不少微信公众号推出自己的“儿童书单”和“中学生书单”,无论是已经成为名著的经典,还是新出版的佳作,都会经过筛选呈现在书单中,好让这些承载未来的年轻人在学习之余,轻轻一点微信,就能获得多样的“好书大餐”,在伟大的思想和优秀的文化中,体悟自己的成长,和人生的波澜壮阔。
在其他一些新媒体平台,也有很多读书节目,主播用柔美的嗓音将纸页间的文字变成动听的声音,顺着手机和电脑,在少年耳边开出烂漫的花朵。
渐渐地,新媒体带来的美好不再仅属于成年人了,它们也为少年人的成长撑起树冠,提供柔和的风。
而现在,也有这样一个地方,守候你的悲喜,安抚你的心事,成长的印记在这个地方雕刻,年少的忧虑在这个地方获得拥抱。
这个地方,你愿不愿意来?
来吧,来“少年博览青春漫读”,来《为你点歌》,点一首歌,寄送心意;来《美文分享》,赏一篇美文,柔美生活;来《为你读书》,听一个故事,看奇妙世界;来《非常态问题研究会》,和月月与四封谈谈,心中的那些问题……
这是属于你们的微信公众号,如果你想来,就扫描下方二维码,我们在这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