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中小学图书管理工作为研究对象,对现代化信息技术在其中的应用优势与执行策略做出具体说明。在简要分析现代义务教育图书管理工作现状的基础上,对信息化技术手段,在中小学图书管理中的应用优势作出评价,并从体系建设、服务功能、网络平台、文化活动这四个方面,说明具体信息建设策略,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材料。
关键词:信息技术;义务教育;图书管理
引言
中小学阶段的图书管理工作,是保证素质教育执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工作中,其根据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特征状态,发挥自身优势,保证中小学图书管理工作的优化状态。而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从义务教育阶段的图书管理工作现状入手,在面对数量多、分布广、内容复杂等问题的同时,总结现阶段信息化图书管理的具体问题,并为图书管理工作的优化,提出针对性策略。
一、义务教育图书管理现状
义务教育阶段,受到办学规模与教育条件的影响,图书馆管理工作存在明显的局限性特征。而这种局限性状态,首先体现在建设条件上。图书馆服务于中小学教育的同时,其建设水平已经无法与学生的客观阅读需求保持同步发展状态。在创新教育方法的引导下,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明显增加,无论是图书管理的客观需要,还是教学辅助的主要目标,都需作出调整,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学生阅读需求[1]。同时,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中,虽然引入了电子书管理系统,但在具体应用中,这种电子化图书的应用效果,在借阅与使用条件上,还未形成系统。然而中小学图书馆的整体管理状态,也在逐步优化调整。以上海为例,在进行图书馆建设的过程中,为每名学生划拨50-70元/年的图书经费,并在逐年递增的条件下,补充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水平与服务状态。同时,对于图书馆工作人员,也设定了具体的事业单位岗位选拔考试,并通过岗前培训补充其工作能力与信息化适应性。
二、信息化在图书管理中的应用优势
信息化技术,是时代科技的集中展示,可以在对接各行业领域的过程中,凭借自身的信息高效率传输与管理优势,完成具体行业领域的建设升级,并扩大自身的技术影响范围与适应性条件。而与中小学图书管理工作的对接,可以帮助实现信息内容的管理,并在整合图书资源内容的同时,使整体图书借阅系统更加流程化、效率化,保证图书馆系统对于中小学生的服务状态。尤其在对接图书服务的过程中,通过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学生更好的利用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实现自身补充义务教育的服务目标,并成为构成素质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从图书管理者的角度出发,通过对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可实现图书资源的高效率采集与整理,在网络化的信息条件下,针对教师与学生的阅读需求,将各种类型的图书资源整合到图书馆系统中,补充并完善图书馆的数字化馆藏。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了图书管理工作的效率
信息化管理是社会高速发展的产物,节约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很多事情都需要手工完成,这使得图书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巨大,而且人工操作极易出现失误,增加了管理工作的难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后,图书馆的许多工作都可以通过电子计算机操控来完成,只需编制相关程序,配备较少的人力、物力就能完成图书馆的相关工作,大大提高了图书馆的工作效率。同时,应用信息技术显著提高了工作质量[1]。
(二)现代信息技术使得图书管理员的身份发生转变
在传统的图书管理工作中,图书管理员只是进行简单机械的重复性工作,主要负责图书的归类和整理,进行图书借阅与归还的记录,定期检查图书的保存状况。而随着信息技术在图书管理工作的广泛应用,读者的需求已不仅仅局限于馆藏图书的范围,而是有了更高的需求,这时图书管理人员就不得不进行身份转换,可以说图书管理人员的角色朝更深层次发展,图书管理人员要主动为读者提供需要的信息,这种信息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局限,这种提供信息途径的多样化、方式的灵活化、工作模式的多样化是图书管理人员身份转变的主要表现。
(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图书馆藏的内容更加丰富多样
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彻底改变了传统图书管理工作模式,如今的信息来源越来越广泛,书籍報刊、互联网、光盘、电子图书等都可能成为信息承载者。计算机的应用推动了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实现了信息形式上的改变。在图书管理工作中,要树立以服务咨询为本位的指导思想,不断进行馆藏内容的改革。目前信息技术在图书管理工作中的运用,使得信息的形式更加丰富,有数据文献、电子信息、音像资料等,图书馆已发展成为重要的信息中心[2]。
三、中小学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方案
(一)形成系统化管理体系
现阶段的中小学图书管理工作中,已经初步应用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并主要集中在电子借阅、信息系统的管理内容中。然而在整体管理系统中,并未形成完整的管理体系,尤其在信息化的指导系统下,仍然存在明显的发展问题。
在建设中小学图书馆信息系统的过程中,需要将信息技术的核心指导思想整理出来,并在具体的信息内容中,形成体系化的思想,对具体的管理思路形成指导,从而保证具体管理工作的执行效果[2]。例如,在图书馆管理工作中,应当选择适当的软件系统,针对信息化的技术条件,形成完整的管理体制与制度。例如,在电子版图书借阅的过程中,需要通过软件程序的操作系统,限制图书借阅的类型与内容。通过对教师、学生,不同ID的权限区分,保证对于图书借阅内容的控制。由此,也在实际操作中,将信息化的规范性操作引入到了具体的管理上,并在具体的检索管理中,实现自身工作系统的优化调整。
(二)添加信息化服务功能
图书馆的服务,不仅是对图书资源的整理,以及对图书文献材料的借阅。在中小学的图书管理工作中,更要对学生形成有地指导,使其能够更好当地参与到阅读活动中,并在效率化借阅的过程中,完成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建设。 例如,在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应对整体图书借阅工作进行系统化升级,通过对接传统的借阅管理模式,选择并开发图书借阅系统,使学生的借阅行为,得到电脑信息技术程序的记录与管理。同时,通过这种信息化的调整,使学生的借阅行为得到记录。获得此项数据后,图书馆可以在图书借阅分布的信息中,确定馆藏图书的选择方向,并针对性的创设图书借阅活动,保证整体工作以信息化内容为核心有序展开。另外,在获得学生借阅数据之后,还可以与任课教师、班主任教师进行沟通,帮助学生制定相应的阅读计划,使信息体系的建设效果能够充分的展示出来,并为自身增添典型的服务性功能[3]。
另外,图书馆工作中,帮助学生找书,是其中的又一项工作内容,也是体现其岗位服务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具体工作中,图书馆工作人员需要对多种找书形式形成预案,在设置图书管理索引、文摘的基础上,将此类技术性管理方法与信息化的技术整合在一起,借助信息化的通信手段,帮助学生完成图书借阅活动。
(三)建立区域化网络平台
图书馆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升级,需要在网络化技术条件中,建立起开放性网络空间,在形成平台网络结构的同时,保证自身借阅功能与服务水平的最优化展示。方法上,需要在区域的合作中,与其他学校的图书管理工作进行对接,由此构建起区域化的网络系统,并通过对图书馆管理资源的整合,使自身的图书系统得到优化与补充,并在具体的电子图书管理中,保证电子化图书资料的全面性。
例如,在图书馆管理软件开发与应用的过程中,需要向其中加入网络化的资源条件,并将一些网络教育资源整合起来。通过窗口化链接的引导,使学生可以更充分地应用图书管理的电子服务系统[3]。同时,从自身的升级建设角度出发,可将区域的图书管理资源进行整合,使中小学图书馆,形成区域化统一力量,更好地服务于义务教育[4]。
(四)组织开放性文化活动
中小学的素质教育发展背景条件下,需要为学生创建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而图书馆作为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要空间,也应在管理工作中作出调整。通过与教师的合作,定期组织多样性的教育活动,开发课外阅读活动的过程中,保证自身教育工作的执行效果。
例如,某中學图书馆,以半月为周期,定期地组织“故事会”活动,组织学生交流阅读心得,分享阅读内容。而在信息化技术手段的支撑下,可完成线上的同步交流分享,补充故事会内容的执行效果。同时,在与语文、数学等课程进行联动的过程中,还可设置“演讲比赛”、“诗歌朗诵会”、“科普讲座”等文化活动[5]。在突出课外阅读活动价值的同时,与课程教育工作结合起来,并将信息技术作为丰富活动形式、扩大影响范围的有效手段,使学生的课外阅读热情得到保障。
总结
综上,中小学图书管理工作中,需借助现代化的信息管理策略,在分析现阶段管理现状的基础上,深入开发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优势。通过建设系统管理体系、添加信息服务功能、搭建网络平台环境、组织开放文化活动的具体执行方案中,保证中小学图书管理工作的优化状态,并在具体的管理体系建设中,保证图书管理工作与时代科技的同步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邹良琰,薛光梁.基于共建共享理念的公共图书馆与中小学图书馆合作问题研究[J].智库时代,2019(10):1-2+5.
[2]李敏,任侠.“互联网+”助力书香满校园——成都师范附属小学“互联网+中小学图书馆”管理与应用实践案例[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8(10): 20-22.
[3]曾乾炳,余京文,唐燕凌.“互联网+中小学图书馆(室)”背景下基于大数据的精准管理实践案例[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7(24):38-41.
[4]彭东梅.现代科学技术在中小学图书馆自动化管理中的应用策略[J].图书情报,2019,000(008):1-2.
[5]李忠勋.浅谈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图书档案管理中的应用[J].科学与信息化,2018,000(013):P.181-181.
关键词:信息技术;义务教育;图书管理
引言
中小学阶段的图书管理工作,是保证素质教育执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工作中,其根据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特征状态,发挥自身优势,保证中小学图书管理工作的优化状态。而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从义务教育阶段的图书管理工作现状入手,在面对数量多、分布广、内容复杂等问题的同时,总结现阶段信息化图书管理的具体问题,并为图书管理工作的优化,提出针对性策略。
一、义务教育图书管理现状
义务教育阶段,受到办学规模与教育条件的影响,图书馆管理工作存在明显的局限性特征。而这种局限性状态,首先体现在建设条件上。图书馆服务于中小学教育的同时,其建设水平已经无法与学生的客观阅读需求保持同步发展状态。在创新教育方法的引导下,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明显增加,无论是图书管理的客观需要,还是教学辅助的主要目标,都需作出调整,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学生阅读需求[1]。同时,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中,虽然引入了电子书管理系统,但在具体应用中,这种电子化图书的应用效果,在借阅与使用条件上,还未形成系统。然而中小学图书馆的整体管理状态,也在逐步优化调整。以上海为例,在进行图书馆建设的过程中,为每名学生划拨50-70元/年的图书经费,并在逐年递增的条件下,补充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水平与服务状态。同时,对于图书馆工作人员,也设定了具体的事业单位岗位选拔考试,并通过岗前培训补充其工作能力与信息化适应性。
二、信息化在图书管理中的应用优势
信息化技术,是时代科技的集中展示,可以在对接各行业领域的过程中,凭借自身的信息高效率传输与管理优势,完成具体行业领域的建设升级,并扩大自身的技术影响范围与适应性条件。而与中小学图书管理工作的对接,可以帮助实现信息内容的管理,并在整合图书资源内容的同时,使整体图书借阅系统更加流程化、效率化,保证图书馆系统对于中小学生的服务状态。尤其在对接图书服务的过程中,通过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学生更好的利用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实现自身补充义务教育的服务目标,并成为构成素质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从图书管理者的角度出发,通过对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可实现图书资源的高效率采集与整理,在网络化的信息条件下,针对教师与学生的阅读需求,将各种类型的图书资源整合到图书馆系统中,补充并完善图书馆的数字化馆藏。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了图书管理工作的效率
信息化管理是社会高速发展的产物,节约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很多事情都需要手工完成,这使得图书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巨大,而且人工操作极易出现失误,增加了管理工作的难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后,图书馆的许多工作都可以通过电子计算机操控来完成,只需编制相关程序,配备较少的人力、物力就能完成图书馆的相关工作,大大提高了图书馆的工作效率。同时,应用信息技术显著提高了工作质量[1]。
(二)现代信息技术使得图书管理员的身份发生转变
在传统的图书管理工作中,图书管理员只是进行简单机械的重复性工作,主要负责图书的归类和整理,进行图书借阅与归还的记录,定期检查图书的保存状况。而随着信息技术在图书管理工作的广泛应用,读者的需求已不仅仅局限于馆藏图书的范围,而是有了更高的需求,这时图书管理人员就不得不进行身份转换,可以说图书管理人员的角色朝更深层次发展,图书管理人员要主动为读者提供需要的信息,这种信息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局限,这种提供信息途径的多样化、方式的灵活化、工作模式的多样化是图书管理人员身份转变的主要表现。
(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图书馆藏的内容更加丰富多样
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彻底改变了传统图书管理工作模式,如今的信息来源越来越广泛,书籍報刊、互联网、光盘、电子图书等都可能成为信息承载者。计算机的应用推动了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实现了信息形式上的改变。在图书管理工作中,要树立以服务咨询为本位的指导思想,不断进行馆藏内容的改革。目前信息技术在图书管理工作中的运用,使得信息的形式更加丰富,有数据文献、电子信息、音像资料等,图书馆已发展成为重要的信息中心[2]。
三、中小学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方案
(一)形成系统化管理体系
现阶段的中小学图书管理工作中,已经初步应用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并主要集中在电子借阅、信息系统的管理内容中。然而在整体管理系统中,并未形成完整的管理体系,尤其在信息化的指导系统下,仍然存在明显的发展问题。
在建设中小学图书馆信息系统的过程中,需要将信息技术的核心指导思想整理出来,并在具体的信息内容中,形成体系化的思想,对具体的管理思路形成指导,从而保证具体管理工作的执行效果[2]。例如,在图书馆管理工作中,应当选择适当的软件系统,针对信息化的技术条件,形成完整的管理体制与制度。例如,在电子版图书借阅的过程中,需要通过软件程序的操作系统,限制图书借阅的类型与内容。通过对教师、学生,不同ID的权限区分,保证对于图书借阅内容的控制。由此,也在实际操作中,将信息化的规范性操作引入到了具体的管理上,并在具体的检索管理中,实现自身工作系统的优化调整。
(二)添加信息化服务功能
图书馆的服务,不仅是对图书资源的整理,以及对图书文献材料的借阅。在中小学的图书管理工作中,更要对学生形成有地指导,使其能够更好当地参与到阅读活动中,并在效率化借阅的过程中,完成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建设。 例如,在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应对整体图书借阅工作进行系统化升级,通过对接传统的借阅管理模式,选择并开发图书借阅系统,使学生的借阅行为,得到电脑信息技术程序的记录与管理。同时,通过这种信息化的调整,使学生的借阅行为得到记录。获得此项数据后,图书馆可以在图书借阅分布的信息中,确定馆藏图书的选择方向,并针对性的创设图书借阅活动,保证整体工作以信息化内容为核心有序展开。另外,在获得学生借阅数据之后,还可以与任课教师、班主任教师进行沟通,帮助学生制定相应的阅读计划,使信息体系的建设效果能够充分的展示出来,并为自身增添典型的服务性功能[3]。
另外,图书馆工作中,帮助学生找书,是其中的又一项工作内容,也是体现其岗位服务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具体工作中,图书馆工作人员需要对多种找书形式形成预案,在设置图书管理索引、文摘的基础上,将此类技术性管理方法与信息化的技术整合在一起,借助信息化的通信手段,帮助学生完成图书借阅活动。
(三)建立区域化网络平台
图书馆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升级,需要在网络化技术条件中,建立起开放性网络空间,在形成平台网络结构的同时,保证自身借阅功能与服务水平的最优化展示。方法上,需要在区域的合作中,与其他学校的图书管理工作进行对接,由此构建起区域化的网络系统,并通过对图书馆管理资源的整合,使自身的图书系统得到优化与补充,并在具体的电子图书管理中,保证电子化图书资料的全面性。
例如,在图书馆管理软件开发与应用的过程中,需要向其中加入网络化的资源条件,并将一些网络教育资源整合起来。通过窗口化链接的引导,使学生可以更充分地应用图书管理的电子服务系统[3]。同时,从自身的升级建设角度出发,可将区域的图书管理资源进行整合,使中小学图书馆,形成区域化统一力量,更好地服务于义务教育[4]。
(四)组织开放性文化活动
中小学的素质教育发展背景条件下,需要为学生创建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而图书馆作为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要空间,也应在管理工作中作出调整。通过与教师的合作,定期组织多样性的教育活动,开发课外阅读活动的过程中,保证自身教育工作的执行效果。
例如,某中學图书馆,以半月为周期,定期地组织“故事会”活动,组织学生交流阅读心得,分享阅读内容。而在信息化技术手段的支撑下,可完成线上的同步交流分享,补充故事会内容的执行效果。同时,在与语文、数学等课程进行联动的过程中,还可设置“演讲比赛”、“诗歌朗诵会”、“科普讲座”等文化活动[5]。在突出课外阅读活动价值的同时,与课程教育工作结合起来,并将信息技术作为丰富活动形式、扩大影响范围的有效手段,使学生的课外阅读热情得到保障。
总结
综上,中小学图书管理工作中,需借助现代化的信息管理策略,在分析现阶段管理现状的基础上,深入开发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优势。通过建设系统管理体系、添加信息服务功能、搭建网络平台环境、组织开放文化活动的具体执行方案中,保证中小学图书管理工作的优化状态,并在具体的管理体系建设中,保证图书管理工作与时代科技的同步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邹良琰,薛光梁.基于共建共享理念的公共图书馆与中小学图书馆合作问题研究[J].智库时代,2019(10):1-2+5.
[2]李敏,任侠.“互联网+”助力书香满校园——成都师范附属小学“互联网+中小学图书馆”管理与应用实践案例[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8(10): 20-22.
[3]曾乾炳,余京文,唐燕凌.“互联网+中小学图书馆(室)”背景下基于大数据的精准管理实践案例[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7(24):38-41.
[4]彭东梅.现代科学技术在中小学图书馆自动化管理中的应用策略[J].图书情报,2019,000(008):1-2.
[5]李忠勋.浅谈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图书档案管理中的应用[J].科学与信息化,2018,000(013):P.181-181.