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组,受国家图书馆的委托,到承德拍摄纪录片《拓墨铭传》。
拍摄《拓墨铭传》,加强对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的深入宣传,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将起促进作用。
如此说,它有着充分的历史依据,因为这一举动有着刻骨铭心的历史背景:早在1976年5月,国家图书馆为配合承德市第一次避暑山庄、外八庙首次大的整修工程的实施,曾组织一批专家到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庙宫、赛罕坝上,进行了大规模的拓碑活动,为日后的整修做了充分的技术准备。专家们不辞辛劳,深入到多个景点,凡有碑文的地方,都有他们的足迹,即使在“1976.7.28”唐山大地震的当天,他们在庙宫水库的拓碑活动也照常进行。到当年8月7日止,国家图书馆在承德的拓碑量是有史以来最大的,总共达76片之多。这不仅仅是为整修工程留下了可靠的依据,也为国家文库留下了一笔丰富且弥足珍贵的历史真迹。
从拓碑到这次拍摄,已近35年的光景。期间,发生的巨变有目共睹。在配合这次拍摄中,通过聆听专家讲述当年拓碑的动人故事,又查阅了档案馆的有关资料,勾起我们对山庄、外庙文物古迹整体修复的历史回忆,及对承德这一历史文化名城美好未来的遐想。
避暑山庄和外八庙的兴建,显示了清王朝,特别是康、乾二帝的治国之略,它不仅仅只靠征战,更利用怀柔政策,通过对各民族、各阶层的关怀,达到由乱到治。“修它一座庙,胜养十万兵”,及精心创意的“和文化”,正是康熙大帝高明政治远见的体现。
清初,中国大地虽然趋于统一,但至康熙朝,北方仍然存在来自漠南、漠西蒙古局部分裂势力的叛乱及沙俄入侵等种种不安定因素。为了安塞边疆,康熙于1677年开始北巡,并建立了古北口外的第一个行宫,即喀喇河屯行宫(今承德市区滦河镇)。1681年建立木兰围场,确立了围班制度。此后的康乾时期,自北京至木兰围场又相继兴建了二十多座行宫,以解决来往吃住、辎重、生活用品和尝赐品的存储。为了满足政治、经济、军事上的更大需求,康熙帝急需辟建一处更为理想的地方。于是,1701年,康熙出喜峰口行围,在途经今宽城、平泉,沿武烈河谷南下,回喀喇河屯行宫途中,发现了热河上营(今承德市)这块风水宝地。“此地旧无居人,辟为离宫无侵民田庐之害”,而且离北京很近,若在此理政,“奏章朝发夕至,综理万机,与宫中无异”。它北可控蒙古诸部落,南可拱卫神京,是不可多得的军事重镇。于是,自1703年始建热河行宫。经过五年营造,与1708年初具规模。五年后,康熙亲题“避暑山庄”。1713年,康熙在山庄东面修溥仁、溥善二寺。乾隆亲政后,于1741年大加增修避暑山庄,导泉浚湖,增加轩榭宫室。并在山庄周围兴建了普宁寺、普佑寺、安远庙、普乐寺、普陀宗乘之庙、广安寺、殊像寺、罗汉堂、须弥福寿之庙、广缘寺等,加上康熙兴建的两座,共十二座寺庙。因其中八所设有喇嘛,归理藩院管辖,并在京师设有八所下榻处,而寺庙又地处长城以外,俗称“口外八庙”。至1792年,康熙、乾隆祖孙经过89年的精心经营,避暑山庄最后完成时的规模达到了564万平方米,一跃成为清帝“省与驻跸”的夏宫和陪都。12座不同风格的寺庙,如众星捧月般地环列在避暑山庄边上,总占地面积40多万平方米。是我国集汉、满、蒙、藏等各民族建筑艺术、宗教艺术之大成的规模最大的皇家寺庙建筑群。清王朝跟北方和西北的少数民族的关系就密切起来。康熙、雍正、乾隆等清朝前期的帝王把达赖、班禅接来研究书画,把蒙古、新疆的王公请来举行宴会,一起打猎。当时,避暑山庄成了中国的第二政治中心,满清帝王处理政务、接见外国大臣等都是在这里进行的。后来,随着清王朝的没落,避暑山庄由于缺乏维修资金,许多建筑和原有的山形水系渐渐湮没在群山和荒草之中。再后来,军阀的统治、日寇的入侵,都为山庄、外庙带来了灭顶之灾。他们拆毁殿宇,砍伐古木,盗窃文物,抢掠金瓦、铜殿,至解放前夕,昔日兴旺的山庄、外庙面目全非,到处是残垣断壁,满目苍夷。
1948年承德解放后,在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下,成立了外八庙保管委员会。新中国成立后,从1951年开始,避暑山庄又被重新保护了起来。1974年,国务院提出“承德是清代第二个政治中心,是北方难得的自然风景区,应当保护好”。邓小平、贺龙、陈毅、聂荣臻等老一辈中央领导,先后就承德文物保护作出重要批示。从此,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进入有了计划、有组织保护和整修的新阶段。
翻开档案可以看到:1975年6月25日,当时的承德市革命委员会曾经向承德地区革命委员会和河北省革命委员会提請了《关于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整修工程十年(1975-1984年)规划的报告》。此报告准备了两个方案。第一方案总投资758.64万元,第二方案总投资949.04万元,计划整修的工程基本同第一方案,只是增加古建修复工程十处(建筑面积为六千八百四十八平方米)。1976年1月6日,国家计委计划组向古牧副总理提出初步意见。1976年1月14日,古牧副总理批示:同意。并提出具体意见:“承德避暑山庄和外八庙规模宏大,无论从文物、园林风景角度都有保存价值,且可供对内对外开放,建议以第二方案为基础,较为完整,分两期进行,为期十年。”根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批示精神,市编制了具体的整修和园林绿化具体工程计划。1976年5整修工作全面展开。头两年为第一期,主要完成避暑山庄内正宫、湖区两部分和外八庙中的普宁寺以及主要游览区参观点的建筑绿化。一期工程完成后,从1978年夏逐步对外开放。1978-1980年这三年为第二期工程,重点整修外八庙中除普宁寺以外的其它几个寺庙,进一步搞好园林绿化、道路修整,设置和安装消防、照明设备等,以上两期工程完成后,到1980年,即全部对外开放。由于实现规划时间提前,任务加重,工程量进一步集中,五年内共需完成大小工程项目194个,投入劳动日总数近118万万个劳动日,尤其外八庙中几个大殿,特别是鎏金瓦顶大殿的整修等,都是过去没有搞过的,古建整修队伍不足百人,力量极为薄弱,向上级提出希望在人力方面给予一定支持。为落实这项工作,市委成立了领导小组,下设办事机构,加强对整修、搬迁、城市建设、市容管理等工作的领导和督促检查。并制定详细的整修计划投资总表,整修计划项目表,劳动力需用量表,主要材料明细表,施工机械设备明细表,消防设备明细表,需请外单位支援完成的工程项目表。
在此同时,也加快了城市建设和改造,整顿好市容,使市区成为一个文物和风景游览区,全市工业农业生产和文教卫生等事业,都有了相应的发展。
在这十年的整修过程中,国家领导人多次来承德视察指导,提出具体意见。1978年9月18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谷牧视察承德时提出:承德这里很有政治内容,这段历史很有教育意义。展览不能忽视康乾统一中国的作用。
1980年5月31日-6月2日,中宣部第一副部长、文化部部长黄震,文化部副部长刘复之同志等,来我市视察工作。指出:中央定的发展旅游事业的方针是完全正确的,你们承德的避暑山庄把古建筑修一修,把园艺搞好,树木、花草搞的漂亮些,把旅游和文化、工业、农业等各方面的宣传结合起来。
1980年7月4日-10日,以全国政协副主席王首道同志为首的一行二十人的全国政协赴承德参观考察团,对我市的文物保护、市政建设、城市规划等方面的工作,提出建议。全国政协委员、著名城市规划专家的郑孝燮提出:对承德来说,城市的性质是首要的问题。风景旅游这个主题不但要体现在规划中,而且要落实。承德有山有水,有大批古迹,这个条件在全国还不多见,有自己的特色,更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充分利用这个优势,扬长避短。避暑山庄的地位在我头脑中越来越高,它的价值不在圆明园以下,有些东西圆明园没有,所以更要重视它。
全国政协委员、土木工程专家曹言行提出:清帝利用宗教修庙,团结各民族,这是全国当时的重点。
全国政协常委缪云台提出:这里的文物代表了初清(康熙)、盛清(乾隆)时代典型的文明。
全国政协常委的程思远提出:积极发挥承德这个地区的地方特点,为政治服务。清代是利用宗教这个手段,团结蒙、藏、新疆等各民族,巩固国家统一,发挥了政治效果。
1981年9月1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在承德视察时提出:避暑山庄是清朝的第二个政治中心,一定把它保护好、利用好。
1986年7月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视察承德时对外八庙的维修保护及利用工作做出指示:要把所有的寺庙都保护好,要对各座寺庙所铭记的历史认真地加以研究,使它们在维护民族团结上发挥积极作用……并题词“创建一流的旅游胜地避暑山庄”
从1976年到2005年,国家先后实施了三个十年整修规划,30年里投入资金5000万元,2006年以后又投入2600万元。目前已累计投入资金7600多万元。在国家和省、市的共同努力下,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中一大批濒危古建得到抢救性保护。为进一步加强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2010年8月8日至9日,由国家财政部副部长张少春、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带队,中宣部、财政部、国家文物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化部相关领导和专家齐聚承德,就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保护工作召开现场办公会,共同研究探讨“十二五”期间承德避暑山庄和外八庙保护工作的思路和主要任务,并提出在今后5年,国家将投资6亿元用于保护修缮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据介绍,这也标志着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将迎来史上最大规模的修缮保护工程。
拍摄《拓墨铭传》,加强对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的深入宣传,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将起促进作用。
如此说,它有着充分的历史依据,因为这一举动有着刻骨铭心的历史背景:早在1976年5月,国家图书馆为配合承德市第一次避暑山庄、外八庙首次大的整修工程的实施,曾组织一批专家到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庙宫、赛罕坝上,进行了大规模的拓碑活动,为日后的整修做了充分的技术准备。专家们不辞辛劳,深入到多个景点,凡有碑文的地方,都有他们的足迹,即使在“1976.7.28”唐山大地震的当天,他们在庙宫水库的拓碑活动也照常进行。到当年8月7日止,国家图书馆在承德的拓碑量是有史以来最大的,总共达76片之多。这不仅仅是为整修工程留下了可靠的依据,也为国家文库留下了一笔丰富且弥足珍贵的历史真迹。
从拓碑到这次拍摄,已近35年的光景。期间,发生的巨变有目共睹。在配合这次拍摄中,通过聆听专家讲述当年拓碑的动人故事,又查阅了档案馆的有关资料,勾起我们对山庄、外庙文物古迹整体修复的历史回忆,及对承德这一历史文化名城美好未来的遐想。
避暑山庄和外八庙的兴建,显示了清王朝,特别是康、乾二帝的治国之略,它不仅仅只靠征战,更利用怀柔政策,通过对各民族、各阶层的关怀,达到由乱到治。“修它一座庙,胜养十万兵”,及精心创意的“和文化”,正是康熙大帝高明政治远见的体现。
清初,中国大地虽然趋于统一,但至康熙朝,北方仍然存在来自漠南、漠西蒙古局部分裂势力的叛乱及沙俄入侵等种种不安定因素。为了安塞边疆,康熙于1677年开始北巡,并建立了古北口外的第一个行宫,即喀喇河屯行宫(今承德市区滦河镇)。1681年建立木兰围场,确立了围班制度。此后的康乾时期,自北京至木兰围场又相继兴建了二十多座行宫,以解决来往吃住、辎重、生活用品和尝赐品的存储。为了满足政治、经济、军事上的更大需求,康熙帝急需辟建一处更为理想的地方。于是,1701年,康熙出喜峰口行围,在途经今宽城、平泉,沿武烈河谷南下,回喀喇河屯行宫途中,发现了热河上营(今承德市)这块风水宝地。“此地旧无居人,辟为离宫无侵民田庐之害”,而且离北京很近,若在此理政,“奏章朝发夕至,综理万机,与宫中无异”。它北可控蒙古诸部落,南可拱卫神京,是不可多得的军事重镇。于是,自1703年始建热河行宫。经过五年营造,与1708年初具规模。五年后,康熙亲题“避暑山庄”。1713年,康熙在山庄东面修溥仁、溥善二寺。乾隆亲政后,于1741年大加增修避暑山庄,导泉浚湖,增加轩榭宫室。并在山庄周围兴建了普宁寺、普佑寺、安远庙、普乐寺、普陀宗乘之庙、广安寺、殊像寺、罗汉堂、须弥福寿之庙、广缘寺等,加上康熙兴建的两座,共十二座寺庙。因其中八所设有喇嘛,归理藩院管辖,并在京师设有八所下榻处,而寺庙又地处长城以外,俗称“口外八庙”。至1792年,康熙、乾隆祖孙经过89年的精心经营,避暑山庄最后完成时的规模达到了564万平方米,一跃成为清帝“省与驻跸”的夏宫和陪都。12座不同风格的寺庙,如众星捧月般地环列在避暑山庄边上,总占地面积40多万平方米。是我国集汉、满、蒙、藏等各民族建筑艺术、宗教艺术之大成的规模最大的皇家寺庙建筑群。清王朝跟北方和西北的少数民族的关系就密切起来。康熙、雍正、乾隆等清朝前期的帝王把达赖、班禅接来研究书画,把蒙古、新疆的王公请来举行宴会,一起打猎。当时,避暑山庄成了中国的第二政治中心,满清帝王处理政务、接见外国大臣等都是在这里进行的。后来,随着清王朝的没落,避暑山庄由于缺乏维修资金,许多建筑和原有的山形水系渐渐湮没在群山和荒草之中。再后来,军阀的统治、日寇的入侵,都为山庄、外庙带来了灭顶之灾。他们拆毁殿宇,砍伐古木,盗窃文物,抢掠金瓦、铜殿,至解放前夕,昔日兴旺的山庄、外庙面目全非,到处是残垣断壁,满目苍夷。
1948年承德解放后,在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下,成立了外八庙保管委员会。新中国成立后,从1951年开始,避暑山庄又被重新保护了起来。1974年,国务院提出“承德是清代第二个政治中心,是北方难得的自然风景区,应当保护好”。邓小平、贺龙、陈毅、聂荣臻等老一辈中央领导,先后就承德文物保护作出重要批示。从此,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进入有了计划、有组织保护和整修的新阶段。
翻开档案可以看到:1975年6月25日,当时的承德市革命委员会曾经向承德地区革命委员会和河北省革命委员会提請了《关于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整修工程十年(1975-1984年)规划的报告》。此报告准备了两个方案。第一方案总投资758.64万元,第二方案总投资949.04万元,计划整修的工程基本同第一方案,只是增加古建修复工程十处(建筑面积为六千八百四十八平方米)。1976年1月6日,国家计委计划组向古牧副总理提出初步意见。1976年1月14日,古牧副总理批示:同意。并提出具体意见:“承德避暑山庄和外八庙规模宏大,无论从文物、园林风景角度都有保存价值,且可供对内对外开放,建议以第二方案为基础,较为完整,分两期进行,为期十年。”根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批示精神,市编制了具体的整修和园林绿化具体工程计划。1976年5整修工作全面展开。头两年为第一期,主要完成避暑山庄内正宫、湖区两部分和外八庙中的普宁寺以及主要游览区参观点的建筑绿化。一期工程完成后,从1978年夏逐步对外开放。1978-1980年这三年为第二期工程,重点整修外八庙中除普宁寺以外的其它几个寺庙,进一步搞好园林绿化、道路修整,设置和安装消防、照明设备等,以上两期工程完成后,到1980年,即全部对外开放。由于实现规划时间提前,任务加重,工程量进一步集中,五年内共需完成大小工程项目194个,投入劳动日总数近118万万个劳动日,尤其外八庙中几个大殿,特别是鎏金瓦顶大殿的整修等,都是过去没有搞过的,古建整修队伍不足百人,力量极为薄弱,向上级提出希望在人力方面给予一定支持。为落实这项工作,市委成立了领导小组,下设办事机构,加强对整修、搬迁、城市建设、市容管理等工作的领导和督促检查。并制定详细的整修计划投资总表,整修计划项目表,劳动力需用量表,主要材料明细表,施工机械设备明细表,消防设备明细表,需请外单位支援完成的工程项目表。
在此同时,也加快了城市建设和改造,整顿好市容,使市区成为一个文物和风景游览区,全市工业农业生产和文教卫生等事业,都有了相应的发展。
在这十年的整修过程中,国家领导人多次来承德视察指导,提出具体意见。1978年9月18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谷牧视察承德时提出:承德这里很有政治内容,这段历史很有教育意义。展览不能忽视康乾统一中国的作用。
1980年5月31日-6月2日,中宣部第一副部长、文化部部长黄震,文化部副部长刘复之同志等,来我市视察工作。指出:中央定的发展旅游事业的方针是完全正确的,你们承德的避暑山庄把古建筑修一修,把园艺搞好,树木、花草搞的漂亮些,把旅游和文化、工业、农业等各方面的宣传结合起来。
1980年7月4日-10日,以全国政协副主席王首道同志为首的一行二十人的全国政协赴承德参观考察团,对我市的文物保护、市政建设、城市规划等方面的工作,提出建议。全国政协委员、著名城市规划专家的郑孝燮提出:对承德来说,城市的性质是首要的问题。风景旅游这个主题不但要体现在规划中,而且要落实。承德有山有水,有大批古迹,这个条件在全国还不多见,有自己的特色,更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充分利用这个优势,扬长避短。避暑山庄的地位在我头脑中越来越高,它的价值不在圆明园以下,有些东西圆明园没有,所以更要重视它。
全国政协委员、土木工程专家曹言行提出:清帝利用宗教修庙,团结各民族,这是全国当时的重点。
全国政协常委缪云台提出:这里的文物代表了初清(康熙)、盛清(乾隆)时代典型的文明。
全国政协常委的程思远提出:积极发挥承德这个地区的地方特点,为政治服务。清代是利用宗教这个手段,团结蒙、藏、新疆等各民族,巩固国家统一,发挥了政治效果。
1981年9月1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在承德视察时提出:避暑山庄是清朝的第二个政治中心,一定把它保护好、利用好。
1986年7月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视察承德时对外八庙的维修保护及利用工作做出指示:要把所有的寺庙都保护好,要对各座寺庙所铭记的历史认真地加以研究,使它们在维护民族团结上发挥积极作用……并题词“创建一流的旅游胜地避暑山庄”
从1976年到2005年,国家先后实施了三个十年整修规划,30年里投入资金5000万元,2006年以后又投入2600万元。目前已累计投入资金7600多万元。在国家和省、市的共同努力下,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中一大批濒危古建得到抢救性保护。为进一步加强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2010年8月8日至9日,由国家财政部副部长张少春、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带队,中宣部、财政部、国家文物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化部相关领导和专家齐聚承德,就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保护工作召开现场办公会,共同研究探讨“十二五”期间承德避暑山庄和外八庙保护工作的思路和主要任务,并提出在今后5年,国家将投资6亿元用于保护修缮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据介绍,这也标志着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将迎来史上最大规模的修缮保护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